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西南作家网:www.xnzjw.cn
西南作家网: >> 原创作品 >> 散文 >> 正文

“抗疫”日记
信息来源:本站发布    作者:远影    阅读次数:5921    发布时间:2020-02-13

写在前面

自武汉“新型冠状肺炎病毒”疫情发布以来,“武汉”这座九省通衢的城市,就成为全国人民关注的焦点和聚焦所在。

疫情形势越来越严重,“武汉封城”随之而来。看似远离武汉的正安小城也着手“封城”了。


22日(正月初九)

22日中午,我和弟弟驱车驶向正安至流渡和平的高速站,当车到达和平准备下道时,路口封闭(原本回流渡老家的路口封了),然后,我们继续前往下一站:温泉收费站。当我们达到温泉高速路口时,也被拦了下来。最后,我们只好返回,正安高速路口有医生测量体温,有专业人员给车消毒。

从高速路口检查的情势来看,武汉疫情不是我们普通百姓想象的那么简单。而作为普通百姓,我们只有静静等待。

从正安高速路口下车,医生和警察明示:要佩戴口罩。

以后的日子,我们便与口罩息息相关了,与武汉息息相关了。

 

                         23日(正月初十)

凌晨2时,正安的夜已经很深了,深得难以看透、难以琢磨。

空中下着细雨,滴滴答答的雨声敲打着屋外的窗棚,也敲打着我的心房。

“武汉疫情”的消息,传言,五花八门。我的心也时时刻刻纠结着、牵挂着。

虽然我们正安远离武汉,远离看似遥远的“武汉新冠病毒”,但是从各个高速路口检查的情况来看,“新冠病毒”离我们不再那么遥远。

我戴上口罩出了门,深夜的街上有些冰冷,明亮路灯屹立街道两旁,红红的灯笼悬挂在街道的上空,原本浓浓的年味,现在空寂而冷清。只有水果店还没关门,晃眼的灯光,给人一丝丝温馨。偶有行人,也是匆匆而过。抬头看看那些伸入黑夜中的高楼,偶有几户人家灯光射出窗外,但却显得那般微弱而黯淡。

我撑着一把小伞,孑孑独行空旷的街道。我感受到夜的宁静,也体味到夜的寂寥。在正安生活了二十年的我,曾独自在深夜行走,也曾在风雨中欣赏小城雨夜的静谧。可是,却没有今夜这般清廖与寂寞。心儿总是被一股绳子套住,悬在高空中,不知所措。

夜色沉郁,细雨如丝。

当我来到正安高速路口执勤点时,远远看见警灯闪烁,警察、医生和相关工作人员,他们蹲点、驻守、执勤、巡查,也许因为夜深的缘故,高速路口进出的车辆极少,但他们没有放松警惕,静静注视着高速出口。

昏黄的路灯,闪烁的警灯,稀疏的细雨给春节的夜增添些许肃穆。

 

早上8点,接到单位的电话,说党员必须参加社区执勤,尽快去所在的社区报道。

社区较为热闹,人们都戴着口罩,分不清你我,即便熟识朋友同事,也只能通过声音来辨识。

我在社区报了道,签了名,被通知分配到桃园社区党小组第九小组,执勤点在桃园社区御熙苑大门口,然后听从组长——宋聚学调度。

于是我在桃园社区党小组第九小组的“抗疫”工作拉开序幕。

由于工作刚刚启动,需要前期准备工作。因而,我们登记好电话,成立了微信工作群,然后回家静候九小组工作安排。

回到家里,继续关注“武汉疫情”新闻。

 

24日(正月十一)

清晨,我被窗外的鸟声惊醒。打开窗户,鸟声是那么悦耳动听,然而“新冠病毒”的魔爪向全国蔓延,也渐渐向我们这个小城逼近。

打开“桃园社区党小组第九组工作群”,组长宋聚学发出指令:九小组全体党员下午2点按时来到御熙苑执勤点集中。

宋聚学组长,年轻干练,雷厉风行。他合理安排了九小组党员的工作任务:小部分党员留守执勤、检查登记出入人员情况,大部分党员分成八个小组对御熙苑所有住户进行摸排登记,重点关注对象为“湖北武汉”回正人员、途径停留武汉回正人员及与武汉回正接触人员。

“疫情”就是战场,政令就是命令。

我们八个小组从中午两点半开始进入“战斗岗位”,而唯一的“武器装备”就只有一个据说只管23个小时的口罩——入户摸排,说是入户摸排其实就是“门口摸排”。从电视新闻中得知,这个“新冠病毒”可以“人传人”。所以,尽管我们都戴着口罩,但当我们敲开住户人家的门时,小部分住户如遇“敌人”,示意我们远离,“远点远点,怕把我传染了”。我们也是普通人,只不过多了一个身份——党员,在国家需要我们的时候,我们义无反顾,冲锋在疫情第一线,直面疫情。可是我们能说什么呢,我们只有默默离开,泰然处之。对于这种情况,我们就只有通过电话,耐心询查。

更有甚者,问我们:有什么补助没得?我们说明来意,他则迅速关门,留给我们一脸无奈与惊讶,幸好这只是个别。我不知道他们为何有这样的语言,又为何有这样的心理。

我们工作至五点半,大致完成了各自摸排任务,然后回家吃饭。

刚吃完饭,又接到组长电话,说仍有部分楼栋住户还未摸排,希望我们继续开展此项工作。于是我们连夜“作战”,直到晚上十点才下班回家。

 

已经有 0 条评论
最新评论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文学研究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

您是本网站第 157396797 位访客      技术支持:HangBlog(renxuehang@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