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西南作家网:www.xnzjw.cn
西南作家网: >> 文坛资讯 >> 域内 >> 正文

你知道贵州“水井文化”最丰富的城市是哪儿吗?
信息来源:黔商圈    作者:    阅读次数:2435    发布时间:2017-08-05

  在贵州高原,特别是在广大农村,建寨地点与村寨规模,是由水井的所在位置、数量多少、流量大小决定的。甚至有人认为,村民的语调与个性都同水井有关,即人们说的“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历史上的大方县城,历经战乱,几度重建,见证了历史兴衰,而唯一不变的,是城里的九十九口水井,一直为在这里繁衍生息的大方人捧出清泉,并成就大方豆腐、豆豉、豆干等豆制品及其它名特小吃。大方县城历史悠久,水井众多,由水与井所演绎出来的“井文化”更是丰富多彩、底蕴深厚,说大方县城是全省“井文化”最丰富的县城,一点也不为过。

  史载,大方县城东北三里处有大山曰云龙山,“其脉自凤山蜿蜒而来,至此而巍峨崛起,磅礴雄杰。松杉流翠,林木参天。”正是云龙山及县城四周良好的生态植被,加上县城周边河流环绕,才使得这座位于半山腰上的城市常年水源充沛,成就了县城九十九口井奔涌不息的汩汩清泉,一直润泽着山城大方的黎民百姓。

  《大定县志》是这样描述大方县城有名的几口井泉的:“龙井:在城内东南,水味极佳。井上嵌石,镌‘翰墨留香’四字。双水井:二井相连,一味极佳,一味稍涩。”“葡萄井:在县立第一高等女子小学校前,旧时水自井中涌出,溅珠若葡萄……”

  大方县城的九十九口井各具特色,堪称井文化的博物馆。单就水质而言,依据其所含矿物质的不同,就有“大水”和“小水”之分,“大水”可用来推豆腐、烤酒、泡茶或直接饮用;“小水”就只能用来熬糖、洗菜洗衣了。令人叫绝的是《大定县志》记载的双水井,二水共一井,仅在中间用一大石板隔开,两水近在咫尺却风格迥异,左井涩右井甜,集“大水”、“小水”于一身,两不相犯,泾渭分明。最有特色的那就是“一碗井”了,顾名思义,只有一碗水而常年不枯不竭的井应该是天底下最袖珍的井了。

  古井是大方县的一张城市名片,从1999年起,大方县启动了古井的修缮和保护工程,在修复过程中,还融入了大方底蕴深厚的诗词、楹联、书法、篆刻等文化符号,并佐以梅、兰、竹、菊等花卉图案以及十二生肖雕刻等,力求修旧如旧的同时,传递出深厚文化浸染的幽叹。如今,大方县城内还留存的古井皆已得到修缮和保护,成为大方县城市记忆深处不可或缺的重要载体。在城关大十字的桶桶井,修缮后成一亭子状,廊柱用楷书镌刻对联一副:“一汪碎月半闲亭,百尺伏波千户井”,寥寥数字,道出了古井的内涵。从此处往南走得几步,一座大牌坊豁然跃入眼帘,石坊上镌刻繁体字“龙王庙井”,从该井的碑铭上得知,此井数百年来从不不枯竭,成为县城内一道独特的历史人文景观。而县城内的龙水井、杨柳井等,修缮后多采用龙头吐水的造型,既保护井水不受污染,又体现出中国传统的建筑风格。在县城黄土坡、竹子巷的半坡间各有一口水井,称为“两眼”;在北门小十字、大十字、龙王庙有三个桶井并排,称“三大炮”;合称“两眼三炮”,乃大方县城传说中的“大方八景”之一。

  时光荏苒,岁月悠悠,数百年过去了,可大方县城的古井依然汩汩流淌,流淌成一首首岁月的长歌;口口古井依然在默默地坚守着,守望着大方古城岁月深处的缕缕悠长记忆。


  【编辑:与文为邻】

已经有 0 条评论
最新评论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文学研究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

您是本网站第 156732300 位访客      技术支持:HangBlog(renxuehang@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