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西南作家网:www.xnzjw.cn
西南作家网: >> 原创作品 >> 散文 >> 正文

唢呐悠悠
信息来源:本站发布    作者:赵平    阅读次数:8017    发布时间:2020-03-25

 

二叔说,做唢呐杆最关键的就是给唢呐杆的音孔定位,如果音孔位置定得不好,做出来的唢呐就不标准,吹出来的声音听起来让人难受。二叔拿起铅笔,先用眼晴打量唢呐杆,终于在墨线上找准一处,轻轻一划,算是找准了音孔“哆”的位置。然后用左手拇指和食指一量,又找到了“唻”的音孔位置。如此反复,大约一袋烟功夫,唢呐杆墨线上七个音孔连背面第八个颤音孔的位置已定位完毕。

用准备好的两根火钎,同时放在炉火中烧红,二叔左手拿唢呐杆,右手拿着烧得通红的火钎,对准实心的雪柏唢呐杆,使劲往里钻。火钎到处,白烟弥漫,烟雾中带着阵阵清香。往里钻一次大约可以前进两厘米,两根火钎烧得通红交替使用,大约用时两个小时,实心的雪柏唢呐杆终于被钻通。

然后再加工唢呐杆的音孔,这时必须要换短小一点的火钎,钻的时候小心再小心。音孔不能太小,不能过大,不能太往里钻,怕把唢呐杆钻对穿。钻这些音孔时二叔手法娴熟,从来没有失手过,一支精美的唢呐杆加工基本结束。

但是,唢呐杆钻通后,如何加工唢呐杆的内空,这更是一个绝活。

二叔说,这时的加工有四个步骤:第一步是用荆竹条子在钻通的内空中使劲搅动,这是利用荆竹条锋利的棱角将内空中的木炭糊清除。并且要反复搅动,一直搅动到唢呐内空中的木屑几乎为白色,只有极少极少的米黄色木屑为止。第二步是用棕绳穿到唢呐杆内空中,两手拉着两头,反复使劲摩擦,差不多成千上万次的重复,直到使其内部光滑才可以。第三步是用大麻绳浇上桐梓油或者菜油,将沾满油的大麻绳穿过唢呐杆,实际上是在为唢呐杆的内空上漆,作用是保护木质,不让水分腐蚀唢呐杆内壁。第四步是在等前面上的漆风干后,用一段新的白布,穿过唢呐杆内壁,两手拉着白布的两端,反复再摩擦,使上漆后的唢呐杆内壁极度光滑,这样吹奏时唢呐才有弹音。

为了让唢呐杆更美观,二叔还找来生漆,在上面反复均匀粉刷,直到整个唢呐杆在阳光照射下暗红闪亮,这样一支唢呐杆才算真正加工好。

要做唢呐,还有个重要环节,就是学做哨子。唢呐吹得响与否,吹的音质如何,小小的哨子至关重要。

二叔做哨子的材料选用的是冬小麦麦杆。当然,如果找得到香麦杆最好。要做个好哨子,除了选用麦杆,还要选准时候。二叔说,必须选取抽穗后麦穗快弯腰又未弯腰,麦杆带青色未变黄时的冬小麦麦杆。

每年春天三月下旬,满田都是冬小麦,二叔带上镰刀,去到麦垅间,仔细挑选若干株粗壮节长的冬小麦麦秆,割回家来。用剪刀剪去带着青色的麦穗,去掉麦杆的头部,再用剪刀剪掉每个结节,把麦杆剪成大约三公分长的小段。将其放在农家做饭蒸饭用的木制圆形饭甑里,蒸上二十分钟,时间不能短,也不能长,二十分钟一到,立即将这些短节麦杆放在太阳下晾晒,但不能暴晒,直到晒干水分。二叔说用这种方法做的哨子一年到头都有韧性,吹起来不易损坏,声音清脆响亮。

二叔做的哨子,在众多唢呐队伍中数一数二,大家都想从他那里得到一枚。当然这宝贝一般人二叔不会轻易给的,能得到他的哨子的,要么是赵家班的徒弟,要么是二叔特别欣赏的同行高手。而我,却有幸得到过一枚,那时我是视若珍宝的。

从小我一直就喜欢听二叔吹唢呐,每天吃完晚饭,碗一丢,就飞奔到二叔家,等候天黑,等候喜欢听唢呐调子的邻居,等候晚上二叔演奏唢呐。从小的耳濡目染,我虽天生愚笨,但也还跟着二叔学到吹唢呐的一点皮毛。见我那么喜吹唢呐,二叔还特地送了一支他亲手做的唢呐给我,算是送给我的礼物。

3

记得每次二叔外出“走期”,给人家吹完唢呐回来,兜里总会装回一些好的东西。比如几匹上好的叶子烟,那是主人家发给二叔,二叔舍不得抽,特意给奶奶留的。因奶奶解放前吃鸦片上了瘾,解放后只得改抽叶子烟。在我儿时记忆中,每天奶奶都在土墙房的大门口,抬根木头长凳,端着针线盘坐在那里缝补,晒着太阳,不时还吸一两口叶子烟。因为奶奶吃叶子烟,我才明白后来的二叔和父亲都吃叶子烟,这个不良嗜好与奶奶吃叶子烟有很大关系。

二叔在外“走期”回到家,兜里除了有叶子烟,有时还有几颗画着彩色花样的“抛梁粑”。

在我们老家,不论哪家建新房,都要请先生择个好日子,通知亲朋好友前来祝贺。亲朋好友中就有亲戚请来“吹鼓手”,一来算是送一道大礼,二来算是闹热主人家。吹鼓手必须陪亲戚在主人家办正酒头一天赶到建新房的人家,人缘好的人家有时会有几十对唢呐匠。修房造物唢呐匠吹调子是有规矩的,马上要到办事人家院坝时必须吹一调,那时吹的叫“进门调”。吹完这一调,主人家请的大总管才来安排吹鼓手坐在大门口,发烟上茶。这时吹鼓手必须用吹调子来还礼,这个调子叫“答谢调”。唢呐匠接二连三到来,到吃饭时,大家团坐在一起,有说有笑。毕竟都是同行,三天两头都会在办酒场中碰到,所以大多比较熟悉。大家开始娱乐,边猜拳边喝酒,酒过三巡,接着开始表演吹奏唢呐,你来一调,我来一曲,你追我赶,谁都不服输。直到晚上十二点,大家吃了夜宵,拿起唢呐吹完同一个门调,然后各自找地方睡觉去了。

第二天天还未亮,木匠师傅早已来到建房处,按预定时间,安排几十个大男人,一起用力,把平放在新房屋基上早就投好的木架子,一排一排按顺序慢慢往上支立,直到这些排扇与地面垂直。然后地脚上所有的木榫头两两相锁,二川三川及四川上的木榫根根相连,木房子的框架才算立起来了。

还有个重要环节,那就是堂屋正中的那一根主横梁,这根主横梁,要把它放到堂屋顶上,这是有讲究的。

木匠中的“掌坛大师”会在特定时刻烧纸烧香,嘴中念念有词,用当地的话说那是在跟鲁班学“做法”。那根横梁正中,主人家要包上五谷杂粮,包上大洋或银元,用一块新买的红布包扎好。一切准备就绪,只等时辰一到,掌坛大师一声令下,大家七手八脚,捧的捧,扛的扛,拉的拉,把这根主梁“请”到屋顶,稳稳当当放好。

这时建新房最热闹的节目将要开演了!

首先由众多唢呐匠中推选出一对德高望重的师傅来,在木匠掌坛师示意下,吹奏一曲“上梁调”,一曲吹罢,鞭炮响起,上梁吉时到来。掌坛师早已沿着堂屋左边楼梯,登上横梁的一边,那里有一个圆圆的画有彩色花草的“上梁大糍粑”,这是主人家专门为掌坛师准备的。掌坛师的对面,主人家请人提前准备了一箩筐“抛梁粑”。那些抛梁粑,有一半是拿来向下抛洒,供人们在地上争抢的。还有一半是为那些会说上梁祝福语的人们准备的。要想上去得到一捧抛梁粑,按规矩就得从地下沿着楼梯往上攀爬。每登上一步,必须说一句祝福的话。可惜那时我个头矮,胆子也小,从来没敢爬上去过。每次只有等上面的人抛洒时,挤在人群中在地下去和别人争抢抛梁粑。二叔就不同了,只要遇到这个环节,他绝不会放过一回。所以,每回赶期,只要遇到哪家建新房,他一定会说着“祝福”的话轻松爬到屋顶,得到想要的东西,每回他的兜里一定少不了一大包上梁粑粑。

当年上梁要说的祝福语至今依稀记得。

其中一则是这样说的:一不慌,二不忙,三踏两步到中堂。一到中堂抬头望,两架云梯摆两旁,左边云梯十二步,右边云梯十二双。脚踏云梯步步高,步步登上摘仙桃。一上一步,一品当朝;二上二步,二龙抢宝;三上三步,三员结义;四上四步,四季纳财;五上五步,五子登科;六上六位高升;七上七星挂北斗;八上神仙吕洞宾;九上主家打红伞;十上太子坐龙庭。十一十二我不说,留给主家做台阁。一步跳上皇梁背,主家发福又发贵。

说上梁祝福语的人沿着楼梯爬上顶端后,还必须说上一段好听的话。

记得是这样说的:一上楼来就说起,说得主人心欢喜。一上楼来看四方,四根中柱顶根梁。大梁本是檀香木,二梁本是紫沉香。三梁四梁我认不到,不是枫香是白杨。梓木拿来做桌子,黄桉拿来改川方。说一声,准一声,主人发财万万春。说一言,准一言,主家不久状元来。主人主人,请你跪下来接金银。师傅赠你一锭金,主家发财万万春。师傅赠你一锭银,主家发财万万年。

二叔赶期回来,有时唢呐杆上缠的是红布一段,那是帮人家结新媳妇主人家特意挂的“红”。有时唢呐杆上缠的是一段白布,那是办丧事的人家专门送给唢呐匠的“酬礼”。这两样东西我一点都不感兴趣,但我家二娘却喜欢得不得了,她用白布来打了许多布鞋的鞋底,用鲜艳的“红”来做了许多绣花的鞋垫。而我最想得到的却是一块画着红绿花纹的“抛梁粑粑”!

4

与其说我喜欢唢呐,不如说我肚子饿,嘴巴馋。那时候,哪家都穷,都吃不饱,更不要说有好吃的。

十岁那年,我死缠着跟二叔去当了一回吹鼓手。

那时我只会吹两个曲子,一个是“进门调”,一个是“出门调”。在我的软磨硬泡下,二叔没法,只好带着我“出了一回期”。那时的“赵家班”已经名声在外,他们由单纯的吹唢呐扩展为细吹细打。表演内容增加了笛子吹奏,二胡演奏,快板说唱,附带还有魔术表演,这些内容非常吸引人。那次跟着他“出期”,我只能打下手,偶尔敲一下打击乐器,因为表演内容精彩,我们“赵家班”总是被观众围得水泄不通。每表演完一个节目,观众立即响起一阵又一阵叫好的喝彩声,不时有人高呼:再来一个!再来一个!

后来,父亲发现我总想跟在二叔屁股后头,他担心我走火入魔。他觉得吹唢呐是没有前途的,那是在给人家当“望家狗”!还说不管哪家办酒,唢呐匠都只能守在人家大门口,永远进不了人家堂屋里。又说在外面吹唢呐的人,晚上睡觉,主人家都是把唢呐匠安排在人家牛圈楼上,随便丢一床棉絮,就是唢呐匠睡觉的地方。我所了解的事实还真是这样,所以父亲一直不同意我跟二叔学吹唢呐。

在多次警告无果后,有天晚上,父亲非常生气,当着我的面,把二叔送我的那一支珍贵的小唢呐狠狠砸在地上,唢呐杆当场被砸破砸断,唢呐嘴被锤扁,铜皮做的唢呐盘由圆椎形被踩得不成样子!并狠狠地再次警告我:从此不许再碰唢呐! 

已经有 0 条评论
最新评论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文学研究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

您是本网站第 157427940 位访客      技术支持:HangBlog(renxuehang@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