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西南作家网:www.xnzjw.cn
西南作家网: >> 原创作品 >> 散文 >> 正文

去一个满是香气的城,做一个饕餮的追寻者
信息来源:本站发布    作者:徐桂红    阅读次数:567    发布时间:2016-11-30

丰收的秋日已然悄然远去,一场接一场的秋雨给大地带来一阵又一阵的寒气。

冬季的天总是雾蒙蒙的,万物都已无往日的生机,闭塞寒冬真正来临。并非是凛冽的来临,人类的味蕾也会随之静默,恰巧是这样的时日,对于一个素来钟爱美食的人而言,冬日的到来,无疑是个好消息。

如果说,闭塞才能成冬的话,这样的冬天也就成就了一大批德江美食。

一入冬,雨也就渐渐少了,寒风无所顾忌的在半空呼啸。一切变得干燥起来。

对待这样的季节,人们当然有应对他的良策。择一黄道吉日,邀来一二十个亲朋乡邻,拉出饲养了一年的膘肥体壮的肥猪,几人合力将猪剖、割、宰,然后割下最好的五花肉,切成不薄不厚的片,掺着自家制作的酸海椒丝,白菜丝,自家刚磨好的豆腐,炒上一锅独具土家风味的泡汤肉。如若主人有心,便会将冻好了的猪血切成方块,拌着自制辣椒酱,又是一道美味佳肴。

吃完了泡汤肉,杀过猪的人家最忙的日子来临。如何处理来年的荤菜,土家人还有得忙活。从山上砍来百香树,将切好的一块一块的猪肉抹盐加酱,香肠也灌满了不肥不瘦的条条肉,放在事先临时搭建好的砖墙里,用百香树枝叶进行熏制。这样制作的香肠腊肉,在阳光下会闪着油光,散发着香气。一呼一吸之间,仿佛可以闻见严冬里那碗腊肉的香甜。土家人热情好客,这便是招待贵宾的最好的美食。

酥式是土家人过年必需品。香香糯糯的酥式,被土家人用模具和特殊颜料制作成各式各样,有动物,有花卉。有些人家为了独出心裁,还刻上了祝福语。寓意着来年的好运及顺畅。

一年的新糯米,大半都用在打糍粑上。糯米在蒸笼里冒着阵阵香气的时候,便可以放在对窝里进行捶打,使劲越大,糍粑的粘性越好。一切工序完成,便可以沾上黄豆面(芝麻面也可),趁着这个热乎劲,狠狠咬上一口。如若想换种吃法,便可将糍粑切成片状,放入油锅,炸得金黄,米香浓烈,咬上一口,又美味又可口。如若身处异乡,对难得的家乡糍粑咬上一口,都是满满的乡愁。

麻饼与米花,都属于过年招待客人的桌上零食。麻饼制作工序复杂,需要与麻糖进行混合,通过炒、熬、掺、压、切等众多工序制作而成,但凡炒得甜甜脆脆的麻饼,只要挑上街,绝对会被一抢而空。米花制作稍微简单些,将糯米蒸熟,然后趁热舀进用竹条挽成的圆形模具里,用炭火将多余水汽蒸发掉,可以存用的米花就做好了。若来客,主人家便会将将烘干的米花放进油锅,一分钟不到,酥脆的米花便可端上餐桌。

打米粉,在过去食物缺乏的年代,可是有钱人家才能享受的美食。以大米为原料,经浸泡、蒸煮、压条等工序制成的条状、丝状米制品。米粉质地柔韧,富有弹性,水煮不糊汤,干炒不易断,配以各种菜码或汤料进行汤煮或干炒,爽滑入味,深受土家人的喜爱。若是德江人,便会首先抓一把米粉在滚烫的油锅了翻转便捞起,掺上一碗浓浓的汤,加上葱姜蒜,酸海椒丝,再舀上一大瓢油海椒,风卷残云般,辣、香、烫,齐齐齐迸发。

要是说起灰豆腐,泉口人绝对会很自豪地向你介绍灰豆腐的制作过程。所谓灰豆腐,就是掺杂着柴灰制作而成的,放在火锅汤里,火锅汤味渗透进方方正正的灰豆腐内部,豆腐的豆质原味便会与汤味蕴生出一种新的味道,让食者欲罢不能!

只要不是农忙时节,采(制作)面条就会被土家人提上日程。德江人采的面条,颜色较为深色,但土面韧性好,不易碎断,不粘糊,充满了浓郁麦香味,是最富有地方特色的营养型饮食品。如若来上一碗洋芋汤煮面条,所有的营养都会汇聚在这个小小的碗里。

荞面条则和土面条制作手法大同小异,只是原料的差异而已。荞面条属粗粮类,德江大都男女老少都热爱这不添加任何佐料的,浓郁的养生汤食。

德江人烤酒的技术源远流长。连祖辈都记不清楚德江的烤酒历史了。但独具德江特色的烤酒,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独享盛名。颐年春的酱香,麻糖水的甜醇、刺梨酒清香、天麻酒的柔和,无一不体现出德江人考究的文化艺术传承。

寒冷的冬季,要是能吃上一碗德江土家熬熬茶,便是对身与胃的完美馈赠了。熬熬茶的制作过程非常讲究,主要由糯米、芝麻、腊肉、茶叶、花生等十多种原料细火慢熬精制而成,趁着热乎劲,来上一碗,便觉着香润可口、美不胜收。

对于这样一个满山无闲草,遍地皆灵药的德江城里,在历史传承的时代感依旧存在,但几多风云变幻,几多风土皆是造化,德江的美食,却还是闪耀着别样的光芒。

或许这个属于德江人的城市,并非是饕餮的优胜者,但我很庆幸在冬天的小城里,不与自然抗争,不理会外界纷扰,只等待,与每一类美食慢慢到来。


【编辑:文韵】

已经有 0 条评论
最新评论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文学研究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

您是本网站第 157416137 位访客      技术支持:HangBlog(renxuehang@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