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西南作家网:www.xnzjw.cn
西南作家网: >> 原创作品 >> 散文 >> 正文

家乡的小溪沟
信息来源:本站发布    作者:张齐武    阅读次数:718    发布时间:2015-10-13

我的家乡在高山顶上的大山深处,打开大门第一眼看见的是山,抬头看到的是天。在青山的心脏里、在蓝天白云的脚下错落有致地坐落着几十幢木楼,形成了一个叫做轿子堡的寨子,一条小溪沟从寨头顺着坡势沿着寨脚经过几丘水田一路而下,那里孕育了我的童年,珍藏着我童年时代的快乐。

我记忆中的小溪沟水不深,平时最多也只是水漫过脚背,涨水的时候也不会淹没人,清清的水流一年四季不知疲惫淅淅沥沥地流过小溪沟,就像是来自大山深处的音乐沁入心扉。寨脚的几户人家用石头拦起一段段小溪沟,溪水就沿着溪坎漫上来,形成一个个小水塘。清晨和傍晚在上面洗菜,中午洗衣,晚上洗澡,虽然没有大江大河那样壮观,到也实际好用。寨子里的人才不管你大江还是大河,它能洗掉菜叶的渣子、洗掉衣服的污垢、洗掉身上的汗水与污腻,寨子里的人们吃菜放心、穿衣舒心、日子过得也就开心,眼前的小水塘就成了乡亲们心中的江河。阳光的午后,穿得红花柳绿的少妇便提着篮子,腋下夹着洗衣棒从屋里走出来,把篮子里的衣服往家门口的小水塘一倒,衣服便在小水塘里漂起来,衣服漂满一个个小水塘,形成一片片小海洋。少妇们绾起裤脚,捞起其中一件漂起的衣物,把它扭成绳子形状,放在玉溜溜的石板上捶打起来,洗衣棒的起落无论是从上往下还是自下而上,溅起的水珠,都是那么有节奏,这时,家乡小溪沟形成的一道独特的风景线一点也不亚于钱塘江涨潮。

如今,小溪沟还在,那一个个小水塘没了,曾经用洗衣棒洗衣服的少妇也变成了今日的老奶奶,她们弓起的腰杆就像小溪沟承担的负荷,她们被岁月偷走了青春的颜色,小溪沟不知道被什么偷走了原来的容貌。

在杂草和白色垃圾下,溪水依然淅沥沥的流淌,只是水的响声没有以前那样悦耳动听。

小时候,小溪沟涓涓流水伴着我们儿时的天真无邪的笑声,微风一浪一浪地把它播撒开来,直到遥远的天际,现在依然让人回味无穷。

贫瘠的高山给了我们贫穷的少年,游戏机、电动车、遥控飞机等玩具距离我们至少有十万八千里的路程,那些东西于我于我们寨子里的所有小孩来都是不敢想象的,在高山之上的小孩根本不知道外面的世界里还有这些玩具的存在,一条小溪沟就足够摆渡我们的童年,我们才懒得理会与我们无关的东西。

距离寨子一华里左右,有一座小山,寨子里的人叫做锁口山,山不高,但非常陡峭,小溪沟的水流经过锁口山从半山腰倾泻而下,形成一道蔚为壮观的瀑布。夏天,寨子里的男孩子裸露在太阳下,迎着飞流而下的瀑布洗浴,经过无数次的反复,直到太阳远去,由脚尖往上蹿出一个尿颤,才慢悠悠的穿上裤子,披着衣服,哼着快活的小调,沿着小溪沟归家。吃过晚饭,美美的睡一觉,第二天母亲的唠叨声总是按时响起,感觉夜好短。

我们的嘴巴晓得馋的时候,小伙伴们就相约,从家里拿来父母劳作的撮箕、网兜到小溪沟撮鱼。哪段溪沟有鱼,哪个位置有虾,哪个位置有螺蛳,怎么才胜利的把它们装进我们准备好的丝瓜瓢中,我们都一一想好了计策,沿着小溪沟一路而下,又一路往回,运气好的时候,鱼啊、虾啊加起来也能抓到一两斤,运气不好也有半斤八两的。于是我们就分工,这家出韭菜,那家出花椒酸辣子柴火油盐等,至于米饭在哪个家生火做鱼,他家就架铁鼎罐煮好饭,这样轮流。有时候是三四个小伙伴、有时候是七八个人,鱼没见几条,酸汤一大锅,吃得津津有味,饱嗝从肚子窜出来,全身舒畅,小伙伴们才收拾自己的撮鱼工具各自回家。

在那个不见荤菜的年代,能靠自己的劳动,吃上带有鱼腥味的酸汤,已经别无所求。所以放学之后小溪沟总是充满嘻嘻哈哈哈的笑声。特别是暑假的时候,小孩子总是往小溪沟跑,有相约抓鱼、撮虾、摸螺蛳的,也有用石头拦溪蓄水洗澡的。小溪沟里的水草在我们小伙伴看来都是那么的可爱,小溪沟里的每一个石头我们都熟悉。可不曾想,原来小溪沟里熟悉的一切都远去,只能从记忆里一点一点的去抠出它的外衣,也不知道还有几人和我一样愿意去回忆它曾经的容颜、它曾经的生命力。

以前还是大队的时候,生产队把溪水引到锁口山半山腰作发电和舂米使用,至于能不能发电,我是看不到的,也从来没听老人说起。关于它舂米,我是听过的长辈们说过。20世纪90年代,寨子里到是把小溪沟的水引流,用楠竹做水管接入发电机,做成四、五个家庭小电站,供人们照明,留下的痕迹清晰可见,我还有亲手开闸放水发电的经历。那是一个寨子的发展史,更是高山上的人们追求幸福生活的真实见证。现在国电早已接到寨子里,小电站也成为过去,小溪沟的水除了灌溉几丘干瘪枯瘦的水田,其他时间都是死气沉沉的向下流悄悄流去。

寨子里木楼依然错落有致的坐落在那里,而且比以前漂亮多了,有的还刷上了桐油,但是大门紧紧的闭着,还用锁锁住。寨子里的小孩大多数到外面读书去了,只剩下几个弯腰弓背的老人作守寨人,他们也没法再让小溪沟热闹起来。


【编辑:向鹏程】

已经有 0 条评论
最新评论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文学研究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

您是本网站第 157509995 位访客      技术支持:HangBlog(renxuehang@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