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西南作家网:www.xnzjw.cn
西南作家网: >> 原创作品 >> 散文 >> 正文

修文蜈蚣坡访古
信息来源:本站发布    作者:姜继恒    阅读次数:1227    发布时间:2016-08-27

盛夏,蜈蚣坡的稻谷熟了!一粒壮硕的谷子,香味把整个山村撑得胀鼓鼓的。此时,流泉拉着发亮的木叶、庄稼和野花草,协奏着一曲原生态之歌,稻香,是它们共同的主旋律。一粒谷子的幽香,从明代初期开始孕育,汲着水西的水长大,曾经,喂饱了古驿道繁华的人和事,也填饱了那位落魄之人的乡愁,于是,众多华丽的诗章,和那段“龙场悟道”的故事,从这里开始生根、发芽。

五百多年过去,水西、“奢香九驿”已被淹没在沧桑的历史长河,如今,在残断的古驿道旁,我们正是觅着那一缕断断续续的幽香而来,在山上山下萋萋的芳草丛中,找到了三人坟、天生桥、蜈蚣桥、雨花庵、桃花井等文化遗迹,打开了自己生命中破败的家门。


三人坟


位于修文县谷堡乡哨上村,地处险峻的蜈蚣坡山脉顶部,周围青峰横卧,草木苍翠。大碑垭口,一段被岁月和时光打磨得光滑的石头古道,就是至今保存较为完好的一段“奢香九驿”——历史上最早的“贵毕公路”。蜈蚣坡古道,已于2013年与坡下的“蜈蚣桥”一道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段“官道”坎坷不平,宽一米有余,呈四、五十度坡度,或许建成后就只能走马,马车不一定能通行,却足以见证明清时期贵州交通条件之恶劣。

从公路下到蜈蚣坡古道,再走完百米左右的残断古道,不远处的林中就可以看到一座高两米左右的宽大墓冢,体量是一般坟墓的三四倍,这就是阳明文化遗迹之一的“三人坟”。明朝正德四年秋,一位被贬谪的官员自京而来,携一子一仆去南方上任,途经贵州修文龙场驿,因长途跋涉、身体极度疲劳,又遭瘴疠侵袭,三人一日一夜之间先后病死于蜈蚣坡。后来在贵州修文龙场研学悟道成就圣人之位的明代稀世大儒——阳明先生王守仁,当时正被贬谪到修文龙场驿任驿丞,当天听说这三人客死于蜈蚣坡,尸体暴露于荒野无人收殓,于是亲自到此将其掩埋,并作《瘗旅文》为祭。

当时的王守仁,人生遭遇与此三人非常相似,他担任朝廷兵部主事,因仗义执言触怒朝廷权宦刘瑾,被廷杖四十,万里迢迢发配到贵州这片蛮夷之地,一路不仅要躲避豺狼虎豹,不断遭受病虫毒瘴伤害,还被刘瑾派人千里追杀,身心俱疲、九死一生。这不知名姓的三人暴亡荒野,一石激起千层浪,引发了王守仁心中的共鸣,兔死狐悲之下,他写下了《瘗旅文》这篇千古绝唱,此文被收入《古文观止》一书,与唐代李华的《吊古战场文》和韩愈的《祭十二郎文》合称为中国古代祭文“三绝”。

文中,“夫充冒雾露,扳援崖壁,行万峰之顶,饥渴劳顿,筋骨疲惫,而又瘴疠侵其外,忧郁攻其中,其能以无四孚?”真实再现了贬谪赴任途中的艰难与痛苦。“呜呼伤哉!纵不尔瘞,幽崖之狐成群,阴壑之虺如车轮,亦必能葬尔于腹,不致久暴尔。”“连峰际天兮!飞鸟不通;游子怀乡兮,莫知西东。莫知西东兮,惟天则同。”野狐成群、蛇如车轮,连峰际天、飞鸟不通,字里行间道尽了谪居生涯的千难万险。“闻尔官,吏目耳,俸不能五斗。尔率妻子躬耕可有也,乌为孚以五斗而易尔七尺之躯?”“自吾去父母乡国而来此,三年矣。历瘴毒而苟能自全,以吾未尝一日之戚戚也!”难能可贵的是,《瘗旅文》还表达了王守仁一心追求圣人之道、“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志向,身处逆境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来到“三人坟”,读一读字迹模糊的碑刻,再朗诵一遍《瘗旅文》,我们身临其境走进了那段史诗般的故事,零距离触摸到了古人强大的内心。


天生桥


“水光如练落长松,云际天桥隐白虹。辽鹤不来华表烂,仙人一去石桥空。徒闻鹊架横秋夕,漫说秦鞭到海东。移放长江还济险,可怜虚却万山中。”

从“三人坟”沿公路继续前行500米,就是修文县闻名遐迩的人文景点——“天生桥”。500多年前,阳明先生王守仁到此览胜,被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深深震撼,于是题下了这首名为《过天生桥》的壮丽诗篇。诗歌在赞美黔中奇山异水的同时,也以“天生桥”自况,表达了心中怀才不遇的惆怅。

万山丛中,一溪清澈明净的山泉,傍着几截残存的古道蜿蜒前行,在河床平缓处摆弄她滑亮的绿缎子,在水流湍急处拾起白裙子、袒露她玉洁的冰肌。河谷两岸植被丰茂,奇葩斗艳,黄鸟纷飞;河床上奇石密布,白鸥乱浴,水草鲜美。正值炎夏,从城里前来观光、纳凉的人三五成群,有的在河滩烧烤,更多俊男靓女却藏在河弯中纵情游泳、戏水,河谷中飘荡着欢声笑语。

沿山溪前行200米,峰回路转,一条斜长的弯月形洞门便映入眼帘,立在绝谷底端,将上游的溪河轻轻揽入怀中。断断续续的古道,据说就是奢香古驿,在绝谷底没了去处,便沿崖壁平缓处攀上洞的上方,从洞顶经过,洞门于是成了天然的石桥。“石桥”洞壁下方游人不少,有的站在岩石上,洞高人小,不足盈寸。洞门不深,从这边透过洞口,可以看到洞对面另一堵苍白、高古的绝壁,光线从绝壁上倒映进来,特别的亮。此时,站在这洞门口,仿佛再往前走一步就是另一方时空,再走一步,就能够步入世外桃源,能够回到远古洪荒,能够走入佛光中的极乐世界。斜长的洞口,像极了《西游记》灵台方寸山上的“斜月三星洞”,难道,是神话中的梵境落到了这方大千世界?“辽鹤不来华表烂,仙人一去石桥空。”从阳明先生的诗句,可以想像,当年这个神秘的洞口就曾经有过很多故事与传说,只是,不知其中有没有提及灵台方寸山?

“天生桥”洞中岩穴较多,底部也有不少圆形洞坑,像过去农家舂臼的臼窝,像仙人所用的脸盆,盛着水;洞壁岩石形态各异,不过从大处、细处,远近高低着眼,多半都是神态各异的人面像,十分神奇。桥洞底部水深石滑,极难攀行;洞中心斜立着一方岩石,像倾倒的桌面,胆大的男生可以小心翼翼攀援到顶端照相、探望石洞更深处的险景。明净的溪河从洞内穿越而过,瞬间跌入底下的万丈深谷,一段接一段拉成了天生桥瀑布群,汇入“花桥河”进入猫跳河流域。不过,要观看瀑布就只能原途返回、乘车到对面的绝壁上方。

“鸟道萦纡下七盘,古藤苍木峡声寒。”从对面绝壁回看“天生桥”,瀑布群是从一个圆形的洞口倒挂下去的,如烟纱、如白布,水声潺潺,十分美妙。“天生桥”从外形上看就十分神奇,前后两面洞口,一面状如弯月,一面圆如太阳,一洞之形,阴阳交汇,让人联想起了曹孟德的诗歌《观沧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如此壮阔与神秘,不愧于阳明先生的盛赞:“移放长江还济险,可怜虚却万山中”。


蜈蚣桥


一座烟萝丛生、草木倒挂的三孔石拱桥。桥面长40米,宽10米,高9米。古桥座落于蜈蚣坡下,横跨花桥河上,见证了600多年的风雨沧桑。桥下河水枯水期也宽达20多米,深可没膝,清澈透底,水面漾着柔美涟漪。趟着河水走到桥孔底下,宽阔的桥身,可以同时为几十号人遮阴纳凉、挡风避雨。

“蜈蚣桥”,明代奢香夫人所建的水西“九驿十桥”之首桥。后因战乱被毁,万历年间,由奢香夫人后裔、贵州宣慰使龙源安国亨重修,因此又称“龙源桥”。其工艺及规模在当时贵州桥梁中首屈一指。据万历二十二年翰林庶吉士李陈撰写的《重修十桥记》碑文记载:“龙源一桥,尤当咽喉,工尤不易。......规模壮丽,当霞飞天外,云横水心,若大虹贯天,大虹压海”。

车来马往,“蜈蚣桥”一度是明代水西地区繁华之所,奢香夫人就在桥畔不远处的“雨花庵”设置临时行宫,过往之时在此休憩、观赏下游猫跳河峡谷风光。作为当时的重要交通咽喉,“蜈蚣桥”虽然没有留下王阳明先生以之命名的诗篇,却留下了先生不可磨灭的足迹。阳明先生曾通过此桥,前往黔西县素朴镇为水西重建的象祠作《象祠记》,《象祠记》被后人收入了《古文观止》;阳明先生多次去下游的猫跳河、六广河寻奇览胜,用瑰丽神秘的黔中山水和少数民族文化印证自己“心即理” 的“心学”思想,途中写下了《陆广晓发》《水滨洞》等为数不少的居夷诗。

“溪石何落落,溪水何冷冷。坐石弄溪水,欣然濯我缨。溪水清见底,照我白发生。年华若流水,一去无回停。悠悠百年内,吾道终何成!”王阳明谪居修文龙场时曾写有这样一首题为《溪水》的诗,此诗是否在蜈蚣桥题写无法考证,但诗中水的情趣却与这里的花桥河一般无二。花桥河虽然没有六广河那样波澜壮阔,但却胜在可亲可近。一匹宽阔的绿缎子弯弯曲曲,绕过清香的稻田,几次淌过机耕道路面,在路沿拉成一个个迷你小瀑布。河床上沙洲众多,上有大小错落的河石,河面上鹭鸶翔集。游人可以坐到河石上洗缨濯足,赏田园风光,观河谷美景;也可以跳进河中洗澡、游泳、抓鱼,顺便喝几口原生态的山泉水。与众不同的是,炎热夏季,烈阳如火之时,花桥河的山泉水却总能保持深山老箐里的那股冰寒气。泡在河水中,寒气透骨,恼心的暑气瞬间便飞到九宵云外。几个星期后,花桥河的那份寒爽依然烙印在骨子里,回味一下就足以能够御热。

当然,在蜈蚣桥村,游客还可以到农家采摘远近闻名的“蜈蚣桥蜜李”,品尝正宗“蜈蚣桥豆腐”;也可以到“雨花庵”遗址寻找水西故事,到“桃花井”饮几瓢甘甜的“乡愁”;还可以到新开发的农家乐吃野菜,品尝猫跳河流域的野生鱼,运气特好的时候,还可能品尝到村民从附近森林捕获的“豪猪”(刺猬)、“泥猪”(狗獾)、“猥子”(果子狸,又称“酸枣狗”)。目前,为开发阳明文化遗迹寻访游线路,修文县已将连接“三人坟”、“天生桥”、“蜈蚣桥”的乡村公路进行改扩建,今后组团或自驾游到蜈蚣坡一带游玩,交通十分便利。


【编辑:文韵】

已经有 0 条评论
最新评论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文学研究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

您是本网站第 158185138 位访客      技术支持:HangBlog(renxuehang@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