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西南作家网:www.xnzjw.cn
西南作家网: >> 原创作品 >> 散文 >> 正文

【2015年度作家奖】游杜甫草堂记(外二篇)
信息来源:本站发布    作者:    阅读次数:3192    发布时间:2015-11-20


作者:王培钰 

王培钰,笔名秋觅,贵州贵阳人。西安交大毕业,高级工程师。长期担任国内知名杂志《读者》官方论坛原创文学区超级版主,也兼任另外几家文学网站的管理员、编辑和散文版主。作为业余作者,作品散见于各大文学网站和一些报刊杂志。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自然要陪着到成都的风景名胜一游。都是酷爱文学的文友,我们决定第一处游览地就去杜甫草堂。

那是一个春雨绵绵的午后,在充满诗意的浣花溪畔,我与友人怀着一种朝圣般的心情,拜谒了这位终生颠沛流离及至穷困潦倒的诗人,以及曾给他短暂停歇的草堂。陪同友人进入草堂大门,我就由衷的道出心声:草堂,杜甫的心灵驿站。杜甫不是四川人,只是在晚年入川生活了七年,由于诗人在这里写下了那些世人传诵的大量诗篇,还有这座传奇的草堂遗址,成都人已经把诗圣看成自己家乡的伟大诗人了。提到杜甫时,尽可以忽略了杜甫的生地和死地,却总忘不了成都的草堂。

杜甫草堂位于成都市区西郊浣花溪畔,是诗圣杜甫在成都的故居。杜甫诗云:万里桥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沧浪。遥望公元759年,杜甫弃官西行,在崎岖蜿蜒的蜀道上,这位衣衫褴褛面色饥黄头发花白的诗人带领着全家老小,从狼烟四起的关中一路跋山涉水,向着美丽富饶的成都缓缓走来。入川后杜甫定居成都浣花溪畔之草堂,765年才离开成都。在这里的七年间,杜甫过着清贫简朴的田园生活,与草堂一同经受怒号的秋风,也写下了200多首诗篇。

进得园内,但见园林布局紧凑,梅园楠林,翠竹千竿,溪流小桥,充满着诗情画意,情趣无穷。许是下雨的缘故,偌大个园子游人稀少,雨粒轻落在竹林和小径上,一如诗人苦涩里那一抹淡淡的微笑——翻山越岭,为避战乱,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在成都友人的资助下落得一处立足之地。茅屋何足惜,草堂不寒酸。“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这个命运多舛的诗人,似乎可以在此稍稍歇口气,安顿一下那颗操劳、疲惫的心。

想象中的草堂应该是充满着乡野气息之所在,芳草萋萋,竹影摇曳,绿野仙踪,大有些许遗世独立的况味。当然,这毕竟只是想象。当我抛开尘世的繁华和嘈杂,一脚踏进草堂大门,闯入眼帘的,首先是一片湿漉漉的幽然而纯净的绿。轻风拂过,那绿仿佛在流动,并发出细微的沙沙声,予人一种世外桃源般的宁静和清凉,俨然一首有声有色的诗。

几竿修竹,一树梅花,从唐诗中流淌出的浣花溪,浸透了瀚墨芳香的大雅堂。园中有草堂遗址、工部祠、诗史堂等古迹,有杜甫诗文各种版本的陈列室。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现代一个伟人手书的楹联,可谓中肯和贴切。在诗人杜甫塑像前,追念先贤,抒发诗情,穿越千年时空,文化名人与市井小民共咏,白发学者与年幼学生同颂,和杜甫进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对话,用诗歌向诗圣致敬。草堂的主厅叫诗史堂,端放着一尊诗人的半身像:依然是微蹙双眉,愁颜不展,目光中透露出苦思忧伤。塑像两侧楹柱上悬有一副对联: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系川籍伟人朱德的手书,可谓中肯和贴切。堂内东西两侧分别是杜甫和李白的雕像。这两位诗歌史上惺惺相惜的大家,虽然性情和创作风格不同,但并不妨碍他们成为感情真挚的好朋友。他们相互仰慕、推崇备至的唱和一时传为佳话。

穿门过桥,绕过影壁,便是梅林后的大廨。腊梅刚谢,空留若有若无的清芬。大廨间矗立着一尊诗人铜像:双膝跪立船头,瘦骨嶙峋,愁容满面,那一袭暗色长衫仿佛随时都会被风刮走……中年之后,他似乎从未快乐过,或者说从未真正舒心地笑一回。纵使有“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的短暂飞扬和酒醉般的狂癫,那也是瞬间梦花开落,笑里含泪,泣中带伤!

许是天府之国独特的自然和人文环境的影响,杜甫在成都期间,满怀着罕见的温情与细腻的笔触,传神地描绘着成都的风光物态与蜀地的风土人情。这个寓居他乡的人每天以赤子般的爱怜,一一敏感着成都的日夜、成都的雨滴、成都的花草怡情,成都的闲适温润。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这是一首春意盎然的小曲,也一幅湿意淋漓的水彩画,这就是诗人心目中的成都。

杜甫不是四川人,只是在晚年入川生活了7年,由于诗人在这里写下了那些世人传诵的大量诗篇,还有这座传奇的草堂遗址,成都人已经把诗圣看成自己家乡的伟大诗人了,与诗仙李白一样都让川人自豪。那年为记念诗圣1290周年诞辰在园内新建了一个记念馆,名曰大雅堂。走进大雅堂,大厅正壁是一幅反映杜甫生平和诗歌意境的巨型壁画。杜甫的巨幅塑像座落于大厅正中,在杜甫塑像两侧还同时塑有中国古代八个大诗人的塑像,个个活灵活现与诗圣相映生辉。八大诗人中,有屈原,李白,白居易,苏轼,辛弃疾,李清照……

在园内的茶馆小憩,楠木林下,翠竹林边,优美的环境,再加上刚经历的文化氛围,友人不禁诗兴大发,不时吟诵杜甫的诗,也朗诵自己的即兴诗作。我也乘兴给友人介绍了草堂“人日”的盛况。中国传统习俗中,正月初七被称为“人日”,草堂“人日”活动源于唐朝诗圣杜甫和诗人高适一段诗歌唱和的佳话,草堂内的一幅对联“锦里春风公占却,草堂人日我归来”更将“人日”民俗发扬光大。此联系清咸丰四年初,时任四川学政的何绍基在草堂题就。此联一出,骚人墨客竞相效仿,于每年人日云集草堂,挥毫吟诗,凭吊诗人。以后便成了成都的风俗。成都杜甫草堂自1992年首倡恢复“人日游草堂”活动,此后每到大年初七,文人骚客均要在草堂聚会,吟诗挥毫,以诗会友,凭吊诗圣。

与友人一起游了杜甫草堂,感触颇多,故记之。下一个游览地是武侯祠,还是杜甫的诗云: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泉城观趵突泉之涌


济南又称“泉城”,千百年来以泉名扬天下,古代文人墨客对泉城之泉多有褒奖之辞。

到济南出差,很自然的想起了初中课本里老舍先生的那篇美文《济南的冬天》。少时熟读的课文构筑起了对这座“潇洒似江南”的泉城的美好的印象,遐想中的泉城绮丽而柔婉,喷涌的泉水雾气氤氲。

第一次去济南出差是前几年的12月,初冬的济南有点让我大失所望,没有见到“清泉石上流”的美景,大明湖畔已经没有水流泉涌、泉柳叠翠的景致。哪里去寻找“家家泉水,户户垂柳”的景色和韵味呢,那样的盛景已是泉城的旧梦了。

慕名游览了位于市中心的趵突泉公园,那里有泉城最著名的趵突泉。在泉城的72名泉中,趵突泉是第一大泉,乾隆敕封为“天下第一泉”。康熙更是三临趵突泉,三次都留下墨迹,分别书有“激湍”、“润物”和“源清流洁”。这些御书的匾,现在的趵突泉公园里还能见到。

文人笔下的趵突泉,三股泉眼,平地涌出,水花四溅,喷射数尺,昼夜不停,冬夏如一,蔚为奇观。读过蒲松龄的《趵突泉赋》,印象很深。赋中的趵突泉真是一大奇观:“突三峰而直上,散碎锦而成漪;波汹涌而雷吼,势澒洞而珠垂;砰兮三足鼎沸,鞺兮一部鼓吹。沉鳞骇跃,过鸟惊飞,羌无风而动藻,径上栏而溅衣。”

而我看到的趵突泉,其实就是一个水池,半个篮球场大小,周围的石栏干和亭台倒还古色古香。细看水池,清澈的水中,在池底的细沙面上,有三个细小的泉眼冒着串串水珠,如鱼吐的水泡。

这就是著名的趵突泉喷涌吗?我问泉边的一个正兴致勃勃地欣赏着泉水的老人,看得出是当地人。老人说,用“喷涌”来形容现在的趵突泉已经不贴切了,你从远方来,能看到这样的泉涌已经是你的福气。我不解的望着老人,老人又说,趵突泉已经沉寂了926天,刚刚才惊醒过来开始复涌,你恰好来了,不是有福之人吗。

我又问,那个老舍文中的“冒,冒,冒,永不疲乏,永不退缩”的趵突泉怎么会这样沉默呢?老人指着周围那些高楼,不无遗憾地说道,你看那些楼,许多泉水被填埋、淤塞,甚至泉池被连根铲除了。我明白了,这就是只求发展而不重视环境保护的代价呀,随着城市的发展,过度的开采地下水,泉脉被严重破坏,泉城之泉已经无水可涌了。正如老舍所言:“设若没有这泉,济南定会丢失了一半的美。”

趵突泉周围还有漱玉泉和柳絮泉,也看不到潺潺的涌泉。但在漱玉泉和柳絮泉间,有李清照故居遗址。有诗云:“为寻词女舍,却向柳泉行。秋雨黄花瘦,春流漱玉声。”李清照、辛弃疾是宋代词坛的“济南二安”,一个婉约、一个豪放,都是我所敬仰的。“济南二安”都与泉城之泉有关,记念辛弃疾的叫枪干泉,不顺路未能游览。在趵突泉边,能够参观易安居士的故居遗址和纪念馆,也是不虚此行呀。

第二次去济南出差是两年后的春天,行前我对泉城之涌不抱什么希望了,听说我上次去济南之后不久,泉城之泉又停涌了。让我惊奇的是,一到济南,就听说趵突泉在停涌548天后,又复涌了。前去观之,确实如然,趵突泉力的那三股泉水正在不断的涌出,泉头的喷射汹涌,泉水如喷珠溅玉,游人兴高采烈。济南的朋友对我说,这是在欢迎你呀。现在到济南来的成千上万的游人,很少有人能看到趵突泉之涌的。我的两次济南之行,两次都看到了趵突泉之涌,都是在停涌了两、三年后的难得的泉涌,看来那趵突泉与我还有点缘分。

近日,济南的朋友告诉我说,趵突泉自那次沉睡548天而苏醒后,一直欢流畅涌,泉头喷射更高,至今未停。我想,不管是风调雨顺了,还有人们的环保意识增强了,对地下水的保护落实了,趵突泉又复涌了,真是一大幸事。泉之复涌,泉城的灵魂又回来了,愿趵突泉之涌不再停息。


与大熊猫的亲密接触


五月中旬的时候,利用参加成都科技周活动的机会,去了一次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那是一次有关大熊猫的科普活动,让我与大熊猫有了一次亲密接触,至今温暖犹存而难以忘怀。

成都熊猫基地在城市北郊的丘陵地带,在三环路外有宽敞的熊猫大道直达。基地建在围绕着一处名叫天鹅湖的小山的密林中,那里建有大熊猫繁育的科研区域和接近野生环景的过渡放养区。

密林中的那一片熊猫基地,茂密的森林中有大片的竹丛、草地和小溪。山下的那个天鹅湖上,游憩着许多白天鹅、黑天鹅,湖畔的树林里有珍禽黑颈鹤不时的鸣叫,还有几千只野生的白鹭在树梢间飞来飞去,这些都成了大熊猫的邻居,

在基地的熊猫博物馆,各种图片、标本和实物,让人们对这种属于世界濒危动物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增加了不少有关的知识。游人看后无不由衷地感叹,可爱的大熊猫,真乃国宝也。在基地科技人员的陪同下,我们一行与大熊猫有了一次比较亲密的接触,看见了从婴儿到成年的许多只大熊猫。

建在树丛中的大熊猫产房非常现代化,可以看见大熊猫生产的全过程的图片和录相。呵,婴儿室里那对熊猫婴儿,生下来时只有三寸长,好可爱。熊猫的生殖能力极低,性功能的退化可能是熊猫濒临绝灭的原因之一,有人用“雄不起”来对熊猫调侃,当然那只是个笑话。现在,熊猫基地的科技工作者们采用科技手段完成大熊猫的后代繁殖,已经成果累累。在大熊猫产房,当工作人员抱出一只10个月大的熊猫时,我们这群大多老年的科技工作者立刻如孩子样的欢快,大家纷纷和大熊猫亲密接触,与可爱的熊猫宝宝合影。如此贴近的细看熊猫,眼下的熊猫,身体胖胖的,通体皮毛的大部份为白色,唯有四肢、双耳和眼圈是黑色,黑白搭配得非常协调,很有美感。我们细心地戴着工作人员提供的塑胶手套,轻轻抚摸熊猫宝宝,亲身感受来自“国宝”的温暖。

在熊猫的放养区,在绿意与花香间,步行小道蜿蜒连接各个散落在山林里的熊猫“别墅”。小道两旁或栽植了参天大树,或由低垂的竹子自然而弯成绿色的拱门,沿途均设有凉亭、坐椅可供游客们在林中休憩、徜徉。仿木的桌椅融入周围景观,游客甚至还可以在这里野餐。鸟儿成群在头顶回旋,啁啾鸟语不绝于耳;清风拂面,空气中到处弥漫着浓浓的花香。大熊猫,与参天大树、低矮灌木、茂密小草和各色繁花,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美丽画卷。大熊猫在这里生活、嬉戏,或享用笋竹,津津有味;或卧地酣睡,怡然自得;或追逐嬉闹,或爬坡攀树,野性中透出憨态……

在青翠茂密的竹林中,一对憨态可掬的幼年大熊猫在相互追逐游戏,名叫凤凤和凰凰,是由凤凰卫视认养的。工作人员告诉我们,熊猫的认养,不只是一种筹资的手段,更是对保护这个国宝级的濒危动物的宣传。陪同我们的工作人员自豪的说,四川是大熊猫的故乡,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的科研水平居世界领先地位,国内外的许多动物园的熊猫都来自这里。

来到林中的一处草地上,隔着一米多宽距离,面对面的看着大熊猫津津有味的吃竹子,工作人员说这是只8岁的成年大熊猫。只见熊猫坐在地上,用前足握着一根两指多粗的竹子,用锐利的牙把竹子整齐的咬断,把细的竹尖部份丢弃而留下粗的竹竿,然后又用牙一次次的撕去竹子的外表皮,才一截截的咬着嚼着吃了起来,如小孩吃甘蔗样,只是不吐渣子全吞下了去。它轻松地摆弄着竹竿,慢悠悠地进食。双眼微闭,神游虚空,心神飘荡,周围只剩下寂静与空旷。此景震撼灵魂,一股难以形容的暖流弥漫全身,我们这些游客也都安安静静的看着,不愿意去惊动它。

参观中我们遇到了一群游客,他们看着那些可爱的大熊猫,这“猫熊”、那“猫熊”的互相议论着,我们都有些奇怪。我们同行的一个老学者立刻说,这是群台湾来的游客,那边把大熊猫叫做“猫熊”。接着他在现场给大家做了一个关于熊猫的科普教育。熊猫刚被发现时还没有名称,早在1869年,一位法国学者来华,到四川考查生物资源,给“熊猫”定名为“黑白熊”。两年后,动物学家进一步考查,研究它属於猫熊科,将它进一步定名为“猫熊”。本世纪四十年代,在重庆动物标本展览上还分别用中、英文书写著“猫熊”的学名。但由于那时的中文习惯读法是从右至左,故而国人都把按英文书写方式书写的“猫熊”,读成了“熊猫”,并延用至今,唯台湾现仍称它为“猫熊”。啊,海峡那边对文化的传承确实地道,让人感叹。

还有一些游客向工作人员询问深山中自然野生的大熊猫的情况,基地的工作人员给大家做了细心的解释。野生大熊猫的分布区非常狭小,限于中国的几个地区,如陕西秦岭南坡,甘肃、四川交界的岷山,四川的邛崃山、大小凉山等区域,它们栖息于海拔为1400米~3600米之间的亚高山林带的山地竹林中。在这些大熊猫野生的区域,国家已经建立了很好的大熊猫保护区,保护大熊猫的栖息地,保证野外大熊猫的生存和繁殖。现在也开始了饲养的大熊猫如何放回自然环境的研究,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在这方面做了许多工作并取得了很好的成果,我们今天看到的大熊猫中有的很可能将要放归自然,科研工作者正在为此而而努力。

通过一天的参观游览,让我们留下了许多美好的印象,难忘那些可爱的大熊猫,还有这片凤景秀丽的基地,还有基地那些辛勤工作的科研工作者。我也梦想着,有一天能够到野外的深山中,去见到那些野生的大熊猫……


【编辑:与文为邻】

已经有 9 条评论
最新评论

电力电子学会 : 2015/11/25 19:56:21

读《游杜甫草堂记》 一篇精彩的游记,一段述说对诗圣无限敬仰之情的文字。文字隽永流畅,带着历史的厚重和诗意的浪漫。令读者在随文瞻仰杜甫草堂的同时,感知诗圣“先天下之忧而忧”的情怀,感知诗圣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之光辉。文化散文,作者蕴藏了深厚的文化底蕴,方掌握这么样的题材。诗一样的语言,带我又一次重游草堂。06年去过四川,草堂的清幽简朴一直难以忘怀。欣赏!

电力电子学会 : 2015/11/25 19:55:13

读《泉城观趵突泉之涌》 本文文字自然流畅,款款道来,为一些人一味追求商业利益而破坏环境担忧,为如今人们的终于醒悟,开始自觉地保护环境而欣慰。趵突泉也是游人旅游观光著名景点,更象征着济南人的自强不息。记景时,由于感情充沛,而使得语言诗意。很有韵味,别具特色,欣赏秋觅老师优美的文笔。泉之复涌,泉城的灵魂又回来了,愿趵突泉之涌不再停息。

电力电子学会 : 2015/11/25 19:53:30

读《与大熊猫的亲密接触》 读《与大熊猫的亲密接触》 本文,不仅在描写上,还在思考上,手法很不错。游记比较详实地介绍了大熊猫的成长过程和生长习性,文中从熊猫初生只有三寸长写起。一直写到成年后的大熊猫。且很有科学性最后写人类要将熊猫放归自然。体现了人类注重生态平衡。保护自然和谐。对大熊猫的憨态和各种动作描述生动而细致,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还从称呼上,解读出海峡两岸不同的文化传承关系。

清蒸 : 2015/11/25 11:23:45

《与大熊猫的亲密接触》 成都大熊猫基地秀丽的自然风景,现代化的培育设施,辛勤工作的科研工作者,都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树丛中现代化的熊猫产房,让我们全程看到它的生产过程,给我们带来直观的视觉享受。竹林里悠闲自在的熊猫宝宝啃竹子,嬉戏的镜头可爱,叫人难忘。“熊猫”两字的特殊来历也为文章揉进了文化底蕴,通过简短的叙述,让我们看到大熊猫为了促进民族团结和谐所做的贡献。文章内容充实,条理清晰,是一篇很不错的科普教育文章。我非常喜欢大熊猫,喜欢它那憨态可掬的样子。看过这篇文章之后,我又增长了一些见识和知识。

清蒸 : 2015/11/25 11:22:04

《泉城观趵突泉之涌》 这是一篇唯美的游记,跟着作者的步伐,让我们欣赏了美丽的趵突泉,给读者身临其境的感觉,作者观察细致,文字优美,让人欣赏不已。文章提到趵突泉沉睡之事,告诉我们一定要爱护环境,要有环保意识。趵突泉能够再次复涌,真的是一大幸事。这也说明人们真正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美文,倾情推荐。

清蒸 : 2015/11/25 11:21:16

《游杜甫草堂记》 在一个春雨绵绵的日子,作者陪同友人去游历和拜谒杜甫草堂,在这里为诗人的人格所折服。文章介绍风景的同时,自然而然的引用杜甫的诗句,对诗人的生平和作为,做了一番介绍和由衷的赞叹。文字里洋溢着,对诗人的崇敬心情。把读者带到了千年前的草堂,与诗人做心灵的对白,推荐欣赏。

凤之舞 : 2015/11/23 21:08:57

读《与大熊猫的亲密接触》 这是一篇关于国宝熊猫的游记,文中不乏详细的考据,用科学的精神书写文学,精到细致。详尽的文字,让更多的人零距离感受国宝的恩宠。文中从熊猫初生只有三寸长写起。一直写到成年后的大熊猫。且很有科学性最后写人类要将熊猫放归自然。体现了人类注重生态平衡。保护自然和谐。

凤之舞 : 2015/11/23 21:08:13

读《泉城观趵突泉之涌》 一篇很好的游记美文,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胸怀大爱,心系苍生,悲悯情怀,彰显高尚情怀。很精彩的游记。厚重的文字,深刻的感悟。泉城没有了泉涌,也就没有了灵魂。发展是应该的,也是必须的,如果以破坏环境为发展的代价,那人类失去的将是赖以生存的根基和最后的家园!好文章推荐阅读!商品经济大潮把泉眼封住了,世间的人们,都在急功近利的发展经济,全然不顾破坏环境,做一下殃及止损点事情。

凤之舞 : 2015/11/23 21:07:40

读《游杜甫草堂记》 欣赏老师优美游记,栩栩如生,如在眼前。在老师唯美细致的描述下,让我们身临其境般,触摸到了飘逸千年的文墨之魂。作者与友人游览草堂,所到之处,皆有诗圣笔墨,在诗情画意里感受草堂留给后人的影响。几许修竹,一树梅花。流淌的溪流……杜甫生平和诗歌意境的巨型壁画,无不给笔者感慨与豪情之感。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文章优美流畅,给人诗情画意的感觉。走进诗圣,品味草堂。杜甫草堂,是杜甫在成都的故居。杜甫虽然在这里只生活了七年。却写下了二百多首诗篇,他用诗记载了生活中的每一个足迹。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文学研究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

您是本网站第 157676881 位访客      技术支持:HangBlog(renxuehang@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