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西南作家网:www.xnzjw.cn
西南作家网: >> 原创作品 >> 散文 >> 正文

【2015年度作家奖】“煮”话《论语》(外一篇)
信息来源:本站发布    作者:    阅读次数:3520    发布时间:2015-11-06


作者:何石 

何石,男,1965年生,汉族,汉语言文学专科毕业。系中国作家协会湖南分会、中国报告文学创作会会员。湖南省新宁县人,传媒、文化工作者。现已出版个人专著《极目南国》(纪实文学集)、《大山的儿子》(文学作品集),合著《武警传奇•死囚在追踪》、 报告文学集《春暖》等4部。 1989年获《广西日报》“桂花杯”报告文学三等奖,2003年获中国第五届城市运动会组委会“中联重科杯”好新闻二等奖,2013年12月纪实文学集《极目南国》一书荣获湖南电大系统“首届跃苗文学奖” 三等奖,2014年《大山的儿子》获“第二届跃苗文学奖”一等奖。


在湖南电大学习的岁月,我有幸成了湖南电大开国内电大系统先河的首批“导学制”试点学员,我的导师是原校长杜纯梓教授。他退休后继续发挥余热,并在教学领域寻求创新,独家首倡针对开放教育特点“一题一议”沙龙模式的导学形式,先布置学习选题,交由班主任或任课老师联系沙龙成员,并下发资料让学员们争对性地就有关议题先预热温习,然后再集中各抒己见畅谈心得体会。杜教授是国学大师,在语言学、古典文学研究领域有很深的学养,他的导学形式丰富多样、轻松愉悦,不拘泥、不作派,有时就放在学校留给他的办公室,或图书馆的阅览室,有时甚至把我们召集在他的家里,一边把杯小酌 ,一边畅谈体会,其乐融融间,教学相长,受益匪浅。

2013年5月的一天下午,我正在沅江市做一个“环洞庭湖‘驭水文化’发现与建设”的调查采访,沅江市组织了省里、益阳市的有关领导、专家学者很大的阵容对“环洞庭湖旅游文化的新名片”寄予厚望。大家正在专题论证中,我突然接到班主任刘勇兵老师召集在当天晚上出席杜教授组织的《论语》导学的电话,此前一个月我们拿到了有关《论语》原文与知识学习点的资料,我对“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这部儒家经典怀有很深的敬意,多次揣摩译读,又参看过诸家争鸣,确实很有些话语要说。这时已经是下午五点多钟了,我只好忍痛放下手头的采访活计,立马往长沙赶发。

跨过几个堵车高峰点,一路辗转,赶到省电大时已经快9点了。杜教授、直属院的刘副院长、刘勇兵老师和几个重点学员已经到了,就等我了。

打开《论语》,也就打开了师生们如泉如潮的话闸,大家仿佛穿越几千年的时光隧道,又回到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孔子这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孝道、治学、治国、为政的言论,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就是中国思想垄断的最大历史“幽默”;儒家思想的精华“中庸之道”尽管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不相吻合,但毕竟几千年来一直影响着并将继续影响着中华儿女的处世哲学。

大家谈得最多的还是孔子的“孝”。《论语》中“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事父母能竭其力”,“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等“孝”的传统美德,一贯数千年,至今毫不褪色,足见其影响深远。况且,孔子的“孝义”思想,历久弥坚,从不过时。他不仅强调““事父母能竭其力”,但或是贪污或是抢劫,触犯法律,使父母担忧,这又何“孝”之有?父母都希望子女比自己强,具有良好的品德,这是父母教育子女的出发点。所以为父母提供丰厚的物质不是孝的根本,如果能够按照父母的意愿和教诲行事做人,对得起父母才是真正的孝。所以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教诲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

最经世致用的还是治学方面的言论,这也是我们谈论的焦点。孔子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博学而笃志,切问近而思”。不正是一种谦虚、严谨、实事求是,锲而不舍的治学态度吗?治学的方法他讲究“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他认为“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同时孔子认为“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不仅从方法、态度上给以教诲,还反复告诫后人学习学习再学习的重要性。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孔子告诉了我们一个“能者为师”最朴素的道理。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触的人很多,而每个人都有某方面的优点,值得我们去学习,亦可成为我们良师益友。我们在座的有会计、有幼儿园的老师,有记者,有讲师,有教授,职业岗位不同,专攻方向不同,但什么都涉猎到是不可能的,如果以谦虚之心,不断地摄取,无尽地学习,就像置身于万绿丛中的小苗吸收着丰富的养分,总会长粗长大。

这方唱罢,那方登场,我们讨论的气氛十分热烈。这时有个同学提起了当下甚嚣尘上的“于丹论语现象”,也不得不引出诸如于丹“只是中国快乐温暖主义心理学家”的标签和对“《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所有古圣先贤首先是建立在个人的价值坐标系上,了解了自己心灵的愿望,然后才会有宏图大志想在这个世界上有所建树”等简单认知的口诛笔伐。

纷纷扬扬的是与非的争鸣,是需要智者才能止沸的。杜教授终于说话了。他说:“论语之所以是经典国学,让无数人受用、几千年不朽,就是因为它的博大精深,解读它的人至少要以平视的眼光才能触及它的真容。”是啊,任何简单取巧的哗众和应景的蜻蜓点水,终会只是时间的过客。但对于传统文化和儒家之大成,于丹们即便是简单的解读,那也不失是一种抛砖引玉的开卷之举。

接着,杜教授从《论语》中孔子叫人树立正确的为学观、贫富观、德仁观、得失观、修身观、处世(交友)观等六个方面做了全新的解读,让人耳目一新,有醍醐灌顶、茅塞顿开之感。

比如谈到得失观,“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人首先要能够正确面对人生的遗憾。不要纠缠在里面,一遍遍地问天问地,这样只能加重你的苦痛。同时要尽可能地去弥补这个遗憾,承认现实的不足之处,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弥补这种不足,这就是《论语》告诉我们对待生活缺失的态度。

又如讲到修身,《论语•乡党》记载:“乡人饮酒,杖者出,斯出矣”、“乡人傩,朝服而立于阼阶。”乡亲们一起行饮酒礼,仪式结束后,孔子总是要等扶手杖的老人出门后,自己才走。乡亲们举行驱除疫鬼的仪式,孔子一定穿着朝服,恭敬地站在东面的台阶上。

孔子的学生子路曾经问他的老师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君子。孔子告诉他:“修己以敬。”好好修炼自己,保持着严肃恭敬的态度。子路一听,又追问:“如斯而已乎?”孔子又补充了一点说:“修己以安人。”修炼好自己的前提下,再想法让别人安乐。子路又追问:“如斯而已乎?”

孔子不倦地补充说:“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修炼自己,并让百姓过上幸福的生活,像尧、舜这样的圣贤之君还愁没有做好呢。在孔子看来,君子是绵绵无期地修炼出来的。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君子心胸宽阔,宰相肚里能撑船,与小人相比,显得多么磊落大度!而成天为蝇头小利患得患失,或者为了升官发财不惜溜须拍马,或者为了算计别人挖空心思,不仅会阴沟里翻船,还会被世人唾弃……

无论是于丹的七“道”,还是杜教授的六“观”,只要不是名利之外的喧哗,对我们而言,何尝不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一次意外收获呢?

电大学习的岁月,我常常陶醉于这样的导学交流中。近年来,通过专业科的学习积淀,对文化、文学有了更深刻更全面的认知和感悟。对以前自己的作品有了客观的、比较的、批判的反思。我曾经写过不少小说,比较注重人物心理、性格的雕塑刻画,但人文气息不浓重,且题材单一化明显。这几年,我也在尝试写一些理性的、文化味浓重的系列散文,发了些在《纵横》《西部开发报》等报刊上,觉得有点书卷气息了。比如2010、2011年连续两年,是家乡崀山冲刺世界自然遗产最关键的时刻,我以一个传媒人特有的方式帮助他们奋力一搏。我在《纵横》的“两会”特刊上先刊发了一篇《胜地有缘何恨晚  丹霞之魂是崀山》的散文,接连又写了一篇《崀山,让世界叫好的斯芬克斯之谜》的纪实,配了很多精美图片。读者都被我那诗意盎然的文字和视觉盛宴的悦目图片震惊和叫绝,为崀山成功“入世”起到了推波助澜作用。前篇文章因文笔隽永、诗意浓重,被家乡崀山称为“崀山长歌”式散文诗,被国内多家报刊转载;后篇也被中国文史出版社评为当年社版出版物单件作品二等奖;2013年湖南省电大首届“跃苗”文学奖开奖,我送选的《极目南国》一书荣获三等奖;2014年我的文学作品集《大山的儿子》再次斩获第二届跃苗文学奖一等奖;我在《西部开发报》上法开辟的《湘之西文化旅游走笔》专栏,以警世、发现独特视角,为落后地区谋划、会诊,反响热烈。

书到用时方恨少。借用一首禅诗聊以自慰: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读书好时节。




莫道桑榆晚  为霞尚满天

——王瑞启先生印象


王瑞启,1937年7月生于新宁县。1958年考入湖南师范学院(现师大)中文系。毕业后分配到新宁一中工作。热爱书法、诗词,且多次获奖。现为“新宁县老年书画摄影协会”副会长;湖南省诗词协会会员,有诗集《雪泥鸿爪》《流年月咏》《晚晴》《渔情散咏》《四句诗选》等出版。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面前的这位耄耋之年的长者,是半个多世纪来众多留在新宁或走出新宁各路领军弄潮精英们无比崇爱的师长。在长沙的同乡圈子里,从厅长到老板,莫不以曾经师从先生而自豪,每每谈及国学与文化,都有得益于先生的“英雄所见”。后来我惊讶地发现,省城在政界出类拔萃的县籍人士里大多都是秘书出生,且文采飞扬、能言善辩、识卓见远,备受领导赏识,如李中标、罗德树、许石林、禹新荣、肖凌之、蒋德云、刘孝听、李大源、文德勇、李文亮等不可一一而足;县内各衙门的写作班底同样不可小觑,他们见贤思齐、各领风骚,一茬一茬的业界翘楚在“文而优则仕”的规则里,经过文字的历练、实践的摔打,进而走上领导岗位。如此洋洋大观的文苑盛景,不能不说是先生领衔的国语导师们的头功!

对我而言,先生的学养、人品是遥不可及的山巅 。因为与一中无缘,故而很难得到先生耳提面命名的机会。驿动的岁月,尽管收获过无数文学与传媒运行成功的喜悦,但我心里总免不了有种与大师擦肩而过的失落。然而,这一天还是来了,而且来得有点突然。我们《文化崀山》的一个忠实的铁杆支持者邓昌盛老师,他与先生是朝夕切磋的诗友。邓老师在我们编辑部一个风风火火的电话就把我们见面的时间预订了,我在仓促和忐忑中开始了这次“不速”之旅。

先生早已在阳台上候着,灿烂的笑脸如同盆景中微风摇曳的花草,见我们下车,矫健的身子早已迎出门外,我的唐突顿时烟消云散。他说他了解我的家世和坎坷经历,更读过我的部分文字,并盛赞拙作《莫负潇湘风物好,醉卧崀笏咏山良》的大气磅礴……穿越过岁月的时空,我们越扯越近, 先生居然肯定地说:“我们曾经见过的。”我愕然,清零了全部的记忆,奇了怪了,先生,心有灵犀的你我,难道在醉梦中会过?!

接着我们聊起了诗。他直言,他不爱新诗也不太专注于格律和平仄严谨的近体诗,却对古体诗情有独钟。无格律羁绊的古体诗有行云流水的韵致和酣畅、以及易于吟咏的美学功效。无论是四言为主、多用重章叠句、可以配乐传唱的《诗经》,还是朗朗上口、多用“兮”字舒缓接转的《楚辞(骚体)》,以及汉代“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乐府,其抑扬顿挫、通俗易懂、易于传唱的功能,奠定了古体诗以“韵”传神的基础。古体诗是依照古代的诗体来写的。在唐人看来,从《诗经》到南北朝的庾信,都算是古体诗,因此,所谓仿照古代的诗体,也就没有一定的标准。但是,有一点是一致的,那就是不受近体诗的格律的束缚。我们都认同,凡不受近体诗格律的束缚的,都是古体诗。

“诗者,感其况而述其心,发乎情而施乎艺也”(赵缺《无咎诗三百序》)。诗歌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基本的文学形式,是一种阐述心灵的文学体裁,而诗人则需要掌握成熟的艺术技巧,并按照一定的音节、声调和韵律的要求,用凝练的语言、充沛的情感以及丰富的意象来高度集中地表现社会生活和人类精神世界。孔子认为,诗具有兴、观、群、怨四种作用。陆机则认为:“诗缘情而绮靡”。

正是基于扎实的国学功底和对自然风光、丰富多彩的退休生活的热爱,以及作为传道授业一辈子的师者的责任与担当,使先生诗泉喷涌,情洪澎湃,并成一发而不可收拾之势。诗词和书法都是先生的至爱,为了“鱼和熊掌”都可兼得,他的诗基本上都是以毛笔或硬笔书写。 只见他把退休赋闲后结集的《雪泥鸿爪》《流年月咏》和即将结集的毛笔自书诗集《渔情散咏》,以及硬笔自书诗集《四句诗选》如数家珍地搬出来,犹如舐犊情深的母亲轻抚着自己聪明淘气的孩子,那份怡然、爱怜、痴狂和执着,不禁让我油然而生敬意。

灯下,我畅游在先生创作的诗海中, 他以自己的心智积淀和近80年的人生历练,写下了诸多脍炙人口、哲理深蕴的佳构。如《忍》《莫叹》《悟》《悟道》《半字歌》《处世》《勤憨歌》《修身养性》《饮食保健歌》等几百篇,都经典独到、字字千钧。其中《半字歌》和《悟道》,读来既有趣又深沉:

半寛半窄半边走  半明半暗半糊涂,半长半短半截纸  半富半贫半架书;

半真半假半分辨,半死半生半难估;半愚半智半成败,半敏半痴半丈夫;

半忧半乐半天过,半惰半勤半获珠;半聋半慧半边看,半紧半松半世途;

半浓半淡半杯酒,半干半湿一儍儒。

41个“半”字,悟透了为学、为友、为官、为人、为事、为夫、为乐、为闲、为饮的全部道理,浅看轻松顺口,深究无不满腹哲理,其间“消极”的智慧,与郑板桥“难得糊涂”的灵活从容、知足常乐、世事洞明、知雄守雌处世策略似有异曲同工之妙;但对“半惰半勤”、“半紧半松”、“半干半湿”的玩世后果分析可谓鞭辟入里,其警醒、教化用心良苦、言之谆谆。

更多轻松直白的老年哲学在《悟道》一诗中淋漓尽现。仔细读来,犹觉清风拂面、醍醐灌顶,使人心结全解、茅塞顿开:

“七老八十悟道,此身草木云云/…….静观炎凉世态,端坐与世无争/……从来厚德载物,自古雅量容人/若能方圆处世,可得息事宁人/学会糊涂寡言,不求事事洞明/…….精诚去非养德,铭记天道酬勤/淡泊达观致远,保持一颗童心/绝不抽烟打牌,闲来写点诗文∕老来知足常乐,修福修慧一身……”

先生的达观和敏捷在诗里行间斐然跳跃。他的诗篇中,村野垂钓、山川游历、都市观景等无不浓墨重彩;尤其可贵的是,他思维敏锐、与时俱进,过往烟云中的新闻事件,都没有放过,或叙事或感怀,读来真切、生动,犹历历在目。如《澳门回归十周年》《游台湾》《游香港》《又赴星城》《京城“两会”》《朝中措•校门喋血》《南歌子•西南大旱》《捣练子•玉树地震》《上海世博会》等,至于收在《鱼情散咏》里的100多首钓鱼诗,写景抒情,清新自然。如:……银钩钓得春光早,提篓哼歌宿鸟惊∕;摆尾摇头水性乖,有饵何愁你不来,轻移慢动慧眼识,贪心总是断头台;/情思一缕系清江,不计鱼丰钓健康,名利钱财姑作饵,换取延年看辉煌。

令人肃然起敬的还是先生那种不负光阴、与日月同辉的坚韧不拔的为文求学态度,以及面对浮躁的社会,用自身的榜样力量现身说法,苦心劝诫青少年励志向上、积极向善而留下的警世箴言。每有闲暇读书,必有读后感受,在他的诗作里,像《读<随园诗话>》《水龙吟•蔡文姬》《朝中措•屈原》《纪念屈原》《读<兰亭集序>》等见解精准独到、给人以深刻启迪。此外,面对当下青年学生在物欲横流面前浮躁厌学、玩物丧志的倾向,先生鼓励青年们要像雄鹰一般不停翻飞盘旋执着地找寻,不要在百折峰回、杂草丛生的路前枉自嗟叹,而要披荆斩棘、奋力前行。这些激人奋进的“劝学诗”,代表作有《梦劝》《劝读书》《古语》《感人叹学》《老来学》《国考来临》《集腋成裘》等。

劝人向学,首先他自己就是活到老学到老的践行者。78岁仍然赋诗作对,即使行云野鹤也不忘墨迹留香;此外,他现在依然是县老年大学的骨干老师,身兼书法和诗词两门课的教学,还是校报《新宁县老年大学》的执行编辑。诚如他《学到夕阳下山头》所写:

下了讲台再学诗,   白头不怕别人嗤。

晃脑摇头吟来苦,   乐在其中只自知。

如此豁达而磊落的师长情怀,使他收获着快乐的同时,也把这份玫瑰的余香向周边志趣相投的同道们温馨地传递。现在,新宁书画摄影协会和崀山诗词楹联协会人丁兴旺,一大批诗词爱好者咏物言志、新作不断,还与县内外诗词爱好者保持交流互动。先生是湖南省诗词协会会员,他与诗友们咬定青山不放松,坚守净土不随流,期望这股强劲、高洁而纯净的为学之风,能吹入崀山脚下麻将肆虐、民风日下的寻常百姓家。

“身瘦带频减,发稀冠自偏”。衣带渐宽终不悔,发疏帽斜尚忧民,先生等知识分子那种矢志不渝的家国情怀,恰如唐代刘禹锡回应白居易《酬乐天咏志见示》的最末两句: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愿先生的霞光把别人照亮时,也给自己以温暖。


【编辑:与文为邻】

已经有 0 条评论
最新评论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文学研究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

您是本网站第 157686158 位访客      技术支持:HangBlog(renxuehang@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