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西南作家网:www.xnzjw.cn
西南作家网: >> 原创作品 >> 采风 >> 正文

为了贵州高原的生态安全
信息来源:本站发布    作者:路广照 欧德琳    阅读次数:21440    发布时间:2019-12-17

 

  小胡将澄清后的水样由泵管分流器轻滴慢流地灌入避光棕色安倍瓶中。根据检测工作的需要,分别选择40ML\0.5L\1L\1.5L四种规格的标准取样容器,并确保瓶中无气泡;然后向容器中滴入各类酸碱试剂,以保证水样化学性质的稳定。“如若在滴入试剂时有所溢出现象,会造成标准水样的试剂浓度有所变化,则需要倒掉旧水样并反复清洗容器,再从取样的最初步骤重新灌装,一定要确保取水源头的质量”,小胡认真地说。

  “这需要一丝不苟的科学精神。我们技术人员要不计较工作量的增加和时间、体力上的消耗”。环境院监测科技术负责宁黎元对技术人员提出要求。

  装好水样,贴好标签并用泡膜纸包裹瓶体,小心翼翼地装入放有冰袋的专用保温箱中。特制的保温箱,里面盛有冰块,为保证化验指标稳定的需要,必须确保水温不超过4℃。

  另一边,技术人员同时通过拷贝接收数据对地下水的物理指标进行监测、记录,并及时将相关数据填入报表。

  上下泵过程中,为防止井口外的异物、灰土等落入井内,十分严谨地保护好井口,切实地维护了地下水客观环境的真实存在。起泵后,为了准确地了解抽水后的井深变化状况,需要再一次地进行水位和井深的测量,避免因抽水而造成的泥沙补充聚集造成的水位、井深变化。

  来时烈日似火,归时冷月如霜。地下水监测所采样品,三天内必须送达贵州省地矿中心实验室。

  地下水采样需要技术支撑

  翌日,笔者又来到了遵义市红花岗区海龙镇监测点,在那里我们巧遇了一位即将退休的老同志姚平工程师。清瘦、干炼、善说,是他给笔者的第一印象。

  “过去监测工作确实比现在艰苦了许多,受气候、交通条件的限制,加之监测任务有规定的时间段、站点定位的特殊性,顶烈日冒严寒也要骑着自行车、手拿砍刀披荆斩棘,义不容辞地赶赴到站点完成监测任务,那种艰苦状态现在真的不敢回想。现在使用的精确自动监测仪器确实为我们提供了科学详细准确、快捷便利的条件,减少了很多工作量。测水位误差2cm/100米要求也比以前高了,通过仪器的自动监测,数据的误差小多了;发达的交通真正地起到了快速到达测点、缩短采样与送样的时间,保证了地下水监(检)测、取样的科学性、及时性和准确性”。姚平如是说。

  时值正午,气温达到36℃,年轻的工程师张伟未穿内衣仅有工作服套在身上,胖乎乎的身体与汗水湿透了的外套粘贴在一起,白蓝相间的工服以红润的皮肤打底,起伏不平,像九寨沟黄龙景区的钙华彩池一般。当我们劝他把上衣脱下让水泵流出的水湿润、清洗一下再穿上,也可以有些许凉意以缓解酷暑难耐的煎熬。他开玩笑地说:“是你们在,要不然我早已甩开膀子干了,衣服粘贴在身上确实不好操作,还是安全第一啊!”

  姚平在一旁介绍:“小张已经是我们分院的技术骨干了,无论是地下水监测还是土壤监测取样、或是地灾治理。如今的年轻人从大学毕业就深入到监测第一线,丰富的专业知识经过实践再加上先进的科技手段,工作上的进步自然比我们这些老家伙们快得多,他们已是支撑地下水监测、实施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与修复重大工程的主力军。我已近了退休年龄,今后贵州的绿水青山保护神就靠他们这帮年轻人了。”

  没想到,立秋之后还这么曝热?“姚平们”已被晒得麻木了。 

   8月14日,一场夜雨,很是杀了一下秋老虎的威风。笔者随安顺分院技术人员来到贵安新区马场镇烂坝村,通往远处站点田坎边的小路显得格外泥泞。


  这是一个被称为流量站的测点,该测点是一口改建孔,没有深深的井筒,只是在一个地下水冒出的泉口渠道边,通过在井筒中浅层水流堰板处安置探头监测相关数据,再由井盖内锁紧的无线设备监测、发送数据供有关部门远程监测。抽取的水样是从露天的沟渠里直接灌入上游未经外界干扰的水源,也就便省去了安装架子起下泵、抽水等工作量,但仍严格按照规程进行现场监测、取样、装箱。

  “安顺地区范围内共有34个监测点(其中2个流量站),分院基本保持每天2个点,当前分院正式职工只有3人,不得不聘用了二位已退休的技术人员来协助工作”。安顺分院院长姚承秀向笔者介绍。

  姚承秀是一名老测工。他说:“现在一体化自动监测仪器的使用及交通的便利,人工劳动强度较过去确实降低了许多。但随着自动化监测精度的提高与监测频率的加密,监测时间上的固定和站点的增加,使得技术人员仍然处于紧张忙碌与疲惫之中”。

  由于原先有些站点数据的异常性而不代表区域性的特质,起不到区域观测的普遍性而被撤销,或封井或移交与老百姓仅作为生活用水使用。按照无水期、平水期以及丰水期的不同地理状态、大气气象规律的要求,通过进一步的水文物探工作的开展,突出了较为规范性的科学布点;有些站点因修建了道路、房屋等地面设施,不得不将其井口作为与路面相平齐的暗井形式而存在,监测设备天线从暗井中引出来。

  地下水的监测涉及到老百姓饮用水质量与生态安全的大事。随着近年来城镇化建设步伐加快,地下水监测的要求与内容已逐步规范化、制度化和系统化,所配备的设备仪器也在相应的加强、充实、完善中。鉴于此,姚承秀说:“对地下水、地表水、生活污水排放及工业排污口水质污染以及雨水的酸性测试、土壤的现场调查等,都是我们分院工作的主要内容。我们不但要进行水质的无机监(检)测,还要重点对有机项目进行监(检)测,这是重中之重;除了无机监测增加了硫化物的分析外,有机指标的检测项目也在逐步增多。因此,为保证数据的真实性和时效性,保证及时监测、采样、送样以及样品检测、报告上报等,全过程的时间压缩得十分紧凑。”

  监测采样工作间隙,姚承秀谈了他个人从业经历:他1962年生于江西,1981年从江西赣州地校水文专业毕业后参军到了910水文兵团,正式成为一名专业军人;1984年随着水文兵团的集体转业到贵州省地矿局下属的贵州地质环境总站继续工作;1988年来到安顺长观站工作担任站长;2006年随着贵州省地质环境监测院的成立,则转至环境院下属的安顺监测分院担任分院长。在水文兵团期间,他曾在广西南丹全力从事过全国1:20万水文图幅的调查、填制。到今年,已从事水文工作38年了。水文兵团转业后的“水兵”们基本退休,有的已离世,目前只有他一人仍坚守在监测岗位。

  姚承秀的经历,是一代水文地质工作者的缩影。他从过去的工作艰苦性、设备的更新演变情况到监(检)测数据指标手段的科学性、工作量由少而多的变化以及目前国家加大对生态保护及民生工程的开展意义等方面,侃侃而谈。面对地下水监测加大、加密的新形势,分院监测技术人员与设备支撑明显不足,姚院长希望考虑增加。

  地下水监测取样面临新问题

  黔东南,是贵州乃至中国著名的少数民族自治州,苗族侗族文化景点与民族风情灿若星辰。笔者来到黔东南州,无暇顾及观光赏景,直奔位于凯里市中心的永乐路监测站点。

  时值8月21日午后,酷暑难耐。走近站点眼前一亮,监测人员中出现了女工程师的身影。经了解,凯里分院有7位职工,海燕、李惠兰两位女士与男同志一样起下泵,井口边抄录贴标、包裹瓶样,装箱封存。熟练的业务,细致的操作,数据精确把握。笑声朗朗,宛若酷暑中的缕缕清风。

  分院长隗锦涛介绍,黔东南共有20个监测站点(1个流量站)。本站点井深四百多米,水位在17米左右。由于地处市中心,受到基本建设的桩基深入以及密集的生活污水排放的影响,整个水系随时有被骚扰或串流的可能。因此,分院提出了加密对大中城市内监测点的布置密度和监测频率的建议,尤其是加密、加大对于城市基建规模较大的区域地带地下水的监测,以便及时掌握城市地下水的水质、地质变化。

  海燕对笔者说,我们按照规范要求,监测取样的每一步都需有照片上传到国家地下水监测平台;一个站点大小取样16瓶,需要添加各类试剂的有5瓶,由于分析化验指标的不同,每张标签必需对应每一样瓶,不得“张冠李戴”;标签所记载的取样时间,也必须精确到分钟。

  看到此监测点处于城市夹缝中,“生存空间”极不协调。

  笔者了解到,类似这种情况还不少。由于周边基本建设环境变化较大,部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老监测站点已经被建筑物所覆盖或处于楼栋夹缝、茅厕之中。如安顺城区个别监测点位于新建房屋厕所内、贵阳城区个别监测点位于两所房屋之间,严重影响了地下水监测质量。在一些城市建设过程中,有相当一部分监测点被建筑物和道路等构筑物占据,缺乏相应的法律条文来保护,这些现象还将日趋严重。根据各监测分院的反应,有50%以上的孔存在着淤堵而测不到水位的现象。因此,做好国家地下水监测站点保护和运维工作迫在眉睫。

  其间,恰遇黔东南州生态环境局科长高翔到站点来查看,他作为第一次对地下水监测工作的间接参与,感到整个监测工序时间长、采样要求严、劳动强度大,专业技术强。高翔深有感触地说:“通过现场了解,初步认识了地下水的复杂变化状况,看到地下水调查项目的开展做到了采样指标自动化、数据共享、评估报告共享,对整体掌握地下水系规律及地下水变化是十分重要的”。他说:原以为生态环境仅仅是对地面资源的保护,现在看来是要延伸、拓展到地下水资源的保护和利用,这是生态环境保护的重点和大趋势。他还讲述到:市环保局与市自然资源局及凯里监测分院在地下水监测工作上建立了相互沟通、管理以及运作的协作关系,尤其是自从这一部分的职能由国土资源局组撤到自然资源局管理以后,凯里分院的行政办公地直接相邻于自然资源局,无论是从工作沟通和相互协调都起到了迅速处置和及时开展的作用。

  城市建设对市中心区域或核心地带地下水环境的影响极大,带来了监测设施的损坏与水文状况由上而下的扰乱;加之于贵州又处于喀斯特地质特性,水位变化、走向变化以及地表水与地下水的混合后形成的污染,地下水监测十分有必要加强协作管理并充实人员和设施。

  翌日清早,笔者随凯里分院同志来到麻江县宣威镇平定村,这是处于稻田中的一个地下水监测点。采访组欧德琳同志邀请了省直机关工委文明办主任、麻江县挂职县委副书记、驻宣威镇岩莺村扶贫第一书记的吴茂根同志一起来到监测点了解地下水监测工作开展情况,并通过吴主任了解了该村9个村民组生活、饮用水的具体情况。

  吴主任介绍,该村分片组聚集着畲族、仫佬族等少数民族。通过近年来的脱贫攻坚战,第一书记带领村民进行并完成了吃、穿、住、饮水、厕所、道路以及主副业等方面的脱贫改造,实现了贫困县的脱帽任务。生活用水实现了通水入户,水质达到人畜安全饮用的标准。他同时提出:要建立省、市有关职能部门及县、乡、镇相关管理部门与当地村委、村民的主动联系和沟通,通过印制发放地下水及其设施保护和利用的宣传册子,既向当地百姓普及了地下水监(检)测的知识和重要意义,同时也确保了监测设施得到保护和数据的安全、准确、及时传输。

  确实,水不出问题,似乎感觉不到它的存在;一旦出点微小的纰漏,那就是天大的事。

  平定村站点水位孔深60余米,水位4.461米。由于第一次下泵较浅,导致中途水量变小,所取水样报废。李慧兰他们不得不继续向深位下泵、重新抽水、取样灌装,以保证水样的相关物理、化学指标的准确真实。

  8月23日,笔者来到黔南州都匀市平浪镇平浪村的一心寨站点。都匀分院共有23个站点(其中4个自流站),监测工作主要由潘喆、吴雄、潘政达、周志文四位年轻人开展。一心寨的站点孔深150米,水位6.68米,目前的季节,日涌水量达到700 m3。

  都匀分院院长潘喆认为,一个监测站点的监测人员最佳的人员配备为4人一组。黔南分院虽然有8人,若轮换着进行各站点监测或着如若设备能够多一套,进行分别跑点将节约大量的时间、提高工作效率、减轻劳动强度。从使用的泵体来看,根据孔内监测的需要事先就要确定有选择性地使用大、小泵,小泵不用起重架、可减少工作的繁重强度、节约时间。

  刚刚接过都匀分院院长的担子,潘喆感到了责任与压力。他个子修长,工作细心,对监测所使用的伞具、坐凳、工作台尽量考虑选购使用防紫外线辐射、可折叠携带方便,既减少了紫外线对人员的身体辐射伤害,又节约运输车辆的空间、降低租车成本。

  几次的预约,环境院院长吕刚终于能抽出时间,与笔者一同于 8月29日来到地下水监测一线。

  在贵阳市修文县龙场镇阳早村站点的一片木料垃圾中,环境院贵阳分院院长罗伟带领4个技术人员已经提前到了这里,下泵完成后正在开始抽水。

  同行的还有环境院党政办主任何晓华、监测科长罗维以及质量安全科长刘福明等同志。何晓华首先组织开展了《夏季“送清凉、送健康、送安全》活动,带来了防暑降温药物及西瓜矿泉水等,并通报了环境院主题教育情况。刘福明则对工作场地安全隐患进行了全面认真的排查,如电线牵引的安全,车辆交通安全等,不存半点侥幸,不容半点疏忽。罗维作为全省地下水监测项目总体负责人,对质量监管一丝不苟。起到了深入基层服务职工、重点工作有督促指导、安全生产有检查记录、对一线职工有关心慰问的一举多得之效。

  吕刚详细询问了站点分布及监测情况。贵阳分院院长罗伟说:“目前贵阳总共19个地下水监测点。地下水监测取样工作,离不开当地政府与群众的支持。在贵阳分院进入某政府大院监测点时,由于事先未申请办理《设备设施入场许可证》等相关通行手续,出现了被卡壳现象。还有不少监测点被人为破坏,撬掉锁具直接从监测孔抽水等事件常有发生,因此地下水监测点亟待需要立法保护”。

  监测科长罗维汇报了各分院出现的一些情况,如:铜仁分院所监测的一口井,因未知的原因,井口设施已被田土整体掩埋,分院院长杜方哥监测之前,通过人工挖掘才露出井口,这无形中增加了监测人员的劳动强度和时间;贵阳分院一个站点,无线发射仪外管段已与井壁外露段身首分离,仅有数据电缆相连,从痕迹判断属于人为地将连接处的螺帽螺杆拆卸而造成的。

  对于这些情况,基层技术人员曾建议:寻找临近站点居住的老乡有偿查看,如有被人为或自然灾害所破坏,便于及时电话联系分院负责人,确保站点得以及时修复、设施能正常运转和使用以及数据可及时发送。

  面对地下水监测工作遇到的新情况,吕刚要求:要与地方的生态环保局、自然资源局的同志经常保持沟通和联系,通过开展座谈交流的形式邀请他们到现场来,要使当地政府与老百姓深刻地认识到环境监测与保护工作不仅仅只是地面上工作的开展,尤其是要了解地下水资源是随着水系的变化、人为的干扰以及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的。让他们充分了解各站点监测工作的开展和地面、地下设施的状况,达到共同协作保护和信息资源共享的作用。
已经有 0 条评论
最新评论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文学研究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

您是本网站第 157228234 位访客      技术支持:HangBlog(renxuehang@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