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西南作家网:www.xnzjw.cn
西南作家网: >> 原创作品 >> 散文 >> 正文

【2015年度作家奖】乡音(外一篇)
信息来源:本站发布    作者:    阅读次数:2618    发布时间:2015-10-25

作者:张梅

张梅,笔名云仙,中国诗歌学会、甘肃省作家协会、甘肃省评论家协会、甘肃省摄影家协会会员。70后,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在职研究生,著有《昨日印象》等书,高校工作。近年来参加国家基金项目组课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途径研究》、2010年甘肃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组《文本学范畴内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战略研究》及高等教育问题研究课题组项目、大学生阅读趋势探究等有关问题研究论文等,成绩显著;二十年来,在编写工作中,在《人民日报》等国家级、省级期刊、报刊、文艺杂志发表论文、新闻及文学、摄影等各类作品1700余篇,获奖数篇。其中,部分文学作品入选《中外当代诗歌散文作品精选集》《草叶诗人(顾问)》《青青子矜 中国爱情诗歌精选(主编》》《中国当代文学作品精粹(诗歌、散文、小说)(副主编)》等二十多部结集书刊;并在国家级、省级文艺期刊及博刊、电子期刊发表诗歌、诗词专栏和散文、小说专辑及评论文等。其间,数篇诗词、诗歌、散文及小说分别荣获国内各类征文大赛特等奖及一、二、三等奖。


“六一”儿童节这天,单位里特意批准了半天时间的休假,要我回家照看自己的小孩。正巧,孩子所在的幼儿园也在组织一些毕业生活动,去了雁滩公园游玩、拍照。这个时候,我即静下心来开始做自己的一些事情了。
    正在此时,我却接到了家弟打来的电话,便急忙问及母亲的状况,他说:“保姆又来了,母亲最近有人照管,心情也好多了,可身体依旧是老样子。而父亲吃饭比较挑剔,嫌保姆只听了母亲的话,只做了与母亲爱吃的饭,所以又与保姆生着些闲气儿。”这次,家弟在电话里还告诉我,他暂时离开了单位,原因是他的水利建设工程结束之后,因单位上人事变动及合同签定问题有了变化,产生了一些纠纷。同时,他还告诉我说,他的婚姻已经开始有了裂痕,自个儿正带着已经上了小学一年级的女儿晶晶,在家干着家务活儿。
    夜里,我做了一个梦,梦着母亲托着沉重而脆弱的身子来到了一个地方,这个地方很像是我所居住的庭院,好似就到了我的卧室里来,竟然是自个儿站立着走来!恍恍惚惚中,又见母亲忽地栽倒在地,再也没能撑起自己的身体来……梦中,我忽而想起母亲这辈子所遭受着过的坎坷和磨难,至目前又惨遭疾痛的煎熬和摧残,便不由自主地失声痛哭了起来,直哭到从梦中惊醒……
    对于母亲,几乎没有人再提起过她曾经辛劳为家付出的深重代价,也没有谁问及过她这被厄运扭曲了的,已经被禁锢了的人生轨迹,更没有谁能医治得了她目前所患的这种没有任何疼痛症状的浑身无力疾症,至此,她的生命已被病魔折磨得极其惨痛而脆弱不堪!
    然而,我无法停止对母亲的思恋和心痛。从她弃开自己的音乐生涯,任命运的驱使进入了这个祖上的大家庭里操劳家事,几十年如一日,直至我们长大,都已追寻着自己的理想人生和创造着未来的幸福生活,却从来没有哪个能顾及过母亲的思想感情和操持家务的那些细微末节的辛劳生活……从来也没有人知道,她是遭受着怎样的思想压力,怎样的精神折磨支撑和维系着我们这个家,直至我们各自都有了如意的小家,有了儿女,并已操持着家务,背负起家庭及为人父母的重担,尤其在我来说,扮演着相夫教子的角色而付出沉重、艰辛的努力和代价之时,终于才明白了一些世理,才开始联想到了母亲,理解了母亲……而今,母亲却依然没能摆脱厄运的捉弄,竟然得了一种至今医学史上无法诊治的疾症,所有的亲人都只能眼睁睁看着她一天一天地消瘦,一天一天的痛苦,而又一天天地煎熬,无助、无奈地倒下去……
    姐姐时常来兰看望她的孩子,同时也给我带来了一些家乡的新近音讯和母亲的详细情况。这次,她告诉我说,她和弟弟把病重的母亲抱到了车里,带她去野外转游,主要是想让母亲散散心,在外面看看风景的。可在路上时,母亲从车窗里看见了太阳,阳光刺得她眼睛一下子睁不开了,一头裁进了她的怀里,便失声痛哭了起来……姐姐接着说:“母亲说她这么多年了没有见过太阳啊!……真是啊,除了病重时我们送她去医院急救,这么长时间以来,几乎没有专门带她出去游玩过,一直卧榻在家里。这次主要是五一放了长假,我们休息了几天,才想起来带母亲出来游玩的,谁知道母亲却伤痛成了这样啊!你说说,我们怎么从来没有想过母亲的感受呢!……”
    姐姐说着,便哽咽住说不出话来。我听着,鼻子一酸,用双手捂住了自己这张涌满了泪水的脸……


泪眼朦胧诗意人

——《红楼梦》中黛玉的泪伤今析


《红楼梦》是一部以宝黛爱情为主线的揭露社会弊端的政治小说,其饱含了作者曹雪芹丰富的内心情感和思想寄托,他用血与泪的笔墨将社会的悲剧,以文学的形式展示给世人,在揭露社会弊端的同时,将黛玉这个主人公设置成了一位追求完美且富有诗意色彩的理想化人物,由此,将其形象一步步雕刻、美化,并细琢成一位纯粹的极致美神,让世人同情、怜爱。同时,又处处将其以泪收回,留下无奈、凄美的动人曲歌,使人柔肠寸断,纠及心魂。黛玉这个超凡脱俗的人物,她的泪,在红楼梦中随着进入贾府之门,一路洒来。

泪伤之源——清高、孤僻难随群。黛玉泪伤的悲剧性格特点之一,是她的清高、孤僻。在她出世之前,作者用了浪漫、神奇的笔调,勾勒出了一位诗意化的人物形象,创造出了一段新奇、绝妙的“还泪”传说——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的绛珠仙草,因受到赤霞宫神瑛侍者日的“以甘露灌溉,始得久延岁月,脱了草木之胎,幻化人形,修成女体,终日游于离恨天外,饥餐秘情果,渴饮灌愁水”的酬报灌溉之德,故郁结着一段缠绵不尽之意。当神瑛侍者凡心偶炽下凡之时,绛珠仙子为报草衔之恩一道下凡,欲将一生所有的眼泪还奉于他……生于没落贵族之家的林黛玉,一生下来,就有“先天不足之症”——吃药、流泪,不得见于外人……少年丧母,不久又丧父,孤苦伶仃。来到贾府,虽受外祖母及其家人的疼爱,但这个家庭环境又与她性情极不相适应。再说,毕竟不是她自己的家,在这个复杂的关系网中,一个纯真的女孩子,寄居在那样一个黑暗、龌龊的大家庭里,却不能适应,不能自我。她找不到真情实意,找不到自己想要的纯真和净美,以致那些自然、纯朴,极致、唯美的东西,因而她处处受伤害,尤其是在跌入对宝玉的爱恋中,那纯粹而彻底的爱使她更觉孤独而脱离了现实……然而,宝玉特定的身份和在此家庭的地位,使她的爱无法顺延和完整,更无法真正地驶近宝玉……在这样的大家族中,还面临着复杂的人际关系网和各种事宜、礼仪的纠结和约束,黛玉的性子无法在世俗中磨平,也就是说,她内心所渴望得到的真情和骨子里面追寻的无尚尽美,难以如愿,也难以丢弃,才使得她无法适应贾府的环境,因而,她除了受伤害,还是受伤害,除了流泪,还是流泪!

泪伤之痛——以情为主,视情为生命的支柱。情切深,爱忧重。要求完美的黛玉泪伤之痛,还在于她重情,如花似玉的年龄阶段,尤以爱情为重,却没能找到爱情的支撑和荷护。对她来讲,爱是真爱、即是纯爱,爱得那样纯粹,爱得一尘不染!爱这个人,不是爱他的背景,也不是爱他的前景。这种纯净和唯美的爱情,是自然的,也是作者所寄予希望的,因而,她从未对宝玉有过任何要求或劝诫。只要他是他,她便希望与他永远厮守,两情相愿。她想的是“你只管你,你好我自好,你失我自失”,生命的设置永远以宝玉为前提。不像宝钗,是在入宫失败后才退而求次,选择了做贾家媳妇。

情由心生,态为所现。雪芹在《红楼梦》里着意写了一曲曲痴迷、深重的动人心弦的情态乐章,勾勒出了一幅幅凄美、动人的画卷。林黛玉的情态中露出的“外在美”是“娇袭一身之病”“病如西子胜三分”的病态的美,就象是个“捧心西子”。林黛玉初进荣府,贾母“万般怜爱,寝食起居,一如宝玉。”凤姐及宝玉眼中的林黛玉更描述得极致、完美。凤姐见黛玉即惊叹:“天下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日才算见了!”宝玉看林黛玉:“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因而,宝玉称她为“神仙似的妹妹”。林黛玉与宝玉共读《西厢》,然后独自回房路过梨香院墙外时又聆听十二女伶演习《牡丹亭》,大受感动,不觉心痛神痴,眼中落泪。受此爱情书籍影响,宝黛心中的爱情之花开始萌芽……三月中浣,林黛玉葬花。宝玉要把落花葬在水里,林黛玉不赞成。她说大观园里的水流出去并不干净,所以在园内畸角上做了一个花冢,扫了落花,装在绢袋里,用土葬了,任其随土自化,这样才洁净;又如:四月二十六日葬花,林黛玉感花伤己,吟唱《葬花词》——“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等句,从中流露出林黛玉内心世界里情感的极其丰富及以情为重的意念和生命的价值所向。

泪伤之迷——才气女性,诗意人生。拂开黛玉的泪帘,我们可以看到,曹雪芹为林黛玉的眼泪找到了抒发的落脚处——塑造了一个才气十足的诗意女性,具备了奇幻的浪漫色彩和迷人的诗人气质,与诗结缘,用诗文抒写、倾诉着自己的悲剧命运。她的启蒙教师贾雨村说她这女学生“言语举止另是一样,不与凡女子相同” 。林黛玉博览群书,有着渊博的学识。她读过《四书》、《西厢记》、《牡丹亭》、《桃花扇》等,对李白、杜甫、李商隐等人的诗作熟读成诵,细研体味。同时,她还“善鼓琴,且亦识谱”。在大观园里,她与薛宝钗可谓“双峰对峙,二水分流”,她的才情远远高于诸裙钗。如:元宵之时,元春省亲,黛玉偷偷替宝玉作了一首《杏帘在望》,元春评价这首比宝玉自作的前三首都好。二月二十二日,群芳入住大观园,林黛玉住潇湘馆,并在大观园诗社作诗抒情,别号为“潇湘妃子”,诗文出类拔萃、孤标独树。如:《问菊》:“欲讯秋情众莫知,喃喃负手叩东篱;孤标傲世俗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除了诗人敏锐的感受力及丰富奇特的想象力,她常常触景生情,咏物抒写自己的痛苦和灵魂深处的愁绪和愿望,如:在《葬花辞》中“手把花锄出绣闺,忍踏落花来复去?”“独倚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愿依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又如:《唐多令》:“粉堕百花洲,香残燕子楼。一团团逐队成毯。飘泊亦如人命薄,空缱绻,说风流。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叹今生谁舍谁收?嫁与东风春不管,凭尔去,忍淹留!”苦于不能为自己的爱做主,除用泪来反抗,用泪泣诉,多则在诗中寄托了她的情志和全部。如:《题帕诗》:“眼空蓄泪泪空垂,暗洒闲抛更向谁;尺幅鲛绡劳惠赠,为君那得不伤悲。抛珠滚玉只偷潸,镇日无心镇日闲;枕上袖边难拂拭,任他点点与斑斑。”

泪伤之疗——几多苦恼化浮烟。林黛玉的眼泪在整个剧情中是无奈、悲恸的体现,以至最终试泪而身亡!对于黛玉的泪流得值不值之类的问题,以及洒泪反抗有没有起到实质性的作用,我们暂且不论。这里,现代人针对黛玉流泪这一具体问题,除了感到心疼,还提出了一些现实的看法。当今有医务专家称,流泪对突如其来的打击所造成的高度紧张,极度痛苦,可以起到缓解作用,防止痛苦越陷越深,不能自拔。但是,若是经常哭,显然就不好了!常常流泪对身体有危害甚至危害极大,因而提出,一是认识到清高寄清的出路安在?现代人建议应学会调解心理,提出了应当适应各种环境等之说;二是心病尚需心药医,避开犹豫思想,控制抑郁症的发生;三是学会散解忧愁,保护自己。

清高寄清路安在。为自己的身世伤心伤感,为宝玉伤心、伤肺……爱恨生嫉,伤神伤感得疾患染了整个身心,这即是黛玉的清高性格所带来的悲剧,她唯一的排泄忧愁的方式即是写诗,实质上她活在一个诗意的境界中,自然与当时的现实社会和所处环境拉开了距离,幸好当时在大观园中成立了作诗抒情的诗社,才使得黛玉的诗意、才情略有了去处。

众所周知,《红楼梦》中黛玉的扮演者陈晓旭曾成为观众视觉、感知中的黛玉,可谓精雕细琢、人物精致近乎到了完美!她将黛玉形象演得惟妙惟肖,简直像克隆出来的人儿……然而,陈晓旭却因病离世,观众又为现实中的晓旭感到极为心疼和婉惜。现代人不仅要问:林黛玉何不寻求一种融入现实的解脱办法啊!比如可以选择世俗些、简单、轻松些,或在那样一个大家庭里试着改变自己,适应环境。如果即改变不了自己,又适应不了环境,那就跳出这个黑暗、虚伪、龌龊的坑而另寻出路……不过,这也难怪,贾家怎么能拉得下那个家族的面子而任她而去呢?再说,贾母怎能忍痛割爱放出这个柔弱的外孙女而不顾呢?据有段时间的新闻报道说,现实中的陈晓旭曾选择过去寺院修养身心,她是否真做过尼姑我们暂且不论,然而,当就疾痛缠身时醒悟是否为时已晚,观众又只好为之痛心、怜悯而罢!

心病怎由心药医?泪怎么流才算个尽!林黛玉多愁多嗔,自怜自爱,对人事过份敏感又伤神,放在大观园里,难随大流,尚若放在当今天社会,文才出众,纵可以谋职生存。然而,她最大的心病又是因未能与宝玉在一起而伤神,这是她及当时所有人不能改变的现实问题,因而,这对情窦初开的少女黛玉来讲,是最残酷、最致命的伤害……对于她的这许心病又怎么医治呢?现实中有人这样说,除非她放弃这些,并劝之,与其流泪损伤身体,不如揩泪振作,避开犹豫思想,控制抑郁症的发生,以适应环境,适应人群;人活一世,匆匆即逝,何不珍惜拥有,珍惜身边的所有人呢!

散解忧愁,保护自己。现代人说,人在遭受了沉重的打击,常常会很伤心,会不由自主地流泪。适当流些眼泪对眼睛有益,把泪腺中的赃物排除,除此,俄罗斯家庭心理医生纳杰日达•舒尔曼说,眼泪证实是缓解精神负担最有效的“良方”。据统计,女人比男人少得因神经紧张而诱发的梗死和中风,这是因为男性流泪的频率是女性的1/5,因而男性患溃疡等病较女性多。美国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哭对人体有利的一面在于,它是宣泄悲痛、释放情绪的一种手段,是发泄情绪的方法之一,尤其是对突如其来的打击所造成的高度紧张,极度痛苦,可以起到缓解作用,防止痛苦越陷越深,不能自拔。但是,若是经常哭,显然就不好了!若泪水流得过多,眼睛睁不开,影响美观,还影响视力;同时还会伤及身体。首先泪水太多,擦洗眼睛,使眼睛会变得红肿,使得周围皮肤渐渐损伤,导致感染,影响到眼睛会发炎,严重者会变成瞎子。另外,它是情绪极端化的表现,久而久之就会形成心理习惯,成为心理疾病,对人的正常新陈代谢造成干扰,影响身体健康。因而,林黛玉的一路洒泪自然是会伤及身心的。

由此,可以说黛玉流泪,如若放到现代,定会有很多的心理医救办法的。不过,幸好,林黛玉在书中早先被曹雪芹安排好了,是那“降珠仙草”“遂脱了草木之胎,换得人形”的一位得天地精华,清秀非凡之“仙草化身”的仙女、爱神,其来去自然由她的合理安排,与现代人无可相提并论吧!


【编辑:与文为邻】

已经有 1 条评论
最新评论

殊筠 : 2015/11/22 11:44:52

喜欢与红有关的一切文字。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文学研究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

您是本网站第 157680452 位访客      技术支持:HangBlog(renxuehang@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