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西南作家网:www.xnzjw.cn
西南作家网: >> 专题策划 >> 茶馆 >> 正文

文学创作如何汇聚力量?
信息来源:四川在线-四川日报    作者:    阅读次数:10434    发布时间:2015-10-09

  9月中旬,来自北京、江苏、台湾、香港等地的部分知名作家应邀到乐山采风。看上去一次普通的采风活动,却触动了作家们的集体思考——今天的文学创作还有没有力量?应该如何汇聚这份力量?“在伟大的文化现场,矫正对当下文学创作精神状态的认识”,省作协主席、著名作家阿来的一席话,点出了当下文学创作者的集体忧患与思考。


  传统作家为什么不自信?


  参观“乐山故宫文物南迁史料陈列馆”,被当年文化人的坚忍深深地打动,阿来反躬自省:“那个时代的那样一群人,对文化的一种信仰、执著和忠诚,是今天我们许多人不具备的,当下作家游移不定的精神状态必须改变。”在阿来看来,不坚定、不自信,怀疑文学对当下社会的影响力,在传统作家中是一个普遍的现象,接受和认可文学的“边缘”与“苍白”,只能沉浸在“更多技术层面的讨论”中,不去追问文学创作的根本问题,不相信自己的事业,文学理想陷入“知而不行”的状态。

  传统作家在创作中为什么不自信?著名作家、文学出版人张胜友用三分天下来形容当下的文学创作态势:一是依然坚守的传统文学,在上世纪80年代曾经达到辉煌,如今被“边缘化”;二是市场大潮中产生的畅销作家,比如韩寒、郭敬明和一大批“明星作家”、“畅销作家”,这些市场化成果正在严重地打击传统文学的自信心;三是,互联网时代引发的“全民写作”,让人人成为“作家”变成了现实,让曾经“专事”写作的人无法自我定位。

  三分天下,特别是市场追逐与互联网的自由写作,让传统作家们开始失去了自信。要接受时代的变化,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不过,对于有人说“市场大潮之下,文学泛娱乐化,90后已经没有纯文学”的说法,《中国在梁庄》的作者、学者梁鸿表示很惊讶,她认为,几乎每一代人都会说 “世风日下”,其实文学精神的传承是不会停止的。文学形态应该鼓励多样化的发展,多元化的文学参与恰好说明文学是能够被关注的。相反的,可能是我们关闭了自己。


  现实需要接地气的作品


  如何记录这个伟大的变革时代?

  乐山之行所见所闻引发著名作家尹汉胤的思考:今天的中国处在一个重要的历史节点,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但文学的贡献和输出并不多。抗战时期的文学作品充满激情,精神力量闪耀,这是今天的文学所缺失的,要反思、弥补,塑造精神高地。

  而在梁鸿看来,记录现实要“回归汉语文学的想象力”。研读巴金、沙汀等典型的四川作家作品,梁鸿得出这样的结论:在这块险峻而秀丽、封闭而广阔的自然环境中,川籍作家作品中隐藏着特有神秘符码,是他们的作品得以传世的灵魂所在。可惜的是,当代作家更多的“习惯了从西方文学中寻找技术性资源”,无论是在行文方式、作品结构和审美情趣上,同质化成为文学作品最明显的劣势。


  以信念让文学兴旺


  人人可以当作家的时代,“垃圾也增加了”,产生了大量无意义的作品。为什么?张胜友分析认为,在“全民写作的时代”,我们许多人认为严肃的文学创作已经没有空间,话语权自然会旁落。

  有信念有坚持,文学事业就能代代相传。台湾知名作家陈若曦用当年创办《现代文学》杂志的故事来强调“情怀”与“坚持”的重要:当年她和白先勇还是台湾大学生时,有一天在街头相遇,谈及要鼓励文学写作,需要一份文学刊物,白先勇就拿出家里分给的财产,去工厂投资,赚了钱办起《现代文学》。在刊物生存的压力下,大家都疯狂地写作,因此产生了不少好的作家和作品。“大陆现在正在飞速发展,对社会转型期中文学的前景我是很乐观的。”

  在乐山大佛参观时,阿来借古喻今。当年造佛的人,就是本着一份宏大的志向,“发愿而知行”,在信念的坚持下,完成了佛像工程。他感慨地说:我们首先要相信文学创作的价值。如果,我们自己都不相信,那怎么告诉别人来相信呢?“文学作品最终还是要回归到文学的深刻性、思想性、艺术性,以及表现的丰富性上,因此,关注国家、社会、人性依然是文学作品登上高峰的必要条件。”张胜友坚定地说。


  【编辑:黄先兵】

已经有 0 条评论
最新评论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文学研究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

您是本网站第 157458261 位访客      技术支持:HangBlog(renxuehang@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