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西南作家网:www.xnzjw.cn
西南作家网: >> 原创作品 >> 评论 >> 正文

让光辉照耀我们心灵——简评组诗《莽莽高原》
信息来源:本站发布    作者:范光继    阅读次数:8169    发布时间:2014-08-16


“紫藤挂云木,花蔓宜阳春”。范光明的诗集《莽莽高原》一书在即将出版之前,于2012年12月《星星》诗刊(增刊)“当代诗人”栏目中选发表了五首诗,为组诗《莽莽高原》之《黄昏曲》、《静夜诗》、《不随便亮刀》、《山之爱》,《星星》是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双效期刊、国家期刊奖、国家重点社科期刊奖的诗刊刊物,这是对真正诗人的肯定和认可,也是诗人交流的平台,展示的舞台。

《莽莽高原》是诗人范光明所著的第三部诗集,与已出版的《心灵之歌》和《风》相比,是他的诗歌艺术的又一次飞跃。《莽莽高原》让我们清楚地看到诗人的心灵世界,人世间的丑陋与美丽。

也正如北宋著名的文学家范仲淹的诗句那样:“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透过诗人范光明所写的诗歌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内心深处装着劳苦大众,与百姓同乐的诗人。也正因如此,范光明的诗歌才真正体现了诗歌活的灵魂。



黄昏/红日微笑/遮盖着内心的悲凉//晚风/千古琴弦/弹奏在静静的山岗//草木/闭目欲睡/陶醉在虚幻的梦乡//行人/背负辛苦/奔走在回家的路上。

(组诗《莽莽高原》之《黄昏曲》)

法国著名的雕塑家罗丹说过:“艺术就是感情。”诗人范光明在自己的诗歌中,无论是偏远家乡,还是繁华的都市;无论是劳苦大众,还是莽莽高原,他自始至终、全身心的给诗歌灌注情感。《黄昏曲》就描写老百姓的一个侧面,在黄昏时,那些贪图享乐、游手好闲的人,早已闭上眼睛睡着了,而且还各自做着美梦;一些辛劳的老百姓正匆忙往家赶的一个画面。本来一个人的内心就已经很凄凉了,再加上静的山岗上刮着无情的风,更让人感到忧伤。同时它还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关注与思考。这是一个自古以来的问题,也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就像“千古琴弦,弹奏在静静的山岗”,难以从诗人的心灵中抹去。

劳动者都要出去劳动,他们的日子是辛苦的。为了生活,他们经常披星戴月,而在他们的内心世界各有不同,其中有的是悲凉的人,有的是醉生梦死的人。虽然艰难的生活使他们无奈、沉默,但他的内心世界往往隐藏着不懈追求美好日子的坚强力量。所以他“背负辛苦/奔走在回家的路上”。



不干活了,休息/坐着,享受时光的静//白天难得有静/在我身边只有奔忙的声音//我在晚上等来了静/巧遇了月亮在太空中走行//月亮如灯照向我/我不禁举手热情相迎//真的,我不小心/手指夺破了月亮送来的光明//碎了的月光,悄悄地/撒满了窗上的玻璃//心感觉有点痒痛/眼睛觉得有点酸痛//我已经同月亮讲了许多事情/风把这些话不知吹到哪里了//一切都像没有发生/可静给我了一些东西//这些东西别人都看不见/而我必须带上,继续旅程。

(组诗《莽莽高原》之《静夜诗》)

老百姓的日子虽苦,但他们也有自己的思想、自己的心灵世界。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常常在心灵中抚慰自己,鼓励自己勇敢面对现实,也常常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明天美好日子的追求。《静夜诗》开头就点明了一个老百姓(劳动者)对于休息的渴望,在宁静中休息是一个莫大的享受。当他在晚上享受“静”时,“巧遇了月亮在太空走行”,自然就掀起了心思。想到自己天天劳作,想到对未来美好日子的盼望,面对人生,不免感概万千,浮想联翩,因此,“心感觉有点痒痛/眼睛觉得有点酸痛”的激动情绪。自己埋藏在心灵的心酸事只有自己知道,别人怎么了解呢?所以,“我已经同月亮讲了许多事情/风把这些话不知吹到哪里”,这是心灵与心灵的对话,心灵与现实的对话。有所思必有所得,这种所得永远存放在他的心灵,并为他的人生道路增加了前进动力。

一个老百姓白天忙得不可开交,一直得不到休息,只有到晚上才能休息,在静的夜,他透过窗户看到了月亮在夜空行走,月亮犹如灯照亮他,他起身相迎,在这个时候,作者经历的事情,纷纷踏来,他百感交集,使他沉思。似乎通过沉思得到一些感悟和认识——这些就是伴随他人生旅途不可缺少的东西。

《静夜诗》通过夜静时候一个人的心理活动描写,表达了他追求明天美好日子的意志。



春夏秋冬/我都藏着一把刀子/不让人知道/它的锋利/随便刺穿一切/牛皮猪皮//它是无形无影的刀/装在我的胸膛里/无数岁月的磨砺/它更加锋利//游走江湖/遇到避不开的魔鬼时/才亮出/我的刀和我的红旗/在血战中/所向披靡

(组诗《莽莽高原》之《不随便亮刀》)

一个人要立足于世,要在社会中好好生活,就必须学习练就一种营生的本领,一种过硬的技术,以技为生,以技走遍天下。而这个技术就在“我”身上,在任何时候,就不随便向别人夸耀,像“藏着一把刀子/不让人知道/它的锋利/随便刺穿一切/牛皮猪皮”,一旦亮出这把“刀子”,别人就不敢小瞧“我”,别人就得到尊重“我”,使“我”在社会生活中立于不败之地。

成熟的人一般具有稳重、内敛的性格,《不随便亮刀》中的“我”就表现了这样一个人的性格,从而表现了“我”柔中带刚的精神面貌。“我”代表了普通的劳动者,平凡的老百姓,稳重、内敛的性格正是他们的性格。

范光明的诗歌,语言运用巧妙,内容丰富而有声有色,同时还富有真实的感情,这也正体现了诗歌的灵魂之所在。《不随便亮刀》从侧面看批判了那些狂妄自大、仗势欺人、欺弱怕强的人,他们的心态是多么的势力,多么令人愤怒,如果世间没有这样的人,那诗人也不会凭空想象。与此同时诗人行走江湖多年,经历了无数的坎坷,他心中那把刀已经变得更锋利。如果真有人把他给惹急了,忍无可忍,那他会毫不犹豫地拔刀相见,击败对方。所以在诗人心中,有一把超出常人意识的刀子,“不随便亮刀”是人的一种修养、一种性格,也是人生追求的一种境界。



没有月亮/深夜的田野和村庄/还有偷食者和生灵们/全去了梦乡//寂静的田埂上/稻草人望着暗淡星光/在秋风中/身上有些潮湿有些冰凉//稻草人的梦/已走出大山村庄/要到城市灯光灿烂的地方/把人间美酒慢慢品尝。

(组诗《莽莽高原》之《稻草人的梦》)

《稻草人的梦》,从一个侧面批判了没有人生追求、没有崇高理想的人,批判了以享乐主义为活着目的的人。“要到城市灯光灿烂的地方/把人间美酒慢慢品尝”的“稻草人”,真可怜,他有人的身躯,却没有人的灵魂。《稻草人的梦》,也深刻揭露了某些人身上散发着吃喝玩乐的劣根性,对生命意义的无知。这种人就在今天的社会生活中,是我们的悲哀。

在《稻草人的梦》这首诗歌中,“稻草人”暗喻我生活中的有些人,诗人对这种人不仅有同情,而且还有严厉的批判。诗人批判这种人的贪婪、爱慕虚荣、贪图享乐的行为,同时也告诫人们了不要做这样的人,要做一个有自己追求梦想的人。



山背着山/上拥着山/山连通了天/山不分里边与外边//山背着土地/山背着家园/山背着森林花鸟/山背着一群牛羊走向明天//在茫茫人世/亲爱的,你是我的山/你就要背着我/走过一百年……

(组诗《莽莽高原》之《山之爱》)

《山之爱》表达了对家园、对亲人的热爱,也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山,它是庄严而伟大的,它是永恒而无私的,它是养育山区人的母亲。诗人用山的意象来表达人类永恒的爱的主题,是十分合适的,是十分美妙的。“山背着土地/山背着家园/山背着森林花鸟/山背着一群牛羊走向明天”,即描写自然风景,又抒发人之情感。作为一个热爱山热爱土地的人,热爱生活的人,热爱亲人的人,无不像山一样伟大而无私。因此说“/在茫茫人世/亲爱的,你是我的山/你就要背着我/走过一百年……”。这不是人生的过程吗?这不是世间的爱的真谛吗?这不是人的生命的意义吗?

虽然诗人用了几句短短的、简洁明了的词句,但是可以看出诗人罕见的胸怀,《山之爱》也描写了诗人对自己爱人的情感是深厚的,至死不渝的,想陪着自己的爱人浪漫而快乐的度过一生一世。



行走在《莽莽高原》上,我总在想,是什么让他的笔触和思索在白纸黑字间饱含着诗意呢?这正是因为他时刻保持一颗敏感的心,关注大自然,关注社会现实,关注人们的生存状态。关注社会现实、关注人生百态,这也就决定了诗人和诗歌理想的纯度、情感的热度以及思想的高度、境界的广度。他把握现实生活既不是对昔日农村生活、当下城市生活时尚的浮光掠影式的截取,也不是对自我生活趣味的低吟浅唱式的回味,而是在深入到日常的具体生活后,挖掘、感悟隐藏在日常生活表象下的精神潜流。如在《黄昏曲》,描绘了辛劳的老百姓和醉生梦死的人,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关注与思考;在《静夜思》中,描写了一个人的心理活动,表达了老百姓追求美好日子的意象;在《不随便亮刀》中,表达人的一种修养,一种性格,一种崇高的追求;在《稻草人的梦》里,批评了没有人生追求,没有崇高理想的人以及以享乐主义为活着目的的人。读他的诗歌,时时刻刻被他那种纯粹的诗意所感染。

在范光明的诗歌里,不仅有语言的明白晓畅、简洁朴素和铿锵有力的音调,还有满满的感情和真实的思想内容。诗如其人,从他的诗歌里,我们读出了大自然的美、心灵的美、还有充满天真无邪的童趣美,同时还读出了人生的哲思。

一花一世界,一木一菩提。漫步在诗歌的王国,捕捉诗歌的光辉,让心灵亮起来,好去寻找生命的意义。组诗《莽莽高原》,以朴实凝练、明快流畅的语言,让我们看见一个沉默、坚毅的跋涉者,使我们感悟到人生之路上的艰辛与执着、平凡而伟大,

组诗《莽莽高原》,一方面对生命与自然进行了深度剖析,另一方面美妙的画面与诗意空间带来的思想快感和感动,让我们心灵得以洗涤、得以净化、得以升华。













范光继,男,汉族,生于1986年9月,贵州盘县人,中共党员,大学本科学历,文学学士;小学高级教师;现供职于六盘水市水城县玉舍镇第二小学;爱好汉语言文学研究工作,曾发表过多篇论文。


【编辑:黄先兵】

已经有 0 条评论
最新评论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文学研究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

您是本网站第 157247067 位访客      技术支持:HangBlog(renxuehang@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