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西南作家网:www.xnzjw.cn
西南作家网: >> 原创作品 >> 散文 >> 正文

【2015年度作家奖】犹记旧时黄梅雨(外二篇)
信息来源:本站发布    作者:    阅读次数:2323    发布时间:2015-11-06


作者:李树侠

李树侠,安徽桐城市人,桐城市作协会员。读高中时首发诗歌,作品散见《女友》《文化周报》《安徽青年报》《教育文汇》《安庆日报》等,曾多次获奖。钟情于阅读和写作,用干净的文字写丰富的内心。


旧时的快乐,很多渐渐沉淀于时间的漫漫长河——短发,牛仔裤,寡言,青涩,犹如西园挂旧绿,日渐苍茫起来。

可是有些事、有些人,总是会不期然的跳出日月的混沌,鲜亮地站在你面前,犹如黄梅雨中的栀子,绿得晃眼,白得忧伤。

17岁的情感,深深浅浅,就像月光下的一面湖水,兀自幽深无言。他高高大大,腼腆而憨厚,笑起来露出白生生的牙齿。穿一件白衬衫,那种白和他眼里的一点点忧郁相映成趣,立刻把他从灰扑扑的人堆里亮出来,是那么的卓尔不群。虽然我也隐隐知道他并不讨厌我,可我还是不敢对他说出自己的心思,只是把他的影子一遍又一遍涂抹于笔端,直至高三那年我为他写的一首小诗变成了铅字。这样,似乎我有了更多喜欢他的资本——虽然单纯得像一张白纸,但我的才气想必可以忽略他丰富的阅历和年长我7岁的距离。

高考刚过,我有了大把大把闲闲的、琐碎的光阴。其时他已省城工作,知道我喜欢涂涂画画,说回家给我捎来一大盒水彩。

黄梅雨季,天空整日蒙在深灰的幕布里,雨下得滴滴答答,像深闺女子寂寞而又缠绵的叹息。他打着伞来我家,进门甩一甩湿透的伞,灿然一笑,整个屋子似乎亮了一些。这是第一次我们俩单独在一起,我想站起来迎接,似乎觉得太过热情,又临窗坐下,背对着他,有点羞涩,有点紧张。彼时,窗外的栀子花在雨里乱乱地开,浓浓淡淡一片潮白和湿绿,那么水灵,那么生动,像极一个乡下活泼娇憨而又不失端庄妩媚的少女。他坐在木椅上,看着我不说话。沉吟片刻后站起来,走到我身边,抬头望着向窗外。说我家院子里有这么多的栀子,说他的妹妹用熟了的栀子染指甲,问我有没有这样臭美过。当然,十七八岁的女孩子最是好奇,逃不过美的诱惑。我还记黄昏里,和姐姐争抢那些黄栀子,手掌被那种刺眼的黄弄得斑斑驳驳,比谁的指甲好看。这种小女孩子天真的把戏,怎么可以向他吐露?见我沉默,他淡淡看我一眼,转过身翻动着我搁在案前的那本书,一页一页,轻轻浅浅地翻下去,不再说话。其实,写给他那首诗,就夹在那本书的后面。

檐下的雨,一滴一滴,那么清晰的放大了我们的呼吸。他翻书的动作是舒缓的,雨里栀子花开放是舒缓的,时光是舒缓的,快乐是舒缓的。美丽的人生,我以为,也是舒缓的。他默默翻书,我默默欢喜,彼此都无言。

那样只为喜欢而喜欢的情感是多么纯粹而无邪。

多年之后的这个夏天,日日听雨,听得落落寡欢,觉得远隔旧时的成年岁月是这样冷冷清清。一日兴起,翻箱倒柜,寻出从前他送的毛笔和颜料,一刻功夫,一朵栀子在我的笔底袅娜出来:黛青色的的枝丫,湿漉漉碧翠的叶子,当中一坨醒目的白,只是那黄梅雨已无从落笔。

岁月更叠,一层层,如同岩石的纹理,清晰而又模糊。而那黄梅雨,还是旧的。旧的凉薄。旧的浅叹。

旧日里的光阴,淡漠了忧伤,过滤了烦恼,留下的都是寂寞的怀想。


坐进夏日听蝉声


一天的愉悦是从老家的清晨开始。推开窗户,隔夜的风撩起碎花布帘,尘世的声音就扑面而来。

闭目,侧耳,听檐下阳光轻微的脚步,听晨露在树叶间滴答的辗转,听花蕾打开浅浅的微笑——坐在清晨自然的声乐里,内心像被水洗过一样,清静而澄明,似乎做什么或不做什么都很安逸。 

记得还在青春年少,心里像揣着一匹桀骜不驯的野马,抗拒一切自然界的声响,随身总要带个耳机,把自己沉浸在激越缠绵、忧伤婉转的乐曲或嘈嘈杂杂的流行歌曲里。时光荏苒,许多东西都在不知不觉中改变了,旧有的习惯,旧有的感知,还有,旧有的好恶。

老家在山清水秀的嬉子湖,到了夏天,山岗上的苦楝树和榆树、河滩里柳树和杨树上,传出长短不一的蝉歌。独唱的蝉歌就象女儿家躲在深闺里拨弄的丝弦,低徊,缠绵,也像一阕声声慢的旧词,述说着一咏三叹、欲说又止的情怀;合唱的蝉歌就不一样了,那种合唱不是训练有素的集体表演,而是顽童似的随心所欲——在高潮迭起时却戛然而止,留下空寂寂颤巍巍的尾音,给人惊心动魄的悬念。有时像一首欢快的进行曲,一泻千里;有时又像是民间艳俗的十八番锣鼓,排山倒海,纵情豪迈。那么小的蝉似乎要把一整个夏天,折腾得像赶集似的热闹。

在午后小憩时分,或者炊烟升起的时候,蝉都是这种合唱,没有一丝间歇,有点吵嘈但是并不觉得太过刺耳,只觉得长长的闷热的夏日就应当有着这样的声乐,应当有着这样不愿散去的俗世热闹,不然,这个乡村的夏天就少了声色,就像是一场无声的黑白电影,情节是有,但缺了韵味。  

其实,夏日最先醒来的也还有鸟叫,也还有小虫子的低吟,但绝对没有蝉的固执和铿锵。那些鸟啊,虫子啊,似乎在春天的舞台上已经亮相,已经崭露头角,一旦夏天的幕布拉开,他们便自动隐进后台,或者甘为配角——在蝉热烈的歌唱中,他们的吐出的音符是那般娇羞,那般绵软,宛若枯草沾秋露一样经不得推敲。

很多时候,坐在夏日的浓荫里,听着蝉声,把自己躺进童年的欢娱,躺进祖母絮絮叨叨的童话,甚或躺进一脉静静流淌的河。这河来自何方去向何处,我不知道,就如同我也不知道这蝉歌,是来自唐朝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还是出于赵嘏的“噪蝉声乱日初曛,弦管楼中永不闻。争奈愁人数茎发,故园秋隔五湖云。” 反正我也不管它的来历,不管自己身处何地,只想在这夏日的蝉歌里一梦不起。

人到中年,心思渐淡渐薄,如一杯冲过几水的菊茶,香已逸散,只留菊瓣残缺,倦卧杯底,形在而神无。可是,又有多少情怀难忘,多少乡愁又添,就像这蝉声,年年岁岁,岁岁年年,不绝于耳,把过去了的光阴像慢镜头似的推到你的前面,让你顷刻间回归自然,让昨日重现。

夏日的长风和着蝉声,轻轻的、缓缓的,抚慰着日渐冷寂的往事。


难觅旧年沉水香


站在新年的门槛,心生惶恐,又心生希望。

旧年很多的事,是悬在墙角上隔年的蛛网,上面布满尘灰,就搁在那里,不要轻易去碰触。

旧的一年,有喜有悲。可是那些悲,染上泪,沉入心底,又似乎像晚风中的一声轻叹。其实那种叹,也不尽是伤感,而是暮晚的一种情绪,一种只有自己才懂的对流光的倾诉。

旧年的喜,是贴在门楣上的红对联,即使风吹日晒,败了颜色,看上去依然有几分热闹。想必再安静的人,也总会在孤独的时候,向往那种烟火的喧哗,害怕自己真的被世间忘却。

可是旧年,那么长的365天,就真的只有这些难以释怀的喜和悲?

真水无香,那沉在水底的爱和欢喜呢?  

大段大段的平淡的日子里,那殷殷切切的牵挂,那朝朝暮暮的叮嘱,那欲说还休的情愫,是不是被自己忽略了。

每至周末,年迈的父母倚门望儿,跟美食佳肴一同亮出的,是他们积攒了一周、、的絮絮叨叨;老爸把他亲手种的开得正艳的当季花儿搬进搬出,如数家珍的描述:哪个矫情,哪个沉静,哪个活泼,说来说去都是他三个宝贝女儿的特质;那条平日里摇着尾巴承欢脚下的狗似乎觉得自己被冷落了,一个劲儿冲我呜咽,视我为夺宠的罪魁祸首。临走时,装满一大包行囊的除了母亲精心打点的菜蔬,还有注意身体、晚上早点安歇的之类的话语。这个时候,我总是一步一回头,唯恐这安谧而又温馨的时刻,和挂在壁上的那本日历一样,一日薄于一日。

夜晚,总是有莫名的忧伤萦绕心上。这个时候,空旷的屋子里,跟灯光一同亮起来的是手机的屏,是女儿脆脆暖暖的问候。千里之外,女儿担心的太多:夜的黑,骑车的危险,天的冷暖,都似乎是她无尽的话题。说得多了,我们弄不清到底谁是女儿谁是母亲。那一声声叮咛,在耳边热乎乎捂着,陪我走进沉沉的睡梦。

上班时间除了忙手头工作,就是看书学习。旧年里,花费了那么多时间和精力考证,林林总总几大本,但觉得自己依然有虚度光阴的遗憾。其实,我最惬意的还是写那些文字。我爱的人,爱我的人,在我的文字里都能寻到他们的影子,甚至呼之欲出。我总是小心翼翼的把这份情感安放在最为隐秘的地方,我要他们爱我青春的脸庞,也一样爱我历经沧桑憔悴的心。即使时间颠覆了一切,即使一切都成为不能重复的回忆,这里依然是我守望幸福的窗口。

旧年就这样在我的不舍中愈走愈远,眼看着只剩下短短的一个尾巴了,我要把这些看起来平常的事情沉淀在心底,发酵,生出经年不散的香。


【编辑:与文为邻】

已经有 4 条评论
最新评论

墨扬 : 2015/11/21 12:31:06

一组触动心灵的文字,欣赏而又优美,能让读者们共鸣,作者作的散文特别不一般的风味,支持携手一起为她点赞!

竹石秀女 : 2015/11/19 14:20:45

自然清新的文字,犹如一幅靓丽的风景画,展现在我面前。让我流连忘返,不忍离去。总之,这是一组很美的散文,欣赏,支持,问好!

风为裳 : 2015/11/16 21:59:26

一组文字清丽感情,婉转的散文。 好的文字是发自内心的一种情感倾诉,能让人引起共鸣和遐想,引领着读者走进文字的内核。我想,此文作者李树侠已经做到了,灵动的语句信手拈来。

裴东升 : 2015/11/16 15:57:43

我知道,桐城自古人杰地灵,文人辈出,李树侠该是其中一位!读她的这一组散文,第一个感觉就是作者如水的灵气、如梦的意境和如诗的语言。《犹记旧时黄梅雨》是对逝去的一段情感的追忆,唯美忧伤!《坐进夏日听蝉声》则是作者由丝丝的蝉鸣,勾起了对过往的一切的温馨的回味和对岁月流逝的淡淡的忧伤。通过这篇散文,我欣喜地看到作者作为一位现代女性难得的多愁和善感!《难觅旧年沉水香》更多的则是对亲情、友情温馨而甜美的回味,由此可以看出作者的纤细和善良的一面。三篇散文都是从小处着手,有感而发,称得上是女性散文的佳作!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文学研究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

您是本网站第 157682827 位访客      技术支持:HangBlog(renxuehang@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