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西南作家网:www.xnzjw.cn
西南作家网: >> 原创作品 >> 旧体 >> 正文

黄儿祭母文
信息来源:本站发布    作者:黄周立    阅读次数:19972    发布时间:2014-10-04

伏惟


旧历甲午年癸酉月乙亥日午时,天昏昏兮地暗暗,风萧萧兮人惨惨。白龙山肃立,坝王河哀鸣。不孝男女黄周立、王金珠夫妇,右领合家子孙五服孝眷,披麻戴孝,泪洒襟怀,诚惶诚恐,毕恭毕敬,凄凄然谨以香烛、清酒、粗茶、淡饭并三牲不腆之仪,虔诚祭奠于慈亲灵前。五体伏地,三拜九叩,长跪拭泪而泣诉:儿孙仰怀先祖则祖德流芳,饮水思源而源远流长。百世血脉,一缕心香。未曾生我人间无我,有我之时我是娘儿。娘有陶母截发之德,儿无孟郊赋句之能。面对慈灵,问心有愧。未尽孝道,枉为人子。俯首思过,罪深难赦。悔恨之极,万箭穿心。对灵薄祭,如在生前。一生苦乐,动魄伤魂。触景生悲,伤如之何!

遥想贵母当年,生于苦难,长于贫寒。贤淑聪慧,容貌嫣然。举止文静,气质如兰。贞静守节,仪态端庄。敏行讷言,温良礼让。敦伦本分,恭顺谦卑。雍容大度,优雅慈祥。背儿稼穑,躬耕持家。栽麻种稻,薅秧锄禾。担水劈柴,舂米磨面。缝补浆洗,夙夜不懈。逢圩赶集,卖草买盐。起早贪黑,披星戴月。辛勤劳累,心力尽瘁。孤儿寡母,相依为命。无依无助,孤苦伶仃。饥寒交迫,凄凉相吊。食不果腹,衣有补丁。缺粮断炊,求救无门。饥餐野菜,渴饮山泉。天灾能躲,人祸难逃。风雨飘摇,穷愁潦倒。宁饿忍口,咽苦吐甘。移干就湿,坐卧不宁。柔臂轻挽,不厌其烦。百般呵护,抚育儿孙。人情世故,宽容隐忍。推己及人,曲意成全。澹泊明理,洁身慎行。表里如一,从容坦荡。不惧横逆,耿直刚强。德在人先,利居人后。诚信和谨,仁慈善良。投桃报李,与世无争。历尽磨难,险度灾荒。乐于助人,有口皆碑。泽被乡邻,美誉传扬。时移世易,苦尽甘来。儿孙争气,皆有出息。四世同堂,聊慰天伦。贫困不颓,富贵不骄。卑微出身,贵尊黄母。耄耋高寿,颐养天年。

天道莫测,人生无常。不料丝尽蚕亡,有约西方。我母弃我而去,泰然返西。徐徐赴会,款款而归。今母离去,物是人非。感物伤情,记忆犹新:我娘育我,朴实非凡。别有意蕴,卓尔不群。见笑而喜,闻哭则忧。不谙自身有恙,先问儿孙痛痒。顽皮即抱亲一口,淘气则搂吻两下。左幺哎,右仔哈。转侧处疼爱亲昵,顾盼间温存委婉。构皮搭秋千,前后悠荡;竹篾吊摇篮,左右轻晃。剪粉拌油辣,芝麻荷叶粑。娘拌可口,妈做真香。皆因含饴弄孙,难断厚薄彼此。老小逗乐,妙趣滑稽。莞然一笑,意味深长。儿要当空皓月,娘愿踮足而揽;我想海底明珠,母甘纵身以拿。穷里寻趣,爱意脱俗超凡;苦中求乐,遂我儿时幻想。眼巴巴倚门而望,心吊吊恐我迟归。冬天暖阳,夏日和风。万般恩宠,一往情深。其情于殷殷寄志高远,其意之切切语重心长。似涓涓细流平静甘冽,如丝丝春雨润物无声。大爱情怀,感天动地。贵为母子,我复何求?

忆往昔,生计何等惨淡,家境无比凄凉。三勺淡粥,无济饥肠辘辘;两片敝裳,不掩体肤颤颤。半边漏屋,难挡北风呼呼;一塘坑火,熬过寒夜漫漫。每于子夜更深时,梦断慈母纺织声。纺纱吱吱,纺出母恩万缕;织布嚓嚓,织进母爱千丝。一音音,倾诉为母一片心;一线线,期许赤子百种愿。忙里偷闲,为我上学纳鞋;桐油灯下,赶制过年新衣;飞针走线,编织天真梦想。孩儿常偎母膝上,直等打结最后针。求学他乡念儿冷,辗转千里寄寒衣。往事堪嗟,忆母伤怀。人说世上妈妈好,无若我娘爱子情。万种艰辛,历历在目。其情其景,刻骨铭心。

家母劳作,不违农时。春播豇豆,夏种南瓜。房前栽竹笋,屋后有葵花。戴斗笠、披蓑衣,背镰锄、扛犁耙。葫芦挎肩上,绑腿掖腰间。挽衣袖,卷裤脚。架槽引渠,打田插秧。上山采蕨去,收工荷柴回。将晓芒鞋踩霜出,傍晚蓝缕带露归。晴则一身灰土,雨则两腿黄泥。山道崎岖重重岭,河流湍急滚滚浪。不畏路之遥遥,敢蹚水于汹汹。风里来,雨里去,风吹雨打不歇息。临溪掬泉即饮,地头烤薯而餐。蓑笠烟雨,瘦影斜阳。一双弱肩,挑尽人间苦难;两只赤脚,踏遍世上坎坷。冬捱五九,夏忍三伏。数不尽严寒酷暑,更哪堪雪雨风霜。木碓凄切,两脚踩踏而酸痛;石磨呜咽,双臂推拉之劬劳。一年十二月,月月受煎熬;昼夜十二时,时时皆辛苦。贫贱不移,强忍命运多舛;威武不屈,苦挣世道维艰。饱尝人情冷暖,遍历世态炎凉。天下最数黄连苦,娘比黄连苦万分。长空行雁悲鸣,霜染枫林渐醉。春去秋来寒暑改,忍看青丝换白雪。慈容已憔悴,背影亦蹒跚。君知否?孤儿受尽千般苦,不及寡母半点愁。个中辛酸,谁解其味?多难岁月,不堪回首!

母教子孙,恩威慈严。耳提面命,苦口婆心。仰俯行止,无愧天地人心;修齐治平,有意孝悌忠信。不求金玉其外,只愿厚道其里。见贤思齐,闻过自省。居敬行简,勇担道义。存好心,做善事。劳筋骨,苦心志。不因物役,毋为形累。忠孝为本,勤俭守业。温恤贫苦,吾老吾幼。明是非,知廉耻;辨荣辱,慎言行。责人责己,恕己恕人。利不苟得,名不虚受。成人之美,达观顺变。重修身,思进取;勿虚度,有作为。得失坦然,甘苦淡然。毁誉褒贬,任其自然。讲信修睦,知恩图报。莫给祖上蒙羞,不留后世骂名。得意能谦虚,得理会饶人。守恭者荣,居卑者贵。寓清于浊,出污不染。品行须高雅,气度宜不凡。有容德厚,无欲心安。沐仁浴义,子孝孙贤。教诲谆谆,玉汝于成。大智若愚,用心何其良苦;大雅若俗,用意何其深远。正所谓,儿行千里母担忧,安危饱暖挂心头。不惜抛洒浑身汗,祈愿儿孙长成人。

尝闻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禽兽犹乃尔,人心何以堪。借大地作纸,倾五湖为墨。难书寡母养育恩,无尽孤儿不了情。 哺乳大恩恩重如山,舐犊亲情情深似海。仰五岳之苍苍兮,千仞之峰难量其品高;俯三江之茫茫兮,百川之流非比其义长。昔有子路负米,曾参痛心;黄香扇枕,董永卖身。李密陈情表,润之祭母文。往古圣贤皆大孝,我辈谁与仲伯间?追念慈颜,感怀慈爱。我娘生如春花于烂漫,死若秋叶之静美。玉树凋零,英姿缥缈。柴门冷落,白头不倚。而今而后,白发高堂剩遗照,朝夕相对泪满襟。昨日慈言犹在耳,今呼百遍无应声。凭窗北望,山高水长。夕阳残照,故人西归。云淡风轻,月冷人愁。铁树或有开花日,音容绝无再现时。念去去明暗两隔,思忧忧哀情万端。把酒临虚,百感交集。落花流水,逝者如斯?流水有纹千秋恨,落花无语万古愁。更怜浅湾排跳磴,吾娘去后有谁修?良母不在,爱何存焉?前路迢迢,人生漫漫。何处酒醒?南柯梦残。等闲暂别犹思念,哀叹何境可晤言?离愁别恨,别恨离愁;此恨何日休?此愁何时了?

慈母乘风去,从兹宿南山。暮霭沉沉,朝晖艳艳。流年似水,既往如烟。草木荣枯,无情岁月淡去;关山万里,芳踪何处寻觅。柳岸晓风,家山残月。斯人已矣,温情安在?凝望青山空垂泪,一朵白云去悠悠。母别儿渐行渐远,儿思母且沉且痛。莺萝失依易水寒,天涯游子酒难沽。今夕何夕,寂寞伤悲。含恨追思,青衫泪湿。此去经年,人间天上。苦与谁诉,哭向何人。春梦苦短,秋云恨淡。黄泉碧落,别梦依稀。梧桐细雨,点点滴滴。忧伤日日伴我,惆怅时时平添。闻风声声声带恨,见雨点点点生愁。每捧清泉如晤面,独抚长松而悲戚。且将木石拜作母,一任闲人笑我痴。晨看斑竹溅泪,夜听子规啼血。残阳半落,黄昏望断南雁;冷月一钩,长夜愁枯泪眼。一回回,恍惚梦乡重逢;一次次,不觉肝肠寸断。苍天若有情,胡将我母生夺去?造物总偏心,罔顾人类离别苦!人间重情事,神能知几许?利刀难断东流水,凡仙岂隔母子情?到得夜半风声起,最是想念亲娘时。轻唤妈昵,似乎有应。仿佛回眸,笑貌依然。隐约闻得亲嘱咐,无奈山坟月光寒。一江秋水一江怨,几多悔恨几多愁。料得年年佳节至,堂前咽泪倍思亲。便纵有良辰好景、绫罗锦缎、美味佳肴,又该如何分享?怕只怕,朝朝睹物伤心,暮暮举杯浇愁。可怜赖床醉汉,休盼娘来吻醒。

嗟乎!树静风疾,雾薄云浓。浊酒一杯,热泪两行。幸有涕泪哭英魂,悔无时日孝至亲。最香不过团圆酒,再苦何如思亲泪?思亲泪苦,团圆酒香。父母在堂,享福时光。眼前活佛,更拜何方?奉劝天下众儿女,且缓朝市逐名利。端茶倒水勤动手,尽孝莫等人去后。空将美酒祭千杯,谁见严慈动一口?我愿儿女泪,化作孝敬心。不在人死后,贵在他生前。

缅怀先母,感恩戴德。故母懿质,日月可鉴。母仪群伦,温润可钦。德范人母,气感山河。清如玉,淡若仙。惊天地,泣鬼神。青山翠翠,碧水漪漪;青山得幸埋慈骨,碧水含悲祭芳魂。昊天罔极,越千年而不朽;高山仰止,历万古之流芳。慎终追远,顶礼膜拜。我母大德,百代景仰。

母亲苦心孤诣,儿子豪情满怀。此刻欲寄哀思,奈何孝诚难表。激昂悲歌,《蓼莪》之章。字字血,声声泪。长悲切,夜不寐。肝胆涂地,壮怀激烈。伏案拂涕,恭陈纸墨。吟哦不已,烛尽泪干。得《浪淘沙》三首,乃正襟危坐,仰面青天,声泪俱下。谨当哀唱以辞灵奠别,聊表寸心于万一,告慰亡灵于九泉。

此情遥寄天国:云路渺渺,黑猿持果同行;瑶池泛泛,白鹿衔枝相伴。祥云西去,紫气东来。愿先慈英灵永驻,位列群芳。安息乐土,融于江山。超然界外,羽化升仙。长袖曼舞,飘逸仙乡。但有来世,再为母子。呜呼哀哉!伏祈尚飨!


思母


阴阳两悠悠,思念依旧。一掬笑靥梦里留。骨肉分离肠寸断,热泪长流。

何以寄哀愁?焚香奠酒。提壶暖褥情未酬。呕心沥血恩难报,遗恨千秋!


悼母


人间何悲伤?母爱难忘。长眠青山空眼望。时时念母不见母,泪涌千行。

何处诉衷肠?月夜松冈。含辛茹苦话凄凉。哭断愁肠谁恕我?不孝儿郎!


慰母


生离与死别,谁能得免?男儿忍泪笑谈间。寸草春晖何曾报,但遂母愿。

世事多艰险,大道至简。英豪把酒酹先贤。忠孝仁爱孰与我?风流万千!


不孝立儿携众子孙孝眷顿首跪拜


附:


不孝的哀思

——《祭母文》写作笔记

黄周立


今天是2013年2月4日(农历龙年腊月24日),掐指算来,我母亲已经病得有43天了。母亲今年84岁,蛇年是她的本命年。可能是以前过于劳累的缘故,母亲这几年每到冬天总是得病。前年重感冒住院5天,去年胆结石发炎住院8天,今年脑血栓住院18天,现已回家调养25天了。

去年下半年以来,母亲的身体每况愈下,拄拐棍走路都有些困难,而且很不愿意动。我告诉家人:从现在起,要把老祖当做半个病人来护理。从那时起,我老伴开始给老母梳头、擦洗身上,孩子们也经常帮她洗脚,我也开始陪她聊天、帮她剪指甲什么的。我试着从我的卧室搬来和她睡。刚睡了一晚,无奈我的鼾声太大,反而让她睡不着,她也说没必要,就取消了。(其实去年前年我陪母亲住院期间,我的鼾声就不时把母亲吵醒,我都觉得很不好意思)。不过我每晚都要陪她聊天到9点钟左右,要看她先睡下去,我才去休息。每天早上7点钟起来的第一件事是到她房间看她是否睡得好,然后煮一壶热茶等她起来喝,这已成为我半年来的习惯了。

2012年12月22日下午,我去吃酒回来,像往常一样,我又与老伴和老母聊天,聊到我吃酒与我一桌吃饭的高里村的一个小伙说他是我们亲戚,而我又不认识他,到底是哪家娃娃?老伴和老母梳理了半天,偶尔还争论起来。约9点钟的时候,我烧好热水,准备给母亲洗脚。她要自己洗,不要我洗。她洗好,我给擦干,帮她穿好袜子,并在“鸟笼”取暖器上烤了一下,约9点半左右,她就休息了,一夜无话。

第二天起来,我也像往常一样,把茶缸往电磁炉上一放,就到母亲房间来。还没有到房间门口,就听到里面声音不对头,是哼的声音。打开门一看,母亲的头已经不在枕头那边而掉转到脚的这边来了。俯着身子,没有盖被子,口吐白沫,大口喘气,不省人事。我大声喊她,没有回应。我预感到要出危险。直觉告诉我可能是脑溢血。我马上让她平躺着,盖上被窝。当时我很矛盾,如果马上送医院,看那样子很怕人,担心送院途中一命呜呼。但如果不送医院,又怕有一线希望而耽误了抢救时间。经过再三权衡,最后采取了请医生到家里来看的办法。我电话请来了老乡王邦信医生。经检查,是脑血栓。王邦信说:“先观察治疗看看,你们赶紧准备后事吧,也就这几天了”。接着就打吊针。晚上稍稍稳定一些,我觉得仍有一线希望。第二天一早,我们果断地送中医院。医生边检查边下病危通知,并告诉家属,只能尽力,希望不大,要同时准备后事。

住院期间,家里的生活秩序被全部打乱。一家老小9口人分两三批次轮流吃饭,有时就在街上吃一碗粉打发一餐。因老伴和我在医院陪护母亲,无法带小孙孙黄琳凌,已送他到外婆家去了。这段时间,儿子儿媳妇们都非常孝顺老祖,个个都轮流到医院张罗护理,很是尽心尽力。正是有了儿孙们的悉心照料,加上她老人家的顽强抗争,她的病终于趋于稳定,人越来越清醒,饭也越吃越香。经过18天住院,第19天我们出院回家调养。

这段时间,我已搬来老母房间陪她睡了。除了护理母亲,或者说在护理母亲的同时,我思考颇多。这次母亲能从死亡线上活转来,我相信是精神的强大动力——她对儿孙很信任,对这个家庭很留恋。正是有了这个精神支柱,才有信心和力量与病魔顽强抗争,坚强地活下来。如果她对儿孙已经失去信任,对这个家庭没有任何留恋,精神一旦崩溃,早就命归黄泉了,这是很简单的道理。母亲已八十多岁,说一句不怕得罪她老人家的话,能跟我们过一天是一天。就算恢复得很好,其时日也不会有多长了。这是自然规律,是没有办法的。其实人总是要死的,从她的角度说,以其这样折磨,不如早一点去为好。她也多次表达过这样的意思,甚至我要她去医院她都骂我。她很迷信,不愿住院,怕在医院落气,不吉利。可以说,人要死,无论如何是拉不回来的。他要死?什么时候死?怎样死?都是他个人的事,跟别人无关。就是说,你对他好他也死,对他不好他也死。但是我们为什么要千方百计地、有一线希望作百倍努力呢?这是跟我们的人心有关,跟我们的良心有关,跟我们的孝心有关。我们是在护理亲人的过程中领悟做人的道理,体验做人的价值,履行儿女应尽的义务和职责。

曾听苏州的朋友说,他们那边的人很有钱,各种社会服务也很完善。病人住院,用钱请人护理。在家调养,用钱请保姆。人死了,一个电话马上有人接去殡仪馆,所有事情都不用你动手。甚至还可以请人来哭丧,听说还哭得很到位,声泪俱下,煞有介事,很是伤心。听到这里,我非常感叹现代化服务程度之高。其实,在罗甸,不知哭丧是否可以请到,护理和保姆是早就有人在请了。因为上班工作忙,请个护理或保姆是完全应该的,也是情有可原的。为了自己的母亲,这个钱我愿意出,也出得起。不过,我还是愚蠢地坚持认为,自己的母亲还是自己动手好。我要亲自给我妈刷牙、洗脸、洗头、梳头、编辫子、洗澡、吃药、喂饭、修指甲、换洗衣服、接尿、从肛门把粪便抠出来、按摩身上、扶她下床、拽她走路、跟她说话等等。所有这些,在我看来,亲生儿女在相濡以沫的护理过程中所传递到母亲身上的信息密码是任何东西都无法替代的,更是用钱买不到的。再说,我妈是从来不愿给儿孙添麻烦的一个人。到目前为止,她从来没有叫我给她买任何吃的、穿的、用的东西,你买来了她还讲你的不是。她能做的事从来不要你帮忙,比如洗脚就是如此,好多次我想帮她洗脚她都不要。只是修指甲要人帮忙,因为她眼睛不好。就是说,她好的时候,你想效劳都没有机会。她病了,不能动了,其实这是给我机会。她给我提供了一个特定的服务对象——一个让我有可能成为真正的孝子的机会,她如果去世了,这样的机会就没有了,要证明自己是个孝子都很难。因为真正的孝子是做出来的,不是自封标榜的。这是一个多么难得的尽孝的活标本。我要抓住这个机会,做一个儿女应该做的那些事情,尽管她脑袋不好未必都知道,但我自己知道,我的良心知道,我的灵魂知道,这就够了。况且,难道侍奉亲人是为了让人知道吗?在护理母亲的日日夜夜里,我只是觉得一股莫大的幸福感油然而生,丝毫都不觉得累、不觉得脏。其实,只要心里干净,什么都不脏。陪伴母亲走完她最后的人生旅程是很有意义、很有价值的一件事情,甚至是一种享受。我感到一种莫大的快慰,一种崇高的人格境界和成就感、满足感。我要让母亲因了我的孝顺而体面地离开这个世界。我要通过孝顺来体现人、人子的真正价值所在。说到这里,我不由想起最近网传江苏一名叫红的女子,因思念已经过世的母亲,在网上发帖,花一万元租母亲过年。有100多位老人报名应征。她觉得西安的田凤英老人挺合适,于是就跑来西安认亲,相见后红扑在老人怀里。她说很久没有这样的感觉了,她觉得又回到了母亲身边。这件事让我感慨万千,人家思念母亲千里迢迢花上万元都要租一个临时母亲过年,我的亲生母亲还活生生地坐在我面前,我为什么不赶快享受这一份福气呢?

《祭母文》的写作也是这样。尽管民间和网上都有不少优秀的作品可以借用,倒是顶方便的。但那毕竟是人家悼念自己母亲的,表达的是别人的情感,怎么可以用来悼念我的母亲呢?通用的就不可能是唯一的。我对我母亲的情感表达是我的心声,只能而且必须是唯一的。借用别的,你再唱得如何催人泪下,我也认为是对母亲的不恭和嘲讽。所以,我一定要亲自写一篇《祭母文》,以寄托我的哀思。

但是话又说回来,我母亲不识字,我写《祭母文》,内容再好、水平再高,她也不能知晓,患脑血栓更是无法感受到,她能够感受到的是诸如擦脚洗脸之类的一件件具体的事情。但是我为什么还要写呢?说白了,无非就是写给自己看的,写给自己的良心、写给自己的灵魂的;无非就是自己心声和一种思想的表达,同时也是自己的志向、修养的一种表露、一种自我要求、自我鞭策。所以,《祭母文》与其说是写给母亲的,不如说是写给自己的;与其说是写给死人的,不如说是写给活人的。我妈不识字,也看不见,别人也不理解、看不懂,所以,这篇《祭母文》真的是写给我自己的。但是,话又说回来,这字里行间又无不是透着母亲的本意的,或者从某种意义上讲是母亲教我这样写的,基本体现母亲的意思。

母亲还在,就写《祭母文》,我深感是对母亲的大不敬。但若等母亲去世才写,又恐太忙,没时间写。就算给时间,在忙乱的情况下,只怕是挂一漏万、很难找到那种感觉、很难写出那个味道来。写文章是需要有一个酝酿、构思、琢磨、推敲的过程。草率地应付差事,不能充分表达我的心声,那又更是对母亲的大不敬,我的内心更加不安宁。所以,在陪伴母亲的这段时间里,我瞒着所有人,包括我的老伴,一个人偷偷地写,处于绝密状态,算是打个草稿。

写作《祭母文》,主要基于我自身对母亲的特殊感情和我对于人性的思考、对于人伦的理解,也基于一个中文系学生应有的文学背景和文字功底,还有我对民间道教的一知半解,同时也参阅了包括赵尚辅、冯友兰、毛泽东《祭母文》和蒋介石《哭母文》在内的优秀祭祀文章。我写文章,从来没有章法,或者说从来不按规矩写,不强求平仄韵律。想到哪写到哪,只要是我的肺腑之言就行。该用四句就用四句,该用六句就用六句;该用诗就用诗,该用散文就用散文。只有“浪淘沙”是按规定写的,那是丧务中做法事要唱的。事实上,这篇《祭母文》是先有“浪淘沙”三首而后再写祭文的。

到目前为止,我只写了一篇文言文,即罗甸职校的《省身亭记》,这篇《祭母文》算是第二篇了,也是我的“水平最高”的一篇。我觉得《省身亭记》比较稚嫩,《祭母文》比较成熟。

一篇文章,不可能完全表达我对母亲的全部感情,它仅仅是用作祭祀的文章而已。要全面反映我们母子的生活经历,我打算退休以后安心精心地写。

下面是这篇《祭母文》的文字背景随记:

1、全文结构:第一段是祭文惯例、范例;第二段是粗线条地概括描述母亲悲壮的一生;第三段是对母亲苦难生活情景的追忆,着墨较重,是花心血较多的部分;第四段是抒发对母亲的无限缅怀之情;第五段及其后的“浪淘沙”是整篇文章的高潮,表达更为复杂的思想感情。

2、开头一反通行格式,一是用旧历不用公元,更符合文言文用法;二是直接点明“黄周立、王金珠夫妇”而不只是孝子一人。事实上我老伴和我一样辛苦,这既是实事求是、对老伴的尊重,写法上也是比较新颖的。就是说,从来没有看到有这样写的,只看到写孝子,有点男尊女卑之嫌。

3、“未曾生我人间无我,有我之时我是娘儿。”清朝顺治皇帝《悟道诗》有句:“未曾生我谁是我?生我之时我是谁?”他弄不明白,所以不愿当皇帝而出家当了和尚。这里引借其义但作了明确的回答:母亲未曾生我,人类无我,我根本不存在。而母亲生我之后我是什么呢?即便是皇帝、或者多么伟大的人物、甚至人类的圣贤,无论如何,也都只是母亲的孩子,仅此而已,人都一样。顺治是消极悲观的,我们应该是积极乐观的。

4、“娘有陶母截发之德,儿无孟郊赋句之能。” “陶母截发”是个典故。据《晋书•陶侃母湛氏传》记载:陶侃年轻时家境贫寒,一次范逵来到他们家投宿,没有东西招待客人,他母亲湛氏悄悄剪下头发卖给邻人,买了些酒菜招待范逵。范逵知道此事后赞叹说:“非此母不生此子。”另据史料,陶侃即陶潜祖父。

5、“儿顿失恃”,古代父亲死称“失怙”,母亲死称“失恃”。《诗经·小雅》:“无父何怙,无母何恃”。

6、“触景生悲,伤如之何!”“触景生悲”是从“触景生情”而来。“伤如之何”是“何如之伤”的倒装句,是“还有什么比这更加悲伤的呢?”的意思。

7、“遥想贵母当年,生于苦难,长于贫寒。”苏东坡《赤壁怀古》:“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据母亲说,当年为躲兵匪,母亲生于荒野山洞之中,后来外婆一家人曾经逃难至广西一段时间。

8、“贤淑聪慧,容貌嫣然。举止文静,仪态端庄。敏行讷言,温良礼让。敦伦本分,恭顺谦卑。雍容大度,优雅慈祥。”这是母亲贤妻良母式的美。

9、“背儿稼穑,躬耕持家。栽麻种稻,薅秧锄禾。担水劈柴,舂米磨面。缝补浆洗,夙夜奔忙。逢圩赶集,卖草买盐。起早贪黑,披星戴月。辛勤劳累,心力尽瘁。”这是贫苦的农村妇女形象。

10、“孤儿寡母,相依为命。无依无助,孤苦伶仃。食不果腹,衣有补丁。饥餐野菜,渴饮山泉。天灾能躲,人祸难逃。风雨飘摇,饥寒交困。”我7岁那年,正值粮食关,我父亲37岁、弟弟5岁相继饿死,我也浮肿得差点死去。34岁的母亲从此拉扯着我在风雨飘摇中颠沛流离,艰难度日。苦难的程度可想而知,然亦非人之想象力所能及。

11、“宁饿忍口,咽苦吐甘。移干就湿,坐卧不宁。柔臂轻挽,不厌其烦。百般呵护,抚育儿孙。”这是母亲对儿孙的抚育之爱。我们布依族有一句成语“不会吃娘喂,不会走娘背”是对所有母亲养育孩子的真实写照。

12、“人情世故,宽容隐忍。推己及人,曲意成全。澹泊明理,洁身慎行。表里如一,从容坦荡。不畏横逆,耿直刚强。德在人先,利居人后。诚信和谨,仁慈善良。投桃报李,与世无争。历尽磨难,苦度灾荒。泽被乡邻,有口皆碑。”描写母亲的艰难生活及为人处世。

13、“时移世易,苦尽甘来。绿杨系马,路透长安。儿孙争气,皆有出息。四世同堂,聊慰天伦。卑微出身,贵尊黄母。八旬有几,颐养天年。”引自“但有绿杨堪系马,处处有路透长安”。有“条条大路通罗马”的意思,只要努力,终究会有出头之日,每一个人都可以实现自己的生活目标。我和老伴都有工作,大儿子黄舜是中学教师,大儿媳唐艳琴是小学教师,二儿子黄帅是机关职工,二儿媳林娟是新闻记者,大孙孙黄阅唐和小孙孙黄琳凌都已上幼儿园,都很听话,很可爱,老母感到非常欣慰。

14、“天道莫测,人生无常”一段,追忆母亲对儿孙的宠爱、日常生活的乐趣以及非凡的大爱情怀。

15、“半边漏屋,难挡北风呼呼;一塘坑火,熬过寒夜漫漫。”我小时候,三间木房分两家住,我家母子二人住一间半,二叔娘家三人住一间半。用苦竹扎围和牛粪糊的“墙壁”根本无法遮挡风雨。

16、“每至更深夜阑时” 到“直等打结最后针。”唐朝诗人孟郊:“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17、“往事堪嗟,忆母伤怀”。南宋李煜《浪淘沙》:“往事只堪哀,对景难排”。 明朝马致远《双调夜行船.秋思》:“百岁光阴一梦蝶,重回首往事堪嗟”。

18、“人说世上妈妈好”。台湾电影歌曲“世上只有妈妈好”。

19、“戴斗笠、披蓑衣,背镰锄、扛犁耙。葫芦挎肩上,绑腿掖腰间。将晓芒鞋踩霜出,傍晚褴衫带露归。晴则一身灰土,雨则两腿黄泥。山道崎岖重重岭,河水湍急滚滚浪。风里来,雨里去,风吹雨打不歇息。”普通农民劳动之美的形象描写,也许不只是我的母亲。

20、“一双弱肩,挑尽人间苦难;两只赤脚,踏遍世上坎坷。冬捱五九,夏忍三伏。数不尽严寒酷暑,更哪堪雪雨风霜。一年十二月,月月受贫穷;昼夜十二时,时时皆辛苦。贫贱不移,强忍命运多舛;威武不屈,苦挣世道不公。饱尝人情冷暖,遍历世态炎凉。天下最数黄连苦,娘比黄连苦万分。”这一段主要描写母亲所度过的艰难岁月,这一点就只是我的母亲了。

21、“长空雁行哀鸣,霜染枫林渐醉。”元代诗人王实甫《长亭送别·正宫·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22、“春去秋来寒暑改,忍看青丝换白雪。”李白《将进酒》:“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如雪。”鲁迅:“忍看朋辈成新鬼。”

23、“贫贱不移”两句:《孟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24、“个中辛酸,谁解其味?”曹雪芹《红楼梦》名句:“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25、“母教子孙,恩威慈严。”一段:我娘年轻守寡,教育子孙是慈母严父一身兼。她没有多说什么,似乎也很少有什么要说的。但子孙们都可以在她身上感觉到:她希望孩子们做堂堂正正的君子,而不是斤斤计较的小人。她教的都是做人的大智慧、大道理,而不是小聪明、小技巧。

26、“昔有子路负米,曾参痛心,黄香扇枕,董永卖身。李密陈情表,润之祭母文”挑选二十四孝中的四孝作铺垫,并借李密陈情表,润之祭母文以抒发对母亲的怀念之情。

27、“我娘生如春花之烂漫,死若秋叶之静美。”印度诗人泰戈尔《飞鸟集》名句:“生如夏花,死如秋叶。”

28、“夕阳残照,故人西归。”李白:《 忆秦娥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又:“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29、“落花流水,逝者如斯”。南宋李后主:“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孔子:“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30、“凝望青山空垂泪,一朵白云去悠悠。”唐朝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31、“暮霭沉沉”。 宋朝词人柳永《雨霖铃》:“暮霭沉沉楚天阔”

32、“草木荣枯,峥嵘岁月淡去”。毛泽东诗句:“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33、“柳岸晓风,家山残月”。宋朝词人柳永《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34、“此去经年,人间天上。”宋朝词人柳永《雨霖铃》:“此去经年,应是良辰美景虚设。”南唐·李煜《浪淘沙》词:“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35、“梧桐细雨,点点滴滴”。 宋朝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36、“独抚长松而悲戚”。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唐朝诗人王维:“酌酒会临泉水,抱琴好倚长松。”

37“晨看斑竹溅泪,夜听子规啼血。”毛泽东:“斑竹一枝千滴泪,红霞万朵百重衣”。 唐沈佺期《夜宿七盘岭》:“芳春平仲绿,清夜子规啼。”

38、“利刀难断东流水,阴阳岂隔母子情。”李白《将进酒》:“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39、“一江春水一江怨,几多悔恨几多愁。”南宋李后主《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40、“料得年年佳节至,堂前咽泪倍思亲。”苏东坡《江城子》:“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41、“便纵有良辰好景、绫罗锦缎、美味佳肴,更与何人分享?”柳永《雨霖铃》:“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42、“可怜赖床醉汉,休盼娘来吻醒。”到“空将美酒祭千杯,谁见严慈动一口?”年轻时,我经常睡懒觉,尤其头晚喝酒醉之后更是如此。每当这种时候,母亲总是早起,把洗脸水热好,把解酒粥煮好,然后再到床边喊我:“啊昵,起来了,妈给你煮好醒酒的稀饭了。”现在母亲已经去世,今后再也没有人像母亲一样把我从梦中吻醒了。所以,奉劝天下所有的儿女们,要孝敬父母,一定趁他们还在的时候。他们走了,即使每天祭供千杯酒,父母也不可能起来动一口。什么都无用,都没有意义。因此,孝敬父母是不能等待的。

43、“树静风疾,雾薄云浓。”引自“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孝而亲不在”。李清照词句“薄雾浓云愁永昼”。

44、“思亲泪苦,团圆酒香。”“眼前活佛,更拜何方?”引自“岂无远道思亲泪,不及高堂念子心。”“堂前二老是活佛,何必灵山拜至尊”。

45、“昊天罔极,越千年而不朽;高山仰止,历万古之流芳。”《诗经•小雅•蓼莪》:“欲报之德,昊天罔极。”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

46、“激昂悲歌《蓼莪》之章。”《诗经·蓼莪》:“蓼蓼者莪,匪莪伊蒿。哀哀父母,生我劬劳。蓼蓼者莪,匪莪伊蔚。哀哀父母,生我劳瘁。瓶之罄矣,维罍之耻。鲜民之生,不如死之久矣。无父何怙?无母何恃?出则衔恤,入则靡至。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抚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

47、“字字血,声声泪。”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杨子荣唱段:“小常宝,控诉了土匪罪状,字字血,声声泪。”

48、“壮怀激烈,悲痛欲绝”岳飞《满江红》:“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49、“吟哦不已,烛尽泪干。”唐朝李商隐:“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50、“阴阳两悠悠,思念依旧,一掬笑靥梦里留。”苏东坡《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51、“何处诉衷肠?月夜松冈,含辛茹苦话凄凉。”苏东坡《江城子》:“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52、“离别古难全,谁能得免?”苏东坡:“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53、“男儿忍泪笑谈间。”苏东坡:“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岳飞:“笑谈渴饮匈奴血。”

54、“寸草春晖何曾报,但遂母愿。”孟郊:“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55、“世事多艰险,大道至简,英雄把酒酹先贤。忠孝仁爱孰与我?风流万千!”世界上的事情是复杂的,有许多艰难险阻,不可能一帆风顺。但是只要懂得人生的真谛,悟出做人的大道理,那么,事情就会很简单。按照这个简单的道理做到底,就是不简单的人。我一定要像那些杰出的人物那样,勇于举起酒杯,把酒倒在地上,告慰我圣贤般的母亲:在忠孝仁爱等几个方面,我都敢与那些做得最好的人去比,要做就做一个顶天立地、叱咤风云的风流人物,有一点毛泽东那种“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英雄气概。决不辜负母亲的殷切期望,努力去实现她老人家的美好愿望。

56、关于“浪淘沙”。本地民间道教丧事祭祀活动中,有“辞灵奠别”的科仪,就是所有孝男孝女逐一地通过“辞灵奠别”这个仪式与亡灵作最后的告别。在我看来,这是整个祭祀活动最高潮的部分,最华彩的乐章。在打击乐器的伴奏下,诵诗和唱词交替进行。孝子们依次逐个长跪,举案过头敬一杯酒,听唱完一段。朗诵的是七言诗,唱的就是“浪淘沙”。我略记得以下几句:

朗诵:“一张白纸四角齐,中间写出古人题。一日三时来上饭,何曾见母手来提。”

歌唱:“一去永无踪,何日相逢?除非纸上画真容。要得见时难得见,梦里相逢。”

“彭祖寿年高,今在何方?颜回不幸少年亡。堪叹三皇并五帝,难免无常。”

“海角与天涯,世事如麻,荣华富贵总休夸。得道神仙能有几,浪里淘沙。”


逆子的忏悔

——《祭母文》写作又记

黄周立


万般辛劳养育恩恩垂千古,两行热泪舔犊情情感四方

今天是农历蛇年的最后一天。在这万家灯火、阖家团圆的除夕夜,我非常庆幸我的母亲还在,还和一家人共度这即将到来的马年的欢乐时光。

我母亲患脑血栓已一年多,我也陪母亲睡了一年多。前年出院回家之后,我请了三桌老乡,祝贺母亲的康复。去年冬至的前一天,我又请了一桌老乡,为我母亲的健在祝福。

在这一年多的日日夜夜里,我每天都在为护理母亲而忙碌着,每天都在应对单位的工作,应酬亲友的诉求来访,不停地周旋着,每天都在体验着人子应尽的孝道,每天都在检讨自己还有哪些地方没有做好,每天还在为我的《黄儿祭母文》琢磨、推敲。

这期间,发生了许多事。母亲的病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稳定转向严重,直至不能动弹。去年春上,开始有些好转的时候,她可以拄着拐棍自己到洗手间大小便,可以自己走到客厅沙发坐下休息,甚至可以走到阳台去晒一会太阳,还可以和你说上那么一两句话。可是,好景不长,近半年来,她已慢慢地不能走、不能说、不能动了。而且晚上还不能躺着睡觉,翻去覆来不得安宁,整夜整夜地坐在床上睡着。因为烦躁,她有时还骂人,一直折腾到天亮。我去抽她起来,她还打我骂我,把口水吐在我的头上、脸上、身上。有时让她小便,坐在便椅上十多分钟就是解不来,而把她抽到床上睡下去尿又来了,把裤子和床单都弄湿了。

半年以来,我对母亲的护理工作又做了很大的调整。

房间:我们安上了空调,配备了电扇。房间里原来有三张床,我们撤掉了一张,小丁和我从楼上搬来木质沙发安放在原来撤掉床的位置。从此,母亲就再也没有出过房间。另外,因为有时夜间我已睡着,母亲翻身落床两次,我们又把她的床脚卸掉,直接把床垫安放在地板上。这样,就是落床也不算高,不至于有危险的隐患。冷天来了,除了空调和原有的电热毯,我们又配了鸟笼取暖器,小丁和小娟还买来了功率较大的旋转取暖器。(其实,我们很少用空调,更多地用鸟笼和电热毯)。

起居:半年来,母亲晚上在床上睡,白天在沙发上坐,每天都如此。其实,在沙发上坐也是坐着睡觉,脑血栓病人的特点就是这样,一天就是睡。为了方便她靠着,我们用毛毯和枕头把沙发的扶手垫高,让她两边都可以靠着睡觉。早上七点半左右,我要把她从床上抽立起来,并且几乎是抱着她慢慢走到沙发上坐下,接着是洗漱、吃饭。晚上八点半左右,洗漱完毕,就把她从沙发上抽站起来,又慢慢回到床上睡觉。

洗漱:半年前,母亲还能配合我,两手在胸前端起塑料盆,让我给她刷牙。现在因为她不能端盆,已经有半年没有给她刷牙了。原来差不多每两周洗一次头,冬天来了,我们也不敢给她多洗头了,只在腊月24那天给她洗了一次。洗头的方法是让她平躺在沙发上,让头枕在沙发的边缘,在头的下方垫一张塑料,然后用温水洗,洗好之后马上用电吹风吹干。每天早晚洗脸洗脚都要用热帕子把全身擦干净,而且还要泡脚几分钟,这样,她就觉得舒服一些。

饮食:母亲得病以后,吃饭不能自理,一直要人喂。米饭也不能吃,一年来吃的都是粉面。一般早餐是面条,中餐和晚餐是粉条。为了加强营养,每餐都加四五片肉,一般是猪、鸡、鱼肉,有时也买点猪肝,同时还放些蔬菜和西红柿。为此,保依、保丁他们都分别买了许多鸡、鱼等,亲戚们也买了一些,一时间多了吃不完。除了吃饭,上午十点左右要喝一次水,下午四点左右也喝一次水。母亲得病前每天只吃中午晚上两餐,病后每天三餐,而且饭量似乎比原来还大,一餐一大碗,一直持续到现在。

排便:母亲排小便很有规律,一般是白天三次,上午八点左右,中午十二点左右,下午六点左右;夜间两次,一般在二十三点和凌晨二点。但是因为母亲全身浮肿,每隔一天必须利尿。利尿就要吃一种叫“呋塞米片”的利尿药,根据医生建议,还要同时服用一种叫“硝酸异山梨酯片”的药。如果是利尿的那一天,每隔半小时就要排尿一次。原来是把她抽到便椅上排尿,这半年来是夹尿片,还用一种垫在床上和沙发上的护理垫,好在超市里有这些东西卖。

母亲因为便秘,一般要一周左右才排便一次。排大便对母亲来说是一件大事,我们则是当做一项工程来做。首先是在粉面里加一些纤维素的蔬菜,每天喝一种“润肠通便茶”,每天吃一个芭蕉。冬天芭蕉冷,要把它剥开,弄成若干小节放在杯子里用烫茶泡,然后再一点一点地喂她。这样,一方面,芭蕉里含有丰富的钾,可以补充因为利尿流失掉的钾,另一方面,芭蕉又可以润肠通便。

排便一开始,首先架好便椅,把母亲抽到便椅上坐好。烧好一壶热水,倒到盆里用高锰酸钾兑好水。然后像外科医生动手术那样带好手套,抹上肥皂,从肛门里一点一点地把干涩的粪便抠出来。排完之后,再用高锰酸钾水把肛门洗干净,抽到沙发上坐好。因为母亲本来有脱肛的病,用高锰酸钾水洗,有利于肛门收缩,还可以预防褥疮。所用的手套,就是超市里卖的酒店餐桌上用来啃骨头的那种,我们都用了快两包了。便椅也用了两个,第一个是我买的,用了半年,已经坏了。现在用的这个是保依买的,质量要好一点。因为她自己已经没有力气排便了,如果不这样做,她就有可能因为不能排便而死去。可能有些老人就是因为不能排便而死的。

聊天:为了让母亲开心,有时我也跟她聊几句,或逗她一两句玩笑话,都是一些牛头不对马嘴的对话。偶尔唱一两句布依歌给母亲听,听着听着,她脸上会露出愉快的笑容,她可能是听懂一些的。

意外:因为前年母亲是在县中医院住院,去年六月的一天,我到县中医院去请医生给母亲开利尿的药,内科主任王医生惊讶地说:“阿?你母亲还在哈?真的想不到。”其实,有些偶然的奇迹是有一定必然性的。

首先是心理问题。前年我母亲病情稳定出院以后,她觉得终于离开那一天都不愿住的医院了,自己的病也因为回到家好多了。我母亲是一个非常相信迷信的人,回来不久,我们马上请了“先生”到家敲敲打打进行“扫荡”,母亲特别高兴,说:“该扫的把它扫完”。她一定觉得这个家庭是安全的、温暖的。

其次是护理问题。一息尚存,百般呵护。有时护理可能比治疗更重要。一是吃得香,排便通畅,消化正常;二是擦洗身上,泡脚按摩,舒筋活血;三是适时利尿,减轻浮肿压力。这样,保持病情的相对稳定是可能的。所谓“奇迹”是可以发生的。

当然,每个人都要孤独地面对病痛和死亡,任何人都无法替代。我母亲要艰难地经受身体各部分器官功能的逐渐衰竭,直至生命的最后终结,这个过程的痛苦是无法想象的,只是,我要怎样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母亲忍受这些无法形容的磨难,这对我来说也未免太残酷了,太难接受了。

一年多来,我以为自己已经尽力而为了,以为已经尽了孝道了。但是,和那些护理瘫痪在床七八年甚至十多年的相比,我这个简直是小巫见大巫了。另外,在电视上也看到有人放弃价值千万的公司、其妻同时辞掉公职,双双回家伺候生病的父亲的感人事迹,和他们比,我就更加渺小了。其实,所谓“孝”,不是说的道理,而是做的学问。怎样说都总是显得有些苍白,只有做才是实在的,做永远比说丰富多彩。《祭母文》的写作也是这样,没有我每天的行动那么充实,也始终不能完全表达我内心的思想感情。只有做多了,才能说一点,或者才能说得真实一点。

一年多来,《祭母文》的写作伴随着我的生活的日日夜夜,几乎每天都在修改,题目改为《黄儿祭母文》,特指这《祭母文》是“黄儿”专用的,或是“黄儿”专写的,字数也由两千多增加到三千多,而且现在也还没有最后定稿。

内容上主要改动或增删了几个地方:

一是“母教子孙,恩威慈严”一段增加了大半内容。虽然实际上是按照中国传统文化的要求,一个人应当具有的基本教养,并非母亲对儿孙直接的急功近利式的具体要求,但是,字里行间又无不体现着母亲在愿望上对儿孙成长的殷切期盼。聪明来自头脑,智慧源自心灵;母亲教的是做人的大智慧而不是生活的小聪明,因为这恰恰是发自母亲心灵的呼唤。

二是“嗟乎!树静风疾,雾薄云浓。”一段作了较大改动。主要是我个人的有感而发。原来还有“堂上二老是活佛,何必灵山拜至尊”的句子,但因为是从“岂无远道思亲泪,不及高堂念子心。堂上二老是活佛,何必灵山拜至尊。”这样的诗句拿来的,虽然很好,但似乎有抄袭之嫌,还是删掉了。

三是增加了“缅怀先母,感恩戴德”和“此情遥寄天国”两小段。前一段是歌颂母亲的大恩大德和平凡而伟大的形象;后一段是寄托儿孙们对母亲的无限哀思,是文章的自然结尾——同时也表达一种“逆子的忏悔”。

新年的钟声就要敲响了,似乎听到了马儿的脚步声,就此搁笔,是为又记。

2014年1月30日旧历蛇年除夕夜


母爱的礼赞

——《祭母文》写作再记

黄周立


公元2014年8月23日21时10分,我母亲停止了呼吸,接着她的心脏停止了跳动,妈妈永远闭上了她的眼睛,是那样的安详。世界上最关心我的人就这样走了,从此,我的家少了几分温馨,多了几分凄凉。

在这么多的日日夜夜里,我一边陪着母亲,一边修改《祭母文》,动情之处,不知流了多少泪水。为了表达我的心迹,我要把《黄儿祭母文》发表在我的博客里和中国文学网站上,为母亲,为自己。

如果说《不孝的哀思》记的是根据构思拉出文章的框架,那么《逆子的忏悔》则记的是对部分内容进行的调整,而这里要记的,就是对文章的部分字句进行推敲、琢磨的经过,并作最后的订正。摘抄如下:

“天昏昏兮地暗暗,风萧萧兮人惨惨。”原文是“天昏昏,地暗暗,风凄凄,人惨惨。”

“凄凄然”原文是“耿耿然”

“儿无孟郊赋句之能” 原文是“儿无孟郊赋诗之能”

“我母弃我而去,泰然返西。徐徐赴会,款款而归。”原文是“吾母泰然赴会,款款而归”

“顽皮则抱亲一口,淘气则搂吻两下。”原文是“顽皮时抱亲一口,淘气时搂吻两下。”

“妈做的真香。”原文是“妈做的才香”

“心吊吊恐我迟归” 原文是“悬吊吊恐我迟归”

“儿要当空皓月” 原文是“儿欲当空皓月”

“冬天暖阳” 原文是“冬日暖阳”

“期许赤子百种愿” 原文是“期许儿子百种愿”

“河水湍急滚滚浪” 原文是“河流湍急滚滚浪”

“一双弱肩” 原文是“一双柔肩”

“冬捱五九” 原文是“冬挨五九”

“遍历世态炎凉” 原文是“遍阅世态炎凉”

“君知否” 原文是“曾知否”

“勇担道义” 原文是“诚勇担当”

“莫让祖上蒙羞” 原文是“莫给祖上蒙羞”

“禽兽犹乃尔” 原文是“禽兽犹如此”

“绿水青山还依旧” 原文是“绿水青山依旧在”

“不见那人种葵来” 原文是“不见当年种葵人”

“离愁别恨,别恨离愁;此恨何日休?此愁何时了?”原文是“离愁别恨,此恨何日休?别恨离愁,此愁何时了?”

“从兹宿南山” 原文是“明日上南山”

“儿思母且沉且痛” 原文是“儿思母且沉且重”

“温情安在” 原文是“ 温情何在”

“一任闲人笑我痴” 原文是 “一任路人笑我痴”

“胡将我母生夺去” 原文是“何将我母强夺去”

“最是思念亲娘时” 原文是“最是思念母亲时”

“暮暮举杯浇愁” 原文是“暮暮举杯消愁”

“树静风疾”引用了“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孝而亲不待”的意思,“雾薄云浓”引用了李清照词句“薄雾浓云愁永昼”的意思

“端茶倒水勤动手” 原文是“端茶倒水奉至亲”

“儿子豪情满怀” 原文是“儿子激情满怀”

“融于江山” 原文是“融于山川”

黄儿祭母,聊表哀情。梦来时,酒醒后,何得相见,唯有怀念。愿母亲的在天之灵能感应得到我的《祭母文》,能接收到我所寄托的哀思。祝福我母,早升仙界。

2014年8月29日送稿印刷前匆匆于母亲灵前


无尽的思念

《祭母文》后记

黄周立


2014年8月23日21时10分,这是一个非常的时刻,这是我母亲生命停摆的时刻,川流不息的时间赋予这个时刻以特别的意义——它永远定格在这里,永远凝固在这里了。

母亲原来是可以坐在沙发上的,大约三个月前,她已经不能动弹,只能躺在床上。粉面也吃不下去了,我们就用米来泡,舂成米面,放一点糖,调成米浆,就这样喝了一个多月。后来米浆也喝不下去了,改成喝八宝粥,一瓶分三次,够一天用。再后来是用八宝粥兑水煮清汤,也只能喝两小汤匙。

母亲去世前20天,她已经不能进食,只能喝两口水,第三口就吞不下去了。我跟孩子们说:“老祖可能很危险了,你们不能出远门,不能出罗甸县境”。

这十多天来,是母亲生命最后挣扎的惨烈关头。白天我和老伴守在母亲身边,她经常说胡话,不停地哼。我们要经常给她翻身,挪一个位置、一种睡姿顶多只能维持半个小时,又要翻身。不管怎样,她总是觉得不舒服,总是骂个不停,我们束手无策,不知如何是好。到了晚上,就只有我一个人,我几乎得不到休息。她每哼一下,就得给她动一回身,按摩她的双臂,喂一两口水,这样才稍好一点。

近两个月来,我又犯痔疮、又牙痛,最近又感冒。一方面身上有病不能喝酒,另一方面母亲的这个境况也不敢喝酒。许多应酬都是强作欢颜,心情总是不好,状态总是欠佳。朋友们都觉得我有些异样,但也不敢多劝我喝酒。

2014年8月23日下午,好友王家学请几个老乡吃饭,早上就电话预约要我作陪。因为母亲较为稳定,没有什么异样,我就答应了。我交代老伴照看老母,就出门去吃饭了。吃饭时,大家劝我喝点酒,我再三推辞不喝,结果朋友们还是给我倒了一杯啤酒。可能有某种预感,我就是没有心情,状态很不好,喝不下去,只是象征性地呡了一口。饭也吃不香,只是用汤泡了大半碗饭,匆匆地吃完,不等大伙吃完就先回家了。我走路到家已是晚上八点半,像往常一样,回到家的第一件事是先看老母亲的情况,这已是一年多来的习惯动作了。我看到搭在母亲小腹上的床单因母亲的呼吸还在动,表明母亲还正常。因为很闷热,我就到洗手间冲澡。冲凉出来后,我像往常一样,热水准备给母亲擦洗身上,好让她睡觉,这也是每天早晚洗脸洗脚的习惯动作。当我把热水壶提到房间、倒进盆里,扭好毛巾,准备给母亲洗脸时,我习惯地喊:“妈,我给你洗脸洗脚了”,并用毛巾擦洗她的脸部时,我才发现,我妈已经没有了呼吸。我失声大叫:“妈,妈”!她应该还能听得见的。我大声喊家人:“老祖已经不成了”。接着全家人立刻围拢来,哭乱成一团。黄阅唐喊着“老祖”,哭得特别伤心。小丁放了鞭炮,保依赶紧跑到莲花塘去取水来准备洗我母亲。我当即电话通知姑公王承海。

我发现母亲没有气息的时间是21时10分,当是时,也许是巧合,外面狂风大作,紧接着是瓢泼大雨,似乎是因为我母亲的去世感天动地的结果。也就几分钟时间,五六十个老乡冒雨冲到我家,不一会,楼上楼下站满了黑压压的人群。老家的舅公、表弟如行、如权,堂弟元昌、元华他们也冒雨从红屯骑摩托赶来。亲友们的行动让我感激涕零。

我给母亲最后一次擦洗身上。由于护理得好,我母亲肌肤完好无损,干净清洁,没有褥疮,没有异味。老伴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寿衣等物逐一给母亲穿上,两条黑色裤子,五件衣服从里向外依次为白色、粉红色、蓝色、深红色、黑色,其中两件有绣花镶边的衣服是仁兰大姐在世时给她做的。穿戴停当,我妈妈的面容是那样的安详,她已经彻底解脱了病痛的折磨。祝福我母!

先生看的时间是:入殓为第二天凌晨三点到五点,停柩在堂十天,第十一天上山安葬,即古历八月初九(公历九月二日)辰时下井。

母亲是我一家幸福的缔造者,她是我们今天享受的美好生活中所有一切点点滴滴的总源头。我一定要把母亲的丧事办好,一点不能马虎。事实上,我母亲的丧事非常顺利,非常令人满意,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时间较长。总共十一天,时间较充裕,做事情比较从容,一切都有条不紊,不显忙乱。

二是丧事悲壮。我们请了罗甸目前最老最有名的法师、89岁高龄的八总乡王文峰老道士的团队来做了九天法事,叫“三旦夕”。 除了给我父母立幡之外,还同时超度我祖父母的亡灵。还做了“敬山神庙”、“破狱”、“放河灯”、“绕棺”、“家祭”、“辞灵奠别”等法事。此外,我还请了罗甸县音乐家协会的音乐家们给我母亲唱了一个晚上和一个下午的孝歌和哀歌,动情之处,催人泪下。

“家祭”科仪举行时,请来王家义老先生代颂《黄儿祭母文》,当读到一半时,我忍不住失声痛哭,喊叫:“妈昵哎”。在山上下井用土掩埋母亲时,我控制不住悲伤的情绪,说道:“妈,以后你自己照顾自己了”,顿时泪如雨下。

三是亲友众多。远在沿海外地打工的堂兄妹、侄儿侄媳、表兄妹们都千里迢迢赶来奔丧,让人非常感动。因为我上无哥姐下无弟妹,所以觉得特别亲切。“绕棺”的时候孝男孝女围绕成一大圈,蔚为壮观,显示出人丁兴旺的景象。县四家班子部分领导、部分科局和乡镇领导也前来吊唁,有的还在母亲灵前上香,有的陪我守灵到深夜,感激之情油然而生。

四是厚葬先祖。母亲的棺材是1983年购买制作的,当时木材缺乏,我卖了一头180斤重的猪得90元钱,加上我两个月的工资节省下来的60元(当时我的月工资为37.50元),共150元,到布告乡赵永超老师家买的木料,又请族中兄弟十多人用一天的时间从布告搬运到家,后请叔公黄光爱打制而成。虽然规格略显小了一点,但母亲生前特别满意,特别高兴。她亲自捆扎一把稻穗放在棺材中,后来我们又给棺材上了两道土漆。

墓碑是我十多年前在闽黔公司精心挑选的墨绿色辉绿岩,质地考究。碑的造型是我自己设计的,母亲生前我曾带她到闽黔公司现场看过,她非常满意。整个碑和包坟的设计是独一无二的,至少在罗甸地区是绝无仅有的。

因为祖坟上我祖父母们的碑早已残缺不全,字迹模糊不清,这次给母亲立碑,我顺便把曾祖父母、祖父母和我二叔的碑全部换成新的而且规格比较大的,让他们也因为我母亲的到来而沾光,显得更加体面,不然母亲的坟与祖上的坟在一起反差太大,我也看不下去。

五是影响广泛。我把《黄儿祭母文》打印成宽1.3米,长5米的黄色广告纸,张贴在路口刘家的外墙上,来往客人驻足观看,细品其中内容。同时我又在印刷厂印制100份小册子,散发给我的朋友和感兴趣的人。大家评价都很高,说是从来没有见过这么长这么好的祭母文。

我把小册子也发给家中的孩子们,希望他们能读懂。如果黄阅唐、黄琳凌也能读懂我的《黄儿祭母文》,并按照其中内容去做人,那将是了不起的人物。

母亲上山的第一天,我在夜半睡梦中迷迷糊糊地醒来,习惯性地车个身察看左边的床铺,看看母亲是否睡好?当我把灯打开时,看到的是一个冰凉的空床。我才记起,原来早上已把母亲送上山。从此,我妈妈真真切切地离开了这个温暖的家,这个她亲手缔造的家,独自长卧于冰冷的山上了。对景生悲,我又独自流泪良久。

前天是母亲上山第五天,我与老伴、大儿子保依又到坟山看望母亲,给她点香、敬酒、烧纸钱,供些果品,和她又说了几句话。下午回到家,我请了三桌老乡到家中一聚,陪我聊天,以驱散我的寂寞和哀愁。

今天是中秋节,是万家团圆的日子。我又想起了我的妈妈,我又重读《黄儿祭母文》,读到动情处,又控制不住泪流满面,思绪万千。真所谓:有泪的孩儿,无尽的思念。于是又写了这些文字,聊作后记。

2014年9月8日中秋之夜于笠翁居


【编辑:黄先兵】

已经有 1 条评论
最新评论

诗乡青云 : 2014-10-5 14:52:57

母子情深,养育深恩。母逝儿念,情感万分!巨笔难尽,伤缅之心。望天下父母开心!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文学研究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

您是本网站第 157258363 位访客      技术支持:HangBlog(renxuehang@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