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西南作家网:www.xnzjw.cn
西南作家网: >> 文坛资讯 >> 域外 >> 正文

《文艺报》:坚定文化自信 振奋民族精神
信息来源:文艺报    作者:    阅读次数:5042    发布时间:2016-12-17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高度,从贯彻落实“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时代高度,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文艺发展规律,进一步回答了事关我国文艺事业长远发展的重大问题,创造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艺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理论的又一次重大创新。我们将陆续刊发系列评论员文章,以深化对讲话精神的学习。

坚定文化自信 振奋民族精神

□本报评论员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必须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创作出具有鲜明民族特点和个性的优秀作品,要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有深刻的理解,更要有高度的文化自信。讲话号召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善于从中华文化宝库中萃取精华、汲取能量,保持对自身文化理想、文化价值的高度信心,保持对自身文化生命力、创造力的高度信心,使自己创作的作品成为激励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不断前行的精神力量。所有这些论述为我们坚定文化自信,振奋民族精神提供了根本遵循。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强大力量。文化自信之所以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是因为文化自信作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是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无不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作家进行杰出创造活动的强劲源泉与可靠依托。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增添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文学创作只有深深植根于民族文化,同中华文化紧紧相依,才能发出不同凡响的声音,才有可能铸造更多有骨气、有个性、有神采的作品。要善于从中华文化宝库中萃取精华、汲取能量,以对自身文化理想、文化价值的高度信心,以对自身文化生命力、创造力的高度信心,使自己创作的作品成为激励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不断前行的精神力量。

文化自信深深植根于价值观的自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本内核和内在灵魂。要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弘扬爱国主义主旋律,用生动的语言和光彩夺目的形象,描绘中华民族的卓越风华,激发每一个中国人的民族自豪感和国家荣誉感。“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祖国是人民最坚实的依靠,爱国主义激发梦想、承载梦想、张扬梦想。弘扬爱国主义主旋律,就要全身心描绘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浓情抒写“历史中国”百年的追梦理想,泼墨描绘“当代中国”的圆梦图景。英雄是民族最闪亮的坐标,体现着属于全民族的优秀品质。要坚决反对任何亵渎祖先、亵渎经典、亵渎英雄的行为,对中华民族的英雄,创作者不仅要心怀崇敬,更要浓墨重彩地去讴歌、去塑造,用弘扬英雄主义和理想主义精神的优秀作品,引导人民牢固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激励全国各族人民迈向未来。

任何一个时代的文学,只有同国家和民族紧紧维系、休戚与共,才能发出振聋发聩的声音。当代作家要把握时代脉搏,承担时代使命,聆听时代足音,勇于回答时代课题,在文学创作中,立足中国的历史、文化与现实,聚焦创新创造,高扬时代精神,满腔热情地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蓬勃实践铸魂立传,以多种形式呈现多彩的中国、进步的中国、团结的中国,为人民提供文化自信的物质基础和精神底气。历史是镜子也是智者,有追求有抱负的作家往往拥有与历史对话的强大自觉与本领,往往能在与历史的深沉对视与对话中,更好地认识过去、把握当下、面向未来。历史从来就不是虚无的,蔑视历史,最终必将被历史所抛弃。要尊重历史,遵循历史发展的规律,以正确的历史观看待历史,以更多丰富的积极的作品吸引人启迪人。

文化自信不是文化自负,当代文学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绝不是固步自封得来的,在对本民族文化有着充分自信的同时,应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在继承中转化,注目其他国家和民族文化的优点,在学习中超越,创作出更多体现中华文化精髓、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符合世界进步潮流的优秀作品,让当代文学以鲜明的特色卓立于世界。


【编辑:与文为邻】

已经有 0 条评论
最新评论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文学研究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

您是本网站第 157270233 位访客      技术支持:HangBlog(renxuehang@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