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西南作家网:www.xnzjw.cn
西南作家网: >> 原创作品 >> 散文 >> 正文

住庙杂记
信息来源:本站发布    作者:汪 潮    阅读次数:13733    发布时间:2014-01-13

过 堂

 

“过堂”就是吃饭、用膳之意。食堂叫“斋堂”或“五观堂”。五祖寺的过堂时间分别为早6点,中午11点,下午4点半,比我们平常的习惯早1到2个小时。

每到吃饭时间,师傅会敲斋堂走廊的大木鱼(梆),通知大家吃饭。梆之所以叫大木鱼,因为其外形很像一条大鱼。为什么要制作成鱼形呢?因为鱼昼夜均不合眼,隐喻佛徒修行也应精勤不息,废寝忘食。听到木鱼声,僧人、居士或游客就来到食堂准备吃饭。餐桌以中间过道为界,相向而摆,僧人们坐前面,居士们坐僧人之后,工作人员及香客坐最后面。有的有男女之别,男的坐一边,女的坐另一边。饭前饭后都要诵经。常住者自己有专用碗筷,其他人则用一次性的碗筷。但有的寺庙,香客也不用一次性碗筷,吃完后,自己洗碗。香客们吃饭要象征性地捐点功德钱,三元、五元、十元都行,自愿。

大家坐好后,碗筷摆在桌边放齐,众人合手低眉念诵“供养咒”。此时,由斋堂师傅和僧人组成的工作人员手持木桶,来到你的跟前,为你添菜盛饭。然后,众人开始静静进餐,不可出声叫唤。如果吃完了还想吃,师傅会给你添。五祖寺的饭菜比较丰盛。早餐有稀饭、包子、馒头、发糕,有时还有饺子,鄂东地区的一些家常菜,有时还有苹果、橘子、饼干等。中晚餐有米饭、面条,有时还有红薯、饺子,有小白菜、丝瓜、南瓜、粉条、番茄、豆腐、豆渣、汤等。晚餐跟中餐差不多。虽然都是素菜,但感觉味道鲜美,十分爽口。我本身食欲还不错,又这么好吃,故而每顿吃的不少。但是,因为我平常吃荤,这儿专门吃素,加之由于半夜经常被钟声、板声吵醒,睡眠不足,而且,这儿的生活节奏与社会上完全不一样,自己的生物钟被打乱了,故而,人瘦了很多。看到我的熟人有几个都问我,你怎么瘦了?我说我现在“吃斋”呀。

五祖寺有自己的素菜馆,客人来了就在里边吃饭。我参与陪同接待过几批省市的领导,韩国、香港法师,艺术家,媒体记者等,大家就在一起吃斋菜。客人们觉得好吃。大家边吃边聊,谈佛话禅,其乐融融。寺庙是很讲卫生的,每盘菜都摆放了公筷。

吃饭不是一件小事,对佛家来说尤其如此。

它是一种修行方法,一定的仪规体现着佛理。

当思来处。食堂的墙壁上悬挂着“当思来处”四个大字。以前印度佛陀的时代,僧人一衣一钵,乞食为生。道信、弘忍的时代,禅农并举,基本自食其力。“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现在,寺庙虽然自己种了一园子菜,主要还是靠香火钱和门票收入为生,是众生供养了我们。我们要知道感恩。所以,佛家弟子往往热心慈善,热心公益,每当哪儿有灾难、有困危,他们积极救助,扶危济困。

当安天下。在饭前的唱诵中,就有邀约法界众生同愿同食,祈愿天下处处人人无人不温饱的意思。有诗云:“慈悲喜舍遍法界,惜福结缘利人天,禅净戒行平等忍,惭愧感恩大愿行。”就是这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精神的生动写照。

当感佛恩。吃饭前,当家和尚要跪拜佛,代表大家贡养佛,感恩佛。诵唱的过程中,大家要站起来面东而揖,以示感恩。吃完后,还要向佛拱手作揖。“衣单二斤半,洗脸两把半,吃饭三称念,过堂五观想。”吃饭也是修行,要“三称念”、“五观想”。五观想中就包括在过堂时,要审思自己的德行有无亏缺,是不是为修道业而受此食?大家做得好不好,端坐在斋堂内侧的金身弥勒佛在“看”着我们呢。

当知节俭。“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粮食来自不易,当十分珍惜。佛教主张“食为行道,不为益身”。佛陀教导弟子说,食物只是治疗饥渴的“药”,我们以其滋养色身,不可恣意贪食、美食、安意食。而要用佛法长养慧命。佛家认为,简单、有规律的生活即是健康的生活,反对挥霍浪费。佛教在饮食内容上偏重于粗茶淡饭,以素食为主,以吃饱为主,在饮食形式上不挑剔食物粗细,以简便易行为好。正因为如此,没有人去浪费粮食。每天的垃圾箱几乎没有多少废弃物。如果谁浪费,师傅会批评你。

体现平等。在斋堂,无论你是方丈、法师,还是一般僧人、弟子,无论你是汉传佛教徒,还是藏传佛教徒,无论你是官员、老板,还是一般老百姓,大家一律平等,吃同样的饭菜,不搞特殊。也有个别寺庙的方丈搞特殊化,自己单独用餐,但是,他会受到僧人们的批评、遭人反感的。

体现环保。佛教的不杀生、素食、节俭,对有情生命和无情生命的平等观照,说明僧人是绿色环保理念的先驱。对我们今天遏制“舌尖上的浪费”,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有很大的启示和很好的示范作用。

“过堂”是出家人每日三餐都要过的形式,体现了“感恩惜福,慈悲平等,知足节约,内观自省,绿色环保”的佛教理念。世界佛教论坛每届都将“过堂”列为必须项目之一,上演千余名高僧大德及社会各界人士一起过堂的壮观场面。“过堂”仪式还准备申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呢。

佛教的过堂很不简单,给我们许多启示!

已经有 0 条评论
最新评论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文学研究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

您是本网站第 157458554 位访客      技术支持:HangBlog(renxuehang@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