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西南作家网:www.xnzjw.cn
西南作家网: >> 专题策划 >> 采风 >> 正文

山东省作协组织作家进行“寻访抗战故地”大型采风活动
信息来源:中国作家网    作者:毕京贞    阅读次数:12069    发布时间:2015-07-12

  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进一步引导广大作家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创作推出一批弘扬伟大抗战精神、展现革命老区崭新面貌的优秀文学作品,山东省作协组织开展了山东作家“寻访抗战故地”大型采风活动。近日,40余位作家先后奔赴菏泽、枣庄、临沂、烟台四市,深入到冀鲁豫抗日根据地、台儿庄大战根据地、“一一五师”纪念地、“红嫂”纪念馆、地雷战纪念馆等著名的抗日战争根据地和抗日战役发生地进行采访采风。山东省作协党组书记杨学锋带队,副主席赵德发,党组成员、纪检组长李军,副主席许晨,副巡视员张丽娜等参加采风活动。

  6月22日下午,山东作家“寻访抗战故地”采风团抵达菏泽市,举行了简短的采风活动启动仪式。这次“寻访抗战故地”大型采风活动,既是山东省作协纪念抗日战争暨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系列活动中的一项重要活动,也是进一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扎实开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的一项重要措施。当晚,采风团全体成员集体观看了反映冀鲁豫抗日根据地和南下干部生动事迹的大型专题纪录片《永远的冀鲁豫》,抗日英雄先烈和南下干部的感人事迹深深地打动了在场的每一个人。

  6月23日至27日,采风团一行辗转四市,先后到菏泽冀鲁豫边区革命纪念馆,单县平原省湖西革命历史纪念馆、湖西革命烈士陵园,枣庄台儿庄大战纪念馆、李宗仁史料馆、台儿庄古城大战遗址,临沂莒南县115师纪念馆、沂南县红嫂纪念馆,烟台海阳地雷战纪念馆、许世友将军在胶东纪念馆等地,进行了参观学习和采访采风。每到一处,采风团成员都怀着对革命先烈无比敬仰的心情,认真听取讲解,仔细查看资料。一件件珍贵实物、一幅幅历史图片、一段段深情讲解、一个个影像资料,让采风团成员为抗战斗争的艰苦卓绝所震撼,为抗战英雄的英勇无畏所折服,为人民群众舍家支前的奉献精神所感动。

  为期一周紧张而又充实的“寻访抗战故地”,让参加采风的作家们每天都处在感动之中。他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那段抗战历史,更加深切地感受到党和人民的鱼水深情,更加深刻地领会到一个作家应有的担当和责任。他们的思想受到了教育,心灵受到了震撼,境界得到了升华,激发了巨大的创作热情。赵德发说:“信仰的力量、人性的光辉,是我参观沂蒙红嫂纪念馆时感受最为深切的,作为一名作家,要义不容辞地把这一弥足珍贵的东西用文学的形式展现出来。”。刘玉栋说:“从冀鲁豫抗日根据地那段浴血的岁月里,我们看到了革命环境之恶劣,抗战条件之艰苦;从台儿庄战役跟日本侵略者正面的交锋中,我们目睹了抗日战士之英勇、抗日战争之残酷;沂蒙红嫂的光辉形象,让我们感受到了中国普通百姓在民族存亡之际,所展示出来的那种可歌可泣、朴素真诚的牺牲精神;在海阳地雷战现场,我们看到了胶东人民的智慧和勇气。历史绝不会忘记那些为民族解放事业做出过贡献的英雄先烈。”常芳说:“走近抗战故地,重温抗战烽火岁月,亲身体会战争中个体的人,他们在国家民族生死存亡面前做出的那些无私奉献,他们的精神和壮举,这一切,对于作家们无疑都是一次真正的灵魂的洗礼。”朵拉图说:“沂蒙红嫂女性群体的感人事迹一次又一次震撼了我的心灵。她们的无私、坚韧与忘我书写了人性的伟大。没有她们奉献和牺牲就没有沂蒙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在民族受辱、国家蒙难的关头,这样的人民就是国家的脊梁。”铁流说:“短短几天的采访,使我深深觉得,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有着充足供我们写作的素材和养分。我们只有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才能写出有生活温度、有社会筋骨、有时代脉搏的优秀作品来。”李新军说:“我的父亲是位抗战老兵。这些天的采风活动,犹如走进父亲经历的那场卫国战争。作为一名作家,我们有责任用笔墨重新展现历史,以灵活多样的形式,让更多读者知道这些可歌可泣的故事,以凝重而又鲜活的历史重塑爱国精神。”也果说:“横贯齐鲁的抗战故地寻访,让自己珍视拥有这样的经历。作为写作者,能够做到的便是捧出炙热的心和饱满有力的文字,表达对无数革命先烈至高无上的敬仰和追忆。”纪广洋说:“通过这次抗战故地的采风活动,我对那些保家卫国、抗击侵略的革命英雄和革命群众,有了更多的了解,有了更深的认识。我作为一名二十多年党龄的共产党员,心里沉甸甸的,我早该用自己的笔,让更多的人知道:英雄何处去,幸福哪里来。”东涯说:“每一个抗战纪念馆里所留存的史料,都是党和人民血脉相连的历史见证。作为一名写作者,作为新时期的共产党员,我应该做人民身上最好的筋肉,为群众发声,让自己的作品对社会和时代有所担承。”


  【编辑:黄先兵】

已经有 0 条评论
最新评论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文学研究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

您是本网站第 156747580 位访客      技术支持:HangBlog(renxuehang@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