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西南作家网:www.xnzjw.cn
西南作家网: >> 原创作品 >> 中篇 >> 正文

我是一棵树
信息来源:本站发布    作者:月燕双飞(张建华)    阅读次数:54077    发布时间:2021-02-06

 

 

可是,我能想出什么办法来呢?我总不至于步王胖子后尘,去当官吧。这当官起码得有这么三个条件,首先必须要获得单位领导的好感,要有单位领导的举荐,要和领导关系密切,有事没事,都要和领导多联系联系,交流交流思想和感情,要时常自然妥当而又不露痕迹地请领导吃吃饭,送送礼,捶捶背,松松筋骨,潇洒潇洒,让领导感觉到你有用心,又不是太有用心。其次还要得到上级领导的认可与帮助,朝中有人好做官嘛,这官位一般都是固定了的,一个萝卜一个坑,一般都还是有定数的,什么时候有缺了,哪个地方需要人了,需要什么样的人,这些个信息的渠道,自然是必须要畅通的,没有上级领导的暗中通气怎么行。最后关键当然还是自己,自己要有那方面的追求,要像王胖子他们那样,对当官有强烈到近似于痴迷的热望,要舍得下架子,丢的开面子。而我偏偏就没有这个关键性的因素,所以,我这个当官肯定是不可能的,是行不通的。

我要是辞职,或者停薪留职,出门去打工,或者像我老家的那个老乡那样去创业,可能也不太现实。因为外面的世界虽然也许很精彩,但同时也会很无奈,因为那都是我所不熟悉的,对我来说,那都是一些相当陌生的领域,即是机会,也是诱惑,更是陷阱。以我现在的人生经历,以我现在上有老,下有小的尴尬年龄,我还有什么本钱去推倒重建,去另起炉灶,去冒那些确定性并不十分明朗的风险呢?再者,现在社会虽说政府鼓励创业,但是,毋庸讳言,政府在创业的各个环节,方方面面的保障机制都还不是很健全的。不管是在现实中,还是在网络上,各种欺行霸市、坑蒙拐骗之类,出其不意,见所未见的怪现象,总是不绝如缕,时有耳闻,谁也保证不了,这样的现象不会在我身上重演,不会降临到我的头上。万一最后我不幸创业失败,弄得血本无归,那我岂不成了楚霸王第二,无颜见江东父老了?看来这条路也并非坦途。

既然想不出什么办法来,我只有打开电脑,开启万能搜索引擎,日日夜夜废寝忘食地在网上去搜索,一个网页一个网页地到处逛,细细浏览,希望能够有所发现,有奇迹出现。果然,功夫不负有心人,还真的让我有了发现,我在网上看到了如下一则消息。

联合国粮农组织里有一个经济学博士,好像是一个俄国人,叫什么名字,我没记住。我这人理解性记忆能力还是比较强的,数学里面那些繁难枯燥的定理公式,只要我能理解,就能记住,而且经久不忘,机械记忆能力方面,记几个简单的英语单词倒是没什么问题,可对那些音译的外国人名字,字与字之间根本就看不出任何联系,特别是那些看起来显得特别特别长的俄国人的名字,总感觉非常的拗口,时常念都念不转,更别说记住了,不像咱们,李世民李清照周恩来祖海”……瞧,多朗朗上口,简直就过目不忘,随便那么一说一听,就记到心里去了。

还有英国皇家科学院的一位外国资深院士,名字依然没记住,由于目前粮食食品价格普片大幅上涨,已经严重危及到全球大多数人,特别是那些缺吃少穿的贫困人,他们因为没钱,买不到相应的粮食,来满足他们的基本生活需要,他们的温饱问题已经受到严重威胁,针对这样的不利现状,这两位科学家正联合起来,计划开发出一种价廉物美质优的绿色食品。

那种食品是从一种高大的树木里面生长出来的叶子,那种树木对空气、温度、土壤、水份之类的要求并不高,只要有基本的生存环境,能满足它基本的生长需要就行,适应性很强。沙漠腹地,高山之巅,冰雪覆盖的极寒之地,温暖潮湿的热带雨林,一望无际的平原,起伏不断的丘陵,都是它生长的地方。东方,西方,南方,北方,在世界上任何地方,它都能茁壮成长。就是在那些一毛不拔寸草不生的盐碱地里,它照常能够生长得有声有色,有滋有润。在它生长期间,并没有生长期、休眠期之分,也没有所谓的淡季、旺季一说,一年四季,都能旺盛生长。那种树木对栽培技术也不作什么要求,并不需要怎么特别用心培管,只要不是人为地破坏它,损伤它。即使是非常恶劣的生存条件,只要是有生命存在的地方,它都会长势喜人,整个树身树枝,枝枝桠桠,密密麻麻,层层叠叠,都会挤满那种可以食用的叶子。

那种叶子呈扇形,表面是绿色的,有五个分支,像张开的一个巴掌,重量大约一百五十克左右,从外形上看,和我们平常所见的普通树叶没什么两样。仔细一看,就会发现,那种叶子比普通的叶子要厚很多,拥有厚厚的叶肉。若是剥开表面的一层表皮,进到叶肉里面,就会看到,有一层大约两厘米厚,可供人们食用的白色营养物质,这就和普通的树叶更加大相径庭了。而且那种叶子的再生能力特强,每次采摘后,经过三五天,原来长叶子的地方,就会长出一片片新叶。

那种叶子的营养价值也相当的丰富,全面,基本上含有我们人类所必需的淀粉,葡萄糖,脂肪,氨基酸,无机盐及其他各种微量元素,食用那种叶子后,人们基本上就不需要再食用其他任何食物了。那种叶子可生食,可熟食,也可腌制贮藏,食用也很方便。

最后,作为他们产品的形象代言人,那两位科学家还把他们自己的图像做成了极其可爱的卡通人物图像——两片慈祥亲切、憨态可掬的叶子,各自戴着一副稍微有些夸张的大眼镜,清漾着一副明显有些奇特的笑脸,挂在那棵大树的枝丫上,一边在微风中上下翻飞,随意飘摇,一边还呼啦啦地发出一片声响,好像在欢快地召唤着那些有缘的人们,前去采撷它,食用它。(不知道他们为什么没像我们所热衷的那样,请电视台或网络上那些流行的漂亮MM,或那些红得发紫的影视歌三栖明星,出任他们的产品形象代言人?)

看到这则消息,我灵机一动,心里就有了想法,要是我能拥有这棵神奇的树,要是我能拥有这棵树上那些神奇的叶子,如果我愿意,我还可以补充其他一些稍微精致一点的食物,以使我的肠胃能更加舒服,吸收的营养也更加全面,我的食物问题不就解决了吗?我所面临的困境不也就随之迎刃而解了吗?

正当我像一个置身一片汪洋频临淹死的人,为抓到一根救命稻草而深感庆幸,而暗暗沾沾自喜,并准备随时为之竭尽全力跃跃欲试的时候,心里忽又划过一个念头,哎,全世界还有那么多挣扎在穷困线上的贫苦人,迫切需要获得那棵树上的救命叶子,轮到我,岂不是要等到猴年马月啊!也许轮到我时,那树上的叶子早光光了,那我岂不是要白等一场?虽说那树叶长势迅猛,更新速度快,但是,猛虎架不住群狼好汉架不住群雄,那树叶长得再快,也难以抵挡世界上那么多只手的采撷,那么多张嘴的啃食!又或许根本就轮不到我,也说不定。看来我还是不能把希望寄托在那两个科学家的身上,我还得自己想办法。

突然,我心里似乎隐隐地感觉到有那么一股灵光一现,我要抓住它!我真的抓住它了。对,我心里产生了这样一个念头,我自己为什么不能开发生产我所需要的那些食物呢?我为什么不能成为那样一棵神奇的树呢?我要是成为了那样一棵神奇的树,我就不再需要其他什么食物了,我就再不必为了那一点可怜的食物,而去与别人竞争个你长我短,甚至大打出手,打得头破血流,斗个你死我活了。我自己就是一座设计生产加工储存食物的加工厂,如果有必要,我还可以捐出我多余的食物,去支援天底下那些值得我支援的可怜人。这样想着,想着,我就觉得自己都有点头脑发热,心跳加速了,心里也似乎就有了一种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喜悦的感觉,就越来越激情昂扬了,激动万分了。我是不是应该有所行动了,我在心里暗暗对自己说。

当然,我要想成为那样一棵神奇的树,那样一棵有思想,能行动的大树,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可是一件前无古人的伟大创举,至于有没有来者,那可不是我能左右的,我只不过是为我自己提供一个范例罢了,但不管怎样艰难,无论做出怎样的牺牲,为了能够生活下去,我都要坚强的面对,都要勇敢的去试一试。

我动用了自己所有的知识储备,特别是有关生物学方面的知识储备,又在网上顽强地搜集到了大量的有关基因组织序列、生命转换工程等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方法。运用这些知识成果和方法思路,我激活自己所有的脑细胞,仔细研究比较了那棵树木和我们人类的生长规律之后,就有了发现,我发现我和那棵大树相比有如下两个最明显的区别。

一是我体表只有汗毛,没有根毛,只能降温,排汗,排出我体内多余的水分,无机盐等,而不能像那棵大树那样,把根深深地扎入土壤中,从中吸收水分,无机盐等那棵大树所需的营养成分。这倒不是什么大问题,因为我可以采取一定的措施,通过饮用水,在水中添加相关的无机盐及其他微量元素来解决。二是我体内没有那棵大树所具备的叶绿体和叶绿素,不能像那棵大树那样,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源源不断地利用太阳的伟大力量,进行光合作用,无法把二氧化碳、无机盐和水,合成满足我生活所必需的那些有机营养物质,这当然是我所要着力解决的关键问题。

我就把主要精力集中在了第二点。我首先仔细研究了那棵大树的叶绿体和叶绿素的具体构造,并做了相应的解剖分析。通过无数次实验尝试之后,无数次失败之后,我终于彻底弄清了那些个叶绿体和叶绿素的功能原理,工作流程以及其他相关的辅助功能。然后我就模仿那个叶绿体和叶绿素的结构,制造了一个带电子芯片的最最高科技含量的仿生电子版的叶绿体和叶绿素,植入我的体表内。这当然是一项尖端的仿生技术系统工程,其中的精细复杂巧妙程度,我已写成长达两百多页的长篇论文,寄给某国际权威机构,他们正在组织相关人力,物力,全力以赴,进行科学论证,不久的将来,或许有望获得通过,这也算是我为这个世界尽了一点绵薄之力吧。

这当然是需要开关控制的,我只需发出一个指令,就可以打开开关,那个电子芯片就进入工作状态,在我体表内进行光合作用,制作大量的淀粉,纤维素,氨基酸,葡萄糖等有机营养物质,供我所需。

我就这样成了一棵树,成了一棵有思想能移动的树。

  

已经有 0 条评论
最新评论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文学研究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

您是本网站第 157598048 位访客      技术支持:HangBlog(renxuehang@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