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西南作家网:www.xnzjw.cn
西南作家网: >> 原创作品 >> 散文 >> 正文

半河
信息来源:本站发布    作者:吴安明(笔名:紫夏)    阅读次数:636    发布时间:2015-09-17

世界上真是无奇不有,比如本来就是一条清澈的河流,人们却非将它取名为“半河”。这事恰恰就发生在偏桥城北的一个小村子里。问当地人,乡人也只是摇篮头——不知其意。后来才在一个很古的一本书里找到了答案。溪河,称半河,源于:“半河,古名。不论雨晴,其河仅为一半,故名。”也就是说,无论是天晴或者是下雨天,这河水都保持一定的水位,不涨,也不落。这可是中国的一大奇观了。因为还没有地学的专家光临那个村落,也就没有人真正知道这半河水这缘由。

半河位于施秉县城之北部,离城近五十公里。其东面与镇远县大地乡路腊村错落交壤,这里水源充沛,气候湿润、四季如春,成就了这村子的土地尽显茂盛的森林植被,它成了施秉森林覆盖率最高的行政村。

我去半河的时间已经是三十多年前的事了。那时,因为天干,又是改革的初期,人们的生活还处在很低的水平。所以,我所去的任务就是发动群众“生产自救”。自救什么?地能生万物,可这土偏偏不长出什么可吃东西出来。人们没有办法,只好眼盯着山上那几棵树。不过,树也不多了,解放以来的半河大森林被外地的汽车一车一车的运了出来,运出了村,运出了县,运进了省城。于是这里还曾得到过“伐木先进大队”。没有什么说的,木头就是人民的生命线——那时的乡长如是说。路是很难行的,当树木运出差不多之后,路线也不再有人修整,我随乡干村干去运木料——为百姓“生产自救”时,车子出了问题,我和他们一起,在车上呆了一晚,冷得脸色发青,第二天才有人来把我们带回乡里。

这次是与吴继和先生同去的,当然不再是去拉木材,而是有人请去吃宴席。车从走马坪辗过了之后,泥青路变成了硬化的水泥路,虽说窄狭了点,可路面确很好。路是“之”字形的下行道,每到转弯处,修得很宽,足可以让大货车转头。路上我们遇到了很多的大车,这些车都是拉水泥和砖块的,没有看到拉木头出来的。环望山峦,漫山的树林郁郁葱葱。你总能把以前所见的和现在相比,完全判若两种不同的景象。从山脊上向下张望,水泥道路时隐时现,盘旋在森林的山谷间。林子里的鸟雀很多,特别是锦鸡,“咥——喳……咥——喳……”的声音让我耳熟。那野禽毛色很美,黄红相间,拖着长长的尾巴,经常跑到村子里来觅食。而画眉鸟更是这里的特产,喜鸣而争强好斗,很受人们的喜爱。内行的人说,要看这画眉鸟好不好,关键是要看它生在的这片山水长得恶不恶,山甲硬不硬。具备了这种环境条件,这种画眉就能百打不输。我是外行,我还是认为:可不能让这性子的画眉出山了。

半河有十多个自然村,有香炉山、白果树、麻羊寨、崩土坎、官田坝、大石板、丫王寨、雷打岩、杉山、大湾、大岭、红岩、陈家屋基,绕王地、新土坎、公主寨、腊岩、半河、大窝凼、草建岩、青菜塝等等。这些村寨的村名几乎与大自然有关,很有特色。比如麻羊寨,是因为那里的野山上生产一种野山羊,当地人叫麻羊而得名。白果树,确实因为那个村子长着高大的银杏树而得名。杉山,确实因为那里的山上长着很茂盛的杉木而取名……如此等等。别看这些自然村寨很多,其实每个村寨都才几户至十多户的人家。而且每个寨子的人家户也住得十分的散阳。如青菜塝,有俗语说:青菜塝青菜塝,青菜塝就住半山塝,青菜塝人家才九户,一家人见不到一家人。这可是真实写照。记得那年,我们去通知开会时,白天通知的会,晚上十二点钟人才到齐,散会的时候已是凌晨三点了。

半河的村落很多,其实也是个移民聚居区,多是明代“拨军下屯,拨民下寨”的政策之下随官兵入境的,属“百户”、“屯所”里面的人。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偏桥左副长官杨前滩从江西华阳所,带来二十余户随从及士兵,他们就居在这一带。当他们到来时,这里设有军屯,有军屯即有屯田,这里有个叫“官田坝”的自然村,它们的耕地这属于军队屯田,是专供屯军种并吃的,因而叫“官田坝”。

杉山是彭氏独姓居住地,清朝从江西迁来,已经第10代。字辈:正通天明,月清永登,应元亨真。其迁黔先祖原住余庆县民同乡,因那时民同(1915年划归余庆辖)为偏桥卫地,后移至杉山居住,是为军屯。主要是守护偏桥至石阡驿道而居住在那里的。当军屯废了之后,他们成了屯民。彭氏原为望族,现还有清代建筑两栋,屋基均为大石块砌成,窗格雕刻精致,很有文物价值。

半河也叫铁溪。据史料载,“昔人尝于此铸铁,因赐名铁溪。”说明这“铁溪”之名也是赐的,这就有皇权色彩了。传说,彭氏到来之时,因缺乏铸造兵器的铁,于是屯兵们掘石炼钢,并用这些钢铁打制了很多的兵器,深得皇帝的赏识,于是给予“铁溪”赐名,至于是哪位皇帝所赐,这就不得而知了。

半河虽有屯军,其山深路遥,虎狼出没,在这里生活是艰苦的。不过,“富在深山有远亲。”道光年间,施秉有个教谕,名叫詹林,他就经常到这里来游玩。话说,癸巳年(1833年)春天,他与一个姓鲍的同事跑到这里游玩,到了半河之后,又遇到余庆白泥镇的王先生,他们得到这里人的款待。席间,他们“纵论古今事不倦。”无意之中他们谈到了这里“双烈女”之事。

清康熙年间,在云贵底定之后,吴三桂便作起了“世镇云南”的美梦,并处心积虑地要把云南变为自己的割据领地。而康熙“撤三藩”之事激怒了吴三桂,这粉碎了吴三桂“世镇云南”的美梦。吴三桂气急败坏,在“矢忠新朝”三十年后,又扯起了“复明”的旗号。并声称要“共举大明之文物,悉还中夏之乾坤”。一场大规模的叛乱活动就这样开始了。战火烧到了半河这地方。府志上说:“吴逆之变,有贼将卫、郑、高涒姓统溃军万余驻此,剽掠无忌,同日被难而死者七人,姓名不可考。”半河有姓李的,名叫李朝栋,他生有两个姑娘,一个叫李鉴,一个叫李璧,一个十九岁,一个十八岁,长得如花似玉。吴三桂的兵来了要污辱她们,这姊妹俩想:“人生岂有百年不死者耶?其其污而生,宁洁死之为愈。”于是双双投河而死。詹林认为这双女儿很有气节,是巾帼中的大丈夫,很多男人做不到的。于是他把这件事上报到府衙,府衙知道后,对这姊妹俩得进行了表彰。为此,詹林还专门为她们写了一首诗给予赞美。诗云:“劫火横飞烈熖初,遗黎无地可求苏。双双携手投溪死,宁赴清流不忍污。万古纲常儿丈夫,百年天地一遽庐。完名全节归双女,愧杀须眉总不如。”

半河相对于县城来说很边远,由于乡村公路的修通和完善,半河亦然成为一个四通八达之地。往东可往镇远县大地乡,北可达铜仁地区的石阡县,西南可去施秉县城,南可通镇远县羊场镇。水溪多,交通也好,也就在这溪水和道路之间,这里出现了“同地五桥跨两溪”的奇景。在官田坝村子,我们发现了一处五桥并跨溪河的奇景。这五座桥分别横跨在在此交汇的两条小溪上。这些桥梁有两座大跨度石拱桥,可供车辆通行;另有两座小型石拱桥,是此前为便民行走而修建的。另有一座是涵管桥。你想,一处五桥并跨溪河的奇景,堪超黄平县重安江上的“三朝桥”。

半河很美,美在那条条山谷的溪水,美在那道道山脊上的森林,美在那个个传奇的故事,还有那五桥并跨溪河的奇景。


【编辑:文韵】

已经有 0 条评论
最新评论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文学研究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

您是本网站第 157804084 位访客      技术支持:HangBlog(renxuehang@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