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西南作家网:www.xnzjw.cn
西南作家网: >> 专题策划 >> 茶馆 >> 正文

苗侗民族文化共融——探访从江县岑报苗寨现象
信息来源: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作者:谌鸿溪    阅读次数:8260    发布时间:2015-02-11

年关腊月,在贵州省从江县的苗乡侗寨处处洋溢着迎佳节庆新春的欢乐气氛,文化作为烘托喜庆一种最直接的表象,在从江这样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县份,民族文化共生共荣表现得更加明显。从江县丙妹镇鉴里村岑报苗寨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2月4日,笔者就少数民族地区文化共生共荣现象探访了鉴里村岑报苗寨。

从江县丙妹镇鉴里村岑报苗寨坐落在从江县城北郊的半山坡上,距县城约3公里,距鉴里大寨约1公里,共61户,240余人。岑报苗寨本是一个纯苗族寨子,却保存着平时说苗语兼讲侗话、逢年过节时穿侗衣、唱侗歌的苗族与侗族习俗相融的独特风俗。带着一种好奇,笔者走进岑报苗寨探个究竟。

临近岑报苗寨,远远望去,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十分显眼高高露出寨子的鼓楼宝顶。这更是一个奇特现象,鼓楼是侗寨的“三宝”(鼓楼、风雨桥、侗族大歌)之一,是侗寨的标志性建筑,原为侗族寨老召集族人商议重大事项、起款定约的地方,如今多用于侗族群众休闲娱乐和传承侗族文化的场所,在苗寨是极少有鼓楼的。

进入岑报苗寨,笔者看到的是一排排整齐的木质结构青瓦房,主要通道和串户路全部硬化,路面干净整洁。来到岑报鼓楼,恰巧遇到岑报苗寨年龄最大的75岁的贾志安等苗族群众在拉家常,笔者便与他们攀谈起来。

“我们的祖先是从广西迁徙而来的,最先落户在鉴里大寨,因为没有文字记载,具体是哪年从广西的哪个地方迁来都不清楚”。贾志安大爷介绍说:“目前居住的这个地方原来是我们的稻田和菜地。据我们的祖祖辈辈讲,原来在鉴里大寨居住的时候,家里饲养的鸡、鸭、鹅都到这里来寻食、产蛋和繁殖,后来就陆陆续续全搬来了”。

当笔者问及岑报苗寨为何兼具苗侗习俗时,贾志安大爷侃侃而谈道:“落户在鉴里大寨的侗族比我们要早得多,我们的祖辈迁来后,与侗族一起生活、一起干活,再加上苗族与侗族通婚,习俗也就相通相融了。现在,我们苗话侗话都会讲,但以说苗话为主。逢年过节的时候,我们着侗族服饰、唱侗歌,但迎客仍然保留牛角敬酒,这是苗族的习俗。鼓楼是今年(指农历)才建的,重檐共13层,不用一钉一铆,这是沿用了侗族的习俗,觉得侗族鼓楼很好,雄伟大气,端庄伟重,方便群众议事、休息和娱乐”。

近年来,随着国家各项强农惠农政策的实施,岑报苗寨修通了公路,建起了安全饮水,对农村危房进行了改造,按照安全用电标准进行了电改,人民群众的通行、居住等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很大改善,生命和财产安全保障明显增强。

当笔者问到岑报苗寨的民风民俗时,村民贾新华介绍说:“我们除了春节外,还有六月六、七月七(均指农历)两个比较隆重的节日。六月六家家户户包粽子,相当于汉族的端午节;七月七吹芦笙、唱侗歌、踩歌堂。全寨男女老少都穿节日盛装,非常热闹”。

优秀民族文化不仅仅是本民族独享的,也是中华各族人民共有的,更是世界的,在这里得到了完美体现。


【编辑:黄先兵】

已经有 0 条评论
最新评论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文学研究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

您是本网站第 157882427 位访客      技术支持:HangBlog(renxuehang@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