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西南作家网:www.xnzjw.cn
西南作家网: >> 原创作品 >> 散文 >> 正文

秋天的味道(外五篇)
信息来源:本站发布    作者:董家泽    阅读次数:749    发布时间:2015-09-15

在苍翠绵延的无量山与哀牢山交汇处,有一个被称为“大理州南大门”的南涧彝族自治县,每到秋季,山里人家的庭院和房前屋后,都会产出各种各样的水果,秋天的南涧乡村,果香弥漫,甜甜的,香香的,淡淡的果香会聚成秋天的味道。

南涧的水果都是寻常百姓家广种,常吃,习以为常的水果,有杏、李、桃、梨、芭蕉、柿子等等。“鱼得水逝”,正如水中的鱼,体味不到水的存在。南涧人对身边众多的水果也不以为意,视而不见,人们似乎从没想过用水果去赚钱。种水果,大多考虑的是满足自家食用,招待宾客,或送亲朋好友尝鲜。

南涧人喜欢水果,能吃水果,嗜果如命,也知道吃水果的各种植方法和营养价值,因而对吃水果也颇为讲究。南涧人知道水果不能乱吃,比如肚子饿的时候不能吃梨而要吃桃,容易燥热上火的秋季,吃梨是最好的选择,而杏和李则要少吃,品尝一下即可,因而,南涧人对如何吃水果作了这样的总结:“桃饱梨饿杏伤人,鬼李子树下埋死人”。

对桃和梨的吃法,南涧人讲究“朝阳桃子背阴梨”,他们知道,桃子是朝阳的、红的、鲜亮的香甜,而梨则要选择食用背阴处结出的果子。背阴梨,汁多肉厚,生长期长,因为较少风吹、日晒、雨淋,果味一般也都较为纯正。

南涧人吃水果的习惯,大约是从幼年就培养起来的。吃水果讲究各人的体质,有的人可以多吃,有的人则要适可而止。学生娃娃的消化力强,需要水果中多种营养物质的补充,对于水果的品种选择,食用的数量的掌控,都可以适当增加,多吃也不会有太多的影响,因而,南涧民间有此一说:“馋学生,饿学生,鬼李子吃得了三大升”。

对于水果,南涧人成了十足的“吃货”,他们从青涩的木瓜芽、多依芽、青李子等果芽就开始拌上食盐和辣椒等佐料食用;在梨还是青涩难耐的时候则是煮了吃,直到梨大量成熟,吃不了的时候,人们就会把梨做成“浸梨”吃,用青松毛裹了储藏起来吃,晒成梨干吃。吃桃子,也是从桃肉与桃核还没分离时就开始吃,吃到绵软熟透,吃到家种桃子一个不剩,再把山上晚熟的毛桃背回家,藏在麦糠、豆糠里“保鲜”着吃。

南涧人喜欢吃水果,却对市场上充斥的各种外地水果兴趣不大。他们认为,这些水果缺少天地之气,可能是反季节的怪胎,可能是大棚温室和化肥农药的产物,是工业化的产品,这些高投入、高产出、高利润的水果,商人喜欢,自己的肚子却未必喜欢!因而,南涧人绝不会喜新求异,去挑选高档的、贵的和鲜艳夺目的水果去购买,他们喜欢有点虫眼,长得一般,在自然环境中成长的水果。

南涧的秋天,是散发着果香的秋天,果子是天地造化之物,是众多食物中最有天地之气的美味!


黄草岭的秋天


秋日的南涧黄草岭是风景最美,最耐人寻味的时候。

秋日的黄草岭,少了阴雨,多了蓝天白云,此时的黄草岭,草将黄未黄,树依然茂盛,南迁的飞鸟多了起来,碧绿的山岭泛出红的或黄的秋叶。

秋天,是徒步黄草岭的最佳季节,每年秋天,朋友们总要组织一两次黄草岭的旅行活动,到那里看山、看树、看云雾、看飞鸟、看草地,去领略大自然赐予的美景。

秋日,黄草岭的树是最美的,那草甸中的树,像一把把阳伞,遮住了秋日仍然有些烤人的太阳,草甸周边更多更密集的伞状树,似穿满珍珠的项链,环绕在草甸周围。或坐或躺在草地上,欣赏树的风姿,体验草地的广茂,与身边各种各样的山花作伴,这便是黄草岭秋日的绝美风景。

秋天是中性的,秋分前后的黄草岭,气候清爽宜人,会有阵阵轻雨飘来,但都不会太大。过了中午十二点,浓雾中的黄草岭总会云开雾散,呈现出蓝蓝的天,洁白的云。

秋季是收敛和闭藏的季节,北方飞来的鸟,或者在岭上安家落户,休养生息,在这里渡过寒冷的冬天,或者越过岭上的“鸟道雄关”,继续向更温暖的南方飞去。准备在黄草岭过冬的鸟儿,会就近啄食一些野果和草籽,或飞到农人的田地里,与人类共享秋天的收获,饱餐后的鸟们,总会回到岭上静静地歇息,静静地渡过每一个秋日,期待来年的春天,在此鸣唱,寻偶,生儿育女。

入夜的黄草岭,浓雾层层叠叠,岭上百鸟翔集,合着呼儿唤女的鸣叫,成群结队的鸟儿总要飞越岭上的“鸟道雄关”,形成“百鸟朝凤”奇观。人们借助灯光,捕捉一些南飞的鸟,进行“环志”后放飞。此时,人可以近距离观察鸟类,与千奇百怪的飞鸟亲密接触;鸟通过人的观察和研究,通过人类自身的爱鸟护鸟宣传教育,得以更好地繁衍生息。

白天的黄草岭,当鸟们归隐林间歇息的时候,久居闹市的人们,则利用双休日、节假日到黄草岭徒步、漫游。人们在这里呼吸秋日舒爽的空气,把玩大自然奇异景色,漫步高山草甸,穿越林间“隧道”,看日出,观日落,与山花一起浪漫,渡过美妙的秋日。

草青草黄黄草岭,缓坡上,长着黄黄的草,绿绿的树,让人着迷,使人流连。

草木有情,幻化出黄草岭秋日的多彩,成了南涧无量山中天造地设的天然公园。

2015年国庆节这天,听说几位网友拟在黄草岭聚会,将一年的辛劳,会聚成丰收的喜悦,在黄草岭引吭高歌,在黄草岭举行“百鸟朝凤山歌大会”,聚会有山歌对唱、彝家打歌、宴席跳菜、徒步旅行等内容,看到网友们在网上贴出的富有诱惑力的图片和文字,便很想去唱,去舞,去徒步,去体验黄草岭秋日的那份喜庆与欢乐!


最爱山野美味果


秋天到了,也到了野果成熟的季节。

南涧山中的野果尝过不少,最喜欢那甜甜的,淡淡的,酸酸的,带有山野气息的幽香,喜欢在薄雾中,在轻雨后,在暖阳下,漫步山林,收获各种美味野果的感觉。

南涧无量山便是野果最多的地方。高大巍峨的无量山,山高水冷,能生长的粮食不多,却盛产种类繁多的美味野果!因粮少,无量山曾被称为“无粮山”,因高大无法丈量而被称为无量山。相传当年诸葛亮南征,兵至无量山,人困马乏,找不到粮食,却找到了野果充饥,因为有了这些被称为“救军粮”的野果,部队才得以走出大山,完成了安定云南的大业。

无量山中的野果,大多生长在生态优良的深山中,随着人类活动的增加,不少野果已经消失,但有三种形状、味道十分相像的野果,至今还能品尝到,那就是被当地人称为鸡素子果、地石榴和坠根果的野果。鸡素子果是一种长在灌木树上的野果,因果形像鸡的食囊而被称为鸡素子果,野果成熟的季节,那满树粉红的果实,就会在茂密的绿叶间晃动,轻摇,并释放出阵阵清香。地石榴是一种贴地而生的藤本植物,延藤蔓长出一个个大小不等的果实,或生在土里,或藏在叶下,每当寻到一枚成熟的地石榴,人们都会心花怒放。坠根果是生长垂坠于高大乔木根部的野果,多见于南涧县沙乐、小湾等澜沧江沿岸的热带丛林中。每到秋季,这三种野果总会争奇斗艳,果香四溢,就会招引成群结队的飞鸟、昆虫、松鼠、猴子和野猫等飞禽走兽去采食、嬉戏,此时的果树周围,就会像过节似的欢畅。人们摘下野果,掰开果实,嗅嗅果的清香,再将甘甜适口味道吞进肚里,总让人尝一口就忘不了。除此之外,山里的苦丽拉、沙林果、多依、毛柿子、棠栗果、仙人掌果等各种各样的野果都是人们十分喜爱的山野美味。

无量山是国家生物多样性自然保护区,山中有多种多样的保护植物和保护动物,在保护动物中,有一种被称为滇金丝猴的珍稀动物,随着野果的成熟,常出没于无量山中。山中有一种猴子最爱吃,被称为猴子果的野果,也成了秋季人类经常食用的美味果,但这种野果已经很难见到。无量山中,还有槌栗果、松子、橡子等坚果。槌栗果,是人和猴子都喜欢吃的,当年的猎人,常常利用猴子的这种喜好和贪婪,在槌栗果成熟的秋季,去捕捉猴子。他们将槌栗果放于树洞中,树洞的大小的选择,刚好是猴子的手撑能伸进去,抓了槌栗果,握成拳头就缩不回来,当猴子抓住槌栗果欲缩手的时候,躲在一旁的猎人就会走过去捉住猴子,当年不少南涧农家养殖的猴子,都是用这种方法捕捉到的。无量山中有这样一句富有哲理的话,叫做:“猴子手里剥不出槌栗果”,意为手莫伸,伸手必被擒,也喻意做人要多分享,若抓住喜欢的东西就不知道放手,终将惹祸伤身。

无量山是野果的家园,是动物的乐园。每到秋季,那野果的香味,就会缓缓地,轻轻地,向你飘来,飘来……


南涧的鬼节


鬼节,是南涧秋天的一个重要节日。南涧的“鬼节”,又称“七月半”或“月半节”,在南涧,鬼节似乎比万家团圆的中秋节不要时兴。如果说南涧的春节隆重,火把节热闹,那么,鬼节则是比较温馨的节日了。

鬼节,南涧人过的不是农历的七月十五,而是七月十四,南涧民间认为,七月初一开鬼门,死去的祖公(祖先或逝去的亲友)们都要魂归故里,来到人间,视察子孙后代们的善恶,与子孙们共享节日美食。

从七月初一开始,南涧人都会陆续把祖公接回家供奉,让人鬼相聚,生死相依,生者要为死者献上烟酒糖茶、糕点、水果等各类食品,并在食品的旁边献上家里栽种的东洋菊花、灯笼花、桂花、月季、洋甘露花和小葵花等各种漂亮的花卉,以及从山上采回的各色野花,且每天清晨都要更换鲜花和净水。在每一餐的餐前都要盛一些饭菜,到家堂上举献祈祷,祭祀完祖公后,大人和小孩方可享用美食。

鬼节这天,在外地居住或打工的亲人,都会不约而同地回到家里,与家人和祖公团聚。主人一般都会提前几天就从山上采集松果、泡核桃和板栗等果品,从街上购买五彩干蓝片、面粉和糕点等食品,在鬼节这天拿出来,让回家送祖公的亲人食用。清晨,主人就开始制作一种叫做“煎炸”的食品,这种用小麦面粉加以食糖、土碱等配料制成花鸟虫鱼的食品,不仅好吃,而且是制作精巧的工艺品,是孩子们最喜欢的食物。炒蚕豆,也是这鬼节必备的食品,这种炒蚕豆,不添加任何配料,它喷香可口的原因全在于炒制火候的掌握,它不怎么酥脆,但那种原汁原味的香,却让人百尝不厌。除了鬼节特有的干蓝片、煎炸、松子、炒豆、野生菌、鸡棕、泡核桃、板栗和乡村开始成熟的各种新鲜包谷、瓜果豆菜外,自然还有鸡肉、火腿等食品。而这些鸡肉和猪肉,一般都是主人从饲养、到加工制作、到储藏、再到烹调都颇为考究的美食。从饲养来看,这些农家自己养的鸡,一般都是本地品种无量山乌骨鸡,这些鸡不喂配合饲料,采用放养的方式饲养,讲究自由采食昆虫、青草和天然矿物质,再适当哺以包谷、小麦等粮食养育而成,亦称“虫草鸡”。猪的饲喂也与鸡的饲喂方式大体相同,而火腿的加工制作更是异常考究。这些食品,被冠以“无量山乌骨鸡”、“无量山火腿”,已经形成南涧特有的美食品牌。

南涧人常说“火把节肚子瘪,七月半肚子胀”,说的是火把节偏重于文化,而处于果蔬成熟季节的鬼节(七月半)则偏重于美食。南涧的鬼节,是神神秘秘的阴阳大聚会,是温馨浪漫的乡村文化美食节。从某种意义上说,人们不约而同地回到老家,进入乡村,除了这个节日有着与众不同的与逝去的亲人——老祖公团聚的文化韵味外,都是冲着这节日的美食去的。


国庆花开最是秋


人们常说:一叶知秋。南涧的秋天,是从第一朵国庆花的绽放开始的!风中的国庆花,像少女般纯情、高洁、清秀、自由、快乐。

相传,波斯国的巫婆算命说,国王的小女儿将是个永远的孤独者,这一赌咒,让波斯菊公主总是一个人,迎接每天日升月落,后来,一个来自远方的骑士偶遇了华丽的公主,巫婆的诅咒才被解开。由于波斯菊总是在中国的国庆节前后开放,人们便把这种花叫作国庆花。国庆花叶子像茴香,南涧人又把他称为茴香花,因其象征吉祥、幸福、美丽,还被藏族同胞归入格桑花,即“格桑梅朵”(意为吉祥花)的行列。

国庆花盛开的无量药谷,秋天的药谷,刚飘过细雨,天空明净高远,蓝天上飘着朵朵白云,太阳在云中时隐时现,将光线或聚焦开满国庆花的原野,或射向远方的森林。被秋雨滋润后的国庆花,娇艳异常,飘逸俊秀,漫山的国庆花在微风中摇曳,无数只蜜蜂在花丛中此起彼伏,几只漂亮的蝴蝶在山谷中上下翻飞。花枝轻摇,蜂蝶舞动,池水泛波,清流激荡,将花海绘成了一幅富有动感的风景画。若不是看到这样的青山,绿水,花海,人们还真感觉不到药谷深藏的秀美。

现在的无量药谷,山里被种上了茶花、桂花、马缨花、樱花、梅花、山玉兰、兰花、国庆花等各种花草树木,眼前的国庆花仅是园林绿化公司花木种植的一个子项目。种一片花,育一片林;就地取材,砌上石桌、石凳;因陋就简,建个凉亭、厕所、修条石路;在溪边、洼地,就势挖个池塘,建起瀑布、假山……无量药谷正在成为一个花园,亦是一个秋日观赏国庆花为主的山水风光的旅游之地!


秋意


秋天,是四季中最舒爽的季节。

秋天,是多彩的。水稻变黄,枫叶变红,蓝天更蓝,白云更白,水是绿的,山是青的!

南涧的秋天,总是突然降临。当偃月公园的凤凰木脱去红装,换上秋日的碧绿,绿荫把清凉洒向地面,伴随丝丝秋雨,伴随缕缕秋风,你便能感觉到秋天已经飘然而至!

秋天是布满工人街的满地梧叶,秋风萧萧,叶落纷纷,秋意飘渺。树梢上面,被秋雨冲刷、洗涤的天空,已经变得蔚蓝,那纯净的蓝天白云下,已经能感受到阵阵清凉。

伴着丝丝凉风,秋天徐徐而来,让人清爽,使人快意。在这一场秋雨一场寒的季节,南涧少了夏日的激情,多了收敛与掩藏;少了怒放的鲜花,多了瑟瑟秋风的寥落;少了歌舞升平的热闹,多了淡淡的闲愁。七月半的秋月让人念想着祖先的恩德,中秋的月使人思念着远方的亲人,重阳的月亮则生出生离死别的愁绪,这秋日的空气中多出几许寂寞与闲愁。

漫步南涧乡村,秋风起处,叶子无助地飘落,萧瑟与苍凉中,包谷快速变黄,核桃随风从枝头落下,那沉甸甸的丰硕和摇摇欲坠的成熟,催促着辛苦了大半年的农人,把地里的粮食瓜果往家里搬,然后再在地里播种一些小麦、蚕豆之类的种子,期待来年的收获。

在群山中,已经收去果实的植物,被农人清理到田边地角,散发出阵阵幽香,泥土的芬芳随风而至,这不经意的挥毫,绘就了秋天的写意。伴随日渐减少的秋雨,落叶林开始了一年一次的葬礼,那些随秋风飘落的残枝败叶,纷纷落下,回归大地,渐渐腐烂,变成泥土,尔后,抖落的种子,在枯叶下,在泥土中,休眠、孕育、生发,轮回着生生不息的大地玄机。

南涧的乡间,及至秋末,仍有金黄的柿子挂满枝头,尽管柿树的叶片已经落尽,那累累果实却会经历盛夏的灼热,接受秋阳的抚摸,迎接初霜的问候,尔后脱去青涩,幻化出撩人的金黄。那金黄的柿子,在秋天的深处,或是冬日的寒风到来前,才会依依不舍地离开枝头。

伴随秋天的脚步,淡淡的阳光已经不再强势,当高天上的云层遮住太阳,阳光移向远处的山峦,便会生出丝丝寒意;待阳光从远山移回身边的大地,身上就会感觉丝丝温暖。暖阳,秋风,荒草,彩色的树叶,总会让人昏昏欲睡。

秋收与秋种过后的乡村,人们不再昼夜奔忙,当耕种完最后一片土地后,庄稼人又会回到悠闲自在的生活,他们让庄稼在地里自由生长,让自己处于闲暇与放松状态,开始迎接秋末到整个冬季再到初春的走亲访友,操办客事,整理农舍。此时,人们会让秋日的忙乱变成安闲,让秋日的时光慢慢地从身边溜走,在收获后的愉悦与淡然中度过以后的每一天。


【编辑:向鹏程】

已经有 0 条评论
最新评论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文学研究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

您是本网站第 157807689 位访客      技术支持:HangBlog(renxuehang@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