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西南作家网:www.xnzjw.cn
西南作家网: >> 文坛资讯 >> 域外 >> 正文

纪实文学《寻找李文斌》:寻回沉默的民间英雄
信息来源:中国作家网    作者:刘秀娟    阅读次数:7395    发布时间:2017-04-04

研讨会现场

    

李成英老人发言


为纪念抗战全面爆发80周年,3月31日,门头沟作为有丰厚抗战历史的革命老区,与北京作家协会、《中国作家》杂志共同举办了纪实文学《寻找李文斌》研讨会。

门头沟是革命老区,抗战时期,邓华、宋时轮、肖克等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先后在这里建立平西抗日根据地,八年艰苦卓绝的斗争中留下许多闪光的历史遗迹和感天动地的传奇故事。主人公李文斌是安家庄村的农民,生于1893年,是当地粗通文墨、侠肝义胆的乡绅乡贤,抗战前是该村村长兼校长。他既有百步穿杨的枪法,也有在永定河划跑船力挽狂澜的气概,1937年卢沟桥事变之后,国民党中央军卫立煌部在髽鬏山抗击日军,惨烈的战斗结束之后,李文斌带领村民上山捡拾武器,组建保家救国团,打起抗日的旗帜。他先后组建了三支抗日队伍,两次接受八路军的收编,为八路军输送了近千兵源,被称为八路军的“人贩子”,为共产党守住了平西根据地的东大门。

这样一位为抗战做出重大贡献的民族英雄,一直以来,安守农民本分,直到1971年去世,没有留下任何档案和官方评价,只有当地政协文史资料里的零散记述。但是,他的抗战传奇却一直活在平西民众的记忆和持续不断的口口相传中。直到2015年,门头沟区作协主席马淑琴为挖掘门头沟抗战历史,在深入群众采访、查阅上百万字的资料的基础上,创作出5万多字的中篇纪实文学《寻找李文斌》,“李文斌”才第一次进入更多人的视野。

该作由《中国作家》杂志于2016年第11期发表后,受到评论家的好评,被认为是写出了一段不为人知的抗战历史,写出了一个“刷新”常识的特殊英雄人物,丰富了我们对抗战、对民族精神的认识。

研讨会上,作家、评论家认为,《寻找李文斌》是作家马淑琴在自己熟悉的京西土地上寻找被岁月遮蔽的“陌生”历史,写出了大历史背景下属于门头沟地区的历史独特性,是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创作收获。作家尊重历史、追求真实,在丰富、具体、翔实的史料和实地采访的基础上,尽可能地再现李文斌的传奇历史、性格命运以及这样一个独特的“个体”对抗战的重要贡献。

“历史事件不能仅仅从‘普遍规律’入手,带着先入为主的观念去解读,作家应该记录下个体的、具体的事件和丰富的细节,在很多作家的个别的事实中,我们再去综合、概括,发现规律,这才是真实的、科学的方法。”评论家胡平认为,马淑琴挽救了一段被丢掉的历史,同时又不刻意拔高人物,值得肯定。

评论家陈福民认为李文斌这样一个“北方乡村知识分子”为底色的抗日英雄,他的特殊选择和性格命运值得研究,他的军队既有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现代战争的属性,又有传统乡土中国“保家卫国”的基本诉求,他的选择“不符合我们既有的刻板印象和想象”,这样一个人物能出现在我们的文学作品中,也见出我们对历史的宽容与平和心态。作家朴素地处理历史,毫不夸张,不仅需要道德勇气,还需要能力。他希望马淑琴能克服现在很多纪实文学中的“虚构笔法”,认真研究不同叙述视角下的人物心理和行动。

“马淑琴不仅仅是寻找李文斌,实际上是通过这样一个人物,书写了平西抗战历史,呈现了一组英雄群像。”作家刘庆邦表示,“躲避崇高、质疑英雄”曾一度成为风气,而这部作品发掘“普通人”身上的英雄气概,非常接地气地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提升民族的精气神。

“李文斌当村长,我是他的村民;他当校长,我是他的学生;他成立抗日队伍,我是他的兵……”研讨会上,95岁的李成英老人到场讲述了他心目中的李文斌。李文斌对他的一生都有着深刻的影响。

与会者到纪念碑前缅怀英雄


研讨之前,主办方还组织与会者到王平地区抗战纪念碑前举行了缅怀抗战英雄仪式,到李文斌支队开展游击战的山沟、现京西十八潭景区栽种英雄树。

参加活动的还有王升山、彭程、杨晓升、宗焕平、解玺璋、程绍武、张庆和、李培禹、李林荣、丛治辰、张金玲、高连发、马占军、彭天和,以及门头沟区政协文史办、档案史志局、王平镇等单位负责人。《中国作家》杂志副主编高伟主持研讨。

 

马淑琴采访93岁的李成英老人


【作者感言】马淑琴:拂去历史尘埃,用文学书写最朴实的歌颂


李文斌——安家庄村的农民,生于1893年,是抗战前的村长兼校长,一位粗通文墨、有着侠肝义胆的乡绅乡贤。他既有百步穿杨的枪法,也有在永定河划跑船力挽狂澜的气概。1937年卢沟桥事变之后,国民党中央军卫立煌部在髽鬏山抗击日军,惨烈的战斗结束之后,李文斌带领村民上山捡拾武器,组建保家救国团,打起抗日的旗帜。

共产党在平西的领导人之一魏国元派从国民党29军训练团毕业的弟弟魏国臣等共产党员到李文斌部任职,帮助壮大队伍。1938年春接受八路军邓华支队改编,成为八路军平西游击总队的队长。后来随部挺进冀东,任八路军33大队司令部高级参议。经邓华、肖思明等部队领导同意,回平西重建抗日队伍。以后,又收编到肖克部下,成为挺进军白乙化领导的十团的营长。两次收编前后,这支平西游击总队,也称李文斌支队。

李文斌支队就在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上多次痛击日军,在平西名声大振,还先后消灭了吕清海、标康等日伪汉奸部队,充分体现了李文斌坚定的抗日决心和杰出的智慧与能力。为了报复,日军重兵围攻安家庄,李文斌的嫂子、女儿和外孙女都被炸死。在敌人清乡和围剿的艰苦岁月,李文斌支队长期住山沟草铺,吃树叶和野菜,坚持斗争。(现京西十八潭的山沟里)

李文斌先后为八路军输送了近千兵源,被称为八路军的“人贩子”。挺进军进军平北之后,李文斌坚守平西,又组建了第三支抗日队伍,为共产党坚守平西根据地的东大门。由于叛徒出卖,被捕入狱。

面对日本鬼子的威胁利诱,李文斌坚贞不屈,并巧妙地对付敌人。迫于他在平西的影响,加上组织积极营救,一年后获释,被安排做抗日政府的贸易工作。在1947年的土改中,李文斌家被化为上中农,是村里的最高成分,受到极左路线的伤害,遭批斗关押,全家被扫地出门。此时,李文斌身体状况也越来越差,从此回到家乡,重当农民。新中国成立后,曾当选京西矿区第一届人大代表。

李文斌回村以后,老领导魏国元、时任北京市政府副秘书长的彭城、北京卫戍区副司令李钟奇等都曾到安家庄看望李文斌。1971年,李文斌在安家庄去世,享年78岁。

抗战时期在门头沟战斗过的老一辈革命家、抗日将士李水清、焦若愚、李钟奇、彭城、王亢、魏国元、苏梅、汪之力、马永臣、刘雪申、刘音、杜存训、史梦兰、李文举、赵曼卿、王世安等多人回忆录中都有李文斌支队抗战的记述,都有李文斌不凡的身影和铿锵的足迹。李文斌的抗战传奇更加浓重地活在平西民众的记忆和源源不断的口碑传承里。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的讲话中明确指出:“祖国是人民最坚实的依靠,英雄是民族最闪亮的坐标。歌唱祖国、礼赞英雄从来都是文艺创作的永恒主题,也是最动人的篇章。”用文学纪念抗战,弘扬抗战精神是作家的责任和使命,从2015年春开始,我两轮深入采访数十人,查阅100多万字的资料,写出了56000多字的中篇纪实文学《寻找李文斌》。

门头沟区文联、王平镇党委和政府为采访和研讨活动做了许多工作,安家庄村党支部、村委会给我的采访以很多支持。区政协文史委员会的何建中、石建山主任,宛平抗日政府第一任县长魏国元的女儿魏云平和魏京云老师,村人李成英、杜兴田,李文斌的孙子李德俊、孙女李秀荣等家人,还有许多知情人,都给我提供了许多资料,给予多方面的支持,可以说,这篇纪实文学的创作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

拂去岁月尘埃,还原历史真相,再现英雄传奇,追寻英雄足迹,“告诉人们真实的历史,告诉人们历史中最有价值的东西。”让英雄的民族精神在文艺作品中得到传扬,追求文学与现实的双重意义。


【编辑:与文为邻】

已经有 0 条评论
最新评论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文学研究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

您是本网站第 157401603 位访客      技术支持:HangBlog(renxuehang@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