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西南作家网:www.xnzjw.cn
西南作家网: >> 原创作品 >> 散文 >> 正文

【2015年度作家奖】黔灵湖(外二篇)
信息来源:本站发布    作者:    阅读次数:3265    发布时间:2015-11-20

作者:通振远

通振远,北京人,青年作家,博士,目前在一家中央企业从事管理工作。酷爱文学,从初中时就开始了散文、诗歌、小说等题材的文学创作,擅长通过细碎化生活的描写展现人性的真善美,启迪对人性的思考,向社会传递温暖。多年以来,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部分作品散见于报刊、杂志,有些作品辑入文集,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当出租车停在黔灵山公园门口的时候,已是下午5点多了。穿过狭长的三岭湾步行隧道,映入眼帘的便是一泓宽阔的黔灵湖了。

抬眼望去,天空蓝盈,晚霞正在山顶上燃烧着。翠绿的群山环抱一起,倒影轻柔地铺在湖面上。有几只白色的水鸟忽高忽低地飞来飞去。湖水清澈,深翠的绿与霞光一起在水中律动。黔灵湖像是一块天然的碧玉安放在群山之中,安详而宁静。

“哇,真美!”同行的小朱惊叹道,一脸的兴奋。

小朱来自苏州,二十几岁,是一位阳光帅气的小伙子。和我一样,也是慕名前来游玩,也是天色渐晚时才赶到的。我俩在售票口处结识,便决定一起相伴游览了。

黔灵湖始建于1954年,是在大罗溪水上筑坝聚水而成,湖面宽阔,湖水清凉,神一样地飞落在祖国的西南边陲上。

我们是从右边开始环湖游览的。沿着水泥路面向前走,一会儿就来到了一处房子前。房子绿瓦红墙,雕梁画柱,屋角上翘,很有皇家殿宇的风格。

房子后面是一条临湖的小路,路外边一行汉白玉栏杆挡住了湖面向岸上延伸。远处,湖中心有几个人在击水游泳,荡起的水波四处散开。

小路的中间是一座供人休息的小亭子,亭子中有一个窄窄的过道。路过亭子时,一位老者刚从湖中游泳上来。她披着一条垂直到地面的环形不透明的塑料衣,正在摖水、换衣,几道稍深的皱纹书写了她经历的岁月。面对我们不期地路过,老人和善地笑笑,脸上平静、慈祥,一副恬然的从容。

转过亭子,是一座横跨湖面的廊桥,桥下有十二孔洞,任由湖水通过。桥廊柱下是一排橙红的长椅,供人驻足观赏休息。廊亭较高,站在里面,整个湖面尽收眼底。粼粼的波光在群山的倒影里一闪一闪的,偶尔几只湖鸟悠然飞过,映衬着黔灵湖的宁静。

小朱也是很兴奋,被眼前的美景所吸引,不时地拿着手机嚓嚓地拍。

在亭廊休息的时候,小朱突然间问了我一个问题:“通哥,我有时候觉得好累,主要是人际关系上造成的。我是搞销售的,与人打交道感觉特别累,我很认真地去与人交心,换来的却多半是无所谓,得不到真诚的回应。”

这个与周围美景不搭边际的问题问得我一愣,但我很快反应过来了:他这次来游玩多半是来排遣心中苦闷的。美景能让人暂时忘却烦恼!

人生也是分阶段的,不同的阶段会有不同的烦恼,每个人都会经历。作为长他十几岁的哥哥,我觉得自己可以给他谈谈体会。

“你有这样的感受,是很正常的。”

“为什么?”

“人在成长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问题,每个阶段都有其欢乐和隐忧。”

小朱侧过头来,看着我。

我顿了顿,认真地对他说:“在你目前的这个阶段,你之所以真诚的付出,却换不来别人真心的回应,估计是因为你当前的体量不够大,能量不够大,不足以大到吸引别人。”

他眉头有些紧,若有所思。

“这个社会是分阶层的,无论你承认与否,它是客观存在的。古人有言:‘身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虽然表面上看势利一些,但道理一样。”我扭头看了看他,接着说,“你目前正处在人生的初创阶段,很多方面还不足够强大。在这个讲究对等、讲究功效的时代,很多人是不会或者不屑看到你的真诚的,甚至是冷漠以对,尽管你很努力,很真心。”

“通哥,”小朱一把抓过我的手,用力地握了握,“你说得太对了!”

我会意地笑了笑。远处,群山静默,湖波轻移,落日余晖下的黔灵湖美极了。

“小朱,我也想问你一个问题。”

“你说,通哥!”

“你为什么来黔灵湖游玩?”我问。

“因为它美呗!”

“是啊,我也是,”我扬了扬嘴角,“我俩一样,千里迢迢来贵阳看它,就是因为它独特的美。”

“通哥,”小朱似有所悟,紧蹙的眉头松平下来,“我该怎么办呢?”

小朱这一问,似乎击中了我,心里隐隐地痛。这么多年,我一个人在人生的旅途中摸爬滚打,由于缺乏明灯的指引,吃尽了艰辛,也走了不少弯路,对人生确实有了一些个人的感悟。

“小朱,哥送你四个字:分享、学习。”我认真地对他说,“通过分享,夯实基础,聚集人脉圈;通过学习,提升自身能量。自身能量的提高会不断聚积人脉,扩大圈子,会让你走的更远。人生本来就是一处风景,吸引和被吸引取决于你的独特的美。黔灵湖也一样。”

“谢谢通哥!”小朱大声地喊道,他似乎明白了什么。

群山无语,黔灵湖静静地流淌。小朱的声音在山路上显得有些响亮。

走下廊桥的时候,暮色渐渐围拢上来,黔灵湖变得更加宁静了。湖面上那几个游泳的人也早已上岸,不见了踪影。湖波微微地荡着,像是在诉说着什么。

下山时,路上稀疏地走着几个锻炼身体的人,步子悠闲,神情泰然。我心里在不断地翻阅往日的记忆,寻找着,思索着。黔灵湖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美呢?

北京的颐和园和黔灵湖相差不多,也有楼宇亭台,也有流水孔桥。但颐和园的美与黔灵湖是不同的。颐和园游人如织,每天都很热闹,很嘈杂。人在游玩的时候心是浮动的,是来不及思考的。而黔灵湖则不同。身在其中,你能从心灵深处感悟到她的静,这是一种深入灵魂的静,静得能让彼此之间听到对方的心声,听到对方的呼唤。

黔灵湖像是一位静美的仙女,依偎在群山的怀抱里,默默地迎接你,融化你。黔灵湖的柔美,与其周围的群山交融在一起,相得益彰。群山静默,湖波微澜,绘画出一幅安宁祥和的西南边疆图卷。

与小朱在公园门口分别的时候,我又特意回头神情凝望了一下,内心满满的不舍。黔灵湖,一个安放灵魂的地方!


南戴河看海速记(节选)


根据房东的建议,我们没有去北戴河的天马浴场,而是直接去了南戴河的蔚蓝海岸。开车到海边的时候,是下午5点多。停车场外的道路的那一边就是海岸。在停车场停车的时候,我听到先跑到海边的儿子兴奋的尖叫。我和丽丽走在后面,隔着道路,一抬头,透过道路边上高高的草丛,我发现一座青色的山横亘在前面。丽丽笑而不语,没有回应我的“发现”。

穿过道路,一转弯,刚才的“山”完整地呈现在我的眼前,整整地一大片青蓝连在一起。海,那是海!一望无垠,我有种“水浸碧天何处断”的感慨。海面往上翘着一直铺向天际,就像一面单色的布幕耷拉着,挂在天边。几只海鸥在低空悠悠地飞着,远处有一条栈桥从岸上直直地伸进海里。浅滩的海里散布着很多下海的人,各色的游泳圈夹杂在人群里,海看上去很斑斓。

我看过了几次海,一次是厦门的鼓浪屿,坐船靠近了金门岛,在海里转了一圈。一次去台州的玉环岛,坐船到玉环的鸡山岛上吃海鲜。尽管有这些看海的经历,我还是被眼前的海震撼了。它以广袤的长度融化你,以深厚的宽度吸引你。它袒露,一望无垠;它隐秘,深不见底。在海的面前,人显得很渺小。

宝宝早兴奋地跑远了,不见踪影。我和丽丽在后面边寻边走。

金色的沙滩在傍晚的霞光里显得有些迷离,人走在上软软的,让人不忍踩踏。我脱下鞋袜,赤着脚慢慢地走着,脚底传来的感觉让我有些激动,心情一下子舒展开来。人生匆匆,偶尔的驻足欣赏竟会如此的美妙,确实有些意外。看来,前行的途中必要的适时的停留会让人生增加不少光彩。

栈桥大概有300米长,混凝土柱板上铺上厚厚的木板,全桥漆成皇家的暗红色,整体看上去有些古韵。栈桥的尽头是一座观赏亭,亭里有些横竖排列的长椅供人坐下来休息。亭子靠海的边缘用栏杆护着,游人依在栏杆上或静静地看海,或举着相机拍照留恋。整个天空都安静了,整个心灵都停止了思考,这个时候,唯一的主题就是海。

宝宝正在栏杆边跑来跑去,或说话,或拍照,满脸的幸福。这是他第一次见到真正的大海,他内心散发出来的兴奋我能理解。

在栈桥上玩了一会,我们就下海游泳了。

我们去的这片海很平坦,地形起伏不大,很远的海里也只有1米多深,适合嬉海。宝宝很兴奋,但是见到海水还是很谨慎,初入海水的时候,一小步一小步地挪,有些害怕。我鼓励他,说:“有爸爸在呢,再说你身上还有救生圈保护呢。”

宝宝在海里走,还是很慢。宝宝的这个性格有点像我,做事比较谨慎,尤其是在陌生的环境里。宝宝不会游泳,害怕水是正常的。

我牵着宝宝的手,在海里慢慢地热身。刚开始时,宝宝还是很害怕,慢慢的就好些了,一则海水不深,二则有救生圈绑在身上。宝宝的胆子渐渐的大了,他开始在浅海里扑腾起来。

海水青绿青绿的,很干净。我们刚下去的时候,海浪还不是很大,一波一波地送来,轻柔地打在身上,很舒服。接近天黑的时候,起风了,浪开始大起来,远处的“山峰”层层叠叠,扑过来又跑开了。记得古人有云“长风怒卷高浪,飞洒日光寒。峻似吕梁千仞,壮似钱塘八月,直下洗尘寰。”虽有夸张成分,但用在此时此处也似乎很恰当、很形象。

我和宝宝开始嬉浪玩起来。我抱起宝宝,站在那,等远方的浪过来。大浪靠近时,我把宝宝放低,宝宝圈起腿,在大浪接触身体的瞬间,宝宝的腿用力地伸出去,直直地踹在浪尖上,浪哗啦啦一声散开去。海水打在脸上,打在胳膊上,打在肚子上,打在腿上,凉凉的,丝丝的,海水进入口中,咸咸的,苦苦的。宝宝“呸呸”地吐着海水,还没有来得及尖叫,下一个大浪又摇过来了,像麦浪一样。宝宝又圈起腿开始准备踹浪了。远处的海浪还在不断地向我们涌过来,哗的一声尽兴地来,又哗的一声欢快地散掉了。海浪声,宝宝欢快的叫声,应和在一起,整个天空都变的无比幸福。


地铁里的那个小男孩


第一次在地铁里见到那个小男孩似乎是几个月前了,我当时只是简单地瞄了一眼:大约六、七岁的样子,瘦瘦的,个子矮小,穿着白色的上衣,稍暗点颜色的裤子,肩斜挎着一个灰黄色的小帆布包。我的第一反应是:这孩子上学起得够早啊。

他走在前面不远的地方,中间隔着几个大人。我睡意尚未散尽,木讷地随着人群向前走着。快到站台的时候,我一下子惊醒了。那个小男孩站在地铁的车门前,独自候车,身边不见一个大人。先前走在我俩中间的那几个大人呢?我们中间不是应有一位是小男孩的父亲或母亲吗?

我环顾了一下四周,确实没有别的大人陪护!直到列车来后小男孩独自上了车,我这才确信:这小家伙是独自一人出门的。

我心里开始暗骂起来:这当父母的是不是太过分了,这么小的孩子怎能忍心让他独自出门!万一被坏人骗走了呢?万一路上出了什么问题了呢?万一……我心里一万个“万一”涌了上来,堵得我心里有些发慌,全然没有了困意。

我也是位父亲,儿子和那个小男孩差不多大小,只是个头比那孩子高半头,但我决不忍心让我家宝宝独自出门,平时都是精心地呵护着,基本上是寸步不离。现在的社会人与人之间缺乏温暖的信任,伤害与被伤害是常有的事,尤其是未成年的孩子是极其脆弱的,伤害孩子的、拐卖孩子的新闻屡见报端。记得不久前从贵州回来的飞机上,看了刘德华主演的电影《失孤》,看得我心里很难受。一个小小的疏忽破碎了一个家庭的温馨和梦想,也改变了一个家庭的生活轨迹!这种负面的阴影似恶魔一样一直缠绕在人们的心间,久久不能消散。家有孩子的父母们神经也一直紧紧地绷着,孩子断不许离开半步,更别说让小孩独自出门了。

车厢里,小男孩像棵小草一样无声地种植在人群中,随着地铁的前进轻微地晃动着。小家伙看上去较文静,圆圆的脸蛋透着幼稚,粗糙的布料做成的白色上衣皱皱的,但是很干净。

看着他,一种父亲的怜爱在我心头团团地绕动。我心里暗自思量:孩子,外面世界你能独自应付下来吗?

地铁一路上停停走走。车厢里的人渐渐多起来,小家伙也慢慢地淡出了我的视线。下地铁的时候,我特意四周看了一下,小男孩不见了。他或许早下车了,或许被挤到别的车厢了,或许……我不愿再往下想了,心里默默祝愿那孩子一切都好。

接下来我和往常一样过着,上班、旅游、聚会、上课,日子在丰富中不停轮换着。闲暇的时候,我家的宝贝儿子像跟屁虫一样粘着我,走哪跟哪。和儿子在一起的时候,我决不允许儿子离开我独自去玩,儿子像风筝一样在我的视线里快乐地飞舞。

几个月很快就过了。这期间搜狐网上报道了至少两起恶性偷拐小孩的新闻,罪犯均是乘孩子的家人不备,或偷或抢,抱着孩子就跑。好在这两起事件中,因发现得早,人贩子被周围群众围追堵截,孩子最终还是被解救下来了。据统计,全国每年约有20多万幼小儿童被人贩子骗走、偷走,甚至是抢走。每每看到这些新闻,我的心情都非常不好,痛恨那些猪狗不如、丧尽天良的垃圾。

我心里开始挂念起地铁里那个瘦矮的小男孩了,他还好吗?

昨天,在地铁2号线转4号线的通道里,我很是惊讶:又看到那个小男孩了,小家伙不知道从哪条地铁线上转过来的,一样的装束,一样的神情,一样的瘦弱矮小。我又下意识地看了看小男孩的四围,没有任何成人显示出和他同行的样子。可以肯定小家伙这次又是一个人出行的!小男孩孱弱的身子随步伐均匀地晃动着,走路显得自信、老练,完全是一个久经地铁的老乘客。看来,小家伙早已习惯独自外出的生活了。

他在哪儿上学?如果在上学,那灰黄的小帆布包里怎么没有装书本的样子?难道书本放在学校了?如果他没在上学,他在干什么呢?他会不会……

我就这样想着,脑子里填满了很多问题,很多猜想。

等车的时候,我站在那个小男孩的身后,如同跟在我家宝宝身后一样。小男孩从裤兜里拿出手机,熟练地发着微信,不知道和谁在聊着天。他脸上没有任何表情,不像旁边的傻笑着聊天的姑娘,有种不应属于他这个年龄的成熟。

车来的时候,因人太多我没能上去。站在我前面的那个小男孩却麻利地从一位胖女人的胳臂下挤进了车厢,他瘦弱的小身子贴在胖女人的腋下显得极不协调。白色的衬衣,暗黑的裤子,灰黄的小帆布包,圆圆的小脸,平静的表情,熟练的动作,随着列车的走远深刻地在我的脑海里定格下来。

在地铁里站了长长的50分钟之后,整个人都很疲惫,我斜靠在玻璃门边闭目养神。一路上,地铁里那个小男孩简朴的身影时不时浮现在脑海里。

下车的时候,一个熟悉的影子从我眼前晃了一下就过去了。我定神一看,是他!我更加惊讶起来,小家伙竟然也是在这站下车。他不是坐前一趟车走了吗?难道他中途换车了?被人群挤下来了……

小家伙看上去还是那样淡定,仿佛周围的环境与他没有丝毫关系。出站之后,那个小男孩很快地消失在人流中。黄昏的暮色里,空气中漂浮着淡淡的忧伤。

看着他,我心里有种说不出的情感在翻腾。

回家的路上,我在想,小家伙的父母会不会在某个地方张开臂膀等着拥抱他呢?他家里是否已经做好了他爱吃的饭菜?他爸妈是干什么的呢?我开始变得有点担心和奢望起来。

我到家了。门铃响过之后门徐徐打开,一股水流从门里喷射出来打在我的身上。我看见儿子躲在门后,手里拿着水枪正向我喷水,稚嫩的小脸上挂满了坏坏的笑。我知道,儿子又开始和我玩闹了。

窗外,夜色正慢慢地靠拢。


【编辑:与文为邻】

已经有 0 条评论
最新评论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文学研究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

您是本网站第 157688362 位访客      技术支持:HangBlog(renxuehang@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