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西南作家网:www.xnzjw.cn
西南作家网: >> 文化艺术 >> 曲艺 >> 正文

安顺地戏面临传承困局 多方力量共同拯救“瑰宝”
信息来源:多彩贵州网    作者:    阅读次数:16386    发布时间:2016-03-28

  多彩贵州网讯(本网综合整理)近日,中央民族大学教授潘守永、美籍教师Patrick Lucas带领张一丹等5名学生来到安顺,对安顺地戏进行了深入调查。令调查组成员遗憾的是,安顺地戏不仅面临传承之困,甚至已进入被人遗忘的角落。安顺地戏作为不禁是贵州的文化瑰宝,更有“中国戏剧活化石”的称誉,今天多彩贵州网小编就安顺地戏传承问题查阅多方资料,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地方政府与国内外专家们对安顺地戏的传承问题都持有什么样的看法以及实质性的措施:


  安顺地戏现状:面临传承困局、商业化未能拯救


  据调查组成员介绍,目前,安顺地戏已面临传承困局。

  “一方面,村里的年轻人都出去打工,没人愿意学习地戏。另一方面,各种传媒的发展和娱乐文化的渗透使得大多数年轻人对地戏失去了兴趣。”调查组成员称,现在,地戏似乎变成了老年人的玩意。

  据老人们回忆,地戏最红火的时候是上世纪八十年代,那时候每次表演周围的观众可达上万人。而现在,地戏逐渐失去了强大的受众群,而更多地作为一种商业表演的形式存在。

  调查组发现,地戏商业化之后,不但未能拯救地戏,反而出现了两大问题。

  一方面,商业化之后的地戏面具随时可拿出来,而以前开箱、封箱都有神圣意味,如此,地戏的传统意义也正在消失。另一方面,地戏商业化并未能为地戏演员带来满意的收入,挫败了他们表演积极性。

  “在外面打工一天至少可以挣一百五十块,那为什么要留在村里跳地戏呢?”调查组成员说,目前,在天龙屯堡旅游区,已有专门的地戏职业演员,但他们工资普遍不高,每月收入不到两千元。


  地戏爱好者:传承需要资金扶持


  多名热爱地戏的人士表示,地戏要发展,必须依靠政府引导和资金支持。

  但调查祖也发现,政府在保护地戏上颇为无奈,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

  “一方面,政府很支持地戏的发展,也把地戏作为旅游宣传的手段,但另一方面,涉及资金问题,政府经常会显得很吃力。”调查组成员举例称,安顺龙宫镇蔡官村有一个安顺地戏博物馆,自1986年修建,但现在已被遗忘,这里已变得破旧不堪,布满尘埃。

  调查组成员认为,地戏发展除了依靠政府,另一条最重要的途径就是商业化的运作,需要尽量开发出它的商业价值。

  “同时要注意到,商业化并不必然意味着完全的改变和传统意蕴的消失。二者应尽量折中,商业化的目的不仅是为了经济效益,也是要最大程度地唤起人们的关注。”调查组成员说。


  地方相关单位:建立传承基地助力地戏突围


  早在去年3月,安顺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戏传承基地在安顺幺铺镇陶官村正式挂牌,这是安顺又一个地戏传承基地。

  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委员帅学剑评价说,陶官村的地戏已成为安顺地戏的中坚力量。安顺市文体广播电视局授予了陶官村为安顺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戏传承基地,将给村民们带来激励,有利于安顺地戏的传承。

  实际上,一直以来,安顺市政府以及学者们都在对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积极“抢救”,加上陶官村,安顺已经设置了十余个地戏传承基地,地戏传承又有了好的势头。

  此外,安顺发展让年轻人看到了方向,他们也愿意留在家乡发展,同时也加入了地戏队伍。目前,在安顺的一些农村学校内,也有了地戏课程。未来,他们打算编写安顺地戏简易教材,让地戏得到更好的传承。


  安顺地戏传承人陈先松:为地戏传承贡献微薄之力


  陈先松回忆,安顺地戏在70年代有过一段低潮期,后来在1980年,因为家里的姑父是演地戏的老前辈,他自己也想着要把地戏传承下去,便跟着姑父一起四处唱戏。

  陈先松认为,学唱地戏不仅要学会唱戏,更要学习品德,学习做人的道理。 现在,陈先松也会到天龙附近的学校去教唱地戏,“包括现在给孩子们教课,我还是认为,一学地戏,二学做人。”人生如戏,戏如人生,陈先松坦言,只有学会了做人的道理,才能真正的唱好地戏。

  (本文综合:贵州都市报、黔中早报、安顺新闻网)


  【编辑:与文为邻】

已经有 0 条评论
最新评论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文学研究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

您是本网站第 156728261 位访客      技术支持:HangBlog(renxuehang@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