欢迎您来到西南作家网:www.xnzjw.cn
西南作家网: >> 原创作品 >> 中篇 >> 正文

甜蜜的苦涩
信息来源:本站发布    作者:罗启迪    阅读次数:28793    发布时间:2015-07-16


第三章 甜蜜的糖业


第一节 甜蜜的事业


1990年7月,毕业于某重点大学《制糖工程》的南三洛放弃大城市豪华富有的生活、以及科研单位的挽留,主动申请来到自己向往已久的南河糖厂,从事自己心爱的甜蜜事业——生产白砂糖的工作,终于实现了童年的梦想。

南三洛来自大山深处的山宝村,是山宝村历年来考起重点大学的第一个大学生。南三洛成了山宝村的大熊猫,十里八村孩子学习的榜样,父母的骄傲,大山学校里同学、老师们的荣光。每次放假回家,父母、亲朋好友、村里的老人孩子都要问这、问哪,对大城市充满了好奇和向往。

本家叔叔对三洛说;“你一定要留在大城市或找一个有实权的部门工作,以后好办事。我们大家族多少代就你有出息,只出了你一个大学生,以后就指望你了……”

本家兄弟三全说:“三洛哥你以后要多多照顾小弟们,有什么事我们就来找你……”

本家小妹梨花说:“三洛哥等你参加工作后,在城里帮我找个临时工做做……”

村里的晃鸡蛋说:“三洛,有空带我到城里逛逛、瞧瞧,听说城里的女人很漂亮……”

生产大队长南有才说:“我的侄儿三洛你要好好记着,学校的那三间瓦房快要倒了,你向上级疏通疏通,给点钱修修……”

母亲对南三洛说:“三洛娃,你是一个苦命的孩子,生在穷苦人家,几代人脸朝黄土背朝天,我和你爹把你供养到现在很不容易。你现在是公家的人了,吃着公家的饭,要听公家的话;我和你爹不盼你的金和银、只盼你平平安安、好好工作……”

南三洛中学时的班主任尹海升对三洛说:“三洛,根据你的脾气性格,你不适合从政、也不适合企业管理;你最适合的工作是科研或教师这样的职业;因为你的心地太善良了,不会玩心计……”

三洛教书的老舅说:“三洛,我想你最好不要去企业,企业苦累不说,风险大、不稳定……”老舅,我比较喜欢制糖,因为喜欢、就没有理由;因为不喜欢、什么都是理由……


南三洛受大师兄张春来(高南三洛八届、南河糖厂厂长)——“打造蔗糖航母、为农民职工谋福祉”的企业发展理念和年纪轻轻就成为优秀企业家荣光的影响,毫不含糊的选择了南河糖厂,发誓要为南河糖业的健康发展贡献自己所有的力量。

报到那天大师兄张春来厂长早就安排人事科长、办公室主任,用厂长专车(皇冠轿车)亲自到县教育局迎接(据说当时全县仅此一俩轿车),南三洛很感动,心里甜滋滋的......

南三洛报到后,整理、收拾好住处,看看时间还早,就靠在床上看书。

这时人事科长来叫,“小南、厂长请你吃饭,你收拾好后就跟我走”。

跟人事科长来到糖厂大门右转50米左右、路旁边一个叫龙悦的食馆,厂长早就等在里面,相互客气后坐下。

张春来厂长介绍:

“这位是党委常务副书记李生灵同志”;

“这位是工会的刘永健主席”;

“这位是主管生产的朱德唐副厂长,华南理工大学毕业的老牌大学生,我们制糖界的专家、老前辈”;

“这位是技术科杨西雨科长,原来蔗糖局局长、老领导,大家都叫他“老顽童、开心哥”;

“这位是生产科科长老程大哥,建厂时从宝山怒江坝糖厂抽调来的”;

“这位是办公室的兰得早主任,自学成才,文秘、法律专业毕业,法院来调、他还不愿意去”;

“这位是人事科的科长阮平正,当兵转业来的。”

这杯酒是为你准备的,小师弟!真诚欢迎你加盟南河糖业的甜蜜团队,并祝贺你成了甜蜜团队的一份子......

来干杯!

厂长,我——我不会喝酒。

李白喝酒诗百篇。

诗人哪有不喝酒的?你发表的诗文我早就拜读过了,特别是那首《时间随想》,哲理性很强。

厂长,那只不过是些小豆腐块,今后还敬请厂长多多指教……南三洛的心里像是喝下了蜜水,甜滋滋的。

小南,住处安排好没有?

安排好了;还满意吗?

满意——张厂长……

小南,“你就安排在技术科工作,重点研究产品质量和产糖率的提升,不懂的你多向朱副厂长请教。同时为使你尽快进入角色,理论结合实际,先安排你到压榨车间、清净车间、制糖车间锻炼学习三个月,有没有问题”?

张厂长,没问题……

三杯酒下肚,南三洛晕乎乎的,在不知不觉中失去了记忆,菜摆了一大桌、却不知吃了什么?醒来已是第二天早晨......

人生的第一次醉很难受。头疼脑胀,好像有什么东西在肚里闹,随时想吐出来……南三洛感到很惭愧!担心会影响不好,但又转念一想,却很感动。也许就是幸福的开始……

想起厂长对自己是那样的关心,好像有一股暖流在心里——热乎乎的。

南三洛从骨子里感受到:“那是对知识的尊重,更是对人才培养最好的诠释。”


上班后,南三洛先后认识了机修车间电焊工谷杨楼来、毕业于广轻校压榨车间技术员开才白大、毕业于某农业大学制糖车间技术员赵着兴才,后来住在隔壁毕业于农校在园艺组的杨杰荣和农务科的杨荣佳,还有朝自己前一年毕业于电大财会专业的闫荣生。由于大家处得来、谈得拢,下班后经常在一起玩,又都是来自高寒山区,贫困家庭。为使在工作、生活上有所照应,7人约定按年纪大小、结拜为患难弟兄。

赵着兴才年纪最长,毫无疑问成了我们的大哥,1992年调离南河糖厂荣升到一个糖业大县主管农业的副县长、并把该县的糖业发展壮大,现在成了全省最大的糖业县,后来调到州上任着一个大局的局长。

谷杨楼来排行老二,人称白头发老谷、人忠厚老实、乐于助人,2003年11月企业改制下岗,后在一家大型建筑公司任高级电焊师,经常电话联系、有时间经常来找南三洛拉家常、聊人生。

开才白大排行老三,后任生产技术科科长,2003年11月企业改制撤销生产技术科。由于没有职务、主动买断工龄自谋职业。成立清洗公司,后到缅甸一糖厂当过厂长,还带去了企业改制时买断工龄走的一部分制糖技术老工人,近来没有联系。

闫荣生排行老四,从事财务工作,任过财务科长,2002年调纪委工作,现在某局当副局长,常见面、少联系。

南三洛排行老五,和企业共风雨、一直坚持到现在,任过技术员、生产调度、大车间主任、副厂长、厂长、书记。

杨荣佳排行老六,农务科工作、技术员,和老五来往最多,2007年考起公务员后在外县工作,近来没有联系。

杨杰荣年纪最小,排行老七,农校毕业分到南河糖厂总务科工作,主要从事园艺和后勤管理,2003年11月改制时,由于多次竞岗,受不了竞岗带来的压力,上吊自寻了短见,结束了年轻的生命,走时刚满30岁,给家人、朋友留下了永久的痛苦……


南三洛到车间锻炼学习已满三个月,各车间检修技改工作已近尾声,正在准备新榨季来临的前期工作。

张春来厂长也刚好从国外考察回来。

南三洛走进厂长室,厂长这三个多月,我收获了很多。

小南,你慢慢说说。

张厂长:“我认真对近三年来各车间班报、日报、旬报、期报,岗位操作控制的小指标进行了对比分析,并走访岗位操作的老师傅、车间主任、技术员,工艺设备运行情况作了考究;并结合原料生长的特性、区域、土壤结构、光照、品种,生长周期等综合情况分析得出:每年每到三月份出现的产品质量波动下滑和产糖率下跌,俗称“黑三月”主要原因是核心工艺指标控制不稳定造成的。我已有解决产品质量、产糖率提升的初步设想,方案也在酝酿中。”

小南,很好。

我也告诉你一个好消息:“这次考察回来,我有一个相当可靠的消息,据我分析,未来三到五年白砂糖市场前景看好,糖业的春天真正的就要到来;提高产品质量和产糖率就是企业生存发展的法宝,是我们赚取最大利润的助推器;几年来的攻坚克难,原料第一车间已为我们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我叫办公室下发一个文件,由我任组长,马副厂长任副组长,你任质量、产率提升攻克办公室主任,具体负责制定《南河糖厂工艺质量控制管理体系制度》和《产品质量、产糖率提升具体实施方案》,全厂工程师、技术员、车间全力配合。

“小南,你的手那一只最有力量?习惯用那只手?”

“厂长,我的右手最有力……”

“那你就用右手工作,左手索取……”

“一日不懈怠、大事小事不马虎……”

“知而即行、行而认真……”

“有时间,你还要多到菜市场走走,哪里供你学习的东西很多……”

“干管理、管生产首先就是要有这种思想、这种速度、这种觉悟、这种精神、这种嗅觉。“既要埋头拉车、更要抬头看路”......”

“某些树木比你的生命长五倍,但给予你的却只有几天美好的时光;就像厂里的那棵百年老树,其实我们在大树下休息、乘凉的时间并不多……”

“把弯路走直的人是最聪明的,他找对了捷径;把直路走弯的人是豁达,他多看了几道风景……”

一个人的成长:”努力是前提、完成是核心、方法是主线、落实是关键、赢在执行力……”

厂长——我明白了……


在厂长的大力支持下,南三洛不负众望、工作得心应手,深得车间工人老师傅的厚爱、并得到了大力的支持,感觉有种无形的力量,总有使不完的劲,甜蜜的事业像一块磁铁吸引着南三洛。先后引进了《中和自动控制系统》、《糖浆锤度自动监控系统》、《压榨均衡控制系统》、《压榨多层渗透应用技术》、《快速沉降新工艺》、《玩性蔗处理技术》等项目,投入运行使用后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对提高产品质量和产糖率发挥了相当大的作用,同时获得了省、州、县多项科技成果奖。

正当南三洛工作干得最富有成效、前途无限光明,工厂效益进入了黄金期。此时的南三洛虽然辛苦,但真正感受到了甜蜜事业给自己带来的那份成功和快感,有一种清香而又甜蜜的味道。

厂长张春来昨晚被抓了,说是挪用公款30万元合伙去买其它糖厂的糖储存在粮管所的仓库里。张厂长得到准确的信息,今后糖价要大涨,厂长助理张挣德对南三洛说。

南三洛心里清楚,还未开榨张厂长就对自己讲过……张厂长怎么会挪用公款呢?是不是得罪了何方神圣?

南三洛眼前一黑,有一种银灰色的光在闪烁着,模模糊糊看不清方向,感觉有一种不祥的预兆笼罩着工厂,空气好像没有流通,闷在心里难受得要死。

五年后,张春来厂长无罪释放。

南三洛、机修车间疯老禄、办公室副主任铁灵鸽、糖料科长寡鸡蛋、技术科副科长黄山药、生产科副科长铁锹杆,一起去看望张春来厂长,并向张春来厂长详细汇报了五年来南河糖厂的发展。

南三洛深情地说:“张厂长,你回来吧!南河糖厂需要你、南河糖厂的员工需要你、南河糖业的蔗农更需要你。”

你们好好干,糖业是一个前景美好的事业,南河的糖业很有发展前途。我们都是从农村走出来的人,农民真的不容易,要为蔗农负责、为工厂的员工负责;要学会夹着尾巴做人,客观看待生活中的“得与失”。我大学的同学多次打电话来,邀请我到上海帮他管理公司……


第三节 糖业富了蔗农


2002年前,南河县的广大干部把蔗糖产业称之为甜蜜的事业。因为蔗糖产业支撑起了南河经济的半壁江山,财政收入的50%来自蔗糖产业,大部分农民的收入也来自种植甘蔗。因为种植甘蔗,农民建起了青砖白瓦房,买了电视机、洗衣机、摩托车,供养孩子读高中、上大学,还有儿女结婚的开支更离不开甘蔗种植的收入,就连春节过年买年货花销的钱都带着蔗糖浓浓的清香,甜甜的味道……

在南河县蔗区处处传颂着:“种下甘蔗修通路,架起桥来奔幸福;领了蔗款盖新屋,高高兴兴讨媳妇。买来农机少辛苦,晚上彩电学技术;孩子在校安心读,双双对对状元出……这就是蔗乡流传着的“甘蔗路”、“甘蔗房”、“甘蔗桥”、“甘蔗拖拉机、甘蔗小卡车”、“甘蔗摩托车”、“甘蔗媳妇”、“甘蔗大学生”的真实写照。


“一颗甘蔗两头甜——甜了蔗农、甜了企业”。甘蔗让南河县的职工群众过上了好日子。 

每年春节刚过,气温由寒变暖、正是一年农事活动的开始,也是糖厂生产白砂糖的黄金季节。已任主管糖料副厂长的南三洛在农务科长鬼精灵、技术员囊来富、片长安德才的陪同下来到蔗区。走在田间地头、在温暖的阳光下,已看不到严寒的踪影。农户们正在从节日的喜庆中为扩种甘蔗而忙碌着;田间地头,运种、运肥、开沟、下种、盖膜……在南河县各乡镇蔗区随处可见农户们赶着种蔗。已尝到种蔗甜头的农民,纷纷变过去的“要我种、变为现在的我要种”。

阿昌山寨种蔗大户花支书说:“我们这里有的人家连电费都是甘蔗电费”。我就不用说了,由于带头种蔗致富,我还被县上评为“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支部书记”,这是组织给予我的最高荣誉。如今盖了新屋,供着两个娃娃在县城读高中,得闲还到县城唱唱歌、娱乐娱乐。

我们阿昌人把甘蔗誉为“金箍棒、摇钱树”,把糖厂誉为“聚宝盆”、“蔗农绿色的银行”,把蔗糖业誉为“甜蜜的事业”。对甘蔗有着一种特殊的感情。花支书开口就为南三洛他们来了一段有关甘蔗的山歌:

生活好比吃甘蔗,一节更比一节甜;

嗦嗦咪来……

小妹躲在蔗林间,弄得阿哥手不闲。

嗦嗦咪来……

勤劳种出幸福蔗,一年更比一年好;

嗦嗦咪来……

小妹好看又灵巧,阿哥陪你走到老。

嗦嗦咪来……

种蔗修通致富路,田间地头少辛苦;

嗦嗦咪来……

种好甘蔗摇钱树,小康生活不含糊。

嗦嗦咪来……

东山乡东和村种蔗致富代表闫来副说:“种蔗让我家的生活幸福又甜蜜……”

东山乡的人大主席马有才向南三洛介绍:东和村属于南河县的高寒山区乡。国土面积22.85平方公里,共有人口4327人;现有田地面积7530亩(其中水田3637亩、旱地3893亩)。种蔗面积3418.3亩,种蔗面积占总面积的45.4%。2002/2003榨季甘蔗总产量14000多吨,全村甘蔗总收入达500多万元。甘蔗人均收入在1200多元,占人均纯收入2434元的50%左右。是南河县山区乡种蔗上万吨的大村之一。而本村村民闫来副又是种蔗带头致富的典型代表。

5月的一天,主管糖料的副厂长南三洛有幸和这个年轻的农家汉子在蔗园里有了一次甜蜜的接触;偏瘦而个头不高的他,让南三洛感觉他力大、干劲足;正在给绿油油的甘蔗施肥、培土;并和南三洛拉起了家长:“我今年28岁、家庭人口4人、劳动力2人,种蔗已有五年了、也有了一定的经验,今年种了28亩;我的田全部种了甘蔗、还租种了别人家的25亩田;同时还带动了周边86家农户来大力种植甘蔗,并把我的种蔗经验、技术毫不保留地交给他们,让大家种蔗增收致富”。

今年我上缴给糖厂入榨甘蔗101吨、卖蔗种42吨,种蔗收入61490元,预计下年产量会突破200吨;忙得来的时候还帮别人家用旋耕机打打田、地,收入在2000元左右;建有卫生猪圈7间、年出栏猪30余头、收入22000元左右;每年收入在85000多元。我靠种甘蔗我家建盖起了青砖白瓦房、买办齐了家用电器、摩托……甜蜜的微笑自始致终挂在他的脸上。是种甘蔗让我家的生活幸福又甜蜜。

甘蔗种一年,可以收获3—4年,政府关心又有优惠政策,企业服务到位,只要有田有地,拿着锄头就可以种……现在是甘蔗种到那里、路就修到那里,方便得很;种植甘蔗风险小,价格稳定,蔗款领取方便,收入稳定。甘蔗定价公开透明,由政府制定和督导,对待蔗农不存在欺诈行为;种植甘蔗可以一次性领到蔗款。自已给自已打工,工钱零存整取,交售甘蔗时“一次性取钱”,可以办大事情,比如起房盖屋、讨亲嫁女、孩子上学等。其它经济作物在销售时是零星销售,今天卖一点,明天卖一点,东西卖完钱花光。来福媳妇高兴的对南三洛说:“现在感到山里的日子越过越有奔头了,过去日子过得紧巴巴的。现在的日子过得宽松安逸了,叫我去做城里人我还不愿意呢”。

西河乡西塘村种蔗示范大户、村长寸守金说:“我们村是南河县典型的山多、地少、田更少的高寒山区村(海拔1930.00米、全村辖10个村民小组,有农户499户,有乡村人口1978人)。虽不适合种植甘蔗。近几年来我村大部分村民从种植甘蔗中尝到了甜头,很少在外出打工;在相互种植甘蔗的带动下,采取“借鸡生蛋、借锅炼油、借船出海”的租种模式向各乡村进行连片、大片田地租赁种蔗”。

现年30多岁的寸守金,十多年来,他凭着对家乡的无限深情和对美好生活的执著追求,靠着自己的智慧和勤劳,致力发展甘蔗种植,凭着一股永不低头的韧劲,在甘蔗种植上走出了一条发家致富路。

目前寸守金种植甘蔗面积45亩(今年村里还有比他种植更多的),上榨季交售给南河糖厂甘蔗200多吨,单种植甘蔗收入就达8万多元,预计本榨季交售甘蔗突破300吨。在他的示范和带动下,带动本村交售甘蔗在100吨以上的32户(32户共有甘蔗4000多吨);51—99吨的78户(78户共有甘蔗5800多吨);30—49吨的42户(42户共有甘蔗1700多吨),152户蔗农共交售给南河糖厂甘蔗12900多吨;下榨季甘蔗产量预计会有13900多吨,全村甘蔗总收入将达5480000元左右,人均甘蔗收入3360多元,种植甘蔗成了全村村民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

尝到种蔗甜头的西塘村村民,纷纷到本乡的来勐村、勐陇村、东塘村、帮合村、连来村、杏和村;南河乡的南河村、勐富村,南坝镇的清水村,宋河乡的宋河村、西林村、东林村、马家村等租田、租地种植甘蔗。

景颇山/行路难/千道弯/万处险//车在云上走/人在空中看//进门一杯酒/真情到永久……这就是底养镇景颇族居住的帮山村给南三洛的第一印象。如今蔗区路四通八大,村庄道路得到了硬化。下雨出门烂泥路、天晴出门一身灰已成历史。

村支书石富春介绍:我们全村总人口1356人,作为山区景颇族大村来说,甘蔗产业是发家致富最稳定、最可靠的产业,收入集中、来钱快。种甘蔗简单,易学、易会、易管理,砍收、交售快捷方便,什么人都可以种。今年全村种植甘蔗面积4357亩;卖甘蔗20000多吨,全村甘蔗总收入在870多万元,甘蔗人均收入在5600多元,占到了全村人均收入的90%以上;我村雷得才家就是种蔗带头致富的景颇族优秀代表。

看着满山遍野绿油油的甘蔗林、有一种暖暖的感动陶醉着南三洛和正在给甘蔗打脚叶的蔗农们。感觉有一种甜蜜的味道由远而近随风而来……

走进种蔗大户雷得才家,一正两厢的房屋属典型的汉式结构,内部装修十分漂亮,室内摆设特具现代色彩。厢房楼上挂满了包谷,大门外停放着摩托和大汽车,猪圈里有四头可以出栏的大肥猪。在和主人聊天时,得知雷得才一家四口人,共有水田3亩、旱地12亩,种蔗50亩,交售给糖厂310吨,毛收入132370元,除去籽种、农用物资、工时费后,获得纯收入7.2万多元。说到种蔗的收入、雷得才的妻子高兴地说,现在种甘蔗得到的收入要比过去的高得多,因为甘蔗价比以前提高了……如果不种甘蔗我家根本盖不起青砖白瓦房,供不起孩子在县城读书。思前想后、我夫妻二人决定一心一意种植甘蔗,把自家的水田全部种甘蔗外,还租种了邻舍家的40亩山地,经过5年多的苦心经营,种甘蔗的汗水没有白流,得到了丰厚的回报,还清了建房时的借款,还买了摩托、东风车。

在雷得才夫妇的示范和带动下,曾经放弃甘蔗种植、生活一天不如一天、至今还住着低矮简陋房屋邻居雷才道家,经过反复思考,又重新种起了甘蔗,去年交售给糖厂甘蔗50吨。雷才道对南三洛说:“现在国家政策这么好,我将逐年增加种植面积,相信过不了几年,我家也能盖起像雷得才家一样高大漂亮的房屋,过上像他家一样幸福甜蜜的生活”。                    

35岁的南河坝村马钱多说,“自己曾在外省打过工、也在某糖厂当过工人,后来便与爱人一起回家种甘蔗,我热爱土地,也爱种甘蔗,更爱甘蔗生产出来的白砂糖,不因白砂糖是人们所需的能量、像粮食一样重要,而它的透明纯洁……我相信人永远离不开这个能量、做人要纯洁、清清白白。”秉承着这个信念,马钱多的甘蔗从最初的几十亩发展到现在的五百多亩(寨子除外打工、或没有劳动力的全部租赁自己承包种植),收获产量4000余吨,除去成本、纯收入30多万元,成为了南河县最大的甘蔗种植受益户,下田都要开着小车去。

宋河乡赵书记、曹乡长也在说:“我们弟兄姊妹上学、读大学都靠父母种甘蔗供我们,连结婚讨媳妇其中都有一部分是甘蔗钱,不然哪有今天……

西河乡书记陈怡水深有感触地说:要想富、先修路,现在是甘蔗种到哪里,道路就修通到哪里,辐射分布到种蔗的每一个村。就拿我在任的的这三年里:我乡种蔗10个村委会, 30多个村民小组,有植蔗农户400多户,种蔗人口10000多人,蔗区受益人口达100000多人。三年来南河糖厂共投入新修道路金100多万元,修通蔗区道路30多条,道路的修通极大的改善了农民出行,大大的方便了群众的生产生活,让农户得到了更多的实惠,是农民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好路子、钱路子,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作为班子里班长,基层的父母官,感到责任重大、任务艰巨、但前途光明;虽然辛苦、但快乐着。

南河县糖业局局长李得发说:“这只是其中的几个代表,要说糖业给南河人带来的甜蜜故事几天几夜也说不完……今后我们将在工作中,积极探索套种技术,有效利用土地资源,着力提高亩产种蔗效益。积极服务好糖厂、蔗农大力推广甘蔗套种马铃薯、包谷、豆类作物等技术。

今年我们又在秋种期间探索实验生姜套种秋甘蔗技术,同时深入到田间地头从选种、砍种、开沟、下种、施肥、下药、盖膜、半机械化引进普及、植保管理等为蔗农做好一条龙的服务指导,对有效的提高单产,增加亩产效益,突出和发挥产业体系优势,收到良好的效果;真正把科技种植技术交给农户、让蔗农得到更多的实惠,把南河糖业做强、做大……”


第四节 蹲点阿昌寨种秋蔗


2007年6月又回到管理岗位的南三洛一到任,就及时组织召开全厂甘蔗中耕管理和种植秋甘蔗动员布置会,会上南三洛指出:“甘蔗生产是制糖企业发展的基础,是事关我厂长远发展战略的大事,是我们各位一如既往必须抓好的第一要务。种下甘蔗就是种下了南河糖厂发展的基础和希望,种下了广大员工的幸福!甘蔗种植对我们企业来说是韩信带兵,多多益善。没有甘蔗我们的生存将没有保障,那我们厂里的设备就只能是一堆废铁。因此在做的各位务必要高度重视,务必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团结一致、加强协调沟通、通力配合,找准切入点、合力攻坚,积极行动起来、发动全员种甘蔗”。因此我们务必要用以下办法抓好甘蔗原料生产:

1.要发扬卖保险的精神。一家一户的动员、宣传、发动,做到种蔗扶持政策家喻户晓;

2.要发挥好两个功夫。就是务必用我们的腿上功夫和嘴上功夫,驻村入户;脚走到田间地头和农户座谈、交流,用嘴说、用心说、用真情、出真力,做好我们的服务工作;

3.打造三个优化。一是优化管理、明确责任,加强考核、增加考核的透明度;坚持以业绩为导向,通过公平、公证的考核,用业绩说话。二是优化服务意识,树立良好的公共形象;通过改善服务、打造服务、提升服务,认真践行好“立根大地、力行为民”的思想,真正把蔗农服务好,用真情的服务,感动蔗农。三是优化队伍建设,提升战斗力;按集团发展战略和改革精神,科学合理地制定各个时段的工作目标任务和技能培训,合理配置人力资源,优化糖料队伍的建设,提升战斗力;营造团结向上和“赶、帮、超”的工作氛围;

4.开好四个会。每周组织开好糖料发展参谋会、协调会、落实会、经验推广会,提建议、想办法、解难题,强信心、增动力、下硬功、找突破、齐攻坚;

5.做好五个协调。一是协调好乡(镇)、村社、工作组、农户的关系,通力合作,协同推进。二是协调好糖办、农业局、科研站所和甘蔗站的技术、人力资源,强强联合,资源互补,避免产业冲突。实施推广好良田、良种、良法,联动推进、提质增效。三是不推诿、不扯皮、不退缩,上下一致、齐心协力、坚定信心、迎难而上、找准切入点、有效突破,种下甘蔗、种好甘蔗。四是协调好采供、财务等相关部门,筹措好资金、物资,满足原料发展的需要。五是协调好套种技术。针对当前产业争田、争地和蔗区人多地少、劳动力成本高、比效益不明显、种植难度大,要充分利用好集团内外各方面的有效资源,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特别是调动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同时根据各蔗区实际情况:“秋种”、“冬种”、“春种”制定科学合理的实施方案,把种植目标任务,层层分解落实到人,叮田、叮地、叮农户;稳扎稳打、扎实推进。做到早宣传、早落实、早计划,早发动;抓住节令,及时下种;

6.发挥好六大资源。一是发挥上级领导的资源:要及时向上级请示汇报种植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难题,得到上级的大力支持和关心;二是发挥同级、同事的资源:作为一个团队,要加强沟通交流、相互提供方便、团结激励,共同给力攻坚;三是发挥亲戚朋友的资源:依靠同学、朋友、亲戚关系的资源带头种蔗,发动种蔗,扩大影响,带动左邻右社;四是发挥好下级的资源和蔗区农户的资源:要向下级鼓励给力、发挥特长,调动其积极性,把蔗农的资源利用起来;五是发挥好乡、村、社的资源:要想尽一切办法,定期、定时向各级党委政府、挂钩单位、工作组、村社请示汇报、交流;架起沟通通畅、交流快速的桥梁,力争得到人力、财力等各方面的大力支持;六是发挥大户种蔗的优势:重点引进大户、承包大片种蔗和开发,打造示范户,专业村、专业户,并加于重点扶持,提供健康、纯正、优质的种头;

7.开展好“结对子”活动。采取结队帮扶的办法,以共产党员、管理人员带头参与,做到全员参与,人人有责;以厂党委、工会、共青团牵头,选好人,用好人,与种植乡镇、村社、蔗农广交朋友结对子,加强厂群关系,增进理解支持,多种甘蔗,种好甘蔗;

8.转变思想、更新观念、强化职业化意识。整个工作中,不允许有不同的声音出现,不允许唉声叹息、不能泄气、不允许削弱我们精神上的锐气;要树立信心,树立战胜困难的雄心,要调动一切积极的力量,一定要把气势造起来。采取多种措施保住宿根,抓好中耕管理。实施好七个一:全厂上下一盘棋,齐心协力种甘蔗;务必做到发展一亩、种下一亩、成功一亩,攻克一片、开发一片、巩固一片;

9.做好八大保障。一是做好组织保障:成立种植工作领导小组;二是做好政策保障,及时出台扶持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让蔗农吃上定心丸,安心种蔗:三是做好物资保障;四是做好糖料扶持资金保障:请财务部门根据年度资金计划,提前筹措好糖料发展所需资金,及时支付好蔗款和政策扶持资金,保障种植工作的顺利进行;五是做好优质健康的种苗保障;六是做好种植技术保障。各片糖料员和技术员,要严格按三高栽培技术到田间地头做好种植技术指导工作,大力推广单芽或双芽直播技术,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单产,增加收入;七是做好种植节令保障;八是做好人力资源保障。厂上用80%的精力全力以赴抓种植,并抽调各车间主任到各村结对子,配合糖料员抓好种植和督导工作,通力协作,保障人员到位;

10.种植要坚持九个原则。坚持原料发展是糖厂第一要务的原则;坚持精英抓种植、全员种甘蔗的原则;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的原则;坚持区域化、产业化、特色化的原则;坚持全年目标分解、全年种植的原则;坚持良种良法的原则;坚持三分种七分管的原则;坚持收购价格要以市场为导向、遵循价值观的原则;坚持维护好蔗区公共关系和谐的原则。

南三洛最后强调:“为了我们的生存和发展,唯一的只有发展好甘蔗原料、满足企业的生产生存需要、我们才有出路。因此厂领导、党员、干部、骨干员工分片挂钩,全员种蔗。积极配合糖料管理员、行政村糖料服务员驻村蹲点发动种甘蔗,大力开展好甘蔗生产劳动竞赛活动。


2009年八月的一天,南三洛率外号叫豆腐水(生产大班经理)、花椒尖(生产大班经理)、麻得早(糖料片长)、滑溜溜(糖料员、阿昌族)到一个阿昌族比较集中的阿昌山寨蹲点动员种植秋甘蔗。对于这个村子,以前只是听说、却从未到过,总感觉很遥远、很偏僻。说实话,要到这么边远的村寨做群众工作、又是人口较少民族,南三洛真的没有底气,因为在平时和阿昌族朋友的接触交往中,给南三洛印象最深的就是特别能讲会说,流传着阿昌的嘴、景颇的酒。也许是今生有缘?还是文化元素的原因,一到阿昌山寨,南三洛就被太阳一样热情刚烈的阿昌汉子,用52度《阿昌情》小锅酒把我灌醉,给南三洛感觉很好、印象太深,醉倒忘了回家。月亮一样聪慧灵巧的阿昌妇女的织锦和张嘴就来的山歌,想走、也走不了,真正感受山歌如何把人留、山歌如何把情传、山歌如何解纠纷、山歌如何发动群众种甘蔗……阿昌山歌不在是单纯的娱乐方式了,他已经融入到阿昌族人民的生产、生活中。像在外流浪的游子,找到家的感觉;在那里一住就是三个多月,在这三个多月里南三洛深深感受到这个较少民族对文化的厚重和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对朋友的热情,特别是一个人口较少民族又没有文字,却一直完整的保留着本民族语言的交流和通话,让南三洛感到了阿昌文化的神秘。


那年是雨水最多的一年,有一个礼拜一直在下着连天雨。当南三洛他们决定要去阿昌村的那天,老天放晴,道路特别清爽干净;是不是老天注定和阿昌村村有缘……

当南三洛他们一行五人走进宽大的村委会,已有一伙人在喝茶。经糖料员滑溜溜介绍,瘦高个的是党总支书记梁兆医(阿昌族),他高高的鼻梁、薄薄的嘴唇、大大的眼睛显得精明能干;也许是和太阳生活得太近,有点矮、又有点黑而偏胖的是村主任曹民好(阿昌族),走路腿上有点残疾的是梁昌盛副主任(阿昌族),还有大学生村官小宛(阿昌族),乡上挂钩领导纪检书记梁德瑜(阿昌族)。相互认识后给南三洛总的感觉是梁总支书记直爽、率真、办法主意多;主任、副主任话不多、干事老实、板扎。南三洛暗自高兴,感到搭好了戏台——有戏可唱,民航局开业——有机可乘。大家相互客气谦让后,南三洛说明了来意,支书就把他们班子商量好的方案跟我说了,并征求我的意见。支书说今年乡上下达的秋种任务我们村两委已做了讨论,达成了共识,并分解到各村民小组;我负总责,主任、副主任具体抓,村社干部带头种;明天召开全村各社队干部大会,再进一步的动员、落实,上报种植农户和种植面积。你来我们就有底了,你放心,我们村两委有信心和决心超额完成乡党委、政府下达的秋种任务,既来之、则安之,今天就先交流几把拱猪、尝一尝我们阿昌寨的小锅酒。经不住支书、主任的热情,只好恭命不如从命,试一试再说;南三洛和大班经理麻得早一家,支书和主任一家,梁德鱼书记落得个好差事当酒司令——斟酒,我们一边打扑克,支书一边给我介绍阿昌村的历史和风土人情。我们村有5个自然村,8个村民小组。现有农户407户,全村人口1542人,90%以上为阿昌族,其中农业人口1527人,劳动力884人。从事第一产业人数783人,全村国土面积13.29平方公里,海拔1340米,年平均气温 17 ℃,年降水量 1341.1 毫米,适合种植甘蔗、茶叶、玉米、水稻、桔子、缅桃、白花油茶、滇皂荚、等农作物。全村耕地面积1936 亩,人均耕地1.26 亩,林地8557 亩。前几年由于一些因素的影响,种蔗面积和产量大滑,从7400多吨下滑到现在两千来吨,这对我们村民的经济收入和生活影响很大,很多村民不得不外出打工。近两年来由于扶持政策一年比一年好,企业服务在改善提高,我们村的甘蔗种植面积逐步恢复、提升,今年甘蔗总产量可望突破3000吨、产值可达130多万元,甘蔗收入占到了全村的大头。近年来,由于国家对我们人口较少民族的大力扶持,过去的烂泥路、脏巷道,如今已变成硬化路面,石板镶砌的小巷通向各家门口,好多人家已盖起了宽大明亮的青砖大瓦房。          

居史料记载:我们村有着古老的历史。在永乐11年(1413年),南甸宣抚司(宣抚司是割建时代朝廷在边疆设置的统治政权机构,也称土司)的建立,我们村的阿昌族专门负担土司家太太、少爷、小姐化妆品的一切费用,曾被称作“胭脂水粉序”。一个有着600多年历史、见证了一个民族融合发展历程的古老村子,现在欣欣向荣、团结和谐、发展壮大,阿昌人民一步一步正在奔向小康。

南河地区阿昌族姓氏中,们、闷、郎(囊)、俸(哄)、马、杨被称为守土民族,而梁、赵、曹、张、李、孙姓则自认为是汉族“讨姨婆”变来的。在这些姓氏阿昌族中,更具有传奇色彩的是孙姓汉族变阿昌族的来历,据说原来湾中阿昌族住在今大坪子脚的新寨园,有曹、们二姓。据传当时寨子人丁兴旺,寨中有一曹氏女子,嫁到们家后不幸守寡。当时的的腾冲勐连香草岭的孙科,担任官府催收粮款的差事,因百姓遭灾,未能完成催收粮款的差事,被官差追拿,便逃到新寨园。一阵阵鸡叫狗咬,孙科躲进一曹氏寡妇家,哀求说:大嫂,“官差追拿我、请你务必搭救我”!曹寡妇便让他躺倒在自已的床上,蒙头盖被、呻吟不止,官差追进家来问曹氏:“屋里哼的是什么人”曹氏不慌不忙答:“我男人、被鬼魔咬缠着,治也治不好”。官差素闻夷方坝的鬼咬着要丧命(当地流传着,要走夷方坝、先把老婆嫁),便一溜烟走了。为答谢曹氏的救命之恩,在寨人的撮合下,孙科和曹寡妇结为了夫妻。为感谢和招待族人,曹氏不得不把自己养的唯一一头大母猪杀了;于是传下了“根”。就这样孙科便成了湾中孙姓阿昌人的始祖。“汉变夷”的传奇色彩据说是这样来的。

但在南三洛的印象中,全国人口只有三万多人的阿昌族为什么会有这么厚重的文化底蕴。因为阿昌族是没有流传下来自己的文字,据传说在远古的时候,他们的文字写在皮条上,由于下雨受潮,一天主人拿出来翻晒,不小心被狗拉去吃了,文字就这样失传了,是靠坚强的毅力和记忆,一代一代相传;一直坚守着本民族语言的通话和交流,并发扬光大,创作了创世纪神话史诗《遮帕麻和遮米麻》,大型舞蹈《蹬窝罗》和流传于各阿昌寨以歌传情、以歌交友、以歌娱乐的山歌。南三洛跟支书、主任讲,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民族的脊梁和希望,他一定会为这个民族、这个国家创造更大的财富、带来更多的福祉,阿昌族就是这样的一个民族。一个重视文化的民族,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民族,必将人才辈出。

南三洛也从“讨夷婆变夷人”含义中找到了汉文化和阿昌文化相结合的渊源和答案,那是汉文化和阿昌文化血肉交融的灵魂、盛开的鲜花,结出民族大团结的硕果;代代相传、源远流长。我想这就是人口较少民族--阿昌族文化人比例较高的原因吧。使得人口相对较少的阿昌族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生生不息、大风大浪中顽强的生活和永不忘本。

梁支书多次跟南三洛说起,他最大的愿望就是对恢复本民族文字做贡献、需要我能帮忙。我想不只是他的愿望,也是整个阿昌族人民的愿望。其实我也从一些小道消息听到要修复阿昌文字的说法。基础工作一做好,就聘请专家对本民族文字语言进行修复和创新,南三洛想:“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社会的关注、关心和本民族努力下,这个愿望一定能实现,也希望能早日实现,哪将是留给子孙后代最宝贵的文明财富”。而南三洛唯一能做的只有从内心向他和他的民族表示衷心的祝贺。


9月13日一大早,在甘蔗辅导员家洗漱好,忽然听到多年已听不到的喜鹊声,南三洛顺口就跟大班经理豆腐水和花椒尖,今天我们一定有好事,民间不是流传着:“喜鹊喳喳叫、好事好运到”的谚语吗?倒好的开水还没来得及喝,梁支书就打来电话,今天我们就不去一家一户的动员种蔗了,你们快来村委会。当我们五人赶到村委会,男的、女的已经忙开了,有的摆桌席、有的检菜,梁副主任已组织七、八个壮汉杀倒了一个大黄牛,足有五、六百斤。梁支书跑过来笑着跟我说,今天哪里都不去了,也不需你们帮忙,轻松玩一天,还没等我开口,就被支书按在凳子上玩拱猪。下午大约是四点左右,南三洛已被支书和他的新老队长拿到了八成,这时我才发现停了好多小车;县上的赵副县长、县委宣传部的梁部长、人大梁副主任……乡上的徐书记、曹乡长、人大主席、副书记、副乡长……为了发展好甘蔗原料,各乡镇书记,乡镇长和南三洛都是老熟人了,可是使南三洛万万想不到的是州文联副主席、著名诗人倪老师怎么会在这儿?还没等南三洛回过神来,就听倪老师说,你怎么会在这里?好久都没有你的消息了……

倪老师,前久我到昆明总部交流去了,今年6月又回到了南河糖厂;这久驻扎在这里动员农户种植秋甘蔗……

啊……阿昌族著名作家、在党校工作的孙林林老师,阿昌族著名作家在边城宣传部工作的孙饱金副部长怎么也会在这里?朋友相见,三杯必干,又和宝金副部长大战了一场,战斗的时候我悄悄问宝金副部长你怎么有时间从边城来这里,是不是有什么大好事?他说:“今天是我们阿昌族学会成立的好日子,阿昌人的大喜事……”怪不得今天这么喜庆,一大早喜鹊就叫,原来是有这等好事、大事。使南三洛意想不到的是在吃饭的时候,孙老师朗诵了南三洛发表的一首小诗《走进阿昌山寨》:“酒不是喝得太多/多的是昨夜的山歌/太阳撒下纤纤的脚/我的魂还被月亮栓着/喝的是真情/玩的是气氛……爱戴花的扎妮扎/天资 天灵/勤劳善良的熟麻扎/一双巧手/织着千年的文化/啊露窝罗/ 大哇苏格嘎……”(注:扎妮扎—阿昌语小姑娘,熟麻扎—阿昌语小媳妇,大哇苏格嘎—阿昌语--全寨子都来高兴)。

梁支书的这个盛宴使南三洛感到有点神秘,但最终还是知道了他的秘密和良苦用心,虽然自己没有参加阿昌族学会的成立,但是南三洛能看出他内心很高兴。其实梁支书已经醉了,但还不停的向来宾和朋友敬酒——酒醉心明白。

南三洛想:“不光是他一个人高兴,全寨子的都高兴,哪将是整个民族的福音;总算有那么多人为自己的民族文化奔波操劳。使南三洛也更进一步了解到分为“创世”、“补天治水”、“妖魔乱世”、“降妖除魔”四大部分的创世纪神话史诗《遮帕麻和遮米麻》的博大精深。  

让南三洛多次在梦中背诵哪通俗而神奇的诗句:在太古的时候没有天/在太古的时候没有地/整个世界混浊不分/不会刮风也不会下雨/造天的是天公/天公就是遮帕麻/织地的是地母/地母就是遮米麻……干凅了的池塘又流出清水/逃出的百姓又回到故乡/烧光的草地又变绿/枯死的鲜花又开放/遮帕麻和遮米麻的故事/像大地一样长久不衰/要问故事出自哪里/阿昌心底是他的故乡。

快到中秋,黄灿灿的稻谷在清新的空气里飘散着温润的清香,秋种工作也即将接近尾声,老队长、新队长放下手头的合计,专门计划好日子、定好时间邀请南三洛他们吃专门养在自家稻田里的谷花鱼和放在床下面自酿的米酒,土罐上虽然沾满了灰尘,但用毛巾擦去灰尘倒在碗里,有一种淡淡的清香;品在嘴里,感觉润喉又甜香;花椒尖、豆腐水说:“这么好的酒喝醉了怪可惜的,留一瓶、回去品……”

老队长说道:“今天高兴、一定要喝够!你们来了对我们村帮助最大,种植甘蔗技术提高了、产量增加了、种植任务完成了、补助兑现了……你们是送福来阿昌山寨,是我们阿昌寨的贵宾,我们没有什么,只有阿昌山的美酒表示我们的心意……”

又是炖、又是煎、又是煮的稻花鱼,煮而不烂,汤鲜甘甜,肉嫩味美……吃着稻花鱼,品着老队长多年珍藏的小米酒,悠哉乐哉,不知不觉醉了——忘了归家。


阿昌山寨虽然地处在大山里,但世代村民勤劳吃苦,并养成了细吃把稳的良好生活习惯,又加之当今党的政策好,大力发展甘蔗和山区特色经济,修通了弹石路,架通了自来水和闭路电视。全村人民实现了衣、食、住、行“四不愁”,村子巷道建成硬化路,家家盖了高楼,有的农户买了农用车、微型车跑运输抓收入、有的出外做生意、打工……阿昌山寨人民的生活,就像绿油油的甘蔗林,一节更比一节甜。

当南三洛他们想要离开阿昌山寨的时候,全寨子男女老少在村委会的大院里摆好卓凳、唱起了听了不想走,想走又走不了的阿昌山歌。

男女合唱:

阿昌山寨酒飘香  真情真意请君尝

太阳落山君莫慌  山歌唱到天发亮

嗦嗦咪来……

男:栗柴好烧炭火旺  阿妹聪慧好心肠

哥耙田来妹插秧  一等等到谷子黄

女:转水塘里鱼最多  不是阿妹说阿哥

阿妹是个本分人  就怕阿哥忽悠我

男:水面荷花地下藕  雾锁青山跟妹走

真情真意到永久  无情无意水干沟

女:荷叶出水尖又尖  甘蔗长高节节甜

今天如能见着面  前世注定今生缘

男:阿妹插秧行对行  一对秧鸡在躲凉

阿哥憨厚无主张  阿妹心灵有良方

女:砍柴莫砍葡萄藤  养女莫嫁花心人

好吃懒做怕劳累  家庭日子过不成

男:阿妹说话有点偏  谁说阿哥花心男

今天当众发誓言  生活不富不想见

女:小妹生来玩笑多  同欢同乐唱山歌

哪句得罪原谅我  大风最爱吹大坡

男:橄榄好吃树难攀  口水流在嘴两边

虽和阿妹隔着山  千难万难心手牵

女:路边野花分外香  就怕阿哥坏心肠

那天不如阿哥意  玩耍过后丢一旁

男:大河涨水哥搭桥  阿妹口渴哥去挑

阿妹心好人贤惠  一天念你千百回

女:蜂子叼食走直路  小妹心里不糊涂

山中古井起青苔  好九不见阿哥来

男:石榴开花叶子青  想听阿妹好声音

一天没听哥着急  睡在床上心发虚

女:山高刺多坡又陡  来次不易路难走

阿哥要走心难留  常来常往如水流

男:阿妹小嘴薄连连  说出话来比蜜甜

一天不见妹的面  好汤好菜饭难咽

女:一针一线纳鞋底  送给阿哥走千里

一人在外要注意  千万不要伤身体

男:今夜赖下不想走  想和阿妹耍朋友

隔山隔海哥不怕  不见小妹心忧愁

女:山高坡陡林子深  小妹老实乡下人

菜不合口只一顿  人不合意误一生

男:我爱阿妹铁了心  瞧好吉日把妹娶

也许阿哥会远行  如果变心遭雷劈

……

夜已深了,山歌还在继续,南三洛的心怎么也无法平静,有一种激情在燃烧,就像阿昌的山歌,越唱越精神,越唱越有劲……生活富裕起来的阿昌人却不忘本,对自己民族的文化更加热爱、并发扬光大,真的让你感动……再次对阿昌族的大型史诗《遮帕麻和遮米麻》感到更加的好奇和敬畏,还有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


第四节 糖业暖着员工的心


十年前一说起南河糖业,南河糖厂的职工就有一种自豪感,真正感受到甜蜜糖业带给职工们的幸福生活……

每年到开榨的时候,由于甘蔗多、榨季时间长,企业效益好,实惠比较多;奖金、加班费、其它补助加起来比工资还高;十天一小奖、一月一大奖,口袋里的人民币越来越多,心里热乎乎、甜蜜蜜的。

虽然榨季三班倒很辛苦,但职工的心里热乎着、暖和着,从来没有听那个职工埋怨过、叫过苦。安全感、幸福感、归属感最强,没有谁想到今后会下岗,在思想上、血液中形成了“生是南糖人、死是南糖鬼”,发誓“要和糖业同生死、共患难”;就连在政府工作的都想着找关系走后门,调来南河糖厂工作。

如陈大妈家,一家五口在糖厂上班(儿子、姑娘、儿子媳妇),光年终奖就一万多,那时的工资每月才300来块。听着让人羡慕,看着签名领钱心就跳动……

那时的南河糖厂职工是“吃、穿、用”都不愁。

谈恋爱、找女朋友还要挑一挑……

1995年、1996年停榨后还组织职工到北京、青岛旅游……

每年的职工运动会开得热热闹闹,过节费更不用说……

晚上可到厂上大礼堂唱唱歌、跳跳舞,健身房锻炼锻炼,读书室看几本心爱的书。困了、累了,到烧烤摊来几杯啤酒和烤肉串,或是邀上同事好友、拱上几把猪……

职工生活那是过得更加有滋有味、更加有奔头、更加有动力,南糖职工家属的日子总是快乐着、幸福着。


开餐馆的也跟着发了财,据不完全统计,糖厂附近大大小小的食馆不少于50家。蔗农们东门进厂交了甘蔗,西门领了蔗款。手里大把大把的钞票,那种感觉多好,内心是多么的甜蜜与幸福,虽然苦和累、但快乐着;总要叫上运蔗驾驶员、邀上几个亲朋好友到食馆炒上几个菜,喝上几杯……

只要有什么特色好吃,拿到什么山珍海味。老百姓第一个反应就是去卖给糖厂人。糖厂人不讲价,能多卖钱……

已经有 0 条评论
最新评论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文学研究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

您是本网站第 157679180 位访客      技术支持:HangBlog(renxuehang@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