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西南作家网:www.xnzjw.cn
西南作家网: >> 专题策划 >> 茶馆 >> 正文

第四届中坤国际诗歌奖:诗人就应该一生寻求美
信息来源:中国作家网    作者:    阅读次数:6110    发布时间:2013-11-27

  11月25日,第四届中坤国际诗歌奖颁奖典礼在京举行,中国台湾诗人痖弦和波兰诗人亚当·扎加耶夫斯基获得本届诗歌奖。

  扎加耶夫斯基是因为其作品的深刻内涵和在中国的广泛影响而获奖。评委会认为他的诗中最富于启示性的,是在历史道德的担当和审美愉悦之间达成的那种奇妙平衡。扎加耶夫斯基当天没能来到现场。他在录制的视频中说,在最近几年中他听到自己的英译诗被翻译成汉语,在中国诗人中流传开来。他认为对于用波兰语写就的诗歌来说,这可能不是一个完美的传播途径,但他仍然感到喜悦,“我视其为我的诗歌获得赏识的一个标志,说明我的一些诗歌对于你们具有某些意义”。

  已是81岁的诗人痖弦亲自来到现场接受颁奖,并与大家分享了他对诗歌创作、文学编辑和华语文坛的看法。

  一日诗人,一世诗人

  北京大学教授洪子诚代表评委会在现场宣读了痖弦的授奖词。他说,痖弦的诗歌写作时间只有十几年,写就的诗作也不到90首。但为数不多的这些作品,却以其高度的原创性和丰富的想象力,对人生的敏感、对世事的洞察,以及独特的语词、句式的创造,在新诗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他的诗关切底层小人物的悲苦,但不施以廉价的感伤和怜悯;以现实政治和日常生活为写作重心,但因融入时间的维度而增强历史厚重感和沧桑感;大陆北方的童年生活是其诗歌想象的重要资源,但不是单薄的怀旧,现代社会悖谬情境和荒漠意识被置放于现实场景之中。

  痖弦上台领奖,并回顾了自己的创作历程。他说,自己的创作量不大,但在那个“飙诗”的岁月里,他每个月都有新作在刊物上发表。最多的时候,曾经一天完成6首诗。但是到了中年之后,他的兴趣转向了诗论的研究和对新诗历史的爬梳,因而诗歌创作变得少了。他在《创世纪》上开辟关于新诗史料的专栏,有计划地介绍大陆上世纪30年代的诗人作品,“在海峡两岸极少交往的当时,我扮演了一个盗火者的角色”。后来,他将重心转向编辑工作,“我编辑过四五种纯文学杂志,在《联合报》副刊干了整整20年,我的编辑岁月加起来将近40年”。

  痖弦的工作重心在不断地变化,但他觉得“万变不离其宗”,他“从没有一天背离过诗神”。在他看来,一日诗人,一世诗人。诗人是一辈子的诗人,诗人的努力是一辈子的努力,诗人的最高完成是诗的完成。诗是一种信仰,宗教家可以一生寻道,而诗人可以一生寻美。这种坚持的精神鲜明地体现在他与洛夫、张默等人创办的诗刊《创世纪》中。这本刊物1954年10月创刊,一直出版到现在,从未间断,被认为“有着强大的发展韧性”,明年将迎来创刊60周年。痖弦说,他写诗、评诗以及出版诗集,都与这本刊物、这个社团密切相关,“《创世纪》对于我们那伙人,早已成为生命中最崇高的精神教堂”。但是,创作量少总使他感到惭愧,因而他称自己是“诗神座前的一个忏悔者”。此次得奖让他感到惶惑、汗颜,但也带给他一次自我省思和调整步伐的机会。在他看来,全世界华人文学,大的形势非常令人乐观。一种集纳百川、融合万汇的大格局、大气魄的氛围正在酝酿,蓄势待发。他说,大队的人马都已经上路,为了不落在队伍的后面,他会鼓足余勇,赶上前去。

  那个时代非常尊敬文字

  在痖弦看来,他们写作的那个时代,是非常值得怀念的,因为那个时代非常尊敬文字。那时候人们通信,把信丢到邮筒里,忽然发现错了两个字,人就会觉得很不安。围着邮筒走三遍,恨不得把手伸到邮筒里去,把信拿出来,把那两个字改过来,因为觉得有错字会“很失礼、很不应该”。但现在不是这样了,现在是电脑打字,经常有“火星文”的出现。“我们是最尊重文字的一代,而诗人就是文字最精练的表达者,所以诗人最好是出现在文字受尊敬的时代。当然,网络时代也有好的文学,但需要仔细地去选择,才能找到好东西。”

  文字固然重要,但在痖弦看来,“炼字不如炼句,炼句不如炼意,炼意不如炼人”。他认为,什么样的人就有什么样的诗,有时候去读诗不如去看人,人的高度就是诗的高度。其实,写了十几年诗的人都会编一两个小句子玩一玩,但是不代表这能显示出你的精神人格,而精神人格的表达是最重要的。看诗要看诗和人的统一性,“人如诗,诗如人,人与诗是统一的,这样才好”。一个大诗人,他的气质风格会笼罩其所有的篇章。也许读了他的一两首诗没有什么感觉,但合在一起,会感受到其完整、独立的精神世界。

  痖弦做过多年的编辑,但他并不认同“编辑是为他人做嫁衣裳”的看法,他认为“编辑工作是一项伟业”,和文学创作一样,同样意义非凡。他在当编辑时,积极营造创作氛围,提携后进,不遗余力。他回忆说,当时都是20个人编一个副刊,每一个字都查得准准确确。作者在文章中引用了某句诗,他们一定要在相关书籍中查证。至于作者队伍的培养,痖弦说:“我们会看很多其他的书籍、报纸,找真正的文章好手,主动和他们联系。有些人我们和他联系之后会再培养,可能培养一年多了还没上过我们的报刊,这种工夫现在没有了。现在经常是一两个人编一个版,甚至一个人编好几个版,能够维持出版已经不错了。而且现在副刊的影响也变小了,一篇文章出来每一家都在讨论、一个作家连续发表四五篇文章就受到强烈关注的情况也很少了。”

  谈到对华文文学的期待,痖弦希望所有的华语作家能够更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以我们的人口(当然更重要的是文学写作人口)以及汉字传播的普遍,加上我们在国际文坛上的参与,我们有足够的条件建立一个文学史上从来没有出现过的汉语大文坛。我们有条件去描绘华语文学的广阔蓝图。”

 

  【编辑:黄先兵】

已经有 0 条评论
最新评论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文学研究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

您是本网站第 157698051 位访客      技术支持:HangBlog(renxuehang@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