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西南作家网:www.xnzjw.cn
西南作家网: >> 原创作品 >> 散文 >> 正文

手表
信息来源:本站发布    作者:文工    阅读次数:887    发布时间:2016-04-27

我的母亲,一生平平淡淡,清白似水。

二0一0年十月二十四日,晚十点,她滑坐卫生间地上,酿成骨折。九十八岁高龄,大家立马把她送到靠近的省骨科医院。母亲一生中,这是第二次进医院的门,第一次住院。

她握着我的手,说:“热,我们回家去!”大家轻言细语劝慰,服侍她吃了药,才慢慢入睡。

谁也没料到,凌晨五点过,她却悄无声息离开了人世。七个小时不长也不短,至始至终没有呻吟一声。

医生将洁白布单慢慢移上,遮住母亲平静、安祥、没有一丝伤痛的脸,母亲似进入了遥远天国的梦乡。        太突然,我的心直往下沉,咬着嘴唇,不让涌到眼角的泪珠淌落,呆呆立在病床边,脑里一片空白。

听别人说,“呻吟,可以缓解伤病的痛”。母亲不是不痛,为啥要忍着,硬挺着,不呻吟一声!?

大清宣统三年,母亲出生在成都南郊一户普通农家。家境贫寒,身材较瘦,没进过一天学堂,被裹脚,足骨变成畸形,十足一个“小脚”女人。结婚后,随父亲进城帮人,省吃俭用,后开了家小店。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父亲病逝。我正读中学,姐姐当知青,弟弟、妹妹读小学,家的重担就全压在母亲肩上,当年,她的月工资只有二十多元。母亲,白天干厂里的活,早晚忙家里的活,天天如此,月月如此。再累再苦,她没有唠叨,没有一句怨言,默默地承受着,用她瘦弱的身躯支撑起了这个家。虽然吃的、用的样样奇缺,但一回到家,能吃上一口热菜热饭,衣服破了马上补好,心里暖融融的,母亲给我们营造了一个温馨的家。这样的家,多大的风和雨,也挺得住,没有一个人辍学而流落街头。

母亲心善,待人谦和,从未与邻居红过脸,更别说吵架。我在大杂院里长大,十一户人挤在一起,热热闹闹,亲亲切切,谁家有难,不分彼此,众手帮衬,真似一个和睦大家庭。

四川人对豆花情有独钟,尤其乡坝头的豆花。乡坝头的豆花,小石磨推、石膏“点”的,蘸上多种佐料配成的“蘸水”,很美,别具乡村风味。

每年秋初,嫩黄豆上市,选一个星期天,母亲总要做一大铁锅农家特色豆花,做一大盆家常豆瓣酱、花椒面、芽菜粒、大头菜粒、小葱花、炒花生米粒等拌成糊状的“蘸水”,邀请全院大人孩子共聚豆花坝坝宴。淡绿色的豆花、蘸上“蘸水”,一进嘴,麻、辣、鲜、香,边吃边说边笑,很爽。难忘啊!那绝妙的午餐,那响彻大院的笑语欢声。

我盼来了大学毕业。

儿大离家,娘亲牵挂。晚上,母亲对我说:“明天,你就要离家出远门了。我要上班,无法送你。安心去,别挂念家里,自己照顾好自己。”随即,慢慢从裤包摸出一个用手帕严严实实包裹的物件,用皱巴巴的手一层一层解开,一只崭新的“上海表”出现在母亲的手掌心。当年,“上海表”可是高档奢侈品。“你第一次离开家,给你买只表,好把握时间。”母亲,月工资才二十元多一点,还要供妹妹、弟弟读书,这表卖一百元,母亲从未奢望有只表。望着母亲慈祥的脸,为不伤母亲的心,我极不情愿收下了这只表。我转过身,眼泪就涌了出来。

夜已深,人已静。躺在床上,翻来覆去,思来想去,始终睡不着,我第一次失眠了。明天的生活啥样?谁来叫我起床?

我从小养成晚睡晚起坏习惯,睡眠又沉,早上母亲叫二、三次,才能爬起来。母亲送我手表,正是寄托了她对我的疼爱、担心、叮嘱。为这事,母亲一定花费了很多的心思。我会保存好这只表,记住母亲对我的疼爱、担心、叮嘱。

转瞬十年过去,我回到了母亲身边。她刚退休,白发又添不少。母亲操劳了一辈子,辛苦了一辈子,理当安享晚年。我们要为生活奔波,她又主动担负起照看孙辈的事,为我们排优解难。土生土长于农村,本色就是劳动,她揽下了家务活的大半。闲时,大家陪母亲聊聊家常,散散步,逛逛附近的商场,她就十分满足了。闲聊时,她津津乐道说得最多的是昔日的乡情,这往往勾起我们对逝去岁月的甜美回忆。

一天,吃过晚饭,我、母亲手牵着小孙女,去逛春熙路。古籍书店旁,一个残疾人坐在街沿边,地上铺着一张纸,纸上零乱放着一些纸币、硬币,我们已走过了。突然,母亲停了下来,从裤包里摸出一张拾元人民币递给小孙女,弯下腰,在小孙女耳边说了一句悄悄话。我女儿一转身,跑到那残疾人身边,蹲下身,把钱轻轻放在摊开的纸上,对那残疾人点了点头,车转身,快步跑了回来。大家常说,孩子摹仿性强,“身教重于言教”。我女儿受她奶奶的熏陶,长大成人后,无论对家人,还是对周边的人都有了一份爱心。

我家是个大家庭,有人叫她妈、有人叫她奶奶、有人叫她祖祖。她在时,大家敬爱她老人家,她是大家心中的主心骨;她走了,大家心中存留着她的清晰身影,她往昔的一言一行把大家仍凝聚在一块!


【编辑:张兴梁】  

已经有 0 条评论
最新评论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文学研究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

您是本网站第 157878395 位访客      技术支持:HangBlog(renxuehang@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