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西南作家网:www.xnzjw.cn
西南作家网: >> 原创作品 >> 散文 >> 正文

秋日美景胜春朝
信息来源:本站发布    作者:山东泰安 李振    阅读次数:4105    发布时间:2019-08-14

   

 

“秋水平,黄叶晚,落日渡头云散。抬朱箔,挂金钩,暮潮人倚楼。欢娱地,思前事,歌罢不胜沉醉。消息远,梦魂狂,酒醒空断肠。”五代词人冯延巳官至宰相,曾是后主李煜的老师,词作善写离情别绪,词风清理绝俗,有“吹皱一池春水”名句传世。该词将秋水黄昏,佳人倚楼,愁肠百结,柔情缱绻的场景画面刻画的淋漓尽致,读后让人心生些许伤感。

这凄婉的情愫像一杯烈酒,注入愁肠,摧肝裂胆,撕心裂肺。

秋水静穆,不再有夏洪的汪洋恣肆,万马奔腾。蜕变的像一位安卧的处子,俊美幽雅,微风荡来,层层起伏的涟漪,像她迷人笑靥上漾开的酒窝,深邃迷人,令人向往,招人艳慕。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变牛马。”老庄笔下的秋水绚丽多姿,雄奇奔放,给人以阔达辽远之感,行云流水之妙。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王摩诘的这一千古名句,将落霞、孤鹜;秋水、长天有机衔接,完美柔和。给人视觉宏大、动感十足的精美画卷,后人搜肠刮肚,冥思苦想,捉刀弄笔,自叹弗如,难以企及。

我小时候生活在汶河之滨。每到秋假,我便被大人撵叱着去漫无边际的汶河里打草捡柴寂静的汶河里除了窜出的野兔和野鸟的鸣叫外,几乎没有别的声响。我踏着悉悉索索的枯草,小心翼翼的捡拾,半头午的功夫,就能把筐蓝拾满。这时,往往再去水边摸鱼捞虾。清澈透明的水边,一眼能看到水里翔游的鱼儿,不过那些鱼儿比较仓,很难逮着。我便挽起发白的裤腿,踢掉露着脚趾头的鞋子,下水专门找那些水草密布的地方,有时用脚踩,有时用手摸,有时手脚并用,多则十几条,少则几条,从没空手而归过。回家后,生火做饭,然后从少的可怜的油罐子里舀挖出点炼的白色猪油,烹炸的泛黄,打打牙祭,那滋味至今想来仍垂涎三尺,香飘脑海。

等大人们忙完农活耩上麦子后,便随大人涉过冰冷的河水,翻过宽阔且漫长柔软如棉的沙床去对岸捡拾落下的地瓜和花生。往往被那些看坡的脾气暴躁、性格刚烈的看坡人撵的四散逃走,气喘吁吁,丢鞋掉筐。对食物的敬畏和崇拜至今还常常在梦中惊醒,心生惧怕,怨恚不已,犹如昨日。饥饿这词实在令我憎恶,吃饱饭的感觉真的很幸福!

 

   

 

“一雁过连营,繁霜覆古城。胡笳在何处,半夜起边声。”秋霜是静夜里星星掉落的泪珠,黎明时分凝结成晶莹的霜花。轻柔缥缈,不忍踩踏,吹弹可破。它悬挂在残枝败叶上,枯草眉梢间。红日初照,消失地无影无踪,像翩然夜遁的仙子,令人心仪,追索不得。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秋霜是瑟瑟秋风里,倚楼独望的思妇眼角滴出的牵挂,是双鬓新染的秀丝。是高堂明镜悲叹的年华,是羁旅客子远行的岁月。

“履霜坚冰至”秋霜是漫长冬季的导引,是寒冬到来的前兆,是冰雪派遣的使者,它投石探路,引领着季节行走的匆忙脚步。

玉颗珊珊下月轮,殿前拾得露华新。”秋霜是败花上覆盖的心事,凝重、深藏,沉默不语。秋霜是飘落在萼蕾上轻触的红唇,热烈、动情,心潮澎湃。牵手相约升华为另一个季节,投胎成另一个新我。

秋霜是铺排在大地上的巨幅素绢,大自然用如椽之笔,将其轻轻涂抹,肃穆、洁白,像雅士高洁的心灵,像月光柔和的灵魂。

每到秋霜洒落之际,往往心生些许哀怨。小时候生活拮据,在村子里教书的父亲每到秋假,便涉水把我送到河对岸的亲戚家,那里主产地瓜、花生。当社员刨完大地块里的地瓜和花生后,便开始放圈(土话:意思是可以随便找拾了。)这时候,生产队长一声令下,周围的大人小孩疯般涌入地块,拼命找寻,活像难民疯抢食物一般。我常常跟在表叔的屁股后面,艰难的找寻,太阳压山,找到东西的也盖不住篮子底。有天早上,天不亮表叔便叫醒我,说是南坡里有块地放圈了,大人落撒的地瓜多。一听这话,我高兴的挎起篮子,扛起䦆头拿起锨就和表叔奔向南坡地块。借着微光一看,地里黑压压一片,原来早有人来了,我脱掉印花夹袄,又刨又挖,很快将筐装满,表叔用力发给我,我们俩个兴奋的往家走。走在路上,突然感觉脚下老鼠啮咬般疼痛,放下筐一看,本来露着脚趾头的双鞋,鞋底断了。原来是蹬铁锨蹬的,看着红肿的双脚,表叔问我冷不冷?我说不敢走路了,冻得钻心的疼。表叔让我脱掉鞋子,我心生疑惑,他示意我不远处有一坨牛屎,正冒着热气,表叔拉起我,我双脚插进牛屎里,顿觉从脚至头,浑身温暖,见我表情稍好,表叔重新发给我筐,我便一瘸一拐的往回走。

日复一日,积少成多。等暑假快结束父亲骑着借来的自行车来接我时,地瓜花生总能积攒到半麻袋的样子,虽然遭受点苦累,心里还是很兴奋的,因为给家里在漫长冬季里又添了点滴粮食。

如今,父亲已经作古,场景也不再重现,但回想起那一幕,心里总是酸酸的!

  

已经有 0 条评论
最新评论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文学研究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

您是本网站第 157221837 位访客      技术支持:HangBlog(renxuehang@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