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西南作家网:www.xnzjw.cn
西南作家网: >> 原创作品 >> 散文 >> 正文

天幕下的画卷
信息来源:本站发布    作者:傅治淮    阅读次数:856    发布时间:2016-03-02

这是一幅画卷,天幕下的画卷。有天苍苍、野茫茫的元素,有“万里长城坏,荒营野草秋”的意境,有“石隘天梯成残片,庙宇宫廷冷月伴”的镜头,更有“岩壁滴泪砖缝哀,城石翘首忆当年”的凄美质感。

画卷的颜色有红色。仔细看时,是血。滴滴鲜血正慢慢地渗进画卷的石缝,渐渐又成了一条线,一条条线全朝石缝的罅隙灌去。倒下的已经不再是一个、两个人,是千百个,千万个。一场镇压与反抗的战争爆发,血渗红了石墙,染红了山峦,浸红了大明江山,润色了这幅画卷。

画卷离天太近,手可摸着天。浓墨重彩的地方是播州的海龙屯方圆两公里的军事城堡兼行宫。始作俑者是贵州巡抚叶应熊。就是这位姓叶的,为了扩大贵州地盘,1590年,他上折奏数杨应龙24大罪状。朝廷听信了谗言。于是,出现了重庆会审,银子赎罪,娄山败官军,松坎请罪,儿子做人质等等折腾。杨应龙没有因为委屈和冤枉反目,而是忍气吞声继续效忠朝廷。岂料就在这个时候,做人质的儿子死在牢中,他向重庆索回儿子尸体,官府以先交赎金为借口不给。失子之痛与官家的腐败把杨应龙的情感推到极致,他手提寒气凛冽的偃月刀,挺起脊梁走上点将台。

画卷的颜色有黑色。那是从四川、湖南来,从贵阳来的兵丁穿着的黑色衣服。大炮架在对面的山坳上。火药撺掇着黑黢黢的铁沙子发出了巨大的威力。3个多月的硝烟,旷日恒久的鏖战,留下了杨二妹杀身成仁的凄美爱情故事,留下了文武双全的骠骑将军拔刀自刎的悲壮场景。

其实,杨氏是有恩于这方土地的,自唐乾符三年杨端率军击败占据播州的南诏主州事的725年来,杨氏土司没有任何一代不忠于朝廷,而且为民族的团结,国家的统一屡建奇功。特别是 13代杨璨,治政宽简,不事苛札,寓兵于农,开明豁达,社会安定而深得人心。29代,几乎代代都崇尚儒学,建学造士,“结庐养士”、“留意艺文”,为播州的发展做出过积极的贡献。就连杨应龙也视苗民如兄弟,爱兵如子。

画卷中那个穿黄袍的人是明神宗朱翊钧,他在与杨应龙的女儿对话。杨家70余人被押送京师,朱诩钧亲临审视,见杨应龙三岁小女孩也在囚犯中,皇帝问:“你叫何名”,“杨花”,“和谁来的”?“妈妈”,“来做什么”?“皇帝要我们来,要杀我们”。“你怕吗?”“不怕”,“为什么”?“有妈妈、哥哥,伯伯,叔叔一起死,我不怕”。对话结束,皇帝愕然。然那位刚刚达到进幼儿园年龄的杨花最终还是死于屠刀下。这就使得画面多了几分暗淡与冰凉。

阅读天幕下的画卷,可以了解海龙屯这座土司城堡影响中国历史的秘密。贵州也有大战役,而且战场纵横千里,全国20多员著名将领、数省的18万官兵参战,各方土司的10万地方武装及川黔等地30万运夫参战。114天的黔北陆战,全国为之举力,国库为之虚空,百姓受难无数。合计耗银800万两,双方死伤10万余人。铸造了海龙屯的悲壮!

海龙屯是以维护国家利益为目的而营建的军事防御体系。三面悬崖。囤前只有一条称作天梯的陡峭山道,凭险设下飞虎关、飞龙关等九关。关墙重重叠叠,先后建有月城、土城,囤上有三道城墙环绕,皆以千斤石条垒砌的高大城墙绵延十几里,其沿山蜿蜒的雄姿,酷似万里长城。正所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欣赏画卷,站在天梯前指点江山,人可以放声“喔嗬”,释放快节奏生活带来的疲劳与浮躁;在飞龙关,耳朵可贴在石墙上倾听苗民兵士在拉家常,话桑麻;在新王宫,你可以面对遗址发呆,看看这个被叶应熊诬陷“金碧辉煌的王宫”究竟比普通寺庙大多少?在天梯,你可以挑战自己的自信,过一把“赢家”的瘾。

画卷里的水很蓝。这光滑滑、亮晶晶、湿漉漉的精灵,裸露着神圣的身躯,唱一路生命的赞歌。这水从海龙屯石壁的罅隙流下,经过远距离的渗透,红色变成蓝色了。正因为四百多年前的红,才变得叫人挂肠牵心,让人刻骨铭心。

时间在不快不慢地踱步。一千多年的历史。社会在变化,也给人惊人的巧合,725年前杨端以平播之功领播州,725年后,他的后代被灭亡在反叛上;44年前,朱翊钧以杨应龙反叛罪名灭播,44年后,陕西米脂的那个大汉顶着叛军的罪名燃起的大火烧了他家的宫廷。这是不是有点因果报应或者还有点其它什么禅机?这是留给旅游者的迷?留给现代人的思考?还是留给决策者振臂前的借鉴?

苍茫在群山间回旋。这里雄关如铁,苍山似海,长空雁叫,水清鱼跃。这是历史的宝库,这是大美的山川。这是我国目前已知的历史最悠久、地势最险要、建筑最坚固、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军事城堡,是汇川的财富,遵义的财富,贵州的财富,华夏的财富,也是世界的财富。

看啦!阳光中,天幕下的那副画卷正烨烨生辉!


【编辑:与文为邻】


已经有 0 条评论
最新评论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文学研究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

您是本网站第 157621124 位访客      技术支持:HangBlog(renxuehang@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