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西南作家网:www.xnzjw.cn
西南作家网: >> 原创作品 >> 散文 >> 正文

啊,怀念那来自山地的大黄瓜
信息来源:本站发布    作者:吴天亮    阅读次数:515    发布时间:2016-07-30

在坡上,石旮旯地方,家乡人开垦出了一窝窝的土地。很难想象在喀斯特,原始森林,海拔一千多米的地方劳动人民开垦荒地的艰辛。因为山地百分之七十都是石头,长满野草荆棘。石头有活石和死石之分,活石露出地表冰山一角,往下挖,越来越大,就像根一样,石头是有生命的。而死石头却可以容易搬动,没有根。劳动人民硬是凭借智慧,汗水,勤劳开垦出一片片土地。荒地就像弹坑,分散,大小不一,有的像簸箕大,有的像脸盆一样大,其余都是活石的领地。人们从土壤肥沃地方搬土到土壤瘠薄的地方,然后一代一代的经营着。土地上有了,葱郁高挺的包谷;还有像梨子一样雪白的水果地瓜;有了比别的地方还长一尺的豇豆;有了饱满颗粒甜脆的花生……而其中,我比较喜欢的就是大黄瓜了。这里的黄瓜是单指那种短小,不过半尺多,手臂粗椭球体的黄皮黄瓜,足有半斤八两重,握在手里沉甸甸的,很实在。

大黄瓜是与包谷、豇豆、南瓜等一起种的。包谷是这片土地最大的宠儿,因为一家人主要就是靠包谷的贡献呢,深受宠爱。所以大人们会经常到坡上除草,有时候害怕黄瓜多了怕包谷长不好,大人们会毫不犹豫拔掉一些黄瓜。当然会留下一些长得健壮的,枝叶繁茂的黄瓜苗。黄瓜苗也进化得很聪明,为了养分缠绕着包谷身躯,最大限度接收山地的阳光雨水。大部分黄瓜集中在了包谷地的中央,隐藏起来,因为黄瓜知道经常会有一些人光顾。所以长得也越来越普通,与周围环境相适应伪装起来。

即使这样,黄瓜还是会被我们光顾。与小伙伴们去坡上放牛或者割草,哪里有黄瓜,黄瓜最多的在哪里一清二楚。因为我们经常穿梭与包谷地,摘黄瓜吃有了经验,似乎很远就一眼能看到黄瓜的小花儿,闻出黄瓜特有的清香味儿来。印象中我们心安理得的把这个偷叫做“讨”,而这“讨”黄瓜有了一些原则,比如一株黄瓜,只能摘一个,太大不能摘,留给主人家做种子,太小不摘,期待下一次光顾,只摘不大不小,摘了又不容易让人发现的,而且摘黄瓜要轻轻的摘,不能用力拉扯,因为大人们说过,黄瓜摘不好,一株全死老。就算每摘次黄瓜,有人放哨,害怕紧张,也不轻易弄伤黄瓜。大人们经常讲到做人要实在,有良心。

每次和大人们去坡上地里干活,期待就是吃黄瓜了。我们小孩会像探宝一样穿梭于茂密的地里,寻找黄瓜。期间没少被一种叫八角丁或火辣子的毛毛虫蛰疼,被包谷叶刮得火辣辣疼,但是为了黄瓜,我们也甘愿,后来明白没有什么东西不劳而获,不用牺牲的道理。黄瓜的生命力也真是顽强,有时候甚至从石缝里冒出来,却长得喜人,那架势直冲云端一般。天再干,再旱,再多的冰雹雨水它也不低头,只是默默开出更多的花结更多的果实。人们在地里劳累一天,身心俱疲,口渴难耐,就会摘一个较嫩的黄瓜,镰刀唰唰一削皮,就大口大口咀嚼而吃。黄瓜似乎忘记了之前身边兄弟姐妹被人们拔掉的事,依然毫无保留的释放甜蜜,那清凉多汁的果肉,那脆爽的口感,让劳累一天的人们马上恢复活力。小时候,觉得在坡上吃黄瓜,简直是一种享受,黄瓜在嘴里嘎吱嘎吱的作响,甜甜的爽口!

以前在山地的黄瓜,人们几乎很少照看,最多放一点草木灰的天然肥料,但是依然结很大的果实。大人们去割草经常能带回来一二十斤的大黄瓜。山地环境恶劣,喀斯特山地,海拔高,缺水,土壤多瘠薄,昼夜温差大,有时候一阵狂风暴雨冰雹,包谷都倒一片。还面临其他人偷,甚至有松鼠,野兔子吃呢。但是依然产量很大,不得不说是一个奇迹!

夏末秋初有时候还是很热,以前没有冰箱,黄瓜就成了消暑的佳品。在院子里,野葡萄架下,大人们就把黄瓜削皮,切成薄片,放上白糖或者用甘蔗榨成的红糖凉拌而吃,清脆爽口香甜。还会叫左邻右舍过来同吃,大家聊聊天,聊秋天的收获,聊家常,欢声笑语!最后几乎汤都不剩!唉,真令人怀念啊,黄瓜!


【编辑:文韵】

已经有 0 条评论
最新评论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文学研究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

您是本网站第 157370431 位访客      技术支持:HangBlog(renxuehang@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