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西南作家网:www.xnzjw.cn
西南作家网: >> 原创作品 >> 评论 >> 正文

呼唤高原澎湃的血性——华松林长篇小说《白旗金戈》读后感
信息来源:本站发布    作者:方卿    阅读次数:2836    发布时间:2016-06-07

和《白旗金戈》作者华松林认识,应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那时他40多岁,是晴隆县文化局局长;我还是个18岁的社会青年。他主编《晴隆县志》和《晴隆县三套集成》文献。我送了10来篇民间故事稿件到县志办,没想到他给我用了7篇,于是我有幸参加第一次“晴隆县艺术界联合会”召开的会议,并加入“民间故事协会”,成为文联会员。

从那以后,我时不时到县文化局去看华先生,与其长谈文化及文学创作的事,和他成了忘年交。从他那里,我学到了许多文学艺术的创作方法,并知道了他是一位自学成才、知识渊博、廉洁奉公、平易近人的人,因而对他充满敬意并视为良师。

华先生的作品,朴实无华,至情至理,充满着“贵州风土晴隆味”,我非常喜欢阅读。从他的诗歌、散文、小品、民间故事、短中长篇小说的创作脉络,以及他的作品选题、宗旨和思想,无所不包黔西南特别是晴隆县的人和事,体现着边远山区的精神风貌。他似乎是要用自己手中的笔,以及用自己的思想,呼吁晴隆乃至黔西南和贵州省独特的地方文化,让这些文化放出光华,影响、触动社会文明和带动地方经济发展。

阅读华先生的长篇巨著《白旗金戈》,已经是他退休后出任晴隆县地方刊物《二十四道拐》的名誉顾问兼主编时的事。我又一次到晴隆去看他,他说他的《白旗金戈》已经问世了。于是他签名赠书,我如获至宝,回家后便放于枕边,每夜必读,不时被那些精彩的故事情节所吸引,非常佩服他的文学造诣和深厚功力。

从先生的小说取材看,这是黔西南地区一个即将失传的民间故事。虽然故事是盘县大坡铺回民起义的事,但是,故事的基本舞台则是在黔西南地区,且白旗起义前后长达15年之久,在黔西南影响深远,故应该算是黔西南民间的英雄故事。

用文学形式鲜活展现地方人文历史,对保护、宣传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凸显高原人澎湃血性的精神,推动地方经济文化发展,都将起到积极而重大的作用。

再从先生的小说艺术架构方面看,因是历史小说,先生采用时间顺序来安排小说架构。故事开头,以咸丰二年盘县大坡铺马氏回民的家族矛盾开始,到同治十一年回民最后一个起义军领袖金万照之死结束,完整地记录了这段历史,让读者深信这是一段实打实的故事,没有“因艺术编造”的“假”的感觉。这是先生颇费了一番心力的结果和效果。

小说情节讲究伏笔暗串、意外突勿、悬念横生、一波三折等艺术手法。伏笔以形成小说暗线,合乎情理;悬念吊起读者胃口,欲罢不能;意外突勿创造惊奇和惊喜,调理读者心情;一波三折使情节得以延伸,使读者赏心悦目,创造美感——这些方面,华先生的《白旗金戈》都设计得非常到位。你看先生的伏笔:大坡铺马氏家族虽然是穷人,但老祖宗马宗家教甚严,不准子孙们惹事生非,但“是非”根源却必须出现沙陀寨富豪的不肖子孙;由于两个家族是截然不同的两种阶级,所以矛盾的升级必然由家族矛盾升级到阶级矛盾。形成阶级矛盾之后又必然升级到阶级群体利益间的矛盾。这些矛盾形成之后,大规模的阶级战争就开始了。所以作者的这根“线”埋藏得很好,一场必然的农(回)民起义就这样发生了。

小说情结中的悬念,一般有人物出场准备的悬念,故事铺垫准备的悬念,渲染气候准备的悬念,阅读下文留下的悬念等等等等。在《白旗金戈》中,不但阅读起来悬念迭起,而且各种情节的创作手法穿插有序,安排得很是巧妙,有读起来手不择卷的效果。

华先生在人物刻画和环境描写方面,也颇下了一番功夫的。环境紧紧为了人物和故事的拓展、变化而进行描写、烘托,相互服务,相得益彰。人物刻画先生始终把握了三个方面:平面刻划,即人物的样貌、品质、行为等直接用白描手法叙述;故事刻画,通过人物在故事中的角色行为而展现个性;语言刻画,即每个人物因品质、行为、地位而决定他(她)的语言。华先生熟练掌握着这些人物刻画方法,使三种刻画手法在小说中高度统一和集中,因而小说中出场的主要人物个个栩栩如生。例如文中的老祖宗马宗的阅历丰富、办事老练,在大坡铺威望极高;张凌祥的沉着稳重,处事不惊,故能担任起义首领……每一个人物,读后均能产生深刻印象。这就是该部小说最为成功的一面。

语言方面,华先生也应用得非常老到。能用半句话说完的,他决不用一句话;能用一个段落表达的,绝不繁琐第二个段落;能用几个段落便表达了中心的,决不罗列若干啰嗦段落。故此他的小说章节有长有短,张弛适度,用句干练,语言平实,句子逻辑关系严密。

最为难能可贵的,是他应用了大量的地方语言和民族语言,使小说凭添了不少色彩。列如他形容“老祖宗”马宗,“老人的头发、长须白得像银丝一般;面容清瘦,两个颧骨高高突起,纹沟像织网一般布满在面颊与额头上;但他红光满面,显得精神、硬朗。这种体质的人,当地人称作‘精骨人’。”你看,一句“精骨人”的方言,我们马上就感受到了文章所要表达的老人的样子,且和蔼可亲!

小说整体读来,艺术表现力非常到位。让人感受到了这场农民起义的悲催和无奈。通过这些人物形象,揭示了封建帝制腐朽没落的本质,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渴望民主、自由的迫切心情,让者能从这部小说中,读出高原人那个时代澎湃的血性。

浅谈至此,虽为评论,仅当追文,望先生九泉勿怪! 


【编辑:向鹏程】

已经有 0 条评论
最新评论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文学研究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

您是本网站第 156751182 位访客      技术支持:HangBlog(renxuehang@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