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西南作家网:www.xnzjw.cn
西南作家网: >> 文坛资讯 >> 域外 >> 正文

江苏《少年文艺》创刊40年:传递文学的力量
信息来源:文艺报    作者:晓雪    阅读次数:4505    发布时间:2016-11-12

1976年创刊的《少年文艺》杂志到今天已经40岁了。在40年历史中,与之有过深厚渊源的作家不在少数,某种程度上,它的确持续扮演着“作家摇篮”的角色。

多年来,《少年文艺》一直以“文学少年的知音,陶冶性情的艺苑,作文入门的向导,未来作家的摇篮”作为其办刊宗旨。40年来,《少年文艺》发表过高洪波、刘健屏、黄蓓佳、梅子涵、曹文轩、程玮、金曾豪、周锐、秦文君、孙云晓、陈丹燕、董宏猷等一大批知名作家的许多重要作品。直到今天,从《少年文艺》走出的大量知名作家仍然活跃在中国儿童文学创作的各个领域。

与此同时,《少年文艺》还一直以扶植少年作者为己任,培养了一批新生代的作者,如饶雪漫、韩寒、章红、郁雨君、孙卫卫、顾抒等。现任主编田俊认为,在中国少儿文学期刊领域,《少年文艺》的独特性在于,在其40年发展历程中出现了许多伙伴型的作家,他们与杂志共同成长,如曹文轩、黄 蓓佳、梅子涵、祁智、王巨成,以及近年来的小河丁丁、邹凡凡、张晓玲、邹抒阳、赵菱、王岚、王君心等。

在杂志创刊的早期,首任主编顾宪谟及其编辑团队扮演的更多是“伯乐”的角色,通过自己的观察慧眼识才。田俊告诉记者,今天的《少年文艺》编辑团队仍然秉承前辈的专业精神和服务意识,采用“责任编辑直线联系”、“重点作者由责任编辑一对一结对联系”的模式,编辑与作家彼此之间形成了朋友般的友谊,编辑在对作者的跟踪关注后也易于掌握作者的创作走向,从而提出中肯、有建设性的意见。可以说,作者是在刊物的这种氛围中慢慢成长起来的。

这种关系模式基本奠定了《少年文艺》“作家摇篮”的基石。田俊认为,期刊是连续出版物,对于作者来说,的确存在和图书相比更亲近的联系与更直接的影响。通过刊物这种连续出版物的筛选与锻炼,作者可以逐渐在个人风格鲜明化和创作丰厚化等方面走向成熟,从而孕育出有分量的中国本土原创少儿文学佳作,完全符合少儿文学出版的生态规律。

“刊物薄薄的几十页,我们愿意提供给捧着一颗心为孩子写作的人崭露头角,哪怕他初出茅庐无人识。与新作者合作,需要付出更多的时间与精力。”田俊说。事实上,“学会等待”一向是这份杂志留给人们最深的印象。浙江的一位丁姓老师2006年开始向《少年文艺》投稿,有时每天都会发来邮件,然而直到2009年才在《少年文艺》发表了第一首诗歌作品。福建的王君心在还是小学生时就给《少年文艺》杂志投了她人生中的第一篇童话,虽然带着明显的模仿痕迹,但其中的灵气却受到杂志的持续关注和鼓励。

据田俊介绍,2013年起《少年文艺》启动“精品儿童文学书刊互动项目”,经过几年的持续跟进,陆续推出“《少年文艺》爱藏嘉品”系列丛书。其中长篇轻幻想小说《水獭男孩》2015年1月面市,该书的作者就是上述那位浙江的丁姓老师,现在他已经是备受关注的作家“小河丁丁”。今年,那个小学时就在《少年文艺》的“作文版”上发表作文的王君心出版了自己的小说《夏迁的成长课》,成为该丛书系列推出的第一位“90后”作家。正是成长初期的发现和提携,让这个小姑娘感念至今,现在厦门大学就读的她因此把自己的第一部校园长篇小说交给了江苏凤凰少年儿童出版社。

“曹文轩、黄蓓佳当年都曾在《少年文艺》发表重要作品,并与苏少社建立了友谊,这样的故事会不会在这一代新作者中重新演绎?这既是对作者的期待与祝福,也是对编辑的考验,时间会告诉我们答案。”田俊说。

今年是《少年文艺》创刊40周年。很多当年的小读者、小作者,如今的大作家、小读者的爸爸妈妈、老师,纷纷给杂志寄来热情洋溢的贺信,深情回忆曾经镌刻在少年记忆中的经典佳作,于是杂志精心策划了一套 “《少年文艺》创刊40周年特别纪念系列丛书(共四册)”。田俊认为,这是一套展示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儿童文学发展脉络,呈现中国儿童文学原创佳作的精品文集。

田俊说,今后,杂志还会一方面梳理在《少年文艺》中逐渐成熟起来的作者,鼓励他们在个人风格鲜明化、创作丰厚化方面更上层楼,从而潜心培养一批中国本土原创儿童文学佳作和优秀作家。另一方面也会加大新人新作的宣传力度,通过组织作家校园行、社区读书会、电视网络平台推广等活动,帮助这些儿童文学界的新面孔扩大影响,走进更多学校和家庭,来到目标读者的身边。

有一双发现潜力作家的眼睛,精心的培养,精准的渠道,深入的内容开发和延展,这一切奠定了《少年文艺》成功的基础。也因此,40年来,《少年文艺》收获颇丰,成为一代代小读者心目中儿时最重要的读物之一。


【编辑:与文为邻】

已经有 0 条评论
最新评论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文学研究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

您是本网站第 156751109 位访客      技术支持:HangBlog(renxuehang@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