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西南作家网:www.xnzjw.cn
西南作家网: >> 原创作品 >> 推荐 >> 正文

微刊:由你决定-第三期:网站原创散文精品展播(2016.01)
信息来源:本站发布    作者:    阅读次数:5033    发布时间:2016-03-08


【本期通过微信投票前两名上刊】

01无法栖落的乡愁


时光的宁静中,轻推岁首的门楣。迎着新日的晨曦,携一怀冬日凄寒的绮念,从容上路……

2016年元旦,是一个期待已久的佳节。一家三口,畅想在暖阳的冬日里,于风中优雅漫步。徒步二十里,用脚去义无反顾地丈量大地,寻回久别的乡愁。我们就这样,情愿或不情愿地,拾却一段流光记忆的鉴证。

看得见水,望得到山,记得住的乡愁。

昔日的冬天,波光粼粼,散射着凛冽的寒光。青壮的男人,腰拴鱼篓,左手提鱼罩,右手执刷鱼竿,挽起裤管,在没膝的深水田里打渔。小孩们喜欢热闹,总会跟着寻欢。只见打渔的人,用鱼竿在水面上左右开弓,划出一道道弧形的水浪。那波痕很美,像留声机唱片上的道儿。当划过的水面出现一晕花水,打鱼人随即用鱼罩用力罩住,并用双手压紧,担心鱼从罩子底下的缝隙里逃跑掉。安稳好后,打渔的挽一下袖管,双手在鱼罩里反复摸上一阵子,只听到鱼撞击鱼罩发出“突——突——”的声响,打渔者心中便有数了。他放心地摸了又摸,摸起一个,又摸起一个,特好的运气。如果这块田鱼多,打上七个八个的,得多开心啊!打上三两个小时,收获五六斤鱼,一家人烧上一锅。在如此的寒冬,一家子享受着火辣的鱼,你说多温馨。今天看来,这才是生态、绿色、有机、健康、营养。

我们十几岁的样儿,当然不能这样打渔,但我们有自己的法宝,用捞罩儿网,同样有搞头。那年月,靠大人拿钱没门,得靠自己想法子,积攒一点,三元钱买回捞罩儿。先自己生火用竹子绷好捞罩儿的骨架,撵鱼的脚架等,一切准备就绪,心急火燎地相约去网鱼了。捞罩儿捕鱼得走田边沟渠或水草处,不宜去宽的水域,因为它的口面不够大,当你把鱼向捞罩儿里赶时,鱼早就横向里逃窜了。捞罩儿打鱼,最好两人,一个撑好捞罩儿,一人到前面去赶鱼,当快要赶到时,马上提起捞罩儿。水漏完了,一看,小虾小鱼居多,大鱼很少。捞罩儿打渔与刷鱼不可比,故大人常常不会用捞罩儿打渔,多半是小娃儿些的游戏罢了。

不敢想象,眼前的家乡,一条条的正沟全是干涸的,不见水,更不见有打渔者,有的是飞舞的塑料袋,大堆大堆的破衣烂鞋,横七竖八的啤酒瓶,残垣断壁,以及紧闭的大门,没有了昔日的生气。满山昏黄,枯枝断茎寂寞地当风抖着。

当我从家门前走过,家是没有的。几年前被开发,房被拆,地里满是荒草。占地的当年,父亲走了,第二年,母亲又走了,姊妹四家,各迁东西,曾经欢愉的家人,思念、牵挂成为心中的爱怜。

当我们默守已久的执着,有一天变成回忆,填满荒寂的遗憾。谁说无需期待的,就不要去执着?看看身边的风景,岂会心安!在炊烟缕缕的香味萦绕下,要怎样的用心经营,才可日久馨怡!

或许,掩于岁月的东西,总是美的;或许,那些担忧不已的事,最坏就是这样了!纷呈世相中,感知光阴宽宥,脚步与心的方向一致。有些事,说直白了,反而无趣无味了!一片雪心,不言不语,未必不是好情分。那些恒暖的片段,经得起流年风霜的侵蚀,那些童真的记忆,经得起无数次欣喜的翻阅。

匆匆流年,在心中开成一个不败的春天,日日葱茏。风清气静的日子,扫去心上落尘,清爽而干净地迎接新的一年。


02母亲


初为人母的我几乎全身心投入了作为母亲的角色,这种繁忙与辛苦几乎成了我生活中最大的享受,母亲每次来家见我爱女万般便会转身离去。

我的母亲是中国土地上再平凡不过的一位农村妇女,外祖母曾是千金小姐的历史似乎对母亲多少有点儿影响,在任何时候母亲出门都是穿戴整齐,说不上爱打扮,但却非常注重仪表。因为历史的缘故母亲只读完了初中,在她生活的圈子里在那一代人中却已算是有些知识的。勤劳、善良、能干让她赢得了很多朋友,父亲单位里的同事总是和母亲的关系远远亲近于父亲,在所有人眼中母亲都是一个“好人”,一个能干的角色,但是作为她唯一女儿的我却对母亲总是若即若离。

记得刚上小学一年级时,我被小伙伴课间追赶,头顶受伤回家,寒冷加上伤口疼痛,母亲不仅没有半句安慰关心之词,反而全是批评。那个寒冷的深秋,我似乎根本不是一个需要关爱的小孩儿。那个时候我是无论如何无法理解母亲的。入冬后不久,母亲改嫁,多年以后,那一天刺骨的寒风似乎依然在我耳畔疯狂地吹过,让人冷到极点。在年夜饭的餐桌旁,母亲要求我改掉原来的姓随继父姓,虽然我还不能完全明白改姓的意义,但是却无法接受我得重新换一个名字,唯一能做得就是沉默。母亲改嫁第三年,在向我诉说了万般无奈之后将我送给了一对刚失去女儿的中年夫妻,那是个炎热的夏天,母亲如同往日一样唤回正疯玩儿的我,呈现在我眼前的是好大一把香蕉,那是我在书上见过的,黄得刺眼睛,我好奇它的味道,一口气吃了三根,母亲只是静静地看着我吃,等我停下了她问我好吃不?我狠狠地点头,母亲又问我想不想每天都吃?我感觉到了不对劲。用母亲的话说,继父一个月几十元的工资,要养活我们兄妹三个生活太艰苦了,而她给我挑选的新父母均是矿区的领导,刚失去女儿的他们一定会对我宠爱有加,母亲说以后我每天都能吃到好吃的。上个世纪八十年代,那是一个好吃的匮乏的时代,在母亲眼里好的生活就是让我可以每天吃好吃的,每天穿漂亮的衣服,每天背着漂亮的书包,可母亲从来不曾问过我我眼中好的生活是什么?直到走过人生35年的今天我仍然无法忘记刚去养父母家时我所经历的一切:惶恐、孤独、胆怯,对于一个九岁的孩子来说,失去父亲,紧接着又被母亲送出去,母亲永远不知道那些夜晚我是怎么度过的,永远无法了解我在睡梦中一次次被噩梦惊醒的感受。等我再次走入母亲的生活已经是两年后了,可两年的时间已悄悄横亘在了我和母亲中间,用母亲的话来说,我再也不和她拥抱,再也不和她手牵手,再也不和她亲近。等高考结束后母亲逼迫我去上一所不理想的学校的时候,我也没有丝毫的反抗。上大学后我变得很少回家,那个家对我的吸引力几乎为零。

工作十年后初为人母,为人母后对于女儿,我倾注了所有的爱,甚至在内心暗下决心: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我都不会抛下我的孩子,我绝对不会如我母亲一般。因为,在我内心坚信好的生活就是在成长的路上一直有父母的陪伴,无论生活多么艰苦,亲人在旁,苦亦是乐。

前不久一位同事的丈夫实验室发生爆炸,丈夫离开人世后。同事一病不起,几个月不问世事,孩子也如弃儿般由外祖母代为看管。一行人去探望她,我们都泪流满面,30岁的她该如何面对未来的人生,该如何面对孩子未来的生活。面对不幸的同事我竟想到了母亲,母亲当年在28岁的时候是如何面对父亲的离世,尔后又是如何面对刚入学的我,再婚后又是如何面对对我的情感,我无法假设我在母亲的情形下会如何选择,因为我实在想象不出在巨大的灾难面前我会变成什么样子。

35岁的我,突然开始一点点理解母亲,一点点接受母亲曾经在我身上所做的一切。对于每一个人来说,什么是好的生活?答案都不会相同,饥饿的人以获取食物为好的生活,劳累的人以获取休息为好的生活,无聊的人以充实为好的生活,而身有疾病的人以健康为好的生活……而我那善良的母亲一直认为让我可以拥有更多的物质享受才是好的生活,认为放手让我去享受好的生活才是爱。

携手35年,这一刻我终于释然。我庆幸,母亲依然与我相伴,希冀另一个携手35年。


03 一个人的禅


当我独处时,我才能获得一切所需要的安宁。

——莉迪亚•戴维斯

 

今年霜降,天气却格外暖和,只有起风的时候,才能辨识出是深秋来。

风一吹,地藏王殿檐下所悬挂的大风铃被撩响了起来,“叮铃铃”的响声像是被顽皮的精灵嬉弄了一般,铃一响,这些精灵们被吓得四处跑开,等没了声,又更好奇地回去拨弄,使得清脆的鸣响在幽谷中反复地荡涤着俗世的耳根。

古刹的房顶上,筒瓦和折腰瓦间积满了金黄的落叶,我心里暗想,倘若佛祖也会抽烟,这时候把屋顶一卷,肯定是指间一绝,不会也罢,秋尾下起雨来,板瓦尖上就有涎滴不绝的银杏茶了。

耳边传来时隔两三步的“打更声”,恍如隔世的绝唱。转身回望,是一位披着棕色长袍的僧人走过,长袍的折痕很是清晰,穿在他身上倒也显得格外精神。僧人左手提着漆着深红釉色木板,右手提着长柄木锤间断地敲打着往竹阁走去,本想跟着这声音去看看,不想他抬腿而去的梯道边上搁置着“旅客止步”的牌子,四个大字直愣愣地盯着我,就像明王的眼,我往回退了回去。

没过多久,木梆子的声音沉寂了,竹阁里陆陆续续地走出许多僧人来,见到一位披着金黄褂子和一位浅黄褂子的僧人结伴出来,一路上眨着惺忪的眼,我猜想着他们刚刚午休完毕,想必那木梆子声就是功课的“预备铃”了,大成殿果然传来了颂法的声音,清脆的铃声间断地带动着低沉的木鱼声,平稳而紧凑,众僧跟着节凑和出一个平缓而深沉的调,围殿而观的俗人们自然辨识不出调里的字意,觉得枯燥却又都显露出一副无比虔诚的表情。殿前的两棵百年参天银杏树黄了叶,阳光照射在树枝上,叶片更显得金黄剔透,殿里传出的和音伴随着香烟袅袅升起。此刻,世界美妙极了。

我一个人坐在殿前的花坛边上,把背包卸下身子,聆听着这奇妙的佛语,思考着自己的存在。

一个人旅行,孤独而美丽。我曾试着体悟许多人所痴迷的孤独,却一直做不到对孤独的享受,但还好,我开始乐意独处了。

以前我很是依赖身边的每个人,连吃个饭都想等个人一起,似乎连一个人坐到食堂里去的勇气都没有,更别说一个人逛超市,一个人去跑步,一个人去远足。我曾自己说过一句自认为很经典的话,我说“孤独就是一个人坐在食堂吃馄饨,因为很烫,可以吃很久很久……”后来我改变主意了。

也不知道我是从什么时候起,慢慢地鼓起勇气单干:去年,我一个人到杭州湘湖去旅游,那天我和母亲吃过早饭,答应她天黑就回家,出门后,我就再没说过一句话,连路边的摊贩问我“小伙,要不要买个饼?”我都默不作声,我也曾责怪起自己的冷漠,或许微笑也是最好的拒绝。我一个人围着湖走了好几个小时,就像一个脚力和听力都极好的哑巴,周围的一丝声音都很能走入我的心门,甚至路人一句无头无尾的话,我都能在心里反刍几次。

后来,我渐渐明白, 人只有独处的时候,才会去留心身边的一草一木,一声一色,能与自然贴近,也可以更加地靠近自己的心。

今天,在没有出门之前,我犹豫过,在心里挣扎过,甚至想过“要不随便找个近的地方散会儿心就回宿舍吧,灵岩寺远,坐车得三个小时,而且自己还形单影只。” 最后我还是出发了,我又对自己倔强了一次,往往人只是在下决心的时候会失去勇气,会怯懦,一旦狠下心来,便无所畏惧了。我像旁观者一样,想看看自己会落下一个什么遭遇,至少现在我是想象不到的,可能是处于对未知的好奇和向往。 上了公交车后,我就开始做起了一个能省就省的哑巴,但我不能否认,我脑子里一直在说话,我在脑子里不停地对这个世界进行分析,我警觉,我赞美,我还会抱怨,嘲笑,忧虑……

我太习惯揣测别人的感受,这是我日久养成的,难以戒掉的毛病。和别人在一起时,我总会被良心驱使,宁愿舍去自己的初衷,也要顾及别人的想法。譬如望着一条自己想走或者想试试的路,不知道同伴愿不愿意走,索性也就算了。有时候我是愚钝的,可能会错过更巧的方法,但一个人的话,也就无所谓了,就算绕了路,我也会绕得心安理得。我爬上灵岩寺的后山,到了半山上,汗流浃背,心想着“一览众山小”的感觉体会过无数次,也不足为奇了,这山头爬上去的感觉也并不会有什么特别,山上铺天盖日的松树像画里干枯的皴笔,连个秋意都不曾让人体会到,细想山脚的庭院古刹,反倒能让人赏心悦目地休憩一番,索性我坐下来歇一歇,汗凉了背,也就下山了。当时我设想过,如果有同伴,心里再觉得没意思,我也会咬着压根爬上去,我总不愿意被数落一番,日后还落下个“半途而废”的标签。

我是下山了,躺在无人的草地上,对着头顶如伞如冠的银杏树按了很多次快门,又趴在草地上,把焦对着近处的草,连远处的千佛殿也模糊了起来……也只有独处的时候才可以这样赖在那里不走,耳边不会有人喊起催促得令人烦躁的声音,心情倒和阳光一样美了起来。

如果你的心乱了,看不清自己了,就一个人出去走走吧,到寂静的地方坐会儿。独处的时候,是可以看懂落叶的舞蹈,听得懂秋风歌唱的。俯身草地,兴许还能捡回遗落的灵魂。

独处的时候,人就像半开了心门,泄进屋的时光是缓慢的,望出去的世界却是悠长的。


04家乡的秋


久居县城一隅,成天穿行在钢筋水泥之间,奔波于三点一线之上,似乎对季节的变换失去了应有的敏感。

蓦然回首,已是草木萧疏、寒气袭人之时,街边的垂柳、国槐等树木,已然失去了蓬勃葱茏之势,孤零零地挂着稀稀落落的叶子,与日渐臃肿的行人形成了明显的反差。心中不禁生出一种莫名地遗憾来:还没有来得及欣赏家乡的秋,时光的脚步就毫不停留地踏入冬季,着实让人感叹韶光易逝,流年蹉跎!

我对家乡的秋有一种深深地眷恋。这不仅仅缘于家乡养育我二十几载,那种血浓于水的骨肉亲情难以割舍,而且因为家乡的秋,像一帧力透纸背的古画,已经镌刻于我生命深处,为我苍白的生活涂上一道亮丽的色彩,陪伴我度过一个个寂寥落寞的日子。

家乡的秋,美在云天外。几场酣畅淋漓的秋雨过后,万里长空仿若水洗般清浅,宁静,湛蓝,纯净得没有一丝杂质。暖暖的秋阳,透过硕大无朋的天幕,把柔柔的光芒一股脑儿倾泻下来,给家乡的山山水水镀上了一袭华美的外衣。随意镶嵌在天空中的朵朵白云,极像飘泊在深蓝色海面上的点点白帆,悠闲而散淡,高远而写意。一群群鸟雀在蓝天白云间自由地飞翔着,追逐着,嬉戏着,欢快地鸣叫声此起彼伏,为安静的村庄平添了几许动听的音符。此时的家乡,就像一个沉浸在新婚喜悦中的女子,静静地站在天地间,沐浴在梦幻般的光晕中,显得慵懒而羞涩,安详而满足,眉眼中荡漾着按耐不住的舒畅和幸福。

家乡的秋,美在山林间。家乡多山,山上遍植松树、青冈、桦树、楸树、刺槐等树木。中秋过后,那些历经春风夏雨滋养的树们,已然褪去娇嫩柔弱之气,急不可耐地脱下清一色的绿装,换上了五彩缤纷的霓裳。欲滴的绿,参差的黄,耀眼的红,醉人的紫……一簇簇,一团团,一堆堆,重叠着,交织着,缠绕着。远远望去,宛若一片硕大的七彩云霞跌落山林,色彩斑斓,美伦美奂,让人胸襟豁然开朗,浮想连翩,很难觅得恰当的词汇来抒发心中的感受。置身山林,仿佛走进了一个梦幻的童话世界,轻嗅着清新甜美的空气,聆听着清脆婉转的鸟鸣,采摘着憨态可掬的蘑菇,一切辛劳和疲惫倾刻间便烟消云散,代之而来的是一股透彻心肺的舒爽和豁达。

家乡的秋,美在晨雾里。清晨起来,推开门窗,但见偌大的村庄,被一袭乳白色的轻纱覆盖着,包裹着,天地紧紧地连在一起,朦朦胧胧,如梦似幻。走入院子中,立刻就被大雾紧紧地拥抱起来。丝丝缕缕、湿湿润润的小水珠,在空中漂浮着,流动着,犹如一双温柔的大手,轻轻地抚摸着裸露的肌肤和发丝,整个人如同泡在了雪白的牛奶浴里,浑身上下透出一种说不出的通泰来。太阳从东边的山梁上缓缓升起,万道金光穿过层层迷雾,宛若刺绣大师妙手织就的锦缎,垂挂在天际间,让人恍然生出一种漫游仙境的奇妙感觉。太阳越升越高,雾色渐次隐退,一个清清亮亮的世界赫然呈现于眼前。迎着初升的朝阳,家乡的人们又开始了一个崭新的日子。

家乡的秋,美在月夜中。每当夜幕降临,花灯初绽,一轮皎洁的明月便悠闲地踱上夜空,将如水的光华洒满家乡的每一寸土地。影影绰绰的山峦,空旷辽远的田野,高高低低的树木,错落有致的房屋,顿时都沐浴在轻轻浅浅的清辉里,显得浪漫而神秘。那些不甘寂寞的秋虫们,纷纷扯开甜美的歌喉,或低吟浅唱,或大声喧闹,间或夹杂着几声忽远忽近的犬吠,弹奏出一曲曲醉人心魄的交响乐。微风过处,树影婆娑,暗香浮动,到处弥散着一阵阵成熟庄稼独特的香味,把家乡的秋夜装点的更加美丽动人。

家乡的秋,美在田野上。漫步于田间地头,那一垄垄、一片片炫目的金黄,流光溢彩,成熟厚重,宛若丹青高手泼墨的精美画卷,平展展铺陈在家乡黑黝黝的土地上,令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那粗壮结实的玉米、鼓鼓囊囊的豌豆、满脸通红的高粱、籽粒饱满的胡麻、颔首沉思的葵花……在微风轻轻地吹拂下,舒展着笨重的腰身,跳跃着欢快的舞蹈,飘散出阵阵沁人心脾的香味。家乡的父老乡亲们,又迎来了一个喜获丰收的好日子!他们一个个面带微笑,尽情挥舞着明晃晃的镰刀,肆意收割着沉甸甸的果实,粗犷的秦腔伴着爽朗的笑声,在蓝天白云间飘荡着,升腾着,延伸着。

家乡的秋,美在自然,美在大气,美在永久。这正如生活在家乡土地上的人们,走过四季轮回,历经岁月沧桑,那种深刻于骨子里的质朴、坦荡和厚重,不仅没有丝毫更改,反而变得愈加深沉,愈加香醇。虽然离开家乡已经好多年了,但是每当秋天来临,不管身在何处,家乡的秋就像一缕飘荡在老屋上空的炊烟,时刻浮现于眼前,萦绕在胸中,缠绵在梦境,成为我今生难以抹去的美好记忆。

记得郁达夫在《故都的秋》里说:“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将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我没有先生的豪气和果敢,也没有先生的胸襟和才华,但我却有如先生一般的痴迷与执念,惟愿在迟暮之年,能够重归故土,与家乡的山水朝夕相伴,醉卧在那魂牵梦萦的秋天里,直到地老天荒……


05高高的太子山


高高的太子山哟

山是那金银山

弯弯哟洮河水

河是那金银河

啊!美丽的家乡哟

肥牛羊壮骆驼

密密森林满山坡

高高的太子山哟

山顶上彩云飘

弯弯哟洮河水

河水泛金波

啊!毛主席的恩情哟

比山高比水长

太阳月亮比不过

当你听到这首五十年代流行大江南北而至今家喻户晓都传唱不衰的甘肃临夏民歌时,仿佛使人走进了一个神奇迷人的绿色世界,感受大自然的万般奇妙和无限魅力景致所陶醉。

太子山位于甘肃临夏州西南部山区,与甘南藏族自治州的夏河、合作、卓尼县接壤,主峰位于和政县牙塘河畔,海拔4368米,山脉逶迤绵延几百里。太子山又称大峙山,由母太子山和公太子山组成,母太子山在东,海拔4368米,公太子山在西,海拔4183米,两山之间盘坡哑口,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说,也是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的分界岭,这里山势壮观巍峨,云遮雾罩,登高望远,观林海松涛,奇石异峰,雪山“映月”,有天高地博,地广物丰之感受;更是连接中原文化和雪域文化的纽带,是历代兵家设防要塞之地。

据有关资料推测,太子山形成要追溯到一亿五千年以前的白垩纪时代,那时地球发生剧烈的地壳运动,欧亚板块与印度板块相互撞击挤压形成了青藏高原。太子山是祁连山的尾端,山势纵向西南,由于高寒气候的影响,东为阳面,山腰间生长灌木,小草丰茂,溪流潺潺。阴面靠西,光照时间短,阴冷、石壁万仞、层峦叠嶂、斜曛缭绕,岚气弥漫。太子山山形奇特,山势高峻陡峭,奇峰林立,怪石腾升,显露的峰壁似白骨一般,又名"露骨山"。在临夏南部,不论从何处均可远眺太子山那傲然挺拔的雄姿和神秘莫测的倩影。一年四季主峰身着皑皑的素衣,放射出逼人的银色光芒,又名"雪山"。多少年,它见证了吐蕃地域的沧桑变迁和民族大融合的繁荣兴旺,明月当空更现它那寒光神韵,难怪元代诗人宗泐望而声叹:“华夷分壤处,雪岭白嵯峨。万古消不尽,三秋积又多。寒光欺夏日,素彩烁天河,自笑经过客,相看鬓易皤"。明兵部尚书王竑有诗句云:"寒雪经年积翠微,群峰并向白云齐。光连西北昆仑远,势接东南泰华低。古寺几间苍藓台,老松无数野猿啼。深岩落日闻钟声,知有幽人夜指迷。”

相传,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立长子扶苏为太子。为保护边关,守卫边疆,抵御匈奴入侵和骚扰,命太子扶苏带精兵十万,分兵镇守从临潭冶力关至积石山关绵延几百里一线。大本营就设在和政新营乡炭市集。次年,秦始皇病死途中,胡亥为达到篡权之目的,与太监赵高沆瀣一气,密不发丧,运灵柩回都城咸阳。借父皇口谕,派使节持诏书,急招扶苏回宫商讨国家大事,并赐御酒一坛,在酒中放下毒药,扶苏接罢圣旨便带十几名亲信将士乘马上路,临行前喝了坛中皇封的御赐酒,行到广河县所在地,由于毒酒药性发作,随从一一从马上跌落下来,七窍流血即时毙命,而扶苏也不幸去世,此地旧名为"太子寺"(太子死),后扶苏镇守的这一带山脉便统称为太子山。

太子山峰奇、峡险、涧幽、水秀、林茂、陡峭,使人望而生畏、攀登心惊。曲径通幽与黄山、华山相媲美,露骨白石、寻峰迷雾,脚踩绿毯,身处蓝天,手触浮云,可谓"陇上一绝"

每当阳光明媚,岚气雾云缠绵于峰身,溪水在怪石飞泄、跳跃,遍地呈现出盎然的春天气息,万木吐翠,嫩草苔藓遍布于整个山谷、缠绕山腰,似绿被翠毯,此景,此情,为这壮观浩瀚、俊秀含情的境地注入了无限的灵性和活力。

身临太子山,一日就能目睹四季同现的独特景观。那千姿百态的山峰酷似几经岁月变迁的将士的傲姿,周身悬崖上的野杜鹃簇簇挺傲,微紫的野菊缤纷摇曳,艳红色的绸花如火燃烧,分外妖娆。抬眼仰望那裸露的山体,头戴皑皑冰雪帽,神奇的河流默默蕴育着国家二级保护的两栖动物大鲵。有名的"海眼"从太子山脚下喷涌而出,渲啸不息、奔腾如雷,水色透明,水质冰凉刺骨。

水是太子山的命脉,也是太子山的血液,景区内水利资源十分丰富,分布着大小 29 道河溪和数不清的涌泉,尤以槐树关河、三岔沟、白河、土沟河和荞麦沟河的水源最为优质和水量最为充沛,为游区的发展提供了更加有利的资源,而蓄水成湖的景象构成了一幅湖泊映蓝天的风景之画,为游人观景赏光增添了又一道亮丽的风景。各个山中涌泉吐流,森林茂密 ,流泉清澈晶莹,是娃娃鱼繁衍的天然乐园。各个沟中溪水淙淙,有大小瀑布潺流其间。云雾萦绕,雄峰突兀,引人入胜。遍地野生药材,珍奇动物出没林间,野花飘香,芳草丛生,属大夏河水系源头之一。旅游区原始次森林的碧波林海之间,组成了雄、险、奇、秀的自然美景,是黄土高原边缘和青藏高原东南部上独一无二的绿色明珠。青山碧水,风景如画,游人到此均有回归大自然的感受。此地冬季严寒,山顶白色的岩石熠熠生辉,裸露的山骨终年积雪不化,形成露骨积雪奇景,也是开展滑雪、赏雪的好去处。

睡太子峰下成群飞灒的石洞槽瀑布更为壮观,最大的约有四五十米多高,最小的也在 三十米 之间,其高山流水之景尤为神韵,让人赞不绝口,更是那宏大的流水声响彻了整个山谷;还有母太子峰下的垂天瀑布更有百丈之势,震耳欲聋,宛如从天而降的飞瀑一样直泻谷底,还有太子峰石场上的“一碗水”永不枯竭,其神秘之感妙不可言。

在公太子峰上有一朝拜的“天池”,深不测底,虽水无缘源,但却从不枯旱而称之为“圣水”,常有香客络绎不绝,不辞千辛万苦登顶求拜神灵,换取一碗“圣水” 解以人间烦苦,以求善人的平安。“天池”近处西北侧有一色彩斑斓的“天顶阁瀑布”沿断崖倾泻而下,长约几十米,如同天降的水帘一样垂挂于悬壁之上,胜景难觅。有的地带已形成小的褶皱与扭曲,白松沟对面的“树化石崖”就是一个非常神秘而奇特的美景。还有峡口突兀的西峰、母太子峰的仙崖楼阁、望关石上石、弥勒大佛 、太子试剑石、考拉石、天磊石和香炉崖(擎天柱)等的奇崖怪石令人喜赏不尽,还有母太子石场旁的“阿依莎”和睡太子峰顶的“道人观海”等等鬼斧神工,遐想不已!

太子山方圆几十公里处处散发着新鲜空气,生长着铁树、柏树、野杜鹃、白桦、青钢、白腊杆、野柳等大型灌木八十多种。冬虫夏草、板兰根、黄芪、大黄、野党参等几十种中药材,蕴生着粟子、毛核桃、草莓、果牛、沙棘、蕨菜、野葱花、石花等山珍,珍禽异兽有雪鸡、褐马鸡、锦鸡、小雪鸡、山兔、野山羊、青羊、野牛、狐狸、山鹿、狼、蛇和多种异鸟,是动植物的王国。

这里是纯天然绿色领地,俊秀飘逸的神奇世界,七彩的山峦如火、如诗、如画,大自然造化了太子山,编织和绘就了千万幅浓墨重彩的佳作。眼下,太子山被列为国家级森林公园,甘肃省风景名胜区,也是全省最大的水源涵养林保护基地。这里是休闲、避暑、写生、搜集素材、制作生物标本的最佳之地,秋日层林尽染红装艳阳,气候宜人,冬日一派银装素裹,是滑雪、探险狩猎的好去处,又是天然的养生所。太子山将永远展开坦荡的胸怀迎接四方的嘉宾,更彰显出原始质朴的神韵!


06腊味飘香忆旧时


当贵州高原的年味氤氲在腊月的空气中时,我总会产生一种思绪,这已然成了一种习惯。这思绪强烈地萦绕和荡漾在心间,像一坛老酒,那醇香总使我忍不住揭开坛盖,呷上几口,体味那逝去岁月中的甜美与幸福。

我的老家久长是贵州修文的一个小镇,童年那会儿只有三四百户人家。每到过年的时间,那里总是下雪。在雪花纷飞中,在几棵光秃秃的高大的杨槐树下,几个在斜坡上戴着瓜皮帽呼着热气来回游动的小黑点,那是过年无事尽情滑雪的我们。这时的小镇在白茫茫中许多人家升起青青的柴火烟,那烟缓缓地飘向灰蓝的天空中,让小镇显得无比静美。最快乐是出太阳的时候,没有风,干冷干冷的。阳光照在雪上,到处闪闪的。高高的杨槐树上几只喜鹊按耐不住兴奋,喳喳地在树顶丫枝上扑打着,弄些雪粉飘下来,掉在背心里冰冰的、凉凉的。茅草屋檐上,一米多长的冰挂开始融化,有的啪啪的掉下来,摔成几截。于是三五个孩子捏上雪团,在飘着腊肉香的农家间,在马路上,你追我打,露出脚趾的布鞋湿透了也全然不顾。渐渐的越聚越多,大小伙们也加入,雪团飞舞处,成了小镇最热闹的地方。这样的时候,父母是不会管的,他们都在张罗着过年的事。但有一件事他们总拉我们帮忙做,那就是舂粉子面(糯米面)来包汤圆。

我们舂粉子面用的是碓。那时我家附近只有一户姓童的人家有碓。这碓实际就是一个宽十五六厘米,深二十多厘米的一个石窝(我们叫它碓窝),舂碓的碓杆是一根一米五左右长的粗圆木,碓杆在碓窝的这一头用稍细一点的木柱装成啄头,碓杆的另一边削平供舂碓的人踩踏。削平处的前面穿一圆木,圆木的两端分别插入两块直立的扁石中作支撑。整个碓的设计就像鸟往石窝里啄食一样。舂碓的人用力踩在碓杆的扁平处,碓杆另一端的啄头就跷起来,脚一松,啄头就啄下去。在一踩一放中,碓窝里的糯米就被捣碎了。我们舂面的时候,母亲就蹲在碓窝边,将窝中的糯米面舀起来放在细孔筛里筛,完了又将粗糙的倒入碓窝中继续舂。我们小孩是最耐不住性子的,一上去就使劲舂,希望一下子把它舂完后好去玩。哪知力气用尽了才舂得一小点。这时母亲总会笑着说:“娃儿,心急吃不得热稀饭,慢工才会出细活。”于是在急迫中,在无奈中,便硬着头皮舂上三五小时方完事。也就是在那时悟出了一个道理——做什么事得有耐心,有些事一下子是做不好的。人家多碓又少,点上煤油灯雪夜舂碓的事也是常有的。“咚嗒”“咚嗒”“咚嗒”……那腊月的舂碓声,成了记忆抹不去的回声。

在腊月里,最有趣的莫过于吃霉豆腐。那时,霉豆腐是高原小镇每家过年必备的一种食品。经过选豆、泡豆、磨豆、煮浆、吊浆、点浆、压榨成型等一道道工序后,便做成了一块块的白豆腐。再将这一块块的白豆腐切成二三厘米方正的小块存放,长霉后取出,裹附上花椒、八角、山柰、砂仁和盐等混成的香料装坛。几天后开坛,那股喷坛而出的臭味和浓香,让人禁不住口水直流。在吃饭的时候母亲就会用筷夹出两三块放在盘子里盛上让我们品尝。边吃边叮嘱我们说:“少吃点,吃多了会变憨的(变憨:变傻、不聪明)。”为了不变憨,我尝几下就不敢再吃了。那味道又挡不住,冒着变憨的危险又继续吃。年龄稍大后反思,那又臭又香的东西太少了,一年才做一小坛,如果不节约吃,很快就会被吃光,母亲是用变憨来吓唬我们的,好多吃几顿。我想,母亲的吃霉豆腐多会变憨一定是外婆教的,而外婆呢,又是从外婆的外婆那儿学来的。我想通后,还为母亲的迷信好笑呢!后来的几年里,我一见这玩意儿就放开口大胆吃,每次把母亲都吓坏了,她真担心我变憨呢。当小镇一户姓谌的人家在镇上卖臭豆腐,一大堆人买来吃时,母亲才确信我不会变憨,一块藏在心底多年的石头才落了地。

除了吃霉豆腐,腊月还有一件更有趣的事让我着迷——那就是烤腊肉吃。

冬至过后,辛苦了一年的小镇人家几乎都要杀年猪,这是庆年的一件大事。大人小孩喜气洋洋,烧水、抓猪、开膛破肚、分割、吃刨汤,一切都有序进行。完事后余下的就熏腊肉了。熏肉的柴是家门前青龙山上砍来的青棡柴,要么是虎山和后山猫冲刨来的松树疙兜(树桩),当然柏树枝熏来最好,熏的肉红香味美,不过柏树枝是很少的。当成块的肉经过用盐腌上两三天后就在灶房里上架挂熏了。点上火,满屋烟拂过后,白色的肉开始渐渐地变色,浅黄变深黄变浓黑。水滴与油的混合体常常掉在火上哧哧地燃烧,升起一团团火焰。夜晚时,全家人围在柴火堆旁,看着红红的火、闻着弥漫着的腊肉香,开心着。而屋外,槐树枝被冰凌压断的咔嚓声和寒风吹雪的呼呼声,让灶房里显得无比的宁静与温暖。

这时,父亲总会做一件事情,将腊肉切下一大块分成几片,用铁签穿上,放在柴火上烤,冲鼻的焦味和肉香马上充满了整个屋子,我忍不住伸手想撕。肉烤好后,父亲就一块块的取下分给我们兄妹,将最小的留给母亲和自己。我们接过烤肉,一丝一丝地撕下放入嘴中,慢慢地嚼着很久也舍不得吞下。在那吃饭都有困难,吃肉得等过年的年代,在雪夜吃上那样的烤肉,那是何等的人间美味呀!

腊月的事还有许多许多……

而今,父母已不在世,我也离开小镇七八年了,每到过年,总会想起小镇过年的许多趣事。那纯真年代腊月的炊烟,腊月的肉香,腊月的繁忙,却总是让我回味,总能让我捡起些什么,而且总能捡到,像宝贝一样让我藏于心间,不能忘怀。


07苦涩的楝子树


或许没有人像我这样虔诚地拜谒一棵树。

临近腊月,天气异常寒冷,风如刀,割着我的耳鼻。我一直在乡村小道上行走,路不长,却用了一个多小时的时间,直至走进老屋。眼前的情景,已经取代了我童年的温馨世界。父母走了,人去屋空,断壁残垣,几多凄凉,正如屋外的寒风,袭上心头。怎能让来故乡冬游的同伴,承受我这份无尽的凄楚呢?强忍悲泣,我走出屋外,把目光转移在屋前这棵大的树上。恍惚间,这棵树,又让我回到了童年,回到老屋的温暖。

我曲膝跪在地上,双手合一,我必须以祭拜母亲的姿势,拜谒这样一棵树。

这是一棵普通的树,它的名字叫苦楝,又名楝子树,属于高大落叶乔木科它耐寒、耐贫脊,生存能力很强,不需人工栽培,也能绿树成荫。秋天,楝子树的种子随风掉落在地上,来年便会生出很多小楝树来。我家这棵楝子树,不知道是什么时间生长起来的。只知道,我有记忆的时候,它便像一个巨人,站立在我家门前。听母亲说,楝子树的枝叶、树干及根系都是苦的,树上很少蚊虫光顾。这样一棵平凡的楝子树,它却伴随我度过了懵懂的幼年。

母亲一生,如同楝子树一样,是苦的。她12岁那年,父母双亡,孤苦伶仃,被好心的爷爷收为童养媳。母亲14岁的时候,奶奶又因病去世,尚未成年的她,开始学习操持家务,跟着爷爷一起出工,参加集体生产劳动。在母亲看来,自己从小失去双亲,爷爷收养了她,她必须加倍努力,为爷爷分担家务,才能报答他的救命之恩。

刚刚解放的时候,母亲仅有18岁,她的花季刚开始。父亲又被清匪反霸队工作组,选为清匪反霸队员,他常年在外奔波,留下年轻的母亲和瘫痪不久的爷爷。从此,母亲肩上的担子更重了。在合作化生产和文革期间,母亲白天同男人一样,桃大粪、送公粮、搬运石头,改田、改土,拚命地参加集体生产劳动。收工回家时,母亲便忙于收拾家务,给爷爷喂饭、洗澡、帮助他按摩。在我的记忆,母亲是个没有睡意的人。晚上,当我睡觉的时候,她还在准备家畜的饲料和清洗全家人的衣物。清晨,我醒来的时候,她已经为全家准备好了早餐,等待家人起床用餐。

母亲任何时候都是繁忙的。天下雨的时候,生产队集体放假休息,母亲忙着帮助爷爷练习走路,他们公媳俩一高一矮,一胖一瘦,一拐一拐地行走。爷爷累了,闹着休息,母亲还要哄着爷爷,再坚持锻炼一会,爷爷的身体才能恢复更快一些。母亲每次掺扶爷爷锻炼完毕,她都会累得全身满头大汗。年年月月,母亲无怨无悔地伺候瘫痪的爷爷,直到他离世的时候,难舍地拉着母亲的手,说:“碧儿呀,自从你来我家后,就像我家门前那楝子树一样,苦不堪言,实在难为你了。要是下辈子我还有你这么好的女儿,该多好呀。”

“如果有来生,下辈子我还是你的女儿。”母亲的话尚未说完,爷爷已安详地闭上了眼睛。敬老原本无可厚非,母亲伺候公公却引起了乡亲们的非议。他们对母亲说:“你不知道媳妇为公公洗澡是件大逆不道的事吗?真是不知羞耻。”“我从来不认为自己为公公洗澡是件耻辱是事情,我只知道他是我父亲,女儿敬孝天经地义。”母亲的宽容使乡亲感觉十分惭愧,从此,他们不再讥笑母亲,还为她们为荣,孝顺父母、公婆。

我们姐弟三人,都是苦楝树背大、抱大的孩子。

春天,百花齐放的时候,楝子树还像个孩子,在自己的童话世界里,依然睡得很香很沉。直至清明,它才缓缓地从枝丫间,冒出嫩绿的骨朵儿,伴随和煦的春风,缓缓地展开叶片。直到地整个叶子完全生长开来,把树杆周围的阳光,遮得严严实实。夏季,村里的男女老少,都爱聚集在树下乘凉。母亲曾对我说过,爷爷瘫痪不久,我们姐弟三人先后出生了。她既要照顾爷爷,又要参加生产劳动,无暇顾及孩子们。夏天,她在出工的时候,首先是给孩子喂饱奶水,再用布条把孩子梆在楝子树上,然后去参加集体劳动。等到队长通知大家休息时,她才回到楝子树解开孩子,再给孩子喂第二次奶水。有时候,队长要求把那块地的活干完才能休息,孩子在树上已经饿得嚎啕大哭。母亲一边干活,眼泪却像淋漓细雨,涮涮流在地上。孩子一天天长大,学会走路了,渐渐也就离开楝子的怀抱,跟随母亲到干活的工地上玩耍。母亲向我讲述这段话的时候,她语言嗯咽,表情显得十分无奈。从母亲的语言里,我看出她生活的艰辛和对楝子树的深情。母亲视楝子树视为生命。

我家最早的老屋,是解放前地主的柴房,是木质穿架结构的茅草屋。解放后,共产党打土壕分田地,把地主那间柴房分给了贫农出生的爷爷。七十年代以后期,老房已经是破败不堪,每逢下雨,母亲把家里所有盆盆桶桶都拿出来接雨,弄得满屋泥泞不堪。那些日子里的每个夜晚,我都在叮咚的泉水声度过。记得有年,弟弟生病,父亲回家看望弟弟,看见妻儿住着如此破烂的老屋,坚强的父亲落下了伤心的泪水。他第一次向组织请了10天长假,决定重建新房。父亲和母亲商量拆掉旧房,既可以节省木料,也能减少部分劳动力,却遭到母亲坚决反对。她对父亲说:“这老房子是共产党分给你老爸的,是党的恩情,也是你老爸的遗物,我想留着它作个念想。”父亲苦于没有木材,他又想到屋前的楝子树,同样遭到母亲的反对。那天,父亲趁母亲割草之际,拿起斧头到房前偷砍楝子树,母亲听到动静后,立马赶到房前,一下子抱住楝子树伤心地,说:“建房需要的木材,我上山给你砍,但苦楝树绝不能砍,她的生命,就是我的生命。”父亲拗不过母亲,丢下斧头就走了。父亲走后,母亲将父亲砍伤楝子树的口子,裹上苔鲜,缠一层塑料膜,再用麻纯包扎严实。一年以后,楝子树的伤口慢慢愈合了,却留下了两道深深疤痕。楝子树保住了,从此,母亲起早摸黑地在大山里砍伐木材、割茅草,花费整整一年的时间,才把建房的材料准备齐全,等待和父亲回家一起共同建房。母亲常常站在楝子树下,远望着父亲回家的那条路发呆。父亲因工作繁忙,不能再次请假回家。万般无奈的母亲,决定与乡亲们交换劳动力,建好自家的房屋。那时候,村里无论哪家建房,她都去帮忙。她像男人一样,伐木料,割茅草,背砖头,背瓦片。长时间的劳作,母亲的肩膀磨破了皮,旧伤疤没痊愈,新伤又开始红肿流血,甚至化浓。她的双手也被镰刀、茅草划出一道道血口。冬去春来,母亲那双手,如同干枯的老松木,那样粗糙,斑驳。母亲拚命地给村里人干活,得到村里人同情和理解,在他们的帮助下,乡亲们仅用两个多月时间,就为我家建好了一间木质结构的新房。新房落成了,母亲坐在楝子下伤心地流下了眼泪,她心里的苦,只有楝子树才能理解她希望自己用汗水,用生命保护的楝子树,以后长得更高大,更旺盛。

楝子树,给我童年增添许多乐趣。那年春节,是我们住进新房的第一个新年。母亲特地在镇上买了几斤猪肉,让我们过一个快乐的节日。嘴馋的我,趁母亲繁忙之机,偷偷地割了一小块猪肉,放在火上熏烤。香气扑鼻的烤肉,熏得我唾涎三尺。我把烤熟的肉放在桌子上,准备食用时,小猫飞跃式跳过来,叨着烤肉往屋外冲去。我跟着小猫追到屋外的楝子树下,只见小猫四个爪子抱住楝子树,嗖地爬了上去。它坐在树杈上,慢慢地把烤肉放在树杈上,用前爪子按住烤肉,它一会儿看看我,一会儿又舔舔烤肉,好像在羡慕我说:“嗨哟,真香。”气得直跺脚。我家的小黄狗,见我着急的样子,也跟着围在楝子树下打转儿。

楝子树,是一道村里羡慕的风景。

母亲一生生育8个孩子,其中有五个孩子夭折。深藏母亲心中的痛,就像楝子树那道深深疤痕,永远镂刻在母亲的心里。小时候,我瘦弱多病,母亲到处求医,不见病情好转。邻居说,我天生是楝子的女儿,必须拜楝子为干娘。以后楝子会保佑我茁壮成长,而且还成为国家有用之才。楝子必定是一棵树,我怎么能屈拜一棵树,叫它为干娘呢,以后不成同学们的笑柄吗?当然,我不会服从母亲要求。母亲很生气,将只八岁的我,一下子拉到树下,:“楝子曾经背过、抱过你,就当它为保姆也应该跪拜。”她强行把我头按了三下,但我一直没叫一声楝子树为干娘。

时光荏苒,母亲和楝子一天天地变老,我们姐弟三个先后离开了楝子树,离开了母亲,和当年爸爸一样去了外地工作。我们走了,乡亲议论纷纷,说我家的楝子树,是村里最美的风景,被我们占领了,是楝子树保佑我三姐弟走出大山,成为全村唯一一家4口人吃商品的家庭,乡亲们羡慕我的母亲,羡慕我家的楝子树。听到乡亲们的议论,每次回老家的时候,我总是站在村口,远远地观赏楝子树。枝繁叶茂,树干笔直,挺拔向上。它的确是村里一道风景,也为我家增添了秀丽的色彩。

如今,母亲走了,楝子树已经枯竭。然而,它的身躯如从前一般坚忍地站立着,它继续守着母亲,守着那间残破的老屋。

此时,我的泪,不足表达自己的心思,不得不以最虔诚的方式,跪拜在苦涩的楝子树下。

 

08招堤冬荷


1222日上午的招堤,阳光灼灼,寸草初绿,柳树窈窕。在招堤外,十里荷塘,冬荷凛然,一幅南国冬天的织锦。

我随中国散文诗作家协会2015年安龙笔会一行人,走上了招提。石牌坊上,阳光流淌,树影斑驳,古风习习。“前招公后张公乃武乃文抗沧海狂澜并作中流砥柱”,“仿白堤肖苏堤好山好水缅遗风高咏俨然上界神仙”,阳光如一掬盈盈的冬水,剔透在楹联上的文字,闪闪如我湿润的心情。年逾七旬的黔西南州文艺评论家鄢寿益讲述了招堤锃亮的历史。安龙县城东北原来是一片泽国水乡,俗称陂塘海子。公元1694年,清康熙三十三年,总兵招国遴捐俸银两千两,亲率领数百民工,开山伐石,费时三百六十五日,筑了一条高宽三米、长三百米的石堤,消除安龙县城的水患。世人赞招国遴有杭州苏堤、白堤之功,称为招堤。清朝道光年间,兴义州知府张瑛把招堤加高了五尺,在堤畔种柳,水中植荷。三百年来,陂塘海子,十里荷花,十里画境,安龙成了南国的荷都。晚清名相张之洞十一岁作《半山亭记》,挥毫走笔:“一蓑荷碧,采莲舟去,双桨摇红,渔唱绿杨,樵歌黄叶,往来不绝……夫美不自美,因人而彰。”年近七旬的散文诗人蔡旭和慕名而至的我们,都流连在历史的莲影里。

走在招堤上,迎面垂柳,纷披阳光,一条笔直的招堤,浑然成笛,铿然流韵。对边是金星山,涵虚阁、省耕亭、一览亭、半山亭,在古木森森里忽隐忽现。十里清流,一池水色半池山,四千亩荷塘,四面涟漪千层舞,一群翩翩水鸟,迎迓绵绵的古韵。我是一个简单的人,像一个幸福的孩子,走在古朴的阳光里。我微微眯着眼睛,翘看如瀑的阳光,神一样落进苍茫的荷塘,落在兀立的枯荷上,落在荷塘中央的栏廊亭阁之上,落在柳树梢上,落在荷塘边的苇草上,落在荷塘边几只欲飞的鹭翅上,禅语一样的清澈,泉语一样透亮。我满心的颤栗,如白鹭掠过的韵致,如袅绕人间的烟火,如缱倦温暖的疼痛。

举目十里,尽是招堤的冬荷,在冬阳之下,在我的心头,光芒四射,光彩丛生。一塘荷骨,让我联想春水之上小荷尖尖的妩媚,畅想夏日之下清涟濯濯的华美,猜想秋风之中莲蓬甸甸的虔敬,容纳了我一生的幸福与欢喜。吉林作家郭丽,四川诗人紫影,都沉浸在鸟影、鱼影、龟影的抓拍,在挤挤挨挨的枯荷中追寻穿梭如风的鸳鸯鸟,在粼粼光影中搜觅残荷摇曳的风骨。黔西南州老诗人毛鹰,延安作家秦禾,包头作家韩文,与冬荷似曾相识,或沉思,或眺望,或漫评,去者来者,都在嗖嗖的想象之中。唯有鄢寿益和蔡旭,如数家珍般溯源,体悟“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气韵,在历史的源流中清者自清。

在微醺的时光里,在干涩的荷柄上,在灰黄、黑褐的残叶上,我一路打捞冬荷的温香,隐没在内心的澄澈,瞩望夏天的繁华,秋天的富贵,春天的预言。这是招提的冬荷,心怀热爱,咀嚼冬天,反刍夏花秋实的美,等候春天欢喜以及此时在淤泥中的潜藏,在小鱼的喋喋声里,寂静而温暖。在我的眼里,这横陈荷塘的不是荷的尸骨,是为生命的蹉跎而皱缩的脸,是为爱与生命付出之后的悲欣,是为血液滚烫奔流之后的感动。

在这静穆的冬日,生活需要一再低首,命运需要一再沉默。而这招堤的冬荷,枯败从不从内心开始,敏感的神经盎然着倔强的内心。每一个人,都是历史的过客,可以在人生的冬天拯救自己的良知,可以在历史的冬天检视自己的风骨。而这招堤的冬荷,是我一生不倦的看客,不孤单,不绝望,袒天裸地,心怀悲悯,透析着光阴,沉淀着历史。

招堤的冬荷,招国遴的冬荷,张瑛的冬荷,张之洞的冬荷……漫漫三百年的冬荷,安放着民心上的江山。


09百“里画廊”我的母亲河


孕育和滋养贵州各族人民的乌江,从我的故乡美丽的毕节发端,这里是千里乌冮南源和北源交汇的地方,也是乌江百里画廊的始发地。千里乌江在毕节高峡深谷中一路奔腾咆哮,肆意流淌。它穿山过岭,走村串寨,流经黔西北全境,它滋田润土,人畜两用,水利电力,轻舟搭载,是黔西北人民生息蕃庶完全意义上的母亲河。在织金黔西两县交界的化屋基汇合后,浩浩荡荡奔向更辽阔的下游汇入长江。

四月二十五日,正直春意浓浓,阳光灿烂,随着贵州省散文学会一行,在织金县委有关人员的陪同下,兴致勃勃心驰神往地来到码头,远远地几个鲜红的巨型大字“百里画廊“跃入眼帘。怀着激动的心情,迈着轻快的脚步,伫身于这江水碧绿,两岸似刀削斧剁般的悬崖峭壁和绿铺翠缀的峻岭崇山之间,更增添了探索这大自然的神秘感。随着游船一路向前,碧水连天,烟波浩淼,高峡出平湖的壮美景象展现在眼前。坐在船头,江风拂面,让心慢慢地沉静下来,思绪随着那渐行渐近的景致无遐地展开,让那狂野的心灵漫无边际地去畅游。看江水奔腾,听浪涛拍打江岸。心中湧起一阵阵惊叹,一阵阵激动和骄傲。感受到静韵与动美的交相辉映,让万千的情感沉醉于这一江春水中。

游船在江心一路行走,两岸的景致让人目不暇接,惊叹不已,群峰高俊,悬崖叠嶂,峭壁对峙,雄奇险拔。虚无缥缈的远山云雾,一望无际的寂静群山,清幽秀丽的景色,磅磗而下的百尺瀑布垂帘,深奥无穷的地下溶洞,连绵不断多彩多姿,这万千景象,无限风光使人心醉神迷。在织金与黔西两县交界的大鹏展翅崖壁景观处,呈现出两源交汇的壮美景观,百里画廊神美之笔的“东风湖”, 它象似镶在贵州高原上的一颗璀灿的眀珠。它有三峡的雄奇,漓江的秀美,融高峡,平湖,溶洞,飞瀑等景观于一体,可尽情地领略丰富多彩的喀斯特地貌和美不胜收的峡谷风光。荡舟于湖中,极目远处的笋子岩雄伟壮丽,英俊潇洒,岩壁五颜六色,线条杂陈,似书似画神韵飘然,象挂在天边的一副巨型油画。确有“头上天一线,峡中水一湾”, 人在画中游,画在天水间之感概。顺着湖边一路观赏,这边悬崖直立,秀岩丛生,那边峭壁横列,山峦连亘,还沒欣赏完孤峰挺翠,又来了卧醉山石。沉思于钟乳悬附的遐想中,又惊叹于石穴点缀的其妙。可谓集雄浑壮丽,玲珑精致,神奇奥妙,古迹幽深于两岸。

“百里画廊” 是世界大峡谷的地质奇观,数贵州乌蒙山变化最多,地貌类型最丰富,千万年的地売运动,山洪冲刷,自然风化侵蚀,从上至下逐渐形成沟谷纵横,洞道相通,聚神奇精妙,高亢粗旷,清新灵秀于一体。有天造地铸鬼斧神工之妙,其著名景点数不胜数,让人感到惊心动魄,感慨万千,使人的思绪进入到远古时代而着迷,又使人从心灵深处感到无比的从容和喜悦,一股对饮山河之毫情从心中喷发出来。无论是阳光明湄,还是雲遮雾罩,百里画廊总是如诗如画撞击心房。一碧流水两岸旖旎,铸就一个山水传奇。

游船荡洋在碧波峡影中,两岸花团锦簇,时而出现一个个少数民族村寨,它们依山傍水错落有致,远远地就能看到具有民族风情特色的山寨门,吊脚楼。“百里画廊” 一路两岸分布着不少苗,彝,布依等少数民族聚居的村寨,浓郁的民族风情与湖光山色相映衬而让人神往。时而看到几栋稀稀落落的房屋,一排石阶延伸到江边,岸上绿草茵茵,一群群黑山羊自由自在地吃着青草。还会看到几个村妇蹲在江边洗衣服,或是几个顽皮孩子在水边嬉戏,垂钓之人正聚精会神地等待鱼儿上钩。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不禁涌上心头。几声鸡鸣,几声牛唤,炊烟袅袅,宁静而安祥,合谐而富足。久居都市之人,怎么也不会感受得到那种“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的生活境界。

有一个被誉为“贵州苗族歌舞之乡” 的苗寨,坐落于百里画廊东风湖畔鸭甸河与鸭池河交汇处,清镇,黔西,织金三县交界的河谷地带,山水独特秀美,笋子岩巍娥壮丽,天竹峰直耸雲天。该苗寨至今仍保留着独特的苗族风情的化屋基苗寨,也是当今游人探访参观络绎不绝的旅游胜地。

毕节织金是千里乌江的源头,也是“百里画廊的开端,这里还有响誉全国的众多称号:溶洞王国,独特的喀斯特地貌,织金大峡谷,世界一流的喀斯特景观,织金大瀑布,煤海磷都,百泉古镇,竹荪之乡,还有宝桢故里等。在西部大开发的浪潮中,随着乌江梯级水电站的建设,形成了工业建设的先驱导向工程:水西湖,东风湖,索风营等高峡平湖,为西部大开发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壮美的乌蒙孕育出神奇的乌江,“百里画廊” 让黔西北更加多姿多彩。母亲河的水绿,山奇,洞绝,林秀,花妍。母亲河的人勤,聪惠,善良。“探源神奇乌江,观赏百里画廊,畅游天下名洞,体验苗族风情,”说不完母亲河的恩惠,道不尽母亲河的润泽。

夕阳西下,游船原路返回,虽丰收和喜悦载满了船仓,但始终情欲未尽。试想假如我金秋时节再来,那时,母亲河百里画廊该是什么样呢?又假如我在飞雪满天的冬季再次投入母亲河百里画廊的怀抱,又是什么样呢?我想,满目的风叶红果定然会挂满那高高的悬崖,沿江两岸定然是冰川横挂,银装素裹,又是一幅幅心潮澎湃动人心弦的感人画面。啊,“百里画廊” 我的母亲河!


【编辑:与文为邻】

已经有 0 条评论
最新评论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文学研究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

您是本网站第 157816893 位访客      技术支持:HangBlog(renxuehang@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