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西南作家网:www.xnzjw.cn
西南作家网: >> 文坛资讯 >> 域内 >> 正文

《中国地域文化通览·贵州卷》首发 开启贵州地域文化研究传播新视野
信息来源:贵州日报    作者:王小梅 蒋艺    阅读次数:2458    发布时间:2014-10-10

贵州地域文化的本真是什么?《中国地域文化通览·贵州卷》“绪论”中概括的贵州地域文化特色,就是“多彩与两大原色并存”,恰似一架飞机的机身和两翼,通过国家层面的“教化”机制和民间行为的“濡化”机制,组合一体,揭示了贵州地域文化的本真,必将托举起贵州未来的腾飞。

日前,《中国地域文化通览·贵州卷》首发式暨贵州地域文化研究现状和前瞻研讨会在省文史馆举行。省文史馆馆长、省文联主席顾久出席,省文史馆部分馆员和专家及参与本书编撰工作的学者和专家们参与活动,一致认为这本书的出版对于贵州地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可视为贵州地域文化研究集大成者的开篇之作,更需再接再厉开启贵州地域文化新时代研究和传播的新视野。

《中国地域文化通览·贵州卷》工作启动于2007年,省文史馆是这项工作试点单位之一,定稿约50万字,历时7年出版。文字表述通俗、准确,在学术规范、图片选择、条目内容、注释等方面基本上达到了中央文史馆和中华书卷的高标准要求。编著带有一定的开拓性和探索性,编撰工作者从地域这个特定的角度切入,注重于贵州文化的空间分布和地域差异,重点在于各地文化的特点和亮点,以及各地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时间的下限是1911年辛亥革命之前,既是古代的贵州,内容也限于传统文化的范围,但是主旨是在于以古鉴今、面向未来,有助于当前和今后的文化建设。

按照全国通览编委会统一要求,这本书是以学术性、现实性、可读性三者统一标准,因此,绪论部分要求对本地文化加以理论探讨。全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是对本地文化的纵向考查,下篇是对本地文化分门别类重点的进行横向描述,纵横结合,更深入细致的阐明各地文化的状况,附有125幅插图,图文并茂。

“怎么把贵州的文化做一个图景式的全描,做新贵州文化的宣传和推介,值得我们深思和实践。”顾久强调,这本书按照历史的顺序、文化亮点的要素,把前人的一些成果比较好地归纳在一起,在一定意义上有相对的权威性。

“研究地域文化就是研究文化的空间分布及其特征,地域性是我们这个富源辽阔的大地的重要特点,也是中国文化丰富多彩的重要表现。如果忽视了对中国文化地域性的研究,就难以全面深入地了解和研究中国文化。”省文联原副主席何光渝在主旨发言中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指出的爱国不是空谈的,首先要热爱家乡,如果我们对自己的家乡历史文化都不清楚都不感兴趣,那么爱国从何谈起,所以保护各地域文化的多样性,保护地域文化的特点,就是尊重人民群众多种多样的文化需求。对于我们参加编著的大约二三十位,包括已经去世了的专家来说,或许将会因有所担当而倍感欣慰。

“对于贵州地域文化的研究,还远远未达到应有的广度、高度和深度。”何光渝认为,这本书的完成和出版是集体完成的一份作业,能够对贵州地域文化的研究、对当下贵州文化的健康发展起到一点促进作用。

地域文化是国情、省情的重要部分,这本书可以成为贵州地方各级党政了解贵州地方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的参考,成为因地制宜、发展文化的参考。“总序中明确表示,这套书将是‘中国分省的文化地图’,而且明确,以‘学术性、现实性、可读性三者统一’为目标。”省博物馆研究员梁太鹤认为,将这套书定位为学术著作,确保其严格的科学性、真实性,十分重要,这样的定位和目标是社会发展真正需要的精神食粮,是“让一般读者看了长知识,专家学者看了有收获,行政领导看了受启发。”从此意义上说,可以将它当成有关地方文化的一部便捷简明的工具书。

我省从事民族研究的老专家翁家烈认为,由省文史馆组织十余位老中青专家学者通过辛勤劳动,以纵横交织的结构及论述式文体,将贵州历史脉络及重大人文视像做出系统、全面的勾勒与表述,既具科学性又具可读性。尤其是运用大量考古资料实证了贵州历史文化的独特、悠久;用丰富的文献与田野调查资料,展示出贵州以民族文化为核心、为标志的地域文化的特异、多姿。这部全面、系统记载、表述从上古至近代贵州地域文化重著出版问世,是我省的一大重要科研成果。

贵州教育出版社原编审梁茂林认为,《中国地域文化通览·贵州卷》较系统地梳理了贵州天人合一的道家文化,与先后进入贵州这块热土的儒家文化、佛家文化、西方文化碰撞、磨合、互补的历史过程。本书是地域文化史研究的重要成果,本书定会对贵州地方文化建设起到推动作用。就本书《绪论》中“黔”和“矩州”两个概念来谈,他认为理解地名,应从地名所处的地理环境切入。

如何深入研究贵州地域文化?省民族研究所研究员黄才贵提出,今后地域文化研究工作应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近百年的续编;二是扎根民间、富有时代特征的深入研究;三是中华地域文化与世界文明的关系。


【编辑:黄先兵】

已经有 0 条评论
最新评论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文学研究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

您是本网站第 157591298 位访客      技术支持:HangBlog(renxuehang@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