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西南作家网:www.xnzjw.cn
西南作家网: >> 原创作品 >> 微篇 >> 正文

头形发型
信息来源:本站发布    作者:郭伟    阅读次数:3935    发布时间:2016-08-18

一九八九年,成都军区总医院开始对口支援通江时,我被派去进修内科。总医院后院偏右,有一栋玻璃玛赛克作门面的三层小楼,楼顶支起一个铁架,安放着一个变压器。楼右门口有一片小花园,一棵新栽的小叶榕树,由砍下的三段象牙红,从三面支撑着,小叶榕长势很好,象牙红也长出了新叶,生机盎然。园中一棵高大的,约盆口粗的银杏树,地面经常落满黄叶,给人荒芜和幽静的感觉,小楼里一楼设二间洗澡堂,一间理发室,其它门面常年关锁着。

我是个很随便的人,去理发店铺多取就近,也不喜欢等待,只要理发人多,我就走了。早年在农村时,生产队派来绰号叫铁和尚的人,专门为村民理发,他挎着一个小木箱子,里面装着木梳、手捏式推剪等工具,满村走。到了农家小院,不论是院坝里还是街沿上,端条大板凳出来,坐着就剪。开始时,生产队给理发员记工分,后来改成收现钱,理一次头五分钱,后来涨到一角钱。他的剪刀早已生锈,没能剪断的头发被夹着,一推就把头皮扯得很疼,孩子们往往大哭大闹。剪完就起身,也不修面也不洗,就叫“下一个”。常常把头发弄到我们的颈项、背心里,夏天到河里扎个水猛子,就好了,在没有洗澡条件的冬天,几天都不得安宁,直到换过衣服才好点。这样的日子都过来了,所以,进城后,有了理发店,就感到很享受了,要求也便不高。

我利用值班第二下午休息半天的功夫,来到院内这家个理发店。师傅正在扫银杏叶,他丢下扫帚引我到理发室。我是个不拘发型的人,他也没问我剪刀什么样式,我随便提醒他剪短一点就行。

从闲聊中得知,理发员叫谭古仪,是四川通江两河口人。既是老乡,立刻便觉得很亲近。他个儿不太高,他六十七八岁,头发已经花白,从头顶向后推去,常常梳理得很整齐,像石雕一样,线条分明而又显得坚强的面部肌肉,浅灰色中山装的封襟扣扣得整整齐齐,左胸前挂着杯口大一枚毛主席像章。站有站像,坐有坐像,走路迈方步,一看就知道他当过兵。因没人接班,部队首长说,你反正在家也闲着,你到理发室来,有人理发便理,没事就守着这栋房子呗。

谭古仪一边理发,一边跟我聊他在部队的一些经历。为了方便伤员手术,过去的战地医院都配有理发员。谭古仪十七岁参军,当过勤务员、通信员,后来担任炮手,是一个机灵的而又英勇的小伙子,在战争空闲时,担任义务理发员。尤其是一场战斗下来,成百上千的战友牺牲了,要理发穿衣,整理遗容,都离不开理发员,工作十分繁忙,也练就了他风快的理发技术。全国解放时,他正好随队南下,便留在了成都军区总医院。仗打完了,部队医院规模越来越大,各种现代化的医院设施逐渐齐全后,对于他这个年龄大,又没文化的战士怎样安排?首长考虑到谭古仪的特长,便继续担任理发员。要是有文化,他起码也能搞个团副职务。

就这样,谭古仪毫无怨言,高高兴兴地继续搞理发工作。当初无师自通的理发手艺可响呢,多次受到领导口头表扬。来到地方,也很受职工欢迎,以头顶斩平,周边带轮为特征的“大平头”——文革时又叫“大海航行靠舵手”,当时就凭这一精湛、快捷的手艺也可以晋升个“理发师”职称,也可以长工资。但部队没有授予理发师的权限,他成天忙着为全院一千多干部职工及二、三千职工家属,还有来往的病员及家属理发,确实没空落实职称评定。

军区总医院除了医疗专业技术人才,行政领导换一届又一届,“流水的兵”也来了又走了。更随着陆军医院越来越专业化,他被冷落了。“大平头”也逐渐不时兴了,职工都宁愿花钱到院外的金牛区或者天回镇发廊去理。谭古仪又没有进修学习的机会,几被淘汰。唯有外伤、手术时还需要理发师帮助,因而还有他一席用武之地。再说,他的老伴已经去逝七八年,儿女各自成家立业了,在家也没什么事可做。

忙碌与奉献,耽误了他与时俱进。

当然,谭古仪使用的还是手捏式推子、老式剪刀,木质梳子在他手里也比较灵活,甚至得心应手。虽然没有电吹风等先进工具,也没洗发的程序,最多是用一条湿毛巾擦一擦。但是,工具越简单,工艺越粗糙,价钱越便宜嘛。方便、廉价,是那个时代广受群众欢迎的主要原因。

“下一个。”他以标准的四川口音告诉我理发完毕时,时间不到五分钟,我从镜中看了看我自己的发型。

呵,是怎样一种发型呀,令我哭笑不得,就象辛亥革命之初,刚刚提倡去辫时,留短发却搞得过左式的。也象是犯人剪成光头又过了半个月左右那个样子——头发等长,随弯就弯,以头形为发型。我用手摸了一摸,发现枕部、颈后下边一圈基本浅到头皮。我一边付钱,一边笑笑说:“谢谢,谭师傅。”

长了可以再剪,短了没法弥补,喜得我无所谓。是没说清楚么还是怎么的?也许是他心中只有那么个谱谱儿吧,可敬的谭师傅。


【编辑:文韵】

已经有 0 条评论
最新评论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文学研究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

您是本网站第 157355901 位访客      技术支持:HangBlog(renxuehang@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