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西南作家网:www.xnzjw.cn
西南作家网: >> 原创作品 >> 散文 >> 正文

行走头京古城(外一篇)
信息来源:本站发布    作者:唐义长    阅读次数:1400    发布时间:2015-09-04

头京古城位于梵净山东麓松桃自治县孟溪镇东南部约八公里处,距今已有三百年历史。古城为正方形,周长约1.2公里,城墙高约六米,宽零点六米,内墙与外墙间隔一米有余,里面有桶子屋二十多个,戏楼一个,围子四十多个,宗祠一个,有一牌坊完好,传说建于清朝宣统元年四月,为旌表谭氏雷婆“坚守贞洁,养二子成才”而修,坊有四柱三门,六面石墓,石墓前后两面共嵌石料22块,刻有圣旨及图案,在“文革”中受损,却饱受沧桑,作为纪念性建筑物。

五月阳光,格外明朗。越野车沿着崎岖的乡村公路蜿蜒前进,走进一座历经数百年风雨的古城。透过车窗,举目远眺,四周葱绿,山涧奔流,一幅和谐美满,具有浓烈乡土气息的生活画卷徐徐展现出来。

在头京村口,老远就看见一座高大魁伟,气势磅礴的牌坊。走近一看,牌坊高约十米,宽约六七米,上写有“旌表节孝”四个大字。

瞬间,我们思绪仿佛进入了另一个世界……

头京古城,环城皆山,山峦叠翠,环境优美,是旅游、摄影、度假的好去处。

极目四望,古城仿佛是亭亭玉立的少女,又像是魁伟巍然的将军,片片新绿和青赫色的城墙,在蓝天下各得其妙,相得益彰。

谁会想到当年的旌旗猎猎,马狂风萧呢!心中不禁暗暗涌动当年战争的历史情怀。

城中房屋鳞次栉比,炊烟四起,一缕阳光穿过古城,斜射下来,似一道靓丽的风景线,让古城平添一段潇洒。

在大门口,见几位老人坐在门前的石凳上,木然而悠闲。一棵参天古树伸展着悲怆的历史造型,守候这方土地。一位名叫谭中财的耄耋老者吸着旱烟,见我们的造访,十分热情,给我们讲解了古城的故事。

老者起身,拄着拐杖一边蹒跚地往里走,一边回忆古城的光辉岁月。他说,古城不知始建于何年何月,至今有几百年的历史了,城墙修建密厚,古巷两侧矗立着一堵堵高大的风火墙,墙体挺拔坚韧,挡风驱火,防盗御敌,保护平安。

我们踩着平坦的青石步道,穿过整洁的庭院,一扇扇清式木窗,一条条深巷街道,曲曲折折地延伸着,使整个古城显得更美。在窗棂上,处处抚摸,好像那里还遗有军衣的擦痕。径直往里走,弯过城墙,拐过桶子屋,一步一景,真有点“胜似闲庭信步,恍若古城遨游”之感。走着走着,我们发现很多内墙略低于外墙,城墙均由砖石砌成,城内大巷套小巷,纵横交错,特别美妙,老者说这样城墙就更加坚固。

在巷子里,突然一群小孩子窜出来,有说有笑,不停追逐。那种童趣,把我拉回了幼年的记忆。在一城墙边,老者俯身指着一石板说,这石板上面雕刻着漂亮的梅花,当时雕的不止一块,时间长了,其他的也找不到了。我看老者说话沉缓,似乎很惋惜,我急忙按下快门。

迈进一个保存完整的桶子屋,一中年妇女陈书云拿着凳子迎了出来,招呼我们坐下。我们并没有坐下,而是四处走动,寻找那历史的气味。我们十分好奇,这里的大门及左右两厢花窗非常精致,深巷、高墙、宅院互为一体,抬头仰望,上空是一个方形天洞。一缕阳光斜射下来,落在窗上,形成一根美丽的光柱,笔直悬浮空中。可以想象,有了前辈们的高明构思和精湛技巧,才建成了这片地域罕见的恢弘壮观古建筑。

我们在城里绕了一圈,大体棱角印在脑中。古城依山而建,呈扇面铺开,布局严谨,气势轩昂,是古城固若金汤、坚如磐石的钢铁防线。

葱郁高山,苍茫河流,古城在重峦叠嶂间飘忽闪现,古道连着古城向山外伸去,宛若一条灰色的巨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再俯瞰整个村寨,城墙青瓦的屋宇铺排得错落有致,古朴淡雅。村与山的缓坡上,一棵棵枝繁叶茂的古树巍峨挺拔,树冠相叠,给整个古城添描上一层神秘深幽,如梦如幻的色彩。

我们走出从城外眺望后山,群峰突兀,挺拔在险峻山间。跨过石板桥,桥下流水潺潺,直淌而下,打破了古城的沉寂。昨晚的暴雨突来,河水虽浑浊,仍能感受到这里的宁静。

古城里人声过耳,恍若隔世的感觉。村民们说,一到夏天,这里成了孩子们的乐园,他们三个一群,两个一伙,在水里嬉戏、追赶。在这片热土上,曾经孕育了载入史册的谭礼裕、谭明之,《铜仁府志艺文志》、《铜仁府志》均有传。

青山漠漠,绿水哀咽。望着对面婆娑的树林,异常美丽。而那青翠的树叶,被红彤彤的晚霞镀上一层橙色光亮,恍如少女一般迷人。

岁月沧桑,塑造了它的沉默。沉默似道“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它什么也不说,只是默默地在挤挤挨挨的建筑群中抒写着它的悲壮,静静地矗立在斜阳的余辉里,让苔藓抚慰着它的痕迹,让风儿抚慰着它的记忆,淡淡地看秋去春来,冷冷地听雷鸣雨骤。

夜幕降临了,烟岚渐渐笼罩了大地,屋子里亮起了亮堂堂的灯光,一直照着我们回家的路……

我很愿意长时间在古城里的一角落里站着,倾听古城的故事。

我们深信,在不久的将来,头京古城会重铸先辈拥有的辉煌,创造新的奇迹。


三阳大峡谷,一支悠远的歌


三阳大峡谷位于巍巍武陵山主峰梵净东麓山脚冷水溪乡三阳村,与重庆秀山县钟灵镇毗邻,大峡谷长约八点五公里,宽约一公里,境内自然风光旖旎,天桥洞、神龙洞、大湾洞、大鱼泉、小鱼泉、瀑布、天泉、夫妻泉、仙人桥、美人出阁、雄鹰展翅等景点百余处,石奇水清,林茂花繁,云雾缭绕,景色迷人,素有“小三峡”之称。

在黎明的第一抹晨曦中,我与几个朋友早早起床,踩着季夏时节的阳光,踏上探秘三阳大峡谷的征程。

越野车在大山深处穿行,沿着依山而建的304省道蜿蜒前进。一路上,我们有说有笑,朋友裕杰十分健谈,是土生土长的三阳人,他熟悉大峡谷景区,便当向导,侃侃讲起大峡谷的迷人故事。

在这草长莺飞、万物妖娆的人间七月,车在公路上拐过大弯,翻越高岭,蜗牛般爬行,好不容易才到冷水溪乡石门村,那是我的故乡,也是滕久荣烈士的故居。

爽爽的冷水溪,海拔较高,空气干净得一尘不染,阵阵微风吹拂,感到丝丝凉意。

走在一段坡长约五公里公路顶部,名叫马屁股,雄峻陡峭,地势险要,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

苍茫大峡谷,丘壑纵横,层峦叠嶂,山峰对峙长相厮守,云雾在山头缠绵,在树梢私语。瞬间,我们的思绪渐渐置身于神秘的大峡谷中,恍然起来、迷离起来。

沿着石门村至黄泥坨一段乡村公路前行,在不足一公里处,大峡谷就展现在眼前,许多游客不断拍摄美丽风光。大峡谷确实很美,透过车窗,仿佛窗外的世界迷乱了窗内的眼,微微感受到它的魅力。

不一会,车停在一个叫包家坨的寨子,我们徒步去大鱼泉。裕杰说,大鱼泉与小鱼泉紧紧相连,构成人与自然的独特景观。河流是沅江河流域发源地白马泉,峡谷中还有天泉、夫妻泉等形成大小溪流二十余条,水清沏透明,冬暖夏凉,生长着远古的两栖动物活化石大鲵等。

俯瞰下面,大鱼泉下游的河像一条青绸绿带,蜿蜒直下,流水潺潺。

大鱼泉半山悬崖间镶嵌着一条小径,崎岖难行,曲径深幽,我们取道前行。传说是经人工劈开坚硬岩石,以柔韧的刀锋在悬崖上雕凿和修葺栈道,宽多则两余米,少则一米左右,仅容一个人通行,狭窄险要。

少顷,我们坐上了一小舟,在碧波上游荡,山峦岩石,天空湛蓝,我不禁大声吟起“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诗句来,文友江东、沈长林也被我感染,高唱起“妹妹你坐船头,哥哥在岸上走,恩恩爱爱纤绳荡悠悠……”大家笑得前俯后仰。

划船的吴大爷说,三阳与重庆毗邻,自古深受巴蜀文化影响,创造独具特色的巴黔文化,人杰地灵,相传三阳有逢四、九赶边边场的民俗,保留至今。

据记载,在钟灵毓秀的黔渝交界山脉腹地,曾孕育了许多文明箐箐藤蔓与杰出历史人物。

一步一景,我们享受着迷人的旖旎风光,惬意极了。

不知不觉,船靠了岸。径直往大峡谷里面走,左边的山峰怪石嶙峋,层峦叠嶂,悬崖陡峭,感觉越来越空旷,万念俱寂,有点胆战心惊……右边,林木苍翠,青山逶迤,草树萋萋,亭亭玉立,倒影翩翩。

一缕阳光从天空中斜射下来,薄雾缓缓升起,袅袅的荡在村庄的房屋上与山脉的林子里,给大峡谷穿上了一层薄纱,婀娜多姿,荡起一份份空灵。

这般景象,怎不令人赞叹。

山坡上,羊群悠闲吃草,偶尔抬头,发出愉快的咩咩叫声。几名农夫吸着旱烟,耕田犁土,仿佛我们进入了与世隔绝的人间仙景。

鬼斧神工的驿道,在大峡谷中穿行,引发古老沉寂的大地重拾魅力与生机。连绵不断的突兀山峰,狭窄荆棘的崎岖小路,构成了大峡谷无以伦比的美。

大峡谷景内群山起伏,峰峰相携,岭岭相牵。纵目一眺,自然景观石笋屯、九佛洞、仙人桥、老屯沟、老鹰嘴、仙人桥、仙人对弈、卧佛等,集神、奇、险、隽、雄、美、隐、幽、旷于一体,峡谷以原始的峡谷和森林,迷人的溪瀑组合成奇幻风光。

伫立大峡谷,记忆之躯消逝久远的宁静,怀想大地孕育的心音,如桀骜苍鹰飞越高山。

在大峡谷的仙人桥外,视野开阔了许多,峡谷和森林尽收眼底,苍莽起伏,怪石峥嵘,迤逦连绵,堆青绚绿,有的似蘑菇朵朵,有的像顽童戏水,有的如坚挺丰乳,有的甚至仿佛恋人缠绵私语……

倘若站在崖上,溪涧山谷,脚下绝壁千仞,恍若身置云端,令人头晕目眩,登上去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感觉。

走进大峡谷的溶洞,地面平缓,洞内保存完好,历史悠久,石柱繁多,在灯光照射下呈乳白色,还有石幔、石龟、石乳、大厅等美不胜收,顶部和壁间吊挂的无数冰凌般的石乳饰品,目不暇接。

啊!三阳大峡谷,你真壮观啊!

三阳浓郁的风土人情,与美丽景点,被誉为重庆的“后花园”,再加上与乌罗桃花源、潜龙洞、滕久荣故居等自然与红色资源,构成梵净山东线旅游精品线,每年吸引上万黔渝周边游客。

哦,这就是三阳大峡谷,日月之精华,一串串七彩的生活,一些琐碎的故事,灿烂着阅历的厚重,乃天地之灵气造就的大峡谷。

夜幕降临了,不经意间,山谷中飘荡起阵阵清风,从如黛群山缓缓拂来,发出轻柔的和声,犹如一首优美的曲子。

我们听着美丽的音符,回望大峡谷逐渐远去的背影!


【编辑:文韵】

已经有 0 条评论
最新评论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文学研究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

您是本网站第 157831474 位访客      技术支持:HangBlog(renxuehang@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