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西南作家网:www.xnzjw.cn
西南作家网: >> 原创作品 >> 散文 >> 正文

神秘的沟洞翁谱节
信息来源:本站发布    作者:姜学桓    阅读次数:1350    发布时间:2017-06-25

作为客人,不却盛情,前往沟洞欢度翁谱节。

带着一份深深的憧憬,来到贵州高原的大山深处,一个古老而神秘,闻名遐迩的侗寨,黔东南剑河县沟洞村寨。大山树木葱茏,古松成族。半亩粉荷,一畦香稻,一溪风月,一泓清泉,千尺瀑帘,翠竹万竿,林木淼淼。一个椭圆形的田坝,成箕形。一条曲曲折折的八沟河穿寨而过,溪水潺潺,源头不长,但常年不干涸,孕育着山寨的生命,被誉为沟洞人的生命之源。村口一座极具民族特色的侗族风雨桥横亘在八沟河上,静静地躺着千百年,如同一个摆渡人,渡过了一代代沟洞人。繁衍着一茬茬侗寨生命。

当你走进村寨,就有一种神秘和古老的感觉,如同在古煞里上香,一股扑鼻的浓香,漫浸心脾,使得全心身笼罩着神秘的色彩。它的神秘在于它的古老。首先映入眼帘的,村里保留着完好的古老民居,古老的森林,古朴的民风。沟洞村的神秘还在于它保留了一个几百年,甚或更早,难以找到历史记载的节日,翁谱节。除此而外,村寨还保留着古老的历史。清朝光绪年间贵州苗民张秀弥率部落起义,曾于洪武八年九月九日攻打此处。后起义失败全军被清剿,遇难于南明河口干口屯,杀人如麻,血流成河。有碑刻为证。1934年红军长征过贵州,由任弼时、萧克、王震率红六方面军团在南明凯寨遭遇国民党堵截,迂回八卦河,过大广坳打了一仗,又迂回过沟洞向敏洞、高丘方向行进。途经此地时,一名红军团长和一名红军战士伤员牺牲在此。村民们为纪念他们,曾修葺了一座无名氏红军墓,并立下碑记。每年清明和国庆村民们都要为红军烈士扫墓献花圈,追怀烈士英灵。近年又修缮一座红军纪念亭,与侗家风雨桥两两相映。村口的古松群,苍翠茂密,遒劲盘曲,翠竹森然。侗家风雨桥与红军纪念亭掩映其中,这自然与人文形成一道古老的历史风景线。增加节日的历史文化底蕴。


在每年的六月的第一个卯日,例定为沟洞村寨的翁谱节。到了那一天,远近亲朋好友,远在他乡异地工作,还是打工在外的青年,就会纷至沓来,纷纷走进村寨,欢度隆重的翁谱节。节前,家家户户张灯结彩,人们披上节日的盛装,村里悬挂着各式庆祝与欢迎的标语。到处呈现了一派浓浓的节日气氛。城里人有的,他们也有;城里人没有的,他们照样有。那些与城里人不一样的,翁谱节独有的前奏曲早在节日前十三天就已拉响。据说,在节日前的十三天那天,全村家庭主妇,以家族为伍。用扁担一头挑着木桶,一头挑着竹篮。木桶和竹篮里装着节日那天祭祀所要用的食物,排着长龙到河边清洗,准备节日那天食用。清洗食物的队伍蔚为壮观。主妇们穿着节日的盛装,排开队伍,走向河边,走过田衢,沿着蜿蜒曲折的小路,走在清洗食物的路上。如同迎娶的队伍;如同舞动在高原上的长龙;如同云舒云卷,慢慢消逝在原野。

节日那天,客人们刚走进寨头,首先迎来的是拦路酒。一条竹竿穿挂一排牛角酒器,选出寨中善歌者,拦在路中央。凡走进寨的客人,每人都得跟拦路的善歌者对唱酒歌,对歌的内容十分丰富。以盘歌对唱的形式,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客人对主人盘问的内容,以对歌形式对唱。而且对历史典故不能答错。唱不来也可以,但得喝上一牛角米酒,方能通关入寨。拦路的人多是靓女少妇,他们能整出些多情打趣的活动,引得客人们十分的快乐开心。让客人们拜倒在这节日文化之下,被节日的文化的魅力深深吸引。流连忘返,久玩余味。人说一切尽在不言中,此时此景却是一切尽在酒杯里。在这里,传统的乡土文化得以传承。沟洞人的好客情谊得以挥洒。这节日的歌声久久地回荡在侗寨山谷里。为这隆重的翁普节拉开了序幕。

翁谱节中的“翁谱”即老人之意。当然,翁谱节并非老人节。节日到底流传多久,没有文字记载,谁也无从考究。相传,祖先们为了纪念开山祖们迁居此地,先人们不辞辛劳,为后人们开启和奠基生活的田园,使后人安居乐业。为感恩先人,不知从何时开始,也就有了延续至今的翁谱节。同时,它也叫吃新节。每年到了这个时节,稻禾已含苞抽穗,早一点的已经散籽。也就是说,一年一度的稻收季节即将来临。在古时候,由于田地不均,大多数人家的粮食,到了这个季节,已是青黄不接了,秋收时节暮云愁。正值见新之际,人们有着多少的牵挂和期盼,不妨一同庆贺秋收时节有个好收成,家好幸福,人长寿。于此,这个吃新节也就自然而然地应运而生了。

节日的主打是摆长桌宴。一牛角米酒灌下去之后,对于一个不胜酒力的人,已是昏昏沉沉。来到这节日中最抢眼的地方,真是大开眼界。往常,整个山寨,以氏族为分支。一个氏族为一个祭祀团体,一个团体摆一张长桌宴。由这个氏族的长者主持,各家拿出事先准备好的祭祀食物,由长者分摆在长桌上,让族人们分享。今年不同,因为今年是首次大规模地对外打造旅游名片,外面来了很多游客。所以今年的长桌宴改为全村一起摆。这样显得更加的繁华热闹,更加团结友爱。更彰显了寨民们的热情好客。只见长者们忙得不亦乐乎,在一个大球场里摆满了长桌,长桌分开两边摆,一边有碗筷,一边没有碗,也没有筷。用一种叫云南树的树叶铺在桌面上,把糯米饭、干蕨菜、干鱼仔等等食物摆在树叶上,先让族人的长者领头吃,再让族人们享用。再分吃的时候,按户依次轮流分吃,人们不用碗筷,就直接徒手抓吃,桌上的每种食物都得尝一点,直到分吃完所有的食品。这种习俗之所以徒手抓吃,是一种对自然的亲近,不受任何外物的隔阂。这样才能年丰人吉利。

入乡随俗,客随主便。既是作为这里的客人,那你就得跟主人一样,抓吃着长桌上的食物。否则,你只能挨饿。随着队伍缓缓向前蠕动,我怯生生地抓起一坨糯米饭,将几条小鱼仔和几丝干蕨菜包在糯米饭团里,一并塞在嘴里,细细地品味着。糯米饭糯柔,小鱼仔香喷,干蕨菜野香脆嫩。尝到了味道,于是我大口地咀嚼起来。几个狼吞虎咽,食物塞得我直打饱嗝,很快把肚子填饱了。面衣满是汤水,一个尴尬狼狈。节日到此,也就达到了高潮。抬头望望前后的队伍,很多人还在大口地咀嚼着食物。此时,人们口里吃的是食物,心里领略的是亲戚的人情。润浴着乡民的热情。口里咀嚼的是这食物,心里咀嚼着的是千年的民间文化。

这个节日之前,对于吃食有着很多严格的禁忌和规矩,节日那天,不能吃新米,干蕨菜,不过冬的鱼等等。一旦犯禁,将会受到约定俗成的惩罚。或者会遇到意想不到的灾祸。就在节日那天也有着严格的规矩,在族人长者还未宣布长桌宴开宴时,无论大人小孩一律不能进食。连水都不能喝,更不能偷吃宴桌上的东西。如果吃了就会犯禁,那是绝对不允许的。历史上的一年,有一家小孩在还未开宴时偷吃了食物,被族人追究时,其家长还为其子争辩袒护。并发誓要把小孩剖腹检查验证,如果肚里有食物,自己甘愿搬离族人。其结果是他真的远离族人,搬走他乡。外乡客人来做客,也要入乡随俗,同样受到此规矩的约束。清早起来直到长桌宴开宴前,不能吃食任何食物。宁愿挨饿也不犯禁。这是一个民族的信仰,民族灵魂。族人们就是靠着这些信仰和灵魂主宰着人生,传承祖德,这如同当今社会的法律规序,传教着子民,才使祖祖辈辈生活在和睦家庭里,生活在这样一个盛世太平的社会里。

长桌宴结束后,节日的肃穆、神秘也随之结束。各家就可以各自回到自己家中设宴招待自家的客人。晚宴后便是看文艺晚会。近年来,村里为把节日过得更好,掺入了一些现代元素,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互渗透,节日内容更加丰富多彩。白天有篮球友谊赛,斗鸟赛,民歌演唱赛等等。各种活动精彩纷呈,洪亮的民歌声响彻山野高空,歌声悠扬,荡气回肠,向远方荡去……

一天的节日生活就此结束,满心收获,感慨颇多。品尝乡土美食,领略民族风情文化。饱尝节日的欢心。这里是一个神秘的地方,极具侗寨文化的典型性。这里流传着这样一个隆重而神秘的节日,却没有任何文字记载,也没有任何口头流传,连村里的老前辈也没有一个能说出节日的来龙去脉。只是在祖祖辈辈,子子孙孙中默默地传承着。村民们默守着自己的民族文化,虔守着自己的民族规矩。这一过就不知多少年,多少辈,随着年代的久远,更加增添其神秘色彩,更加增添民族文化意义。


简介:姜学桓,男,侗族。贵州剑河县人,1954年4月生。现居广东省清远市,中学语文高级教师,清远市作家协会会员。曾在《贵州日报》《南方日报》《中国语言文字报》《中学语文教学参考》《广东教育》《清远日报》等报刊杂志上发表教育论文、新闻、散文等作品100多篇。


【编辑:文韵】

已经有 0 条评论
最新评论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文学研究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

您是本网站第 156728270 位访客      技术支持:HangBlog(renxuehang@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