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西南作家网:www.xnzjw.cn
西南作家网: >> 原创作品 >> 长篇 >> 正文

长篇小说 人世间 第八十八章 快乐童年
信息来源:本站发布    作者:牛的草原    阅读次数:14156    发布时间:2019-09-06

当然,牛建新和小伙伴们很快找到了对策:在回家之前,先用沙土在自己的胳膊上涂抹一下。这样,大人们再使劲地划,划痕也不会十分清楚,便可以轻易地应付过去了。

这一年的秋天,巩腊梅看到连队的一些职工向单位请探亲假,回到原籍故去看望父母。她掐着指头一算,自己在1958年回过青海老家探望父母之后,至今已经有14年没有回去过了,更不要说去临夏的尕阴屲了。

她回到家中和牛万山商量了一下,便向连长请了1个月的探亲假,然后把牛建疆和牛建蒙托付给李启福和魏玉珍,带着牛建新一块回青海老家去了。

那时候,新疆的交通条件非常落后。两个县城之间一周才有一班或者两班长途汽车。其余地方的人们出行,不是骑自行车就是乘坐马车代步,运气好一点的人可以搭上顺路的便车。

牛万山向领导请了1天的事假,套上一辆马拉的小车,载上巩腊梅母子和一起搭伴回上海探亲的知识青年李明华,向着北方的阿尔泰山驶去。

他们在两旁芦苇丛生的乡村道路上奔波了将近2个小时,来到了10多公里以外的阿勒泰县盐池公社(后来改名为哈萨克语的阿拉哈克乡)。

盐池公社是一个以哈萨克族人为主、农牧业并举的地方。牛万山由于长期从事放牧工作,平常与哈萨克族人打交道的机会比较多,不仅结识了很多的哈萨克族朋友,而且还会说一口流利的哈萨克语。

牛万山打算带着巩腊梅等人到自己在这里的朋友阿吾尔哈德家去。

李明华以前只是远远地看到过身穿厚厚的皮大衣、头上戴着尖顶皮帽子、纵马疾驰而过的哈萨克族牧人,从来没有与他们近距离有过交流,缺乏必要的了解,心中不免对哈萨克族人有些陌生和畏惧,吞吞吐吐地说道:“老牛啊,勿要去了吧?我们恰(吃)点烧饼就好了呀。”

牛万山知道李明华心中的顾虑,笑着说道:“阿吾尔哈德是我的好朋友。如果他听说我到了盐池公社却没有去他们家的话,他一定会肚子胀的(新疆方言,生气)。你放心,哈萨克族人非常好客,也非常善良。”

阿吾尔哈德,年纪大约40来岁,头上戴着一顶紫红色的丝绒小圆帽,中等个子,红润的圆脸庞,高高的颧骨,宽宽的肩膀,双腿据说是因为从小骑马变形成了罗圈腿。

他热情地把牛万山等客人请进了自己家的毡房,安排妻子古丽加乃特准备午饭。

哈萨克族是一个跨境居住的民族,主要分布在苏联的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中国和土耳其、蒙古等国家。中国的哈萨克族主要分布在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下属的伊犁、塔城、阿勒泰3个地区和天山北坡的昌吉回族自治州的木垒哈萨克自治县、哈密地区的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乌鲁木齐等地的天山草原上,还有少量分布在甘肃省阿克塞哈萨克自治县和青海省海西地区。

哈萨克族的族源比较复杂。主要成分是古代的乌孙、康居、阿兰(奄蔡)人。他们后来与中亚草原的塞种人、大月氏等民族融合而形成的。   

哈萨克族有很多的部落,按照部落谱系划分为大、中、小3个玉兹(突厥语,100的意思)。中国的哈萨克族主要属于大玉兹和中玉兹的部落。           

哈萨克族自古以游牧为主。他们居住的地方按照一年4季分为冬窝子、春窝子、夏窝子和秋窝子。几户人家称作一个阿吾勒。阿吾勒由有血亲关系的人家组成。

牛建新是第一次来到哈萨克族人家。他对他们居住的毡房充满了兴趣。

毡房是哈萨克族从一个牧场转移另一个牧场最简便的活动房屋。墙壁不是用土坯砌成的,而是由交错编织成许许多多的菱形图案的木条龙架构成。顶部是一个可以苫盖的圆形洞口,起到照明和排放烟雾的作用。富裕一些家庭的毡房非常讲究,里面的围毡用不同的布剪裁出各种图案修饰。木格栏的四周挂着壁毡和花色毡子。地上铺着花毡和地毯。有的人家把毡房格栏、辐柱刷上油漆,镶上镂刻的骨饰和银饰。

他好奇地指着龙架对牛万山说道:“爸爸,你看这种房顶多好看啊。”

牛万山呷了一口奶茶,答应道:“喔。”

巩腊梅说道:“我觉得哈萨克人的衣服最漂亮。”

牛万山说道:“他们的一些习惯和我们回回人相似,有一些是他们自己的风俗。”

阿吾尔哈德点头肯定道:“哈萨克族的人生礼仪有诞生礼、摇篮礼、40天礼、学说话礼、起步礼、割礼、婚礼和葬礼等。

我们哈萨克族很早以来就使用12生肖的日历。生肖纪年的起点是日夜相等的3月22日,就是诺肉孜节,家家做诺肉孜粥,大家挨家挨户地喝粥,吟诵诺肉孜诗歌,祝愿新的一年牲畜旺盛、庄稼丰收。

洒熟(哈萨克语,庆贺)的礼仪可以说贯穿了我们的整个一生。小娃娃出生要恭喜,男婚女嫁要道贺等等,只要有值得喜庆的事情,都会有妇女端着一盘喜糖、奶疙瘩、包尔沙克等美味干食,抛洒向欢乐的人群,表示有喜同乐、有福同享、喜事不断。

阿肯弹唱和舞蹈非常具有民族特色。冬不拉和胡布兹、斯布孜合等是主要的民族乐器。传统舞蹈有《哈拉卓尔哈》,又叫作《黑走马》。

已经有 0 条评论
最新评论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文学研究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

您是本网站第 157264197 位访客      技术支持:HangBlog(renxuehang@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