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西南作家网:www.xnzjw.cn
西南作家网: >> 原创作品 >> 校园 >> 正文

冷观感恩教育(外一篇)
信息来源:本站发布    作者:刘光宜    阅读次数:5103    发布时间:2013-09-13

曾几何时,感恩教育风行于世。

所谓感恩教育,就是教人在接受他人的恩惠之后,如何学会感激、感谢。学会感恩,就是学会对自己所获得的帮助心存感激,感谢生活给予自己的一切。随时随地带着一颗真诚的心去报答、感谢别人,这是自己拥有积极的人生观、健康的心态的表现。这是人性、心智健康成长所必需的,是件好事。

但是,你注意到没有,我们实在是太注重感恩教育了,竟没人站出来倡导“施恩教育”啊!

所谓“施恩教育”,窃以为,就是教人在给人以恩惠之时,如何学会尊重接纳你的恩惠的人,如何对待或看待或接受别人对自己的感恩行动。如何把接受你恩惠的人看作是有尊严、有人格的人。

我看,时下一些“像模像样的人”在要求别人说感恩的话、做感恩的事时,听起来怎么那么别扭呢!

试问诸君,你是否曾见过这样的场景?那些得到他人恩惠的人,媒体总是要求他们不断地亮相的:要么声泪俱下,哭诉悲情;要么对着施恩者拱手作揖,屈膝跪拜;全然一副可怜兮兮的感激涕零状。然后主持人也被感动得热泪盈眶,甚至泣不成声。再看看台下,那被主持人引领了的、煽情了的一帮慈眉善目的观众亦跟着要么泪眼朦胧,要么泪如泉涌。那场面,真那个令人震动(震动多于感动)啊。而给人以恩惠的人,给人以好处的人就在那里,或端坐着,或傲然站着,俯视着全场的哭泣的人的脸,一副满足的情状跃然脸上,欣欣然,傲傲然,恰似一尊救苦救难的活菩萨在世。

我见识短浅,理解水平低下,思想意识跟不上潮流。我只能这样来理解感恩教育:就是要教教那些处于弱势群体中的人在接受他人的恩惠时,要学会如何去保护或维护自己的人格和自尊。如果自己的人格和自尊遭遇损害,那么,我宁可饿死,也不要接受嗟来之食!这是做人的节气!不要因为为了获得一时的恩惠就把自己做人的节气给葬送了。

我之所以要想向世人呼唤并倡导“施恩教育”,那是因为好人、慈善家、恩人也是人,也是需要接受教育的。你在给人以恩惠的同时,也要学会自觉地保护或维护他人的人格与尊严,不要拿他人人格与尊严不当回事,不要高高在上,不要老是以为自己就是救世主!

是的,困苦中的人,灾难中的人,确实需要社会的救助,需要好心人的救助,需要慈善机构的救助。但是我们更应该清楚:这些处于弱势群体中的人不仅需要物质和金钱的救助,更需要精神与心灵的救助。

 

眯眼看慈善

 

做慈善事,与你有钱没钱无关,与你贫不贫、富不富无关,只需一份良知、一颗慈善心足矣!慈善,无非是济人之贫,周人之急,扶人之困,解人之危,救人之灾。只要有良知,只要有慈善心,我们都能力所能及。

也许,一个微笑足矣。

也许,一个鼓励足矣。

也许,伸一伸手足矣。

也许,弯一弯腰足矣。

其实,很多时候,我们只要看一看表示关注,只要问一问表示关怀,那些处在非常境遇的人们也会感到春光明媚,心存宽慰。

钱不在多,能捐就行,物不在丰,实在就行。

既是慈为善举,患甚何多何少之虑!胡甚何能何德之议!

捐助,一表仁义,二表良德,三表诚信,四表大爱。

然,慈善事一旦成为摊派,一旦成为行政命令,一旦成为组织虚荣,一旦成为居功标榜,我们原有的良知的表达就会如芒在身,如鲠在喉,如锥刺股。 

 

(编辑:黄先兵)

已经有 0 条评论
最新评论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文学研究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

您是本网站第 157919271 位访客      技术支持:HangBlog(renxuehang@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