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西南作家网:www.xnzjw.cn
西南作家网: >> 原创作品 >> 散文 >> 正文

【2015年度作家奖】阆中晨韵(外二篇)
信息来源:本站发布    作者:    阅读次数:2327    发布时间:2015-11-11

作者:罗学娅

罗学娅,四川省内江市、隆昌县作协会员,有100多篇散文、诗歌等作品在全国及省、市、县相关报刊杂志发表,并多次荣获相应级别的各级奖项。


天主堂的晨钟把我从睡梦中叫醒,揉揉惺忪的眼睛,才发现自己身置幽静的阆中古城,难怪睡得这么香, 这么沉。

一日之计在于晨,更何况是寸金难买寸光阴的阆中之晨。我赶快起床,走出客栈,向宁静的古城道一声早安。

这是一座中国著名的古城,它像一颗珍贵的黛色大珍珠,静静地镶嵌在四川盆地东北缘,山围四面,水绕三方,2300多年来的每一个夜晚,都是这样恬静地躺在这里,复苏着白天喧嚣的疲惫,孕育着次日活跃脉动的青春。

古老的城池,懒懒地舒展着四肢,一件薄薄的轻纱睡袍,朦朦胧胧地披在它身上,飘逸、古朴、典雅、高贵。空气中,渗透着一丝丝深秋的凉意,清澈、爽朗、纯净,馨香,沁人心扉,令人心旷神怡。我情不自禁地加快步伐,迫不及待地投入到古城宽阔厚实的怀抱,去欣赏它那迷人的晨景,去享受它那醉人的神韵。

顺着宋词一样长长短短、宽宽窄窄、韵味十足的街道,我走进空寂的小巷,轻轻踩在古老的青石板上,仿佛能听见自己的脚步声。在这棋盘式的古城格局中,一座座年代久远的砖墙瓦房,半珠式、品字型、多字型等等风格迥异的院落,接踵映入眼帘。偶有一棵古树点缀其间,更增添了古城沧桑的年轮。一朵朵千姿百态的窗花,掩映着深深庭院里休整了一夜的勃勃生机,它们早已按耐不住强大的生命力,即将喷薄而出。

我忙拿出相机,咔嚓咔嚓,拍下这份难得的、没人打扰的、穿越时空的静美,深怕它一会儿就会被太阳掀起的火热给替换了。

走进学道街,来到贡院门前,透过考棚门柱厚实的雕花,我仿佛看见千百个文武志士正在里面专心致志的科考,待他们交完试卷,就会从这个门坎走出来,一个又一个地刷新状元之乡、举人之乡的金色牌匾。

我坐在张飞庙对面的古井台缘,则耳倾听,当年张飞率精卒万人,打败曹兵三万的战马嘶声,有没有刻录在这深深的井底?张飞镇守阆中七年,保境安民,发展农桑的歌舞升平有没有回放在古井的四壁?一代枭雄在伐吴前夕,惨死刀下的热血有没有染红这一洼碧水?正是古人的精魂血肉,后人的怀念敬仰,才打造出了桓侯祠这颗璀璨的三国明珠,闪烁在泱泱巴蜀大地。

晨练的人们从静静的院落纷纷走了出来,他们身着太极装或运动服,步履匆匆,却十分轻盈,看见我们外地游客,投以和善的眼神,报以友好的微笑,让我更觉古城温馨。

跟随他们身后,穿过管星街,眼前豁然开朗,好一块缰绕合护的形胜之地,“龙、砂、穴、水”地理四科集聚在这里,阴一半,阳一半的巨型太极图,铺展在硕大的风水广场地面,上百人在此晨练,居然是那样地安静,舞动着的太极拳、功夫剑,和着柔美的民乐声,天人合一,美轮美奂。

一座串珠式的二进民居院落,写着“星座苑”三个大字,难以置信,这座如此普通的古城小院,就是春节老人落下闳的故居,亿万国民、全球华人心中最最欢乐的中国年,原来就诞生在这里,真是不可思议。

拍照、凝视、眺望、倾听,我眼、耳、手、脚,忙不迭地徜徉在千年古城,举手是历史,投足是故事,“秦砖汉瓦魂,唐宋格局明清貌;京院苏园韵,渝川灵性巴阆风”,这副对联写得太好了,把阆中古城的所有特点和历史风韵都巧妙地囊括在了这精湛的24个汉字之中。在钢筋水泥高唱主角儿的现代化当下,这座秀立如砥的千年古城,理所当然应该受到国际公约的严格保护,成为全人类共同拥有的稀世珍宝。

天渐渐亮了,古城慢慢苏醒了,黛瓦琉璃、木檐翘角越来越清晰,那层惟妙惟肖的晨纱,慢慢地融进了环绕着古城的嘉陵江。

一家家商铺的木门,吱吱嘎嘎地打开了,古城人又开始了新的一天的忙碌。醋坊街飘出阵阵保宁醋和保宁压酒诱人的醇香,蒸馍巷更是热气腾腾,白糖蒸馍、吊汤扯面、川北凉粉、张飞牛肉,无不刺激我安静了一夜的味蕾。

该吃早饭了,待我一饱口福之后,再来慢慢欣赏阳光下别样的古城。

因为此时此刻的我,满脑海都是古城阆中的晨韵:深邃、厚重、立体、丰富、婉约、流畅……


芝麻月饼


“仰头望明月,寄情千里光。”每年仲秋季节,我都会情不自禁地仰望着星空,看着月牙儿一天天丰满,盼着中秋节一天天走近。

月圆了,中秋节到了,满月银盘毫不吝啬地向大地抛洒着皎洁的银霜,此时此刻,我将潇洒地“举杯邀明月”,任思绪万千,凭乡愁百结,澎湃的心潮里,荡漾着浓浓的芝麻月饼的香甜。

那年中秋月黑风高,妈妈从一个解放煤矿的红色知识分子,一夜之间成了“右派”,公主似的我和妹妹,瞬间成了倍受歧视的“狗崽子”。

“我们离婚吧,为了孩子。”妈妈再次哀求爸爸。那时,爸爸刚从川南团校培训回矿,是首届矿团委干部,都说前途很好。

经不住妈妈的再三哀求,爸爸只好答应了。他抱着我,妈妈抱着妹妹,翻山越岭朝小镇走去,两公里的山路,就像到天边一样遥远。

到了区政府大门前,熟睡的妹妹突然哇哇大哭,哭得嘴唇发紫,上气不接下气。妈妈赶紧把她抱到僻静处,拍着哄着喂奶,悲泪如雨的妈妈,哪有足够的奶水来喂养妹妹啊。

爸爸转身到区政府旁边的小店买了一个芝麻月饼,分成了四块,把稍大的一块给了我,小的一块慢慢地掰着喂刚满一岁的妹妹。他叫妈妈也吃一小块月饼,趁机劝说:“快回去吧,今天是中秋节呢。”

天很快黑了下来,要下雨了,我们一家四口,就在这漆黑的夜晚,迎着瑟瑟的秋风,凄凄惨惨往回赶。

这就是我朦胧记忆中的第一个中秋团圆节。

不久,爸爸提着那只刚从团校提回来的小皮箱走了,因为他和右派妈妈划不清界线,被清除出了干部队伍,发配到边远农村支援水利建设。妈妈既要教书,又要接受劳动改造,文革期间,是外婆带着我们4姊妹四处逃难躲武斗,一家人就这样聚少离多,历经磨难。

我很小就会诵读“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我常常“举头望明月”,翘首盼望中秋节。无论多么艰难,每年中秋,全家人都要想方设法地团聚一次,那一天,爸爸必定会带回一个芝麻月饼,晚饭后,切成4块分给我们四姊妹,我们吃得很开心,爸爸妈妈和外婆笑得更开心。这幅幸福的画面和芝麻月饼的香甜,几乎定格了我童年所有的中秋节。

那年中秋皓月当空,妈妈平反了,爸爸调回了煤矿,我考上了中专,弟弟妹妹参加了工作。

“21年了,我们一家人总算真正地团圆了。”爸爸特别感动,尽管没有谁会给他平反,但他还是从心眼里乐开了花。

那天,爸爸做了满满一桌子的菜,给每个人都斟上了满满的一杯老白干,酒足饭饱之后,叫我们全都坐在门前那棵老桉树下喝茶,他笑嘻嘻地拿出一包芝麻月饼,哇!整整6个,每人一个,那是我第一次吃一个圆圆的、完整的芝麻月饼,吃着、笑着,看着天上的月亮,好圆,好亮,好温暖。

从此之后,生活就像芝麻开花,日子从温饱到了小康,爸爸却痴呆了。

每年中秋,我们四姊妹都会秉承家风,从四面八方赶回老家,阖家欢聚。我们争先恐后地给爸爸敬好酒,请他吃最时尚的月饼,告诉他:过中秋节了。

望着一大堆品质上好,包装精美的月饼,爸爸却挑去挑来,这个不好吃,那个没芝麻,嘴里念叨着:中秋节,芝麻月饼。

当我们想方设法给他买到一个芝麻月饼时,他会高兴得像孩子一样,双手掰着,一小块一小块地往嘴里塞,吃得吧嗒吧嗒的,嘴角沾着几粒芝麻,笑得像豌豆角。

转眼,爸爸离开我们已经10多年了,每到中秋节,我都要多摆一副碗筷,请他喝酒,请他吃月饼,尽管,市场上早没有了当年那种小作坊手工制作的芝麻月饼,但芝麻月饼的香甜,永远驻留在我的心田,萦绕在我们家的每一个中秋节。


兵回家


年年清明,今又清明,趁着纷纷雨季的难得艳阳,把一个去年清明的故事翻出来晒晒:“抗战老兵李龙泉回家了”!寂静的双凤驿红土村突然热闹了起来,李家大院子的男女老少,收拾房间,打扫院落,推豆花、打糍粑、炸酥肉,杀鸡剖鱼,好不热闹。

上世纪20年代初,排行老三的李龙泉就出生在这个李家大院子,抗日战争爆发那年,少年气盛的他毅然决然地跟随百万川军,告别家人、背井离乡,英勇出川,守土抗战,这一战,就是整整八年。350万川军,占了全国参战将士的五分之—强,在空前绝后的抗日战争中造就了“无川不成兵”的不朽传说。李龙泉就在这支壮烈的川军中,出生入死、浴血奋战,亲眼见证了 64万多川军将士在自己的身边英勇伤亡,惨烈牺牲,以致抗战胜利了,残酷的血腥阴霾还久久挥之不去。

他和幸存的战友,没有忙着脱下军装回家乡,而是留在了他们所在部队当年的主战场:安徽狄港、南陵、丁桥、木镇、乌义塘、池州殷家汇和青羊县陈家大山一带,掩埋战友,看守墓地。

后来,李龙泉就在这里--一个距四川千里之遥的安徽青羊县陵阳镇的小村庄安了家,一边过着艰难却平静的农耕生活,一边伴陪着长眠在这里的川军战友。60多年过去了,他在这里养育了五儿五女,建立起了一个50多人、四世同堂的大家庭,但却与生他养他的四川老家亲人们失去了联系。

时至今日,76年前的抗日战争早已硝烟散尽,当年的战场已经变为肥沃的桑田,那支曾经强大的抗战川军,幸存者早已是屈指可数。尽管社会对他们越来越认可,国家对他们越来越重视,人民对他们越来越爱戴,但随着年事增高,他们叶落归根、回家省亲的愿望越来越强烈。

为了弥合这一历史的伤痛,帮助这批因战争流落他乡的抗战老兵在有生之年实现回家的梦想,2011年,深圳成立了关爱老兵的“龙越慈善基金会”,他们的行动得到了湖南、广西、安徽、陕西、重庆以及云、贵、川等地志愿者的积极响应,志愿者们凭借李龙泉对老家隆昌的点滴模糊记忆,借助网络和现代通讯平台,通过三年的不懈努力,终于圆了这位耄耋老兵76年的游子梦:回家!

李龙泉回家了!安徽志愿者为他披挂上写着“民族脊梁 抗战老兵”八个大字的鲜红绶带,敲锣打鼓地把他送到机场;客机上的播音员用甜美的声音把他介绍给各位乘客;重庆的志愿者打着“欢迎抗战老兵李龙泉回家”的横幅,捧着艳丽的百合花在机场迎接;成都的志愿者亲自驾车把他送到隆昌。

李三爷回家了!几个50多岁的侄子一声“三爷”迎了上去,久违70多年的乡音是那样的神奇,一下子渗透了李三爷的整个心扉,甚至渗透了他的每一颗细胞。百感交集的李龙泉激动得不知如何是好,拉拉这个侄子的手,摸摸那个侄孙的头,不停地说着一个字:“好”!“好”!70多年从未见过面的亲人们,今天终于见面了,他能不说好吗?多少回在梦里与家人团聚的境况,今天终成现实,他能不说好吗?

冒着清明时节的纷纷细雨,李三爷在7、8个侄子侄孙的陪同下,匆匆行走在通往回家的乡间小路上。少年离开故土,93岁才又得以踏上这片土地,此时此刻的李龙泉,步履稳健,精神矍铄,脚下湿漉漉的田坎路,虽然泥土上铺着一层厚厚的水泥板,但他却强烈地感觉到了故土的温馨,闻到了那扑鼻而来的乡土芬芳。远远地望着那一条时常出现在梦景中的山脉,看着那一条时常荡漾在心中的冲田,当年杜牧那种“欲断魂”的心境早把他的整个胸襟填满。

突然,他揉揉湿润的双眼,指着那山坡脚下的几间破旧土坯房:“到家了,到家了”!这就是生他养他十多年的家,这就是让他魂牵梦绕70多年的家。是啊,不管你飞得多高,不管你走得多远,家,就是你永远的牵挂,因为你的根牢牢地扎在这里,你血脉流淌的源头永远在这里。

李龙泉加快了步伐,迫不及待地来到这个破旧的土坯房前,绕着它里里外外看了个遍,他似乎想在这里寻找到儿时的童年趣事,想在这里重温到父母的家风族训,想在这里体会到兄弟姊妹的手足情谊。然后,他庄严的再次整理衣冠,举起右手,端端正正地在老屋前行了一个隆重的军礼,以示一个老兵对“家”的最高敬意。

绕到老屋的背后,在侄子们的指引下,李龙泉踏上了泥泞的红土小道,穿过一片翠绿的竹林,来到一个隆起的土墓前,无限情深地凝望了许久,几乎是用尽全身的力气,从心底迸发出一声:“妈,三娃儿回来看您了!请饶恕儿子不孝,70多年才回家看您!”这一声从心底迸发出来的“妈”,在老兵心中足足酝酿了76年,今天,终于在母亲的坟前伴随着横飞的热泪迸发了出来。躺在泥土中的老母亲,您听见了吗?您的三娃儿在喊你,他知道您躺在这里等待您最牵挂的三娃儿已经很久很久,想必您今天泉下有知,听到三娃儿这声苍老的“妈”,也一定无限欣慰吧。

93岁的李三娃儿腿脚已经有些不灵活,他不能双膝跪下来给朝思暮想的母亲礼拜,但他还是吃力地弯下腰,为母亲点燃香烛,化去纸钱,“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 ”,躺在泥土中的老母亲笑了。

老兵李三娃儿亲手在母亲的坟头添上了几把新土,再凝重地掏出手帕,认真的包了一包老家的黄土,小心翼翼地揣在怀里,他要把这一包带着母亲气息的热土带在身上,让它伴陪永远!


【编辑:与文为邻】

已经有 1 条评论
最新评论

皇家太子 : 2015/11/13 10:38:40

什么鸟东西!贵州作家网,你们是怎么了啊?这样的下三滥的狗屁东西也公然发在这里吗?你们也不怕侮辱你们的网站啊?!建议赶紧拆掉,免得肮脏了读者的视线!赶紧拆掉!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文学研究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

您是本网站第 157688682 位访客      技术支持:HangBlog(renxuehang@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