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西南作家网:www.xnzjw.cn
西南作家网: >> 原创作品 >> 散文 >> 正文

喜迎红军参与者刘伯庄
信息来源:本站发布    作者:贵州遵义 陈守刚    阅读次数:52930    发布时间:2025-02-26

 

这些口号起到了很好的宣传作用,起到了统一战线发挥的作用。通过简单明了的口号让老百姓、士绅、商人都了解了中国共产党立党为民的根本宗旨及相关方针政策并形成巨大的感召力。

中央工农检察人民委员部部长、干部休养连党总支书记董必武

负责行军途中的纪律执行情况,发现借群众东西若有损坏的就督促“照价赔偿”,老百姓不在家的还要求写个条子,“写上一些道歉话语”。他还规定请民夫最多不超过三天,因为走得太远,“回家不方便”,民夫离队时要发足工钱,并写出“已经服务三天”的证明,免受后续部队再派任务。

接着中革军委也向部队下达了《关于军委纵队9日进驻遵义并以纵队司令员刘伯承兼遵义警备司令电》,任命陈云同志为警备司令部政治委员,并令红一军团二师六团攻占娄山关、桐梓,向北警戒四川刘湘之敌。中央军委在电令中进一步重申了总政治部提出的八项注意,要求部队入城一定做仁义之师、正义之师,为黔北的老百姓留下良好的印象。

在总政治部派出的干部洪水同志的指导下,遵义“红军之友社”

很快亮出牌子,大张旗鼓的开展工作,地址在新城中营沟杜公馆内。成员主要有周司和、谢树中、余选华、李小侠、张世民、冯开冿、任传习等近二十人。“红军之友社”在城内贴出文告,欢迎有志于革命的青年男女来参加。不到三天就有近百人报名,李伯钊、李坚真又到中营沟来指导工作,把参加的青年,按性格爱好编为组织、宣传、文教、话剧、事务五个组,李伯钊还在“红军之友社”选择一些青年组成工农剧社,与红军一起到街头、工厂、学校去演出、演讲,宣传共产党的政策,宣传抗日救国的重大意义。他们演讲针对社会各阶层的《中国共产党十大政纲》,针对白军的《总政治部关于瓦解贵州白军的指示》等等,“政纲”第一条“推翻帝国主义统治”;“指示”部分第一条“不打抗日红军,哗变拖枪当红军打日本”表明了反帝抗日的主张,得到遵义商界、知识界的广泛支持,都起到了很好的宣传动员作用。遵义最大绸缎庄老板刘芷庄、最大药房老板谌明道、田庆云,教育界名流赵乃康、朱穆伯、刘伯庄,“红军之友社”里的女同学李小侠、杨素、尚德玲、杨德华就是这样受到感化教育支持红军长征的,李小侠杨素、尚德玲、杨德华还参加了红军。

1月9日清晨,久雨的遵义突然云飞雾散雨歇,东方早早地涌动起朝霞,像是上天有意安排这样一个喜庆的日子一样。张鑫华老人异常兴奋,早早地就领着农民锣鼓队到了红军总政治部;刘伯庄则提前到了丰乐桥头接官厅“摆起了摊子”,香案、彩幛格外显眼。

丰乐桥位于遵义新城南端,横跨洛江,是出南郊上贵阳的必经之路。这座桥原名丰乐桥,建立于清咸丰元年(公元1851年)正月初十,是由遵义知府佛尔国春主持其事,同年11月22日竣工。桥是青石砌成,桥横跨洛江,为五孔石拱桥,全长60米,宽7米,迎水面石栏上刻有“ 民丰崇乐” 取之丰乐。这便是丰乐桥的寓意,可见造桥时人们对这座桥便有了无限期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在桥的两侧各加宽了2米的人行道,并铺设了沥青路面。1966年经遵义市人民政府批准更名为迎红桥。而后,1986年9月20日又复名为丰乐桥。现已成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丰乐桥是遵义历史的见证,当年遵义人民在这里迎来了红军,也迎来了中华民族顽强不息的革命精神。经历了百余年的风风雨雨,丰乐桥依旧静静守护着遵义这座城市,如同中国红军革命精神一直在我们心中,陪伴我们经历一次次成长、永不褪色。

欢迎的人群中了除“红军之友社”成员外,还有泥木工人代表邓云山、印刷工人代表季松柏、小贩张兴发、老中医张鑫华、张树堂、丁字口“协记”绸缎铺老板刘伯庄兄弟、太平洋药房老板谌明道等工商界、社会知名人士。赵乃康、谢树中、周守如与省立三中、女中、孤儿院的老师们集合了学生;谌明道、田庆云、陈燮斋、周司和等提前给商业界的老板们发放三角彩旗。然后,邓发、潘汉年带领着由工人、农民、学生、居民组成的迎红队伍经来熏门向丰乐桥走去,很快这支队伍越拉越长,很多居民、农民也自觉参与进来。李坚真、邓六金、刘英、李小侠、谢树中在队伍中不断挥舞红旗高呼口号,一时间,山城一片沸腾,盛况空前。

红军从上午开始成三路纵队开始入城,部队队列整齐,脚上穿着草鞋,身上穿着的衣服虽不统一,还留着长途跋涉中的泥浆,但每个红军战士都精神饱满,雄赳赳气昂昂的,步伐坚定,一边走一边高呼着口号,并笑眯眯的和欢迎的人群打招呼。红军与工农群众团结起来!消灭卖国贼蒋介石!打倒无恶不作的王家烈等口号此起彼伏,欢迎队伍则报以热烈的掌声,周司和、李坚真站在路中央带头不断高呼口号,掌声、口号声、锣鼓声、火炮声像暴雨般在空中回荡,人群欢呼雀跃,群情激荡,这是遵义这座古城史上从未有过的热烈场面。一直到下午5时,中央军委纵队、干部团才进入遵义城。中央纵队、干部团着装较为整齐,手持的武器也比较好,还有用三个人抬着走的各式枪炮,后面跟着一队马队。李坚真跑到路中间,用一个纸板做的喇叭筒,挥舞着胳膊,向欢迎的群众大声说:朱总司令、毛主席来了!欢迎的群众更加激动起来,情绪达到了高潮。“欢迎红军!”“欢迎朱毛总司令!”的口号声像春雷般响起,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博古、张闻天、李德等红军领导翻身下马步行,一路向夹道欢迎的人群挥手致意,到了接官厅时,火炮(鞭炮)更是像千百挺枪炮一样地在洛江边上轰鸣,锣鼓声、口号声响彻云霄,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在香案彩幛前主动与群众握手,周恩来握着张鑫华这个银须老人的手,连声说:老人家好!辛苦乡亲们啦!张鑫华赶紧拉过刘伯庄、谌明道、赵乃康、季松柏、邓云山说:这些都是拥护共产党的开明人物,我们都在盼你们来呀!这时,周司和从人群中挤了过来,给刘伯庄、张鑫华、赵乃康、季松柏、邓云山等介绍:这就是周恩来副主席,后面那个高个子就是毛主席,在毛主席后面的那个是朱总司令,再后面那个白胡子是林伯渠。 

已经有 0 条评论
最新评论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省青年文学研究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

您是本网站第 180438352 位访客      技术支持:HangBlog(renxuehang@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