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西南作家网:www.xnzjw.cn
西南作家网: >> 原创作品 >> 散文 >> 正文

岁末忆事
信息来源:本站发布    作者:北纬30°    阅读次数:680    发布时间:2017-02-20

  爷爷去世那年,我五岁。

五年的时光留给我的回忆并不多,模模糊糊,然而这模模糊糊的片段记忆,味亦十足,如将要落山的夕阳,短而格外吸引人。记忆中的五年,虽和爷爷生活在一个家庭之下,但似乎觉得他话不多,倒是奶奶经常抱着我,带我摆龙门阵(龙门阵,方言“闲聊”之意)。印象里,爷爷脾气火爆,在父亲已当家的年代,很多事他都要说上几句,小时候调皮的二哥,也经常被爷爷甩起拐杖追着到处跑。另外,爷爷也留给了我格外珍惜粮食的印象。总之,爷爷总是很严肃,于家,于事…………

爷爷出生于民国成立之初,那个神州大地饱经屈辱的年代。之后,历史先后经过“五四运动”、中共的创建、抗日战争、祖国的成立、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直到1996年,爷爷安详地闭上了双眼,去了天堂。于后一年,奶奶也走了,至于奶奶,也甚是想念。

家乡处于偏僻的黔西北,在战乱的年代没成为真正的抗争战场,但并不代表家乡的穷苦百姓没有经历苦难,正所谓“山高皇帝远”,越是偏远的地方,官家越是很难管理,不利于民的事也时常发生,百姓生活自然很是清苦。爷爷的中年时代,大地主大土豪占据着乌蒙的各个山头,他们之间的利益争斗、冲突时有发生,爷爷身上的故事,很多也与之相关。

听父辈们说,解放前,爷爷在金家(大地主之一,长辈们都称之为“金家”)谋得一官半职——金家“军队”里的回民班长。当然了,爷爷的这一官半职,用今天的话来说,是没有编制的,不是铁饭碗,就是个临时工而已,也有点像现在的保镖。之所以说像保镖,是因为在我的定义里,“保镖”大多时候是一个褒义词,当年和爷爷差不多的长辈们,很少有帮着地主欺压穷苦百姓的。爷爷“当兵”时,家乡周围势力较大的地主土豪主要有官家(牛鹏子家)、金家、王朝珍(音)家,而这三大家中势力最大的又数牛鹏子的官家,这从现存于威宁县牛棚镇的官家遗宅、斗古乡土地山的官家墓地——官家碑的规模即可看出。另外据家乡长辈们说,官家当年修建其位于土地山上的墓地时,因山高坡陡,只能动用牛力从山下把碑石一块一块的拉到山顶,最后累死的牛有成百上千头,且当时打磨碑面的工具,竟是银器,工匠们每天打磨碑石所耗的银两重量即是当天的工钱数。可想而知,当年官大地主家的势力、财力在这小地方还是算一霸。王、金、官三家虽是大地主,但相对于我们从历史书上或者电视剧里了解到的土豪劣绅,这三家还是要善良一点的,这也是从父辈及以较年长的老人口中闲谈而知的,纵使不是一手史料,也还是有点可信度,因为真相往往会存于民间的声音里。三大地主之间的争斗、冲突,相对很少波及普通百姓,他们多是为了争夺地盘、土地而打来打去。所以,爷爷当年的工作还算不错的,从父辈及乡里周围长者们对他的评价来看。

至于前面所讲的回民班长,一说是因回族赌势(音,方言,在和对方交战时有谋略、善攻守、遇敌冷静对付之意)好,另外爷爷年轻时身强力壮,身材魁梧,故在金家谋得一饭碗。那个年代,家乡的很多回族同胞,都在地主家“当兵”。

爷爷“当兵”年间,被人放过黑枪,据说在雷打树(迤那、牛棚往斗古方向)的空旷地带,被隐蔽在山包上的王朝珍(音)家的小兵一枪击中,子弹穿腰而过,带出一堆蒙肚油,好在那一枪并未危及爷爷的生命,但还是在其身上留下了一个大伤疤。记得小的时候,长辈们还怂恿我去看爷爷腰间的伤疤,不过没敢去,一是爷爷脾气火爆,担心被他骂,二是那时我年纪尚小,对于伤疤之类的东西,还是很害怕见到。

还有一事,个人也觉得比较有趣,当年金大地主家去某地攻打另一小地主家时,忘了带回一件非常昂贵的战利品——青铜香炉,后来爷爷们每每提及此事,还叹气可惜。那香炉传说有一特性,把燃烧的木炭放置于内,几十天都不会熄灭,只要把香柴覆盖于炭灰上,立马会被点燃。不过这一特性是否真实,没能去求证,也许具有科学性,也许只是当年茶余饭后的趣谈。

爷爷身上的故事,很多很多,在我小的时候,总是喜欢趴在父辈们的周围,听他们传,听他们说,很是入迷。一些零碎的故事,一些外人的评说,长映于心。

爷爷去世那年,我五岁。

转眼,已是二十年。

  

 【编辑: 张兴梁】  

已经有 0 条评论
最新评论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文学研究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

您是本网站第 157227499 位访客      技术支持:HangBlog(renxuehang@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