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西南作家网:www.xnzjw.cn
西南作家网: >> 原创作品 >> 散文 >> 正文

【2015年度作家奖】品读智慧(组篇)
信息来源:本站发布    作者:    阅读次数:6851    发布时间:2015-11-13

作者:马庆洲

马庆洲,1959年7月出生,安徽省宿县时村镇东风村虹桥人。现为自由撰稿人,安徽省作家协会会员,宿州市作协副主席,宿州市公安局执法执纪监督员,宿州市埇桥区人民法院人民陪审员,宿州市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会会员,宿州市摄影家协会会员。1978年2月高中毕业后参加铁道兵,荣立两次三等功,于1983年2月退伍后,在淮北芦岭煤矿、宿县乡镇企业局、徐州《经济新闻报》、宿县地区《拂晓报》、宿县地区文联《春泥》杂志社、《安徽青年报》社等单位打工。1980年开始业余写作,先后在《解放军报》《中国青年报》《安徽日报》《农民日报》《中国煤炭报》《民主与法制》《当代诗歌》《微型小说选刊》《城市人》《时代报》等国内外报刊、出版社发表各类文字700余篇计百万字。1990年出版个人诗集《人生与爱情》,1997年8月出版个人杂文集《人生反刍录》,1999年5月出版33万字杂文集《古文今论》,2005年出版30万字杂文集《庆洲视奌》,2009年出版30万字杂文集《马庆洲文集》,2012年出版30余万字的《品读智慧》、2014年7月入围全国第六届鲁迅文学奖。


饱谙世味,总慵开眼


“饱谙世味,一任覆雨翻云,总慵开眼;会尽人情,随教呼牛唤吗,只是点头。”

一个饱经人世风霜的人,任凭人情冷暖世态炎凉如何翻覆,都懒得再睁开眼睛去过口其中的是非;一个看透了人情世故的人,人们随意对他呼牛唤马,都会若无其事点点头。

呼牛唤马,意思是形容毁誉随人。语出《庄子•无道》篇:“夫巧知神圣之人,吾自以为脱焉。昔者子呼我牛也而谓牛,呼我马也而之马,苟有其实,人与之名而弗受,再受其殃。”

上帝永远是伟大的,为什么呢?因为他既可出现在穷人家的灶台之上,也可以出现在富豪的供桌之上。对谁都没有远近厚薄,只要人们需要上帝,上帝就会在哪里出现。其实,按照上帝这么高的级别,出场费少说也得千把几百万元,那能随意被人们驱驶?但上帝的伟大就在这里,他不以自己的地位显赫就藐视人类,也不会因为自己的名气显贵而看不起穷人。上帝的这种大方、大气、大度是从何而来的呢?这是因为,上帝没有利欲,也没有官欲,更没有情欲。无欲则刚,无欲则大。这也是人人都尊崇上帝的原因。作为一个人,也应具备这种品德,才能堂堂正正做人。

社会上,有一些人看别人的眼色行事,溜须拍马,点头哈腰,奴颜卑膝,唯唯诺诺,毫无做人的骨气。只所以做人不成其人,而成了哈巴狗,就是为了一个“利”字。胸中有利欲作恶,人就不能挺直腰板做人,也不敢挺直腰板做人。常言道:“树不在树底下,人不在人眼下。”就是说做人不能见谁都三叩九拜,要挺直自己脊梁骨。现在有些人为什么会甘愿在“人眼下” 生活呢?这除掉为了讨好领导,让领导给自己一点利益外,还有一种心理,那就是他可以处在一人之下,但他可以用领导的名义和领导给他的权利,去欺压百姓,他也就成了“万人之上”的人。某市长原来就是省领导的司机,后来省领导升迁了,就特意给他安排一个市长的位子。一个司机,摇身一变成为市长,这以前的鞍前马后跟领导跑,不也是没有白跑吗?现在的市长是要风得风,要雨得雨,风光无限,辉煌璀璨,至于以前在领导面前的奴颜卑膝,谁又能知晓呢?

做人要刚正,就必须无私无欲无求,否则的话,即使想刚正也刚不起来。对世间的事物能看得开,对名利、权势、色情能坦然处之,能分清自己是几斤几两,做人就有了标尺,就会找到做人的尊严。要做到这一点,一个人的品德、修养、阅历、知识是很重要的。前天的电视上说有一个姑娘因恋爱失败,从18楼一跃而下,在众目睽睽之下摔得死死的。一个大姑娘家,人生还没刚刚开始,就为了这么一点小事就去自杀,很不值得。世界上只有这一个男人可爱吗?没有爱一个人就不能生存吗?假如这位姑娘能明白这个道理,她也不会选择毫无意义的自杀。宰相都能允许“棉绒”搂着“棉桃”睡,人们又怎么不能和情人分手呢?这就是姑娘的品德和社会阅历太浅的缘故。如此姑娘失恋不是这一次,而是多次失恋,还会把失恋当成一件了不起的大事吗?有一个姑娘年近40岁了,平均一二个月就会和男人相一次亲,但每一次不是她看不上别人,就是别人看不上她,40岁了她还没有找到意中人。但她对于失恋,就如看了一本不爱看的书,随手一放就把这个男人忘了,也没有要死要活的那种感觉。

特别是年纪稍大一些的人,便宜也占过了,亏也吃过了,次数多了对于吃亏和占便宜也就无所谓了。一个中学生,同学问他借10块钱,一星期不还他就去要。但对一个成年人来说,别说10块钱,即使是100块钱,也不值得去要。朋友愿还就还,不愿还也不会记在心里。社会阅历的不同,体现出人的品德也不一样。再以“宰相肚里能撑船”这事为例,宰相的一生对男女之间的关系见得、经历得事太多,所以当他的小妾跟佣人幽会时他才能表现出如此宽容。如果是一个小伙子,对此类事经历得少,不拼出几条人命来,那是不会善罢罢休的。

柳下惠怀里抱着赤身裸体的美娇娘而心不动,成为正人君子。其实,哪里是柳下惠不动心,而是他不敢动心而已。柳下惠十分清楚,这是别人为他下的套,他怀里抱着的不是美女,而是一把利剑。丰富的社会阅历,冷静的头脑,不仅让柳下惠躲过一劫,还成就了他正人君子的美名。视功名如浮云,视财富如粪土,这是一个人的高尚境界。但在现实生活中,绝大数的人都有趋财附势的倾向,以成败论英雄,以穷富论成败,以官民论尊卑。对当官的人、对有权、有势、有钱的人就巴结,就摇尾乞怜;对平民百姓就横眉冷对,不屑一顾。

街头的老乞丐和坐沃尔沃轿车的市长,人们看他们的眼光绝对不是一样的。其实乞丐和市长都是人,并没有什么区别。要说区别,市长的座驾30万元,是老百姓的钱卖的,市长的权力是人民给与的,市长身上的名牌衣服也是花纳税人的钱购的;而那个老乞丐却没花谁一分钱。从这个层面上说,乞丐应该比市长更应该受到人民的尊敬。大把大把花人民的钱就值得尊敬?不花人民的钱就该卑视?这显然是毫无道理的。但社会的现实就是这么残酷,又有什么办法呢?大家还记得有个故事叫“头悬梁,针刺骨”,这个故事说的就是战国时期名扬六国的苏秦。以能言善辩著称的苏秦,第一次出门游说,惨败而归。回来后全家人没人理他。于是他奋发读书,深夜他怕自己睡着了耽误读书,就在房梁上系下一根绳子吊着自己的头,实在困了就用针刺自己的身体。后来苏秦功成名就,再次返回家里,父母到三十里以外迎接。妻子侧目而视,侧耳而听。最看不起他的嫂子蛇行葡伏,四拜自跪而谢。苏秦问嫂子,前倨而后卑是为什么?嫂子倒也直接:“因为你位尊而多金。”苏秦感慨说:“贫穷则父母不子,富贵则亲戚畏惧,人生世上势位富贵尽可以忽乎哉? ”

倘若一个人势功名如粪土,势富贵如浮云,世界上这些纷纷扰扰,又何能扰其心智呢?


物贵天然,人贵自然


意所偶会便成佳境,物出天然才见真机,若加一分调停布置,趣意便减矣。白氏云:“意随无事适,风涿自然清”。有味哉!其言真也。

事情偶然遇上合乎己意就成了佳境,东西出于天然才能看出造物者的天工;假如加上一分人工的修饰,就大大减低了天然趣味。所以白居易的诗说:“意念听任无为才能使身心舒畅,风要起于自然才能感到凉爽”。这两句诗真是值得玩味的至理名言!

可以这么说,世界上凡是人们所能利用的东西,几乎没有纯天然的;世界上所有的人,更不是纯天然的,都需再加工、再修饰、再磨练。人们吃的大米,纯天然的吗?不是!人们把稻子收割起来,还必须去掉壳和腐烂的米之后才能食用。树木不能直接当成人睡的床,使用的桌椅等家具,都必须经过再加工,甚至是反复几十次、上百次地加工修饰。如汽车、飞机、轮船、火车、卫星等等,这些东西都是以钢铁为主,而钢铁并不是从山上挖下来就能成为钢铁的。

物贵天然,是保持天然的本性,而不是天然的外形。人们用木头做成家具,因为木材质地轻,极适合人们使用。人们用钢铁制成各种车辆、刀具,因为铁坚韧。倘若把矿石取来不加工,那它就是一块普通的石头,什么用处都没有。人贵自然也是同理,人生下来就具有了人性,不能因为“自然”就不穿衣服,就不去学习知识,这也是不行的。所谓自然,就是要保持一个人天然的本性,不要随意的改变。

千人千面,万人万心。一个人要想保持自己天然的本性,也绝非易事。人为什么会“近朱者赤,近墨着黑”?就是因为人们极容被外部环境所侵染,努力改变着自己。这种改变即是适应社会的一个过程,又是一个保护自己的过程。孩子上学,学校要求每个学生都必须穿校服,你说我不穿!行不行,不行!参军入伍到部队,别人都穿军装,你说你不穿,行吗?不行!这就是环境造就人的外观。网上有一篇文章,说一个农村来的女大学生,课余时间到歌吧去打工。刚开始的时候,她还有严重的道德观念,很看不起那些为了钱而跳脱衣舞的女孩。但时间不长,她看到别人都脱,而且只要脱就能挣很多钱,她也就没有什么顾虑的了,也加入到脱衣秀的行列。这就是近墨者黑。

每个人都在日常生活中刻意地改变自己,以期待使自己更加适应这个社会,女士们的化妆、整容、瘦身,都是改变自己的方法。通过改变自己,有的人成了伟人,有的人成了罪犯。这不是改变自己的错,而是如何改变的错。今天上午到沱河财政所所长王成宏处小坐,他练习书法、以楷书见长。我们的闲聊自然是书法方面的事。王成宏说:“初学书法临帖,要临名家的帖子,这样习起字来你即使不能成为名家,至少也可成为二三流的书法家。如你临的帖子是二三流书法家的,你临的再好、再像,最多也只能是个二三流的书法家”。这话很有道理,延伸到人生上也是如此。人们不能不改变自己,但以什么人为标准改变,这将导致自己人生的走向。孔子三千弟子,虽然说并非个个都能成为圣人,但成为奸臣的人,还是少之又少。秦桧也有三个相好的,可这“三个人”就不可能出现一个忠臣良将,更不能出一个圣贤之人。

污泥里出莲藕,这是因为莲藕并没有因为不好的环境而改变自己。倘若是邯郸学步,倘若是东施效颦,莲藕也将不会成为莲藕了。现在的整容技术也快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不少爱美的女士、男士都想把自己整漂亮一些。有些人还真通过整容达到了美丽的效果。可惜的是,通过这种整容,世上虽然多了一位人造美女,社会上却少了一个真人。整容属于医疗范畴,如一个人因伤病,确需整容做一做也是应该的。可现在很多人并不是因为自己真得“见不得人”,好端端的就去美容,就有点画蛇添足了。任何整容都不是长久的,也不是没有负作用,用自己一生的痛苦换来暂时的“幸福”,还是应该三思而后行。

人生中什么是美,什么是丑,什么是福,什么是祸,这些问题搞清了,再去改变自己。如自己的人生方向都不知道在哪里,就去改变自己,就会后悔终生。求富、求官、求美、求色,都是人生中的人之常情,但追求这些东西,应保持好自己做人的本性,不能以出卖自己的本性为代价,去换取并不一定值钱的身外之物。秦桧的得意“干将”杨愿,为了讨好秦桧,不仅巧言献媚,曲意逢迎秦桧,还在饮食、动作上都仿效秦桧。可他这种出卖自己的行为,并没有给他带来什么好运,反而让秦桧感到很厌烦,使他的官“连降三级”。真正的正人君子,圣贤名达,都是以自己的本性为天,不管遇到什么风吹浪打,也是不轻易放弃自己做人的尊严。像司马迁,虽然遭到酷刑的污辱,但他仍然按自己真实的意思记录历史;“砍头不要紧,只要正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的夏明翰,面对敌人的屠刀坚持自己的信仰。

对于自然,对于人生,变是永恒的主题;不变是为了应付变。正所谓“以不变应万变”,就是这个道理。变化是成长、进步、成熟的过程,不变的是人性、灵魂和道义。好的东西要变得更好,坏的东西要变成好的东西,这才是人们真正的目的。我们说物贵天然,人贵自然,就是要人们坚持那些好的内涵。不要轻言放弃,也不要轻意对自然的生态加以破坏。沙漠戈壁不改变不行,风景名胜,改变就不行!这就是天之道,也是人之道!


意境空灵,超脱困扰


“人心有个真境,非丝非竹而自恬愉;不烟不茗而自清芬。须念净境空,虚忘形释,才得以游衍其中。”

人只要在内心维持一种真实的境界,没有音乐来调剂生活也会感到舒适愉快,无需焚香烹茶就会感到满室清香。只要能使思想纯洁、意境空灵,就全忘却一切烦恼,超脱形骸困扰,如此才能使自己优游在生活的乐趣中。

高雅的思想、高雅的生活真是让人羡慕,弹弹琴、唱唱歌、跳跳舞,加上种花、养草、钓鱼、喂鸟……朋友来了有好茶、朋友来了有咖啡,这真是神仙的日子!

我不知道世界上有没有这种人,仰或有,但我还是有点担心:他们不于活、不工作怎么养家糊口?没有钱,这种高雅又从何处而来?把生活上的一切烦恼都忘了,思想就空灵了,人也就超脱困扰了,这话是有几分道理,但这里面至少还有两个问题需要搞清楚:一、肚里饿得咕咕叫,怎么能忘记饥饿?二、你想忘记烦恼,可烦恼就缠上你你又怎么办?有人说只要自己行得端走得正,半夜就不怕鬼敲门,何有烦恼之忧乎?这话咋听起来是有几分道理,须不知世事无常,人生多端,不管什么事都有例外,一个人要想真正摆脱烦恼之事,有时还真不是自己想摆脱就能摆脱的了的。

1996年4日9日,呼和浩特市第一毛纺厂家属区公共厕所內一女子被人强奸杀害,公安机关迅速锁定犯罪嫌疑人,就是报案人呼格吉勒图这位英俊的小伙子。当年6月10日,这位小伙子被执行枪决。可是令人们意想不到的是,9年之后的2005年10月23日,先后奸杀10人的恶魔赵志红落入法网,经审理查明1996年4月9日公厕内的强奸杀人案系他一人所为。案件水落石出,真凶落网,也该对冤死的呼格吉勒有个说法吧?大家的想法又错了!当地的检察院、法院、公安局,只认定赵志红杀死9人,把公厕那一起案件给捂了起来,并想用最快的速度杀掉赵志红,使呼格吉勒之死永无翻案的可能。此案经新华社政法记者发内参惊动了中央领导,赵志红才被终止了处决程序。这下有人证,应该为无辜者平反了吧!NO!人民的法院自有惩治人民的高招,中央领导不让枪毙赵志红,那这案子就先放一放吧!这一放就是4年,这一起错杀案无辜百姓的案件还在原地踏步。那冤死的灵魂想翻案,可能也没啥头绪了!(《文摘周刊》摘自《南风窗》2009.8.4)

作为呼格吉勒的父母李三仁、尚爱云夫妇来说,他们也想出超脱,也想忘记,可他们能对儿子的冤死灵魂无动于衷吗?面对强大的司法机关迫害,他们能超脱起来吗?他们能够忘记这一切吗?倘若他们真的忘记了,中国的历史也不应该忘记,中国的司法史更不应该忘记!2个月把无辜的人枪毙了,13年还不给平反,这是谁的法律?办错案的人不仅没受到任何的处理,还升了官,这又是谁的政权?

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生活,你还想弹琴吟诗吗?你老老实实呆在家里都不一定保险。有一个公安人员因对某人有成见,有一天这个公安人员就带几个民警突然到这个人家里,说要搜查毒品。公安人员把事先准备好的毒品趁搜查混乱之机,放在这人家里,接着事情就好办多了,抄家、封账号、逮捕、法办、刑拘,都“顺理成章”。这位仁兄有口难辩!老老实实在大牢里蹉了几年。这类事例或许是例外,或者是偶然,或者是个别,但生活中不能说没有这类事,更不能说以后就没有这类事。

所以说,人们要想意境空灵,也决不是个人的事,你空灵了,别人不空灵,别人老惦记着你、老算计着你,你的空灵也没有多少实际的意义。当然,优虑、困扰总是不好的东西,它可能折磨着我们的心灵,阻止我们去寻找快乐。在可能的情况下,凡事还应该看开一些、看淡一些,别让小事小情、小事小非扰乱自己的情绪。过一个平静的一生,过一种正常的生活,拥有一种超脱的思想,还是能给生活带来无情的乐趣。

我们生活的空间,可能没有想像的那般美好,但只要人们有一颗美好的心情去面对生活,生活也总会有美好的一面回馈给人们。这就是人们生活的希望,也是人生的意义所在。至于那些不美好的、丑陋的东西,就让他们丑恶去吧!具有了这种心地,人们意境也算空灵了,困扰、忧愁也会遁去,人们的生活还会不幸福吗!


金从山出,道从酒悟


“金自矿出,玉从石生,非幻无以求真;道得酒中,仙遇花里,虽雅不能离俗。”

黄金从矿山中挖出,美玉从石头中产生,可见不经过幻变就不能得到真悟;道从酒杯中悟出,仙也许能在声色场或繁华从中遇见,可见脱离世俗便不能产生雅事。

看了这句文字,我想起洪应明的另一句话:“意所偶会变成佳境,物出天然才见真机,若加一分调停布置,趣意便减矣。”这名人的话也是几说几解,一会说,“物贵天然”,不能有“一分调停”,一会又说“不经变幻,就不能得到真悟”。一会说做人要“超凡脱俗”,一会又说“仙从俗出”。这些理论虽然都各有道理,倘若要放在一起讲,就给人以矛盾之感。作为一个“圣人”在“讲道”时,还是应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因为,一个真理,不能互相抵触,更不能相互打架。这是另外一个话题,在这里先按下不表,还是说点与本文有关的东西吧——

人的一生离不开环境,环境在影响着人们思想、行为、品质等方方面面。鱼出生在水里,就自然会游泳,鸟出生后就会飞翔,这即是它们本质所决定的,也是环境所创造的。没有水,鱼不能游;没有蓝天,鸟不能飞。一个在穷乡僻壤出生的孩子,连汽车都没见过,就不可能有开宝马的欲望;一个在富豪之家出生的孩子,根本也不可能跑到河边滔瓢水就喝。每一个人都有时代的烙印,也都有环境的烙印。每个人都必须去学习知识、文化、艺术、专业技术等,这就是一个改变自己的过程。人不改变自己就无法生存,只有不断改变自己,使自己尽快的适应社会,自己才能在社会上游刃有余,得心应手去干事业。否则的话,人就会被社会所淘汰。

前几天电视中有一则新闻,有一个老太太把自己的孙女从几十岁就关在屋里不让出门,现在这位姑娘都30好几的人,除掉能躺在床上睡觉以外,什么都不会,连语言功能都快丧失了。这种人倒是没受社会的侵染,可她的一生等于没有。人们生存的环境是处处充满生机、处处充满陷阱,但人们从这些不利的因素中,学会坚强,学会了成熟。有了人体免疫力,人们就能更好的适应社会,适应生活。

人们常说“近墨者黑,近朱者赤“,其实,这句话只对了一半,对一般人可能是这么回事,但对一个圣贤明达、品德高尚的人来说,这句话就不一定是“真理”。倘若大家都不愿“近墨”,这“墨”也只能永远“墨”下去,谁又能把他们改好呢?只有敢于“近墨”而又不被“墨”染的人,才有可能改变“墨” 的命运。昨晚的电视上有一件事,很能说明这个问题:安徽南方有一个女护士,在网上认识了一位上海肿瘤专家、中医院院长。这家伙那叫有钱,私家轿车、150万元的小别墅……应有尽有。可这位有钱人老是缺钱,连上北京领奖的路费都向女护士要。女护士先后给院长汇款近3万元,最后一次汇款却找不到人了。原来,这人因偷盗被公安人员请到派出所,正在审讯他时,女护士发来短信,让院长给她帐号,再给他汇款6000元钱。经公安人员调查,此人50多岁,无业,先后被判刑7次,共在监狱里呆过24年。每一次从监狱里出来,他也想改邪归正,重新做人,就是找不到工作,就是遭到别人的白眼。无法生存的他只好再一次去偷……

这样的情况在社会上并不少见,一些人二进宫、三进宫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社会不愿接纳这些人,不给他们改邪归正的机会。很多年前有一个劳改犯出狱以后,居委会的领导为他找房子住,为他联系工作,帮他介绍对象,使这个人很感激,他决定重新做人,拉起黄包车,还把自己是劳改犯,重新做人的口号用大字标语贴在车上。

“近墨”给“墨者”带来不同的命运。人们为什么还敢“近墨”呢?最主要的不是害怕“墨”,而是不相信自己。自己没有能力去改变别人,又怕别人沾染上自己一身“黑”,就让大家谈“墨”色变,见“墨”就跑。玉不琢不成器,矿石不练不成黄金,人们能不能担当这个“炼”的人、“琢”的人,这是一个很关键的问题。墨也好,俗也罢,并不是能把一个人变坏的主要因素,一个人的内因还是关键。环境可以改变人,人也可以改变环境。有一个智者对人说,他能让大山叫到他的脚下来。可他喊了几声大山,大山也没有动。智者说,大山不来,我就走到山顶吧!这就是人适应环境的倒子。愚公的门前有座山,他想让山离开山也不动,愚公就开山凿路。这就是人能改变环境的典范。

一说到世俗,人们都感觉不太美好,但现实生活中,谁又能真正离开世俗?不离世俗,并不一定就要受到世俗的熏染。人们可以在世俗中生活,但也可以做到不受世俗左右;还可以用自己的品德、思想,才华去改变、净化、美化世俗,这才叫超凡脱俗!人们即可以在脖子上带一大串的黄金项链,这就叫世俗;我们也可以去做一个从矿石中提取黄金的工匠,这就不是世俗,而叫超俗!人们可以出入各种灯红酒绿的场合,可以在美女如云的场所出入,但人们并不一定要纸醉金迷,并不一定为情所困,并不一定为爱忧心,这就是超凡脱俗。

雅士、圣贤、道人,都不是来源于仙境神殿,而是就出自山野乡村,就是对门吴老二的他大哥!如何利用环境,如何创造环境,如何让环境因我们的存在而美丽起来,这是一个人的真功夫。不良的环境,丑恶的人,祸害的事,都能让人高尚、高贵、高级起来。

因为,是我们的存在,让天下不美好的东西,变成了美好!


富人得富,圣人得圣


“神酣,布被窝中,得天地冲和之气;味足,藜羹饭后,识人生淡泊之真。”

能在粗布被窝里睡的很香甜的人,就能体会大自然的和顺之气;粗茶淡饭能吃得很香甜的人,才能领悟出恬淡生活中的真正乐趣。

对于这个论调,我们在本书中已经说到很多遍了,下面试着从另外几个角度来看待这类问题。

穿着粗布,吃着粗茶淡饭的人就能悟出人生真谛,那么睡在空调房间、盖着鸭绒被,吃着山珍海味的人是不是就悟不出来呢?既然能悟出人生真趣,为什么还依然平穷呢?悟出的这些真趣,淡泊以后明的志又有多少价值?一个智者点灯熬油、著书立说、探寻真理、传播做人做事的道理,他没有时间去挣钱,更不可能像个别领导那样,随手批个条子、打个电话,几百万、几千万就到手了。但智者的智为什么不值钱?这是社会问题还是智者的本身问题?人的智慧就是钱,就能变成金钱,也应该变成金钱。“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读十年书得花多少钱,这一句话就解决了,得益的人也应该给圣者一些经济上的回报。如果社会上人们能对圣人智者有这种报恩思想,圣人也就不会贪穷了。可惜的是,社会上人们不能这样对待圣者,也不愿这样对待圣者。真正的圣人贤者的人生智慧,并不是惟一的,也不是某一个人专用的。世上每一个人都可以用,圣人之智不仅没有减少,反而越来越多。谁又愿意为此支付金钱呢?圣人费劲心机悟出的人生道理,没人给工资,别人使用还不付费用,圣人怎么能不穷呢!

世上的好事、美事很多,但很少有一个人能占尽的。一个美女就已经很让人羡慕了,她又有知识、才华,又有房子、车子,地位很高,权势很大,这样的人全世界也找不出几个。即使找到了,她也可能有痔疮,或者有狐臭,反正上帝不会把她制造的完美无瑕。台湾歌坛公主邓丽君,人不仅长得漂亮,歌又唱得好,至于金钱那就更不用说了,要多少有多少,花都花不完。就是这么一个“完美”的女人,就是找不到对象,加上身体有病,才使她华年早逝,留给人们的是满目皆是遗憾。

世上每一个人都不可能尽善尽美,缺憾是伴随人们终身的伤痛。圣人不该只穿粗布衣、吃粗茶淡饭,他们的日子应该过得更好一些,这是社会的一种责任,也是圣人们努力的方向。“穷过渡”不是人生的目标,人也不是为了品尝贫穷而生而活的。前几年民办教师的工资每月才几十元、百十元,而同一所学校教书的公办老师月工资是一千多元,这就是典型的不把“圣贤”当人看。现在这种事也不是没有,而且在一些地方、一些部门,还有愈演愈烈之势。真正有知识、有才华的人,挣不到钱,而一些人不会知识、才华却能挣大把大把的金钱。

穷人去悟道,富人去挣钱,这活倒也分工明确,却不尽合理。关注人才、关注知识是全社会的责任。让圣人贫穷是社会的倒退,也是社会的悲哀。据有关资料统计表明,中国在海外的留学生,有百分之七十以上的人不愿回国。一个留学生,至少在高中以前都是在国内培养的,我们花费这么大的代价,别人轻松的摘桃子,这就是不尊重人才的后果。虽然知识是无国界的,但人才是有国界的。每年几万名甚至是十几万留学生滞留在海外,这就等于我们把自己辛苦养的女儿白白送给别人还得倒贴一大笔嫁妆。

贫穷不是人生的目的,更不是圣贤的代名词。鼓吹“淡泊明志”虽然有几分道理,但也是一种愚人教育。明智的目的是什么,绝不是为了贫穷,也不是为了淡泊,而是为了生活得更好、更富裕。人生的道理、人生的真趣,固然是人生中很重要的东西,但为了得到这些就要去贫穷吗?我觉得每一个明志的人都不能这么看。诚然,纸醉金迷,灯红酒绿的生活会让人迷失生活的方向,但贫穷的人也未必都能明志,也有因饥饿而死的人而没能明志的。

明志与不明志,与生活的贫穷与富裕没有直接关系。这要看什么人去明志,真正的圣人君子,即使守着一大堆金子,他也会明志;一个邪欲旺盛的人,他越穷越想去偷人家,哪还有时间明志呢?孔子说:“饭疏食饮水,曲弘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贵,与我如浮云。”孔子的这句话没有错,但他为什么要“曲弘而枕之”?倘若他住在别墅里。别说枕枕头,就是枕金砖也多的是,他还会去“曲弘而枕之”吗?一个人能在贫穷中安于贫穷,找出生活的快乐,这是一件好事,也是一种难得好心境。但这种贫穷是怎么造成的,是社会的责任,社会就有义务去改变这种状况;是个人的责任,个人就要尽量想法去改变自己在社会中的经济地位。

思想上的巨人,生活中的矮子,并不是一个完美的人生。但如果一个人无法一时半时改变自己的经济状况,能在贫穷中去感悟人生哲理,也是一件不错的事。至少这要比去偷人、抢人要好得多。


【编辑:与文为邻】

已经有 0 条评论
最新评论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文学研究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

您是本网站第 157684013 位访客      技术支持:HangBlog(renxuehang@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