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西南作家网:www.xnzjw.cn
西南作家网: >> 原创作品 >> 散文 >> 正文

马家湾的盐运及其马店
信息来源:本站发布    作者:钟金万    阅读次数:10302    发布时间:2020-09-21

民国时期遵义县输出的物资主要有粮食、木材、桐油、杜仲、牛羊皮等,输入的物资主要有食盐、棉布、棉纱、食糖、卷烟、百货等。当地土豪勒绅从四川等地运盐回来,自定价格、低进高出,甚至斗米斤盐,致使贫困家庭终年不知盐味。同时,国民党反动政权还征收食盐捐,原定每担(50公斤)缴国税3.46元。民国20年(1931年)起,每担又增收省附加捐4.5,县附加捐1.7元。真是苛政猛于虎哇!

马家湾马店是1943年以后才多起来的,而且生意十分兴隆。其主要原因是盐运的人、马流量猛增。1943年以前,从鸭溪场过来的运盐马帮沿遵仁大道,经乐民城、八里水、马坎关,从南门关进入遵义城。马家湾至鸭溪场段遵茅公路修通后,从八里水、马家湾、忠庄铺,到南门关再进入遵义城,道路更为宽广、里程大为缩短、人、马流量自然增加。195112月人民政府掌控食盐,保证群众基本需要。19554月,遵义农村小商贩走互助合作道路,以及19569月国家对私营工商业和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马帮、马店、脚夫等职业迅速隐退。1961年马家湾兴起场期后,只有供销社的马队搞货物运输。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马家湾街上的马店彻底结束其历史使命。

今天老人们回忆起斗米斤盐苦日子,内心不寒而栗。在贵州,盐如黄金,以盐运盐的特殊方式是这样的,脚夫、马夫和马匹出发时,都不带口粮。每到一处,取下一点儿食盐与店家换米换菜以解决生活。所得脚费盐要换一家人的吃用开支,所剩无几。因此,运人常无盐吃就成了常态。众所周知,严重缺盐会导致甲状腺肿大(俗称大脖子病)等多种疾病,严重影响身心健康。西南巨儒郑珍曾为盐夫写过这样一首诗,诗曰:独闻管子言,断此则肿作。噫彼劳力人,含悲望寥廓。这是对贵州人民自古以来见到的断盐之苦的真实写照。贫民吃不起盐,孩子哭闹要盐时,大人只好寻一形、色如盐块的石头放在碗中滚着说:有了。可怎么哄得了天真的孩子呢?!

清咸、同年间,号军作乱,乡民逃到姜家营盘躲避战乱,久无盐吃。只得夜间去撬盐仓地楼木板,将其捣成细块,熬取盐水食用。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红军长征来到马家湾,打开华家的盐仓把食盐分给贫困百姓,受到热烈欢迎。

建国后,各级人民政府首抓吃盐问题,运海盐以满足群众日常需求,质优而价廉。195112月食盐由供销社统一经营,改供应巴盐为供应花盐,稳定了盐价。19586月纳入供销社统管。1970年以后,每代散盐的价格为18分钱一斤,保障供给。自此,一䋋两斤盐”“斗米换斤盐”“斤盐吃半年成为苦难历史一去不复返了。但是,从1950年到1980年,遵义农村的物质极为匮乏,各种票证成为计划经济的标签,什么肥皂票、煤油票、白糖票、布票、盐票等应运而生。特别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农民吃的食盐按每人每月半斤凭票供应的。至今我81岁的父亲钟远贵还深深地记得他过去用盐的情景。那时的盐是晶体形状的井盐,黑不溜秋的,做菜用盐总是非常节约,把晶体盐放在汤瓢里在汤菜中来回晃动几下便急忙取出,炒干莱时就把事先稀湿好的盐水加一点进去。他说:其实菜的盐味很淡,吃盐是一种奢侈的象征。

当年马家湾盐运及其马店可以这样描述:从马家湾到瓮安县的运盐量每年为200驮,到黄平的盐运量为350驮,每驮盐量为80—100公斤;加上其他地方需要的食盐,马家湾每年至少有55000公斤食盐聚集与分散。因为,从马家湾上路经龙坑场、半边山、青杠坡、谢家坝、至龙石出境,抵深溪水、龙坪、继续东南行,经盐行坡、石滚坡、庹家碾房、和尚场、鲤鱼塘渡过湘江即进入瓮安珠藏,再东向通黄平、偏桥(施秉)、镇远、平溪(今玉屏)、入湖南。其中马家湾到龙坑场、半边山、青杠坡和谢家坝的古盐道,全长7公里,是元代建成的石板路或泥结石路。

其实,马家湾自古以来就是遵义老城南部10公里处的交通要道,距离播州区县城南白也是10公里,进入新千年后起发展更是快速。马家湾汽车站就是值得一说的新鲜事,它位于210国道、126国道、贵遵高等级公路及遵南大道交汇处,是贵州省交通厅、市政府实施的《遵义公路枢纽总体布局规划》重要项目之一。200396日,省交通厅批准建设用地36000平方米,竣工面积36000平方米。省专项补助220万元,遵义县(今播州区)自筹350万元完成土地征用手续。该项目于2004510日竣工投入使用。

回顾起来,上世纪四十年代的马家湾因盐运及其马店曾一度辉煌,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马家湾迎来新的希望。在国营商业网点方面,食品站(点)的情况是这样的:1955年建立马家湾(龙坑)食品站(点),1956年划归县商业局食品公司经营管理,转为国有商业;1961年撤销马家湾(龙坑)食品站(点),生猪、鲜蛋购销业务由供销社接管经营;1966年复置马家湾食品站(点),1975年马家湾食品站(点)不再由县食品公司直属,改隶南白区食品站(点);1992年实现经济体制改革,马家湾食品站(点)停止营业。而县百货公司门市部于1966年设立龙坑公社马家湾门市部;1990年实现商业体制改革,百货公司门市部基本解体,门面物资承包给个人经营;2001年修建遵南大道,百货公司马家湾门市部被撤除。马家湾烟叶收购站于1951年至1968年设点收购烟叶,1969年划归国营遵义县烟草公司经营管理,1974年划给县供销社经营管理,1985年县供销社将烟叶收购业务移交给县烟草公司,后设立马家湾烟叶收购站,一直至今。在供销社商业网点方面,马家湾分销店1958年搬迁到马家湾街上,主要经营副食品、生资、布匹、日用百货及农副产品收购。在公私合营商店方面,马家湾19557月成立公私合营商店,1956年完成私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957年设立马家湾公私合营商店,还设立一家合作社饭店——马家湾饭店。1963年至1964年按照国营、合作社城乡分工的原则,马家湾的百货、糕点、饮食、烟酒、油盐、土产、理发等合作商店划归供销社。1966年公私合营商店全部并入供销社,1972年马家湾只剩下1个网点,1982年以后全部解体。

如今的马家湾车水马龙、人流如潮,商业贸易早已红透了半边天。上世纪四十年代那点靠运输五六十吨生活必需品食盐带来的繁荣,怎可同日而语呢?这仅仅是区位优势带来的交通运输优势吗?不,应该还有党的政策这个最为重要的发展优势。马家湾巨大的发展,解放前应该归功于交通优势,解放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应该归功于党中央发展才是硬道理的理念及其一系列的政策措施。

 

 

(编辑:黔州)

已经有 0 条评论
最新评论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文学研究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

您是本网站第 157603723 位访客      技术支持:HangBlog(renxuehang@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