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西南作家网:www.xnzjw.cn
西南作家网: >> 原创作品 >> 校园 >> 正文

黎又霖——长眠重庆的贵州人
信息来源:本站发布    作者:黎淮西    阅读次数:10575    发布时间:2013-10-05

已是大暑时节,火辣辣的。重庆的天气就是重庆的火锅,热气腾腾。闹市区的冷饮店,人头攒动。冰凉透丽的冰激凌、冰粥,一盒盒一碗碗进入淌汗的人群......

歌乐山脚的一片树林,并不茂密,静静的,冷冷的。林中的小道也不十分清晰。这冷寞的树与草相伴的园林,矗立着一座座石碑刻,形状各异,大小不一,散坐于园中。这是重庆各界联合打造的烈士诗碑林区。

诗的主人们早已化为泥土,肥沃着大地。至今可见的就是镌刻在石头上的文字。这些线条编织出的炽热情感,一浪浪撞击着用心来读诗的人。

一般言,大凡能读诗写诗者,已是温饱之人。已温又饱的人还要追求什么呢?以至于舍去自己的生命!

“斜风细雨又黄昏,危楼枯坐到天明。溪声日夜咽墙壁,似为愁人诉不平。”

“祸国殃民势莫当,三分天下二分亡。狱中自古多豪俊,留待他年话仇肠。”

这两首诗分别由重庆市海关和重庆市妇联镌立。

诗的作者,是我们贵州省黔西县人士黎又霖先生。家庭熏陶,爱好使然吧,黎先生喜欢读书。有些田产的黎家设私塾请先生,教授子弟。一次,曾姓先生审阅学生作文,先生惊骇于学生黎又霖的作文内容,暗忖,已不能再教下去了。月出之夜,卷被而走。闻听此故事的后辈急问,黎又霖写了什么!可惜至上世纪5、60年代,黔西县老辈人中传叙的,只是黎又霖的文章把曾先生吓跑了的说法,再无详细内容。还传说他买了新书看了就当手纸用了。表兄弟问他要新书,他一字不漏复述出来,说,书是拿来看的,看了就行了。

文字,真是人们又爱又恨的自造物。有了这东西,人们不再象动物只看到眼前那一块。站起来,就看得宽远了。

喜爱文字的黎又霖随文字一同成长,长高了,看远了。他迈开脚步,离开小城黔西到了贵阳。视文字为食物,胃口大开的黎又霖,又从贵阳到了北京。20世纪初的北京,皇帝已不坐在龙椅上。社会出现多种思潮,琳琳琅琅。各种社团象煮熟的饺子,一个个浮现。年青的知识分子选择着,寻找自己的出路,也探寻着自认为的社会走向。已就读北大法政系的黎又霖,青春的热血不安分地涌动着,和其他热血青年一起,全身心投入了“五四”,这历史余波不息的青年运动。这批五四先生们,梦想着民主与科学象甘霖遍洒干裂的炎黄大地。

此时,远在贵州黔西的黎氏家族,喜气洋洋,忙忙碌碌,正筹办着盼之已久的黎家大公子黎又霖的婚事。时间一天天过去,黎大公子却无半丝音讯。时间真的象流水慢慢浇灭了家人的热望,代之而起的是急得团团转的情绪,成了热锅上的蚂蚁。情急生智......婚礼如期举行。新婚之夜,新娘子肖淑珍才知道,和她拜堂成亲的新郎,原来是新郎的妹妹黎松贞所扮。

第二天,新娘子负气回到娘家。

顾彼失此的黎又霖回到家乡,要接回新娘子,一番周折自然少不了。最后,新娘子家提出,一定要新郎手执大旗,敲锣打鼓上门迎娶。

婚后的日子,也许是黎又霖一生中最宝贵最温馨的家庭生活了。然,时间太短。这位五四青年,自觉地把追求民主与科学当作他人生活动的轴心。他执著不移,要一直走下去。

女儿尚在襁褓,黎又霖又开始了顾彼失此的奔波。他参加北伐,参加福建革命政府,信奉三民主义,加入国民党,蒋氏独裁,让他失望,他参加了三民主义同志联合会,后组建为民革。又参加民盟,最后秘密参加共产党。从事教育、策反、营救难友等工作。握笔也好,持剑也罢,都是投向同一个目标。

家,于他言,是遥远的。

女儿一天天长大,不知道父亲是什么模样,她常端张小凳,坐在路边,按照亲友描述的样子,想象着,等待着父亲的出现。

父女俩第一次见面,已是黎又霖妻子肖淑珍惨死好几年,女儿已14岁的1935年了。工作之因,黎又霖到了贵阳。亲友把女儿带到贵阳。“这是你家姑娘小XX,”“这是你……”女儿一头扑进父亲怀里失声痛哭。父亲的眼泪打着转转,强忍着,劝慰女儿:“......好好读书,不要玩花架子,日本医学发达,以后我送你去日本学医……”父亲的期望,满含着对未来社会的憧憬。

父亲的工作时时伴随生命的危险,不便带女儿在身边。父女俩在一起的天伦之乐少得可怜。稀有的信函是他们唯一的联系。一日,女儿接父亲来信:昨夜梦见你母亲,披发,微笑,两手各执明月二字,不知何意!醒来面对空壁,泪已湿了枕头......

女儿只有握着父亲的来信,盼望着,盼望着。

不多的几次返乡,被乡人当作人物的黎又霖写下了这样的诗句:

“人生不唱大风歌,莫使年华逐逝波,万卷蜡红余薤叶,一杯梨绿醉漓涡。”

“廿年不见故园春,子侄猜疑附耳频,世乱時荒兄弟隔,一回相见一回亲。”

在五四那一代人看来,天下是大家的天下,皇权已不是读书人所依附的了。因此,返乡的黎又霖厌弃象刘邦那样衣锦还乡唱大风歌。他留下的,倒是当年的黔西青年引为谈资的新鲜事。难得的返乡偶遇婚礼,请他讲话,竟用英语叽里哇啦讲了一通,谁也听不懂,引发阵阵笑声。是即兴所致,活跃气氛,还是想吹点外来风,只有他自己知道了。亲友诚邀他于水西公园聚会,他认真地按时到达,等了等,无一人在场。其他人拖拖拉拉到时,作为主角的他已离去……

1949年,晨曦在即。兴奋的黎又霖不幸被特务逮捕。特务还搜去了他的书稿《中国币制改革》。此后一直不知其书稿下落。过去和现在,总有人只对“币”感兴趣,而对“改革”没兴趣。书名以“改革”收尾,此书稿的沉没,是肯定的了。凡事均好奇的探究者而言是个遗憾了。

敌人抓到黎又霖后,许以高官厚禄诱降,后用酷刑折磨年已54岁的黎又霖。用烧红的铁刷子刷前胸后背,授以纸笔,要他招供。几次死而复苏的黎又霖写道:没有说的,请枪毙。

自知生命即将提前结束的黎又霖,在牢中写下了:

卖国殃民恨独夫,一椎不中未全输。锒铛频向窗间望,几时红军到古渝。

革命何须问死生,将身许国倍光荣,今朝我辈成仁去,顷刻黄泉又结盟。

……

此诗由脱险志士王国源带出,后人才得以亲见烈士手迹。

1949年11月27日下午,歌乐山晦暗沉沉,悲歌缓缓。身体已十分虚弱的黎又霖和他的战友被枪杀于松林坡。

追悼会上有挽联道:有二绝句述怀,可歌可泣;曾三上书乞死,知命知仁。

父亲去了!父女的团聚,于女儿是不可能的奢望了。

上世纪60年代,有人对女儿说,人家没有楼梯,都要找个楼梯来爬,你有现成的楼梯为啥不爬?爬,爬什么!我本来就是站着的,为啥还要爬!平凡的女儿普普通通地回答。

“爬”字,有时候真的很形象。

在小学教师岗位直至退休的女儿,九十寿辰时,学生们在新添寨圣地庄园为其祝寿,一一回忆老师的好处。有个女学生,父亲被打成右派,自卑、内向。老师鼓励她,让她当班干。已届中年的她,一再感谢老师的关怀。老师的父亲,那一代人奋争的,不就是要去却人身上的种种枷锁吗?这可以让九泉之下的父亲宽慰了。

1981年,重庆方面来人看望黎又霖的女儿,摆谈中,都称黎又霖是条汉子。其中一人扯扯自己的衣袖说,是条汉子,不然的话,我们能穿着这身衣服,活到今天,坐在这儿吗?

重庆人没有忘记这位贵州铁汉子。打开网络,搜索发现,重庆人投票选出的100 位感动中国人物中,黎又霖名列其中。

贵州人也没有忘记自己家乡的先贤。德高望重的贵州文化老人陈福桐为黎又霖写诗,赞扬他:……欢迎德赛二先生,五四精神旗帜明,战士冲锋伸正气,九州风雨大江横……

民主与科学,是他们那一代人追寻探求的社会之路。脚踏实地看看我们的世界,用大脑细细咀嚼,发现,这条路可以不闻火药味,可以不再刀光剑影,可以不让无数的躯体倒下,是一条成本最小,让我们的社会所获最大的道路!理想也罢,现实也罢,她都闪耀着人类智慧的光芒。光亮中,我们看到了贵州人,一位值得说说故事的贵州人!

他,“为争民主而断送了‘生活’!为争自由而终身得到‘解放’。是将曙时的一颗晨星,是浊流中的一股激浪......”

 

【编辑:黄先兵】

已经有 0 条评论
最新评论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文学研究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

您是本网站第 157918776 位访客      技术支持:HangBlog(renxuehang@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