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西南作家网:www.xnzjw.cn
西南作家网: >> 原创作品 >> 散文 >> 正文

奇遇
信息来源:本站发布    作者:山泉清清    阅读次数:960    发布时间:2017-08-20

这种送上门来的奇遇,很多人一辈子都碰不到。

小时候,我家老屋周围都是茂林修竹。栖息在林里的鸟儿们早起时的和鸣像定时的闹钟似的,常常把我从酣睡中吵醒。特别是那一群群在窗前檐下翻飞、逡巡的麻雀,它们不绝于耳的啁啾声像催眠曲一般陪伴着我赖在床上的慵懒睡意。鸟儿们逍遥自在地于峰峦滴翠、蓝天白云的秀美环境中撒野。

我家老屋是土坯房,由于年久失修已经破损严重,尤其明显的是墙体与门框之间形成一些裂缝破孔。在堂屋大门框左边两米左右高的地方有个稍微大一点的孔洞,有一对北红尾鸲在里面筑了个巢,并生了六枚蛋在巢里孵化。这种鸟体型如麻雀一般大小,雌鸟与雄鸟的羽毛花色迥异,不像麻雀那样仅从羽毛颜色上是分不出雌雄的。我们那里的人把这种鸟俗称为“烧火佬”,但至今我也不清楚这个俗名的由来。在好奇心驱使下,我经常趁烧火佬飞离鸟窝的时候,抬个高凳子踮着去观看巢内的情况,有时忍不住还要伸手摸摸惹人喜爱的鸟蛋。有一天早晨,我看见一只灰褐色的大鸟从烧火佬的巢穴处飞了出来。我感觉奇怪,立即过去查看,发现巢里的几枚蛋全被弄得稀烂,破损的蛋壳里还残存着蛋黄、蛋清,只有一个明显大于烧火佬蛋的带有麻褐色斑纹的鸟蛋完好无损地独踞其中。显然是那只灰褐色的鸟啄破吞吃了其余的蛋后,自己生了一枚蛋在巢里。烧火佬不明就里,仍然一丝不苟地孵化着那枚与它毫无半点血缘关系的鸟蛋。在烧火佬的精心孵化下,小鸟崽终于破壳而出了。刚孵出的雏鸟全身光胴胴的,眼睛闭着,如果你伸手触碰它,它就会张着嫩黄色的嘴巴,唧唧地叫着乞求吃的,样子很稚嫩柔弱。经过养父养母的精心抚育,没过多久,鸟窝已经装不下那只羽毛逐渐丰满的幼鸟了。这时虽然从形体及羽毛颜色上已可以分辨出它们之间明显的差异了,但是烧火佬好像到此时也没醒悟自己上当受骗,仍然辛辛苦苦地衔虫子喂养抚育着那只形体比它们大几倍的还没出窝的幼鸟。遇到幼鸟排便时,它俩还要将鸟粪衔出巢外去丢掉。就这样含辛茹苦地抚养了一段时间后,幼鸟才飞出温软的巢穴开始适应野外生存。刚出窝的幼鸟飞不了多远,就逗留在我家老屋附近的庄稼地和树林里。当幼鸟躲进树林或草丛里找不着时,烧火佬夫妻俩会发出一种急促、焦虑的呼唤声,声声饱含恋子情。大约一周之后,我再没看见它们衔着虫子给幼鸟喂食的身影,也没听见它们呼唤幼鸟的叫声了,不知道它们带着幼鸟飞去了哪儿。在没弄清楚这种稀奇古怪的现象之前,我一直都有一个疑问:这种平时很少看到的鸟是什么鸟?幼鸟长大能自食其力后,它和养父养母之间的关系怎样?它的亲生父母会来认领它吗?

随着年龄的增长与阅历的逐渐丰富,后来我了解到了有关这方面的一些知识。那种灰褐色的鸟,就是杜鹃鸟,也称布谷、子规、杜宇等。这种鸟胆怯怕人,常栖息于植被稠密且远离人的地方,因此常闻其声而不见其形。它还有一种与众不同的特殊繁殖方式,就是孵卵寄生性。它从来不会筑巢孵化哺育自己的孩子,只是在春夏之交的繁殖季节,母杜鹃趁其他鸟不在巢里时,把卵产在这些鸟的窝内(一个鸟窝内它只产一枚蛋在里面),让这些蒙在鼓里的鸟替其孵卵育雏,它自己却逃避了抚育后代的责任,了无牵挂地飞到茂林幽谷中潇洒去了。这似乎很悲情很不近情理,但神秘的大自然里却真实地演绎着这样的怪事。杜鹃鸟从小就具有残暴、自私的恶习,出壳后有了力气时,它就能凭两只翅膀和背的协调配合,把巢里所剩的鸟蛋和刚出壳的雏鸟统统推出巢外摔坏摔死,留下它自己独霸巢穴,独享母爱和食物,而那些养父养母的亲生儿女却成了它成长路上的牺牲品。如此残忍狠毒的阴谋诡计,好像没有半点败露,被蒙蔽的养父养母仍然将杀死自己孩子的冷血杀手当作亲生宝贝悉心照料哺育。在养父养母的精心抚养下,小杜鹃逐渐地羽丰翅硬了,在它能自食其力后,它就悄然抛开了养父养母,跟随其他的杜鹃一起迁徙到温暖的地方过冬去了,对养父养母没存一点留恋、感恩之意。

在我家破墙洞里孵出的那只小杜鹃,由于与它同巢的六枚蛋都被它的生母损毁,因此我没亲自观察到小杜鹃用背和翅膀配合推丢“义兄义妹”的残忍情景。即使那只小杜鹃想将其余的鸟蛋或幼鸟暴尸巢外,也是不轻易办到的,因为那个鸟窝是筑在墙洞里的,几面都有洞壁阻挡。它的生母好像有先见之明,将巢中的六枚烧火佬蛋全部毁坏,只留下了它自己的那枚蛋在巢里孵化,把原本由出壳后的小杜鹃自己做的事也提前替其完成了,剪除了影响小杜鹃顺利成长的后顾之忧。

自古以来,很多传说和诗词歌赋都赋予了杜鹃娇好的形象与幽美的象征意义,然而因为它繁衍后代的不齿行为,大大地损毁了它最初留存于我心中的美好形象,可从“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丛林法则来说,似乎又无可厚非。大千世界无奇不有,我小时候奇遇的杜鹃“借巢孵卵”“小鸟喂大鸟”的现象,于神秘有趣的大自然来说,也仅仅是沧海一粟。


【编辑:文韵】

已经有 2 条评论
最新评论

李祚忠 : 2017/8/21 6:30:43

借物喻人,耐人寻味。

山泉 : 2017/8/21 18:11:00

这是作者小时候在家门口巧遇的一件事。如实将这猎奇之事写出来,仅供大家一悦。读后怎么理解,那是读者生活阅历范围的事。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文学研究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

您是本网站第 157437073 位访客      技术支持:HangBlog(renxuehang@foxmail.com)