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西南作家网:www.xnzjw.cn
西南作家网: >> 原创作品 >> 散文 >> 正文

【2015年度作家奖】“家丑”也可外扬(外二篇)
信息来源:本站发布    作者:    阅读次数:3558    发布时间:2015-10-31

作者:张建忠

张建忠,男,1967年12月出生,中共党员,中国金融作家协会、江苏金融作家协会、盐城市作家协会、盐城市摄影家协会、盐城市青年文化促进会、盐城市工艺美术协会会员,射阳县杂文学会、新闻工作者协会理事,助理记者职称,曾任行政办公室和基层营业网点负责人,现供职于江苏射阳农村商业银行,出版《耕耘在希望的田野上》一书、40万字,先后在《人民日报》《金融时报》《新华日报》《中国金融文学》《金融文学》《山东金融文学》《盐阜大众报》《射阳报》等报刊发表各类作品2000多篇,其中有100多篇获奖。2010年开始学习文学创作,已在各类报刊杂志发表近百篇文学作品,并荣获2014年度中国金融报告文学大奖赛优秀奖。


谈到“家丑”,家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前些天,六一节,我儿子特地从乡下单位回来,与媳妇上街吃饭看电影,度过了一个愉快、美好的情人节,看到他们幸福、快乐的情景,再看看活泼可爱的小孙子,我不由流下了惭愧的泪水。因为,我也曾经做过“老法海”。

我儿子和媳妇认识是通过我妹妹介绍认识的,他们认识不久就相爱了,一报年龄和生属,媳妇比我儿子大一岁,一个属龙,一个兔,

属于“断头婚”,古人民俗语,从来白马怕青牛,羊鼠相逢一旦休,蛇见猛虎如刀断,猪遇猿猴不到头, 龙逢兔儿云端去,金鸡见犬泪交流。这说明,龙兔对不得,这下怎么办?我父母亲第一个就不同意,我也拿不定主意,征求那时的“亲家”意见,他们也不同意,这可怎么办呢?于是我就做起了“老法海”来,起草了一份“保证书”,给儿子媳妇施加压力,保证书要求儿子媳妇,结婚后必须独立生活每月上交1000元伙食费,儿子必须戒烟,你们相爱,双方父母不让进门,等等,等等,都是些苛刻的条件,而且亲家夫妇与我们夫妇一起找两个小孩谈话,可没有想到的是,做了几个小时的工作,都是无济于事,更令人想不到的是,儿子还列举了我大叔与大妈、我小姨夫、姨母,都是生属不对、但生活得都开心、家庭也很幸福,我大爷、大妈一个属羊、一个属虎,“羊入虎口对不得”,可他们老两口现在都已是70多岁的人了,夫妻恩爱、相濡以沫。叫他们两个人在保证书上签字,他们两个含着泪水都签了字。

一晃几年过去了,两个小孩成了家,也生了小孩,小俩口恩恩爱爱,而且都在一个镇上工作。回想起来,我们这种年龄的人,还相信迷信,真是叫人不可理喻,哭笑不得。但的确是真真实实发生在我家的“丑”事。笔者之所以现在把这个“家丑”抖出来,也就是告诫人们,封建迷信不能信,美好爱情靠自己,只要子女相爱,就放手让他们去相爱吧!给他们一个美好的空间去追求自己的幸福吧!


耳边回荡“喊好”声


上周末回乡下老家,无意间和老父亲聊起农村的风俗“喊好”,仔细回味起来,还真有点“乡土文化味道”。老父亲还特地从邻村金木匠那里找来“喊好”的词给我看。此时,仿佛“喊好”的声音就是在昨天发生过似的,。

在农村“喊好”的风俗,历史悠久。话说商周时期,姜尚曾在现在诸城境内的郝戈庄镇尚庄村隐居,相传尚庄村名即由此所得。有一天,姜太公云游四乡,傍晚来到一村,见一户人家正在盖屋,差不多明日就要上梁了。但姜太公掐指一算,明天是个百事不吉的日子,上梁轻则墙倒屋塌,重则死伤人命。姜太公不忍心让这户人家惨遭不幸,但又不能点破玄机,便想在此住一夜,第二天在这户人家上梁时给化解劫难。于是,他向这户人家提出借宿的要求。主人是位善良纯朴的老农,虽然因为盖房实在腾不出地方,但见姜太公是位须发皆白的老人,也就答应了,并且把姜太公安排到临时搭建的草棚里住,自己则到房前的槐树下露宿了一夜。第二天上梁时,姜太公对老农说:“上梁最好要写道符子,能逢凶化吉,诸事顺利。”老农说:“村里没有人会写呀。”姜太公说:“我会写。你去准备一束麻我好当笔,再把锅底灰化在水里,我好当墨。”老农照姜太公的话做了。不一会儿,符子写好了,是一副对联,上联是“上梁正逢黄道日”,下联是“竖柱巧遇紫徽星”。姜太公把对联一念,众人都说写得好。这时,有人劝姜太公走,说他年迈腿脚不灵便,马上就要上梁了,别在这里磕着碰着。姜太公说:“我年纪大了,别的忙帮不上,就让我站在一边,等上梁时喊几声‘好’吧。”众人见他心诚,也就不再说些什么。上梁了,姜太公在一边大喊了几声“好”,果然梁柱皆顺利搭好,没发生一点意外。就在这时,姜太公飘然离去。中午,泥瓦匠们正在刚上梁不久的新房里吃饭,一外乡先生从此路过,他看梁上的对联不是等闲人所写,而是出自姜太公的手笔,就对众人说了。众人这才注意到,刚才那位须发皆白的老头儿早已走了。据说,从那以后,凡是有人家盖屋上梁,总要写副对联贴上以讨吉利,有的就写姜太公留下的那副,有的干脆写上“太公在此,百无禁忌”之类。此外,还要请一些围观的人在上梁时喊几声“好”。这一习俗一直沿袭至今。

“喊好”,这是我们盐阜老区老家流传已久的风俗。人们每逢男婚女嫁、建房上梁、新船下水等喜庆之事,甚至在一些祭祀活动上,都会“喊好”——即由一人喊出上句,众人齐应“好啊!”“一个儿子三间房,外加猪圈与厨房。”对于世居我们老家的农民来说,长期以来最操心劳碌的事莫过于建房。而建房中最开心、最热闹的事莫过于上梁——一边把在新房上所有桁条中位置最高的、处于厅堂正中的一根正梁安置到位,一边喊好!上梁前,房主为图吉利选定好“吉日”在正梁两头系上红绿布,钉上红布包裹的五谷铜钱,中间贴上“福禄寿禧财”,房柱上必贴乾隆皇帝当年写过的对联,还有什么“立业千秋”、“老少无忌”之类的条幅。为防小孩口无遮拦(说不吉利的话),时辰一般选在清晨。其实即使这样,乡下每逢人家上梁,聚集来看热闹的人依然很多。当最神圣最庄严的时刻到来时,主人点烛敬香磕头拜佛,燃放鞭炮。而稳坐房梁上德高望重的老师傅扔下斧头,一边高声念着:“银斧高声喜洋洋,府上今日喜上梁,四周按的碧玉柱,堂中上的紫金梁,紫金梁上盘金龙,主家亲家在朝廷。银斧高声喜洋洋,主家请我来上梁,左边造的龙阁楼,右边建亭名凤凰,凤凰亭上开金花,花结莲子状元郎。银斧高声喜洋洋,珍宝地上出贵郎,进京去把龙门跳,喜中头名状元榜,中了状元还不够,出国留学到南洋。银斧高声喜洋洋,府上今日喜上梁,金梁本是沉香木,深山请来做正梁,金凤殿上选上你,柱木梭罗排成行。金梁头上插金花,宰相阁老出你家,高山贵地选中你,天下才子第一家,府上辈出状元郎,主家天天笑哈哈。 手捧元宝喜洋洋,元宝地上砌华堂,元宝月来元宝日,元宝时辰来上梁,左边元宝多吉祥,右边元宝福寿堂,上代元宝下代接,荣华富贵万年长。 小麦生来面皮黄,本是田庄五谷粮,霜降时节种下去,五月农忙收上场,上风掼来下风扬,筛子过净交公粮,多余收获送磨坊,交于磨坊李三娘,磨子地下挑花片,箩筛下面白如霜,金生酵水来调起,做的馒头扑鼻香,天上仙人不晓得,地上凡人不曾尝,蒸作师傅手段强,做的馒头抛金梁,前抛三把多富贵,后抛三把状元郎,抛了馒头再抛糕,尊府发财节节高。”一边将房主亲朋好友送来的馒头、粽子、大糕等贺礼,从上面向下撒……围观的人们特别是小孩子一边捡拾,一边应“好啊!”喊好声一起,主人忙给老师傅递上“红包”。亲友乡邻在应好声中,与房主共庆新房落成之禧,共享生活的快乐与幸福!

建房上梁固然是农家值得庆贺的大事,“洞房花烛夜”更是农村人一生中最开心的事。“夫妻对拜——送入洞房——”这时,千万别以为婚礼快要结束,真正的“高潮戏”还在后面——“喊好”如蓄势已久的勇士急急登场了:“洞房花烛喜洋洋,亲朋好友来帮忙,有请老少让条路,让我进去闹洞房——”几句开场白拉开了闹洞房的序幕。“好啊!”一句一应,一唱一和,声音脆亮,众人欢喜。喊好的挤过亲朋好友左邻右舍,掀开贴着大红双喜的粉红色房帘:“门帘一掀起,八仙来道喜。先进何仙姑,后跟韩湘子……”洞房正式开闹了。人们都称乡间喊好者是杰才(急才),他们眼关四方,见机行事,识字不多,有的甚至是文盲,但能出口即词,现编现“喊”令人钦佩。这不,在历数了新房里的各类家具后,又喊上了:“望过嫁妆望牙床,牙床边是俏新娘;牙床本是鲁班做,金丝帐子绣鸳鸯;鸳鸯同飞又同息,息在荷花枕头上;莲莲结子荷花香,连子连孙状元郎……”闹新房还有个尾声——捣窗户——依然离不开喊好!一位“童男子”(10岁以下的小男孩)在新房的窗户外,由大人抱着,手拿红筷子,将糊窗户的红纸捅破,口中喊道:“我是童蛋子,手拿红筷子,捣捣窗户纸,望见新娘子。望见新娘子脸,粉白大团脸;望见新娘子腰,蜜蜂小蛮腰……筷子成双下面圆,养个儿子中状元;筷子成双上面方,儿子做官巡四方;筷子成双……”孩子每说一句,围观的大人们就大喊一声“好啊!”也有长辈“喊好“的,但词比较风趣:“手拿红只筷,站在窗户外,捣得快,养得快,养个儿子传爹爹带……”气氛依然热闹,欢声笑语不断。

尽管乡村早已是夜色深深,但人们似乎还在欢乐中沉醉。因为,乡亲们通过“喊好”不仅表明了当下的心情,更表达了对明天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和热情追求!

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自己建房的农户已经很好,大多数是购买建筑小老板砌的小产权房和到城里购买商品房, “喊好”的声音已经基本听不见了,很多老木匠、瓦匠对“喊好”的台词,由于年代久,也已经记不清了;但“喊好”的风俗,它有力地见证了农民生活的变迁!体现出一种乡土文化的浓浓气息,它将永远定格在历史的记忆里。

一声“好”,新修房屋永不倒,新娶的媳妇白头到老,考学的孩子龙门跳,新船下水万年牢靠!事事“喊好”,喊出了生命的热情,喊出了内心的祝福,喊出了对幸福生活的美好向往,喊出了苏北一带的特色文化,喊出了对生活的热爱,让人的心底也坦荡无私。



记得小时候,一旦得知祖父、祖母和爸爸、妈妈走亲戚或者赶集市,我不是抢在前面坐在家门口小路旁等他们出门,就是把新衣服穿得漂漂亮亮的,早早的拽住爸爸的自行车,用我们苏北农村的土话就是叫跟路,农村老年人戏称小孩子喜欢跟住长辈到这到哪,叫跟路人为“跟路精”。哪个时候,农村根本没有什么公园、度假村、游乐场,每天早上起来看到的不是棉花田就是水稻田,小孩子们玩游戏除了大板凳当“马”,就是洋火钱(火柴盒封面),有时也在树林里或者就是旱沟里,戴着杨柳树枝做的帽子打仗。跟住大人外出玩的目的,一来外出玩得开心快乐,看到更多的小朋友,二来跟住祖父、祖母或父母亲出人情时多吃几个大肉圆,满足一下嘴馋的癖好。现在回想起来,小时候的我不知道跟了多少次路,在人们眼中,我依然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跟路精”。

光阴似箭,转眼间我也做爷爷了,小孙子看见我出门,总喜欢爬上我的车,任凭妻子怎么哄,可他就是赖着不肯走,如果强行拉,不是哭就是闹!如果我带他外出玩时,我给小孙子脖子上挂只会唱戏的放音机,这个时候的小孙子别提多开心啦!嘴里还不停地唠叨,出去玩了,出去玩了….那可真正的天伦之乐!

人老病从,做了老太爷刚刚开始享福的老爸,因患上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身体大不如以前了。平时,他一感冒发热,我们一家人就紧张忙坏了,一刻也不敢怠慢送他到医院住院治疗。如若身体感觉好的时候,老爸总想外出玩玩,可由于自己工作忙,难得有时间好好陪陪老人家。为了满足这个愿望,去年秋天我让妻子陪他去北京旅游,今年有好几次我到外县采访或者去外省、外市出差,便带着老爸一起出去玩玩散散心,抽点时间好好陪陪他老人家,并和他睡在一张床上聊聊天,尽我们做儿女的孝心。现在,老爸开玩笑地说:“儿子,小时候你喜欢跟路,上东上西,我总带着你!现在我老了,你外出总喜欢带住我,我现在是在跟你的路啊!”虽然是句玩笑话!但我内心总感觉到有些愧疚!因为我们陪老人的时间的确是太少太少了!

随着我国社会人口结构的变迁,国人的家庭模式有所改变,开始渐渐的步入了老龄化的社会,老年人越来越多。老年人恰恰又是一个需要关心和陪伴的特殊群体,这些老年人为子女操劳一生,年老的时候更多的是希望在精神上得到关爱和慰藉,他们也许不奢求与子女天天见面,只希望他们可以常回家看看,多陪陪他们。而我们有时候以“忙”为由连他们这点最基本的“要求”都不能给予满足。

“百善孝为先”,假如我们每一个做儿女的能够多让年迈的父母亲跟我们子女的路,一起外出兜兜风、开开眼,使其成为一种常态,那么白发苍苍的老人才会真正露出会心的微笑,你说是吗?


【编辑:与文为邻】

已经有 0 条评论
最新评论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文学研究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

您是本网站第 157690320 位访客      技术支持:HangBlog(renxuehang@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