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西南作家网:www.xnzjw.cn
西南作家网: >> 原创作品 >> 长篇 >> 正文

磨盘寨 第十六章 国军围追又堵截 红军出奇作抉择
信息来源:本站发布    作者:签约作家 何开纯    阅读次数:35190    发布时间:2021-08-20

 

当时中央经过认真思考后,认为四川在政治上、经济上、军事上都比黔北要好,因此搁置了黎平会议决定,转为经黔北渡江进入川南,建立新的根据地,于是红军总部下达了全军离开遵义向黔北赤水河地区的移动作战命令。

对于红军的行动方向,蒋介石认为不外乎三种可能。一是向东去湘西与贺龙、萧克会合。二是向北进入四川与红四方面军会合。三呢,过金沙江西进,寻机进入川南。

蒋介石估计第一、二种可能性大。第三种情况是走当年太平天国石达开的老路、战略方向狭窄,可能性不大。因此,蒋介石命令湘军何键部队4个师在湘川黔北边境防堵红军东进。滇军孙江部队6个旅10个兵团由云南宣威向贵州毕节开进,防止红军西进。

南路、桂军白崇禧2个师已进至贵州独山、都匀一线。黔军王家烈部以2个师担任黔北各县城守备,以3个师分别向湄潭及遵义川南的刀靶水、滥板凳进攻。粤军3个师也从广州发出,准备经广西进入贵州参加追剿。在北路、川军刘湘部队14个旅分路向川南集中,以防止红军北渡长江。而蒋介石的嫡系薛岳率2个纵队8个师一路尾随红军进入贵州,前锋已到达乌江南岸。

中共中央和红军总部决定北渡长江进入四川,在相当程度上是由于以前打黔军比较顺手,觉得川军的战斗力不会很强,存在着一种轻敌思想。当时流传着一段顺口溜:

黔军滇军两只羊,湘军就是一头狼;

广西猴子是桂军,猛如老虎恶如狼。

意思是说黔军、滇军是双枪兵(一手步枪,一手烟枪),战斗力很差。湖南素来出军事人才,军队战斗力凶猛;有无湘不成军之说。广西偏处一隅,民风刚烈剽悍,军队擅长山地作战,吃苦耐劳,打起仗来又狠又刁。川军也是双枪兵,纪律涣散,曾与红四方面军屡战屡败。另外,红四方面军在川北气势正盛,已牵制了川军主力,因而其封锁长江沿岸的兵力不会很多。

当时实际上是低估了川军的战斗力,同样低估了川军军阀保境守土的决心。当时西南各省军阀部队中,川军派系最多,曾在20年混战470多次,经验丰富。加之刘湘成为四川防区后,加强了军队训练,各级均设了教官团或教导队,武器装备也比较优良,战斗力大为提升。

这次刘湘为了防堵红军,下了北守南拒的方针,命唐式遵,邓锡侯、田颂尧共50个团在川北一线堵住红四方面军,自己的主力则由潘文华指挥,在川南沿长江一线设防,阻止中央红军过江。因此,中央红军前有川军、黔军堵截,后有大群装备精良,骄狂成性的国民党中央军追赶。

红军开路先锋是林彪的红一军团,迅速攻占了赤水河东岸的土城,然后继续向北进逼赤水城。当时川军有2个旅在长江南岸的赤水城以北一带进行堵截,双方发生激战。奉蒋介石命令,刘湘派郭勋祺等3个旅已进入贵州,在后面紧追红军,企图阻止红军入川。

当红军主力到达土城一带时,川军郭勋祺、潘佐2个旅追到了土城东南的青杠坡一线,与担任后卫的董振堂红五军团接上了火。当时根据得到的情报显示,进犯土城的川军只有2个旅4个团6000人到7000人。

根据军情,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刘伯承等人研究,决定集中红三、红五军团吃掉来敌。结果打起来才发现,郭勋祺等部的战斗力很强,迟迟难以将其解决。当时红军装备落后,弹药缺乏,伤亡较大,朱德、刘伯承不得不分别上到前线指挥战斗。

随后川军廖泽旅又赶到土城参战,敌人兵力增加到6个团上万人,战局顿时急转直下。红五军团的阵地被突破,与彭德怀红三军团的联系也遭截断,川军步步向土城进逼,一直打到了白马山红军总指挥部前沿。

 在危急时刻,毛泽东不得不命令陈庚、宋任穷率军委干部团加入战斗,总算将川军压了回去。

话说红军第一方面军红一师、红二师和九军团向赤水挺进时,发生了黄陂洞遭遇战、七里坎阻击战、血染柏杨坎等等战斗,赤水城无法得手,损失较大,眼看红军原打算经赤水城向泸州、宜宾方向北渡长江的计划难以实现。于是毛泽东令红一、二师所属部队回援土城,在红一军团的驰援下,终于稳住了阵脚。但是由于敌众悬殊,多次攻击仍与川军形成僵持,随后又有其他几路国军陆续前来增援,形势更加不利。

土城攻坚战整整打了一天一夜,川军地形熟悉,有牢固的工事,再加上以逸待劳,增援部队又陆续赶到。为了迅速摆脱敌人,赢得时间,毛泽东等领导人不得不当机立料,改变原定计划,命令全军实行战略转移。

1935129日,红一军团、九军团、军委二、三梯队及干部团和红五军团直属队及四师分别从猿猴、土城一渡赤水河向四川古蔺、扎西方向进发……

红军渡江意北上,国军围堵处处挡。

红一、九军包抄状,来回渡河五大战。

主席、耿飚伟人事,下章为你分别讲。

 

 

(编辑:黔州)

已经有 0 条评论
最新评论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文学研究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

您是本网站第 157888358 位访客      技术支持:HangBlog(renxuehang@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