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西南作家网:www.xnzjw.cn
西南作家网: >> 原创作品 >> 征文 >> 正文

【中国梦•文学梦】那逝去的咒骂声(散文 外一篇)
信息来源:本站发布    作者:方卿    阅读次数:11145    发布时间:2014-06-02

  回想起来,那些不堪入耳的咒骂声逝去有些年头了。

  努力搜寻记忆,虽没准确时间,但大概轮廓应该是2000年以后的事。这段时间,我们村来了县委扶贫工作组。工作组配合我们村的村组干部,把6000亩茅草山写成可行性研究报告种植茶叶,得到专项扶贫资金1000多万。

  于是,村民们开垦茶山有收入,种植茶叶有收入,管理茶地也有收入……家家忙得不亦乐乎!赶闲场、吃闲酒、赌闲钱、偷瓜儿小菜、偷鸡摸狗等容易制造矛盾的事已经让人们提不起兴趣;村里以往喜欢扯着嗓子咒人的“泼妇”们也忙于茶叶种植和管理,哪有功夫去咒人?

  记得2000年前,我们这里的荒山上多长茅草。于是,村民们就与茅草结下不解之缘。住的,茅草房;睡的,茅草席;经济上,也靠编织茅草席卖维持生计。大家生活得紧巴巴的。但村民们穷有穷的活法:身上没有一分钱,也上街去赶个闲场;卖草席得个十元八元,也去赌个闲钱;婚丧嫁娶,送个一块八毛的礼,去吃个闲酒,借机唱几天山歌……悠哉游哉,苦中作乐!

  然而,这种生活也藏着丑事。年轻人赌输钱,便去偷人家鸡狗;妇女们盘不好园圃,就去偷别人瓜菜;辍学在家的小孩儿也做“缺德”事,把人家瓜儿切开,里面掏空,拉一泡屎,之后盖上盖,任它长……凡此种种,造就了乡村的不和谐景象。基于这些原因,村里就有了咒人的“泼妇”,就响起了那恶毒的咒骂声——

  “哪个挨千刀的,老鸹啄的,背时的,砍我家瓜儿一刀,等于砍你儿子脑壳一刀……”

  此类咒骂声,你方咒罢我登场,南方才歇北方起。不提名不提姓,任她咒个够;咒人的话,一句比一句狠毒;估计是谁干的,咒时就朝着他家的方向。有从早咒到晚的,有骑在门槛上咒的,有提着菜刀、砧板边砍边咒的,极尽所能。记得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村里悄悄兴起了一个“八月十五偷瓜”找人咒的习俗。说这天做些坏事(特别是偷瓜)是为了找人“开老运”;被咒的人运气极好,咒人者要倒霉。于是这晚人们都要守瓜或其它东西。这晚或次日,不管哪家东西被偷,你是听不到咒骂声的;尽管是出名的“泼妇”亦精明得很,闭口不咒人,你说怪不怪?

  2000年后,我们村的茅草山变成了绿油油的茶山,经济开始转型,人们的腰包逐年鼓起来。11年间,茅草房全部换成了水泥平房,茅草席也见鬼去了!

  随着改革开放大气候的影响,我们这里现在高速公路穿村而过,村民们经济活跃,日子富足。当年的“泼妇”成了致富能手,青年人们开起了汽车搞运输,小孩儿们全部进了学校,有的甚至进了“封闭式”的贵族学校,哪有机会做“缺德”事!

  现在遇到以前那些“泼妇”,偶尔开句玩笑:“现在咋个不咒人了?”你听她们怎么说:“弹琴费指甲,讲话费精神;有那功夫,还不如多掐几斤茶叶!再说现在东西也很少有人偷了。”

  其实,“泼妇”们都知道,咒人是咒不死的;然而,生活窘迫,日子难过,不咒心中恶气难出!到底谁造就了这道不文明的“风景线”?小偷小摸者?“泼妇”?那做“缺德”事的小孩?都是;都不是。要怪,只能怪那贫穷的岁月!


山城笔魂


时维,升平甲午之年,茂盛季春之月,清明细雨之日,满山挂青之时……文友方卿至碧邮取回县文联赠阅《二十四道拐》刊物,方知先生去冬故去;借此清明良辰,悲从中来,撰文遥祭新故笔魂华公松林先生……

呜呼!哀哉先生,天国安息!清明遥祭,了吾痴情!

曾记先生,小酒常烹;烟瘾亦大,吐雾吞云。

吾知先生,学历不深,自修自学,博古通今!

中文浩瀚,知识陈繁,遨游书海,非比平凡!书山本多拦路虎,自学并非旅游船!别人读书讲程序,你靠爱好拼时间,勤啃典籍慢领会,酸甜苦辣倍翻番!文人最怕断思路,将士最怕断弓玄;为觅佳作与妙句,先生爱上酒和烟;烟酒提神是好事,二物并非结善缘,久之成瘾伤肺腑,毁人健康讨人嫌!呜呼!

烟酒二好,伴君一生;烟酒二好,助君一生;烟酒二好,毁君一生!呜呼!自学爱好,吾与先生;感同身受,同病相怜!学习创作忘我境,事后烟蒂满缸堆,口干舌燥嗓子痒,小酒一杯麻神经!烟酒二好难评价,亦友亦敌分不清!呜呼!

吾与先生,算是有缘:文化局时,曾与君谈;《三套集成》,有文君编;赠书留念,常读君篇;以文成友,指点若干……长此以往,对君了然:知君渊博,知君健谈;知君幽默,知君好玩;知君和蔼,知君良贤;知君正直,知君清廉……堪与竹梅寒三友,一身正气天地间!呜呼!

想先生,非等闲!学富五车尚恭谦。长篇巨著盘江影,幽默小品地方言;散文论著家乡事,心血留与后人观!为学生来为书死,地方文曲亦可怜!呜呼!

读君作品,知君文风;揣君心结,源于晴隆。君虽外籍,生之穷州。西南山水,与君共融。偏僻小县穷和苦,连接君之灵与肉。晴隆现状,在君心头;晴隆历史,成竹在胸;晴隆发展,振臂高呼;晴隆精神,文中奔流……地域文化君为首,精神高地呈风流!助推改革多奉献,俯首甘为孺子牛!呜呼!

悼先生,细雨飞,风压乌云更低沉!翻开《二十四道拐》,先生大名眼前呈----如今失去“活字典”,困惑何处问先生?呜呼!从今后,难见先生容与貌,难听先生铿锵声,难读先生新作品,难偈先生俏笔魂!呜呼!忽然间,《白旗金戈》眼前亮,冉冉一片“华松林”!

呜呼!哀哉!痛哉!


注:华松林先生生前系贵州省晴隆县文化局长、黔西南州史志办主任,与笔者系至交。华先生系晴隆县、黔西南州一支笔,毕生撰写散文、诗歌数百篇;报告文学、论文数百篇;小品、戏剧数十篇;中短篇小说数十篇,长篇巨著《白旗金戈》是他的代表作。他编辑、整理的晴隆县县志,黔西南州志受到有关专家学者好评。退休后受聘于晴隆县地方刊物《二十四道拐》顾问,亦是该刊主笔;他为地域文化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


  【编辑:黄先兵】


已经有 0 条评论
最新评论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文学研究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

您是本网站第 157877554 位访客      技术支持:HangBlog(renxuehang@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