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西南作家网:www.xnzjw.cn
西南作家网: >> 原创作品 >> 长篇 >> 正文

(长篇小说) 竹都传奇 之 十二
信息来源:本站发布    作者:王昌宇    阅读次数:21496    发布时间:2024-03-15

 

终于到了,来富汪汪叫了两声,看准了来人是朝夕相处两年的朋友,便窜到有志的脚边,挨挨擦擦的。有志抱起来富的头拍了一下,来富像得了奖一样跑进岩子去了。

岩子门一下就开了,柏香林学馆的同学全部都在,站在门口欢迎。有志和袁鹏马上立正,行举手礼,甚是庄重,威严。有志把袁鹏同学介绍给大家,袁鹏友好地行举手礼问好。王敬山出来抱住有志,这在干什么。敬礼,就跟抱拳,作揖一样的礼节。有志解释。王敬山也跟着比划了一下,逗得大家哈哈大笑。

两人被迎进了岩子。见李老师在桌子上方办烟烧,有志赶忙上前,跪在李老师面前,说:有志拜见恩师!李老师双手扶他起来,满脸的皱纹疏展,非常高兴地说:免礼了!免礼了!

有志起立把袁鹏介绍给李老师,袁鹏敬举手礼,随即一声李老师好!李老师说:这穷乡僻壤,今出人材。上天要将此变为富饶之地的大任,就落在你们肩上了。

又进厨房见父母、哥姐,却没见转弟,她在淘菜。有志走在她的身后,在肩上拍了一下。转弟反手就抓住他,手紧得很:你还要日账不!转弟笑起警告有志。有志脸上出现痛苦状:酱油罐儿下次不敢了!有志被转弟捏得痛苦投降。袁鹏欲帮忙,金幺妹说:他俩叔嫂开玩笑,不要管他。袁鹏退了回来,这个金幺妹咋个面熟?自己提了几个问,总想不起来。

转弟说:有才,看你衣服整龌龊了哪个跟你洗!

我自己洗。

你洗得干净?!找个女同学洗。哈哈哈!转弟说完,外面喊吃宵夜了。

 

在过道上摆了两桌,先把李老师和金树成安上首席,有志和袁鹏对坐,有才和敬山在右,黎林黎竹在左,为一桌。其余的人为一桌。

金树成开席,叫人斟满酒杯,他端起酒杯,说:今天是金有志谢师酒。大家知道李夫子心悬日月,寄望春秋。犬子金有志在老师的调教下,初见成效。第一个要感谢的就是老师。在此小宴谢师,大家干了这一杯,祝李夫子,健康长寿,桃李满园。干!

有志端了一个酒盘,斟满三杯酒,在袁鹏的陪同下,走到李老师面前,跪下,将酒盘顶在头上,说:李老师,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有志永记师恩,请尊师饮酒。李老师非常激动,端起酒说,有志倘出人头地,勿忘乡梓!勿忘国家。一口一杯喝了。继续说:学生们,我还等着喝你们的谢师酒哦!

 

1930年秋,赤水省立二中改为省款开支,校舍屹立于万山之顶,之水之阳,人才荟萃,成为黔北著名学府。校后有隙地,修竹丛生,沈佛愚校长命能工巧匠,建造方丈之亭于其间,题名曰师竹亭

师竹亭序中写道:苍荫绿竹,披拂参天,隐蔽曦月,清爽至极。仰观不见空间之现象,横顾不知山水之形色,惟夫劲节虚心之竹丛中,翠绿色所有之清风明月,殊堪赏心、悦目、旷志、怡神而已。苟非贤达,何足以语此。

沈校长之成斯亭也,取其竹之可法也。竹之为物,四时守素而不争盛,毅然直立而傲霜冬。中虚有容,凡植物中虚者少,惟竹能然。师竹云者,即师其虚心耳。学校诸生务宜实其腹而虚其心,心不虚则腹不能实,而可以实其腹者,非饮食也,是学问也。

沈校长构亭既成,并亲题联曰:劲节虚心有如此,清风明月无尽藏。盖不徒建此亭以为人们吟风弄月之所,乃希望诸生德才兼备,服务人群,属意深刻,有厚望焉。

当时,有罗健生先生作有:沁园春二首《师竹亭落成记事赋

因竹为亭,牵萝补屋,自出心裁。看薰风拂处,习习天籁;俗尘净扫,湛湛灵台。挺似大夫,静如处子,此意应须问老梅。菖蒲拜,有虚心劲节,洵可师哉!

顷从蜀道归来,拟泛宅浮家符水隈。奈楚人然诺,重逾禹鼎。芸香伴侣,酌我金罍。谓汇栋梁,亦饶作用,何必为君辟草菜。且休矣!取三升清酒,醉倒莓苔。

 

不使离娄,索得玄珠,遇化存神。任丛中骚客,划然长啸;笋根稚子,乃尔天真。无柳成阴,琅玕响月。首夏依稀似暮春。举杯问,问静中生意,满者何人?

我犹梦绕征轮,遮英向飞花管涵茵。但眼前有尔,心如入室。一时别去,榻久生尘。顾盼支情,徘徊竟日,负戴何妨愿暂伸。君酒省,这刹那过去,窃复知津。

千百年来竹子在赤水落业发祥,进入赤水的文化、教育、艺术和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它的它奉献,它的精神,它品德一直闪耀着奇光异彩,成为赤水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竹子挺拔、俊秀,经冬不凋,自古以来就受到人们的喜爱。诗人赞其未出土时便有节,及凌云处尚虚心的高尚情操。以竹咏志,借竹抒怀。画家誉为,竹的瘦劲孤高是其神,豪迈凌云是其生,依于石而不囿于石是其节,落于色相而不滞于梗概是其品。这神、生、节、品构成竹之精神,让后人师之范之。

 

 

已经有 0 条评论
最新评论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文学研究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

您是本网站第 157700495 位访客      技术支持:HangBlog(renxuehang@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